《簡明醫彀》~
1. 卷之六
2. 幼科總論
(附:初生十則,發蒸,胎熱,胎寒,胎肥,胎怯,胎驚,胎黃,臍風,撮口,口噤,鎖肛,臍突,眼閉)
黃帝曰:吾不能察其幼小者,為別是一家調理爾。此不在黃帝圖經之論,古來以嬰幼為啞科,謂其不能體問病源,極為疑難,世以幼科為易者,乖謬甚矣。兒在母胎,受其精氣,十月百神滿而生。六十日瞳子成,識人,學語笑;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立;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葡蔔;三百日髕骨成,能起立;周滿膝骨成,能行步。否此者,氣血之盛衰也。
或過重圍暖衣,不見風日,不著地氣,致筋骨軟弱者有之。鄉兒得地氣,故幼兒能行。
白話文:
黃帝說:對於無法清楚表達的小孩,我們需用不同的方法來照顧和調理他們。這部分並未被收錄在黃帝的醫書裡,因為自古以來,嬰幼兒就被視為「啞科」,也就是說,他們無法明確描述自己的病情,這使得診斷變得非常困難。世上有些人認為照顧小孩很簡單,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孩子在母親的胎中,吸收母體的精氣,大約在懷孕十個月時,各部位的器官發展完成,便會出生。出生後兩個月,眼睛的虹膜形成,孩子開始認識人,並學習語言和笑聲;出生後三個月,任脈開始發展,孩子可以翻身;出生後六個月,尾椎骨形成,孩子可以獨立坐起;七個月,手掌骨形成,孩子可以匍匐移動;九個月,膝蓋骨形成,孩子可以站起來;滿一年,膝蓋骨完全發育,孩子就可以行走。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與上述不同,可能就是因為氣血的盛衰所致。
有些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穿著厚重的衣服,讓孩子很少接觸到空氣、陽光,缺乏地氣,這可能會導致孩子筋骨軟弱。相反的,鄉下的孩子因為經常接觸到自然環境,所以即使年紀很小也能行走。
3. 初生十則
拭口:兒初生,莫待聲出,急以綿帛裹指蘸溫湯,展去舌上穢血。用手遲,啼一出,即入腹中,斯為患矣。兒口舌未堅,無伶俐婦人,恐傷兒,但以後法解之。用黃連、甘草各煎汁少許,滴口內;硃砂(大塊鮮紅明亮如雲母者,水飛過,曬燥,重研萬下,)以二分蜜調,抹兒口中。以五、七分蜜,丸赤豆大。每日甘草湯化服一丸,去穢毒,鎮心神。
回氣:兒初生有不出聲者,急灌溫水少許,更以口頻進氣於兒口,自啼。有因難產受寒,兒氣欲絕者,急烘綿絮,包裹懷中,以胎衣置火上燒燃;又以大紙捻清油點,燒於臍帶上下,使暖氣入腹,須臾即回。
洗浴:未可斷臍帶,(恐進濕氣,臍風,臍爛。)湯中切桃、李、梅、柳枝,去不祥;取豬膽周身擦之,不生㾩瘡,(月內浴皆可用。)背勿受風,勿多浴,勿久浴,恐作風癇。浴罷,看口上齶有細白泡,名七星,銀簪挑破,京墨塗。有白膜,名鵝口,用軟絹裹指蘸湯絞去,塗京墨;舌下有,亦絞去塗墨。無重舌等證。
著衣:男用父女用母舊衣綿改之。切勿過厚,貴乎適中。(恐動火生瘡。痰熱發驚癇,皆由此始)。周內造衣皆須故帛,用新綿令兒壯熱發驚。曬兒衣勿使過夜,露濕之毒,八邪之害,兒黃瘦、腹痛、壯熱、夜啼、瘡疥。又夜染無辜鳥屎,令兒致病。
斷臍:切忌用剪刀,致兒內瘹。切宜浴後,用紙作大捻如指,油點燒臍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臟。(古用單衣隔咬,呵入暖氣,看臍帶中有蟲,急剔去,入腹內成疾。)裹臍古用白練新綿,今以絹絲裹(帶上滲枯礬)合之,緩急得中,急則兒吐哯。臍解,貼膏藥臍上。
換衣俱宜閉戶下脹,冬月宜火烘暖氣,勿令水濕、尿屎、風寒入臍。輕則腫爛,重則臍風、撮口、鎖肛諸患。
服餌:所落之臍帶,宜炭火煅研,每重幾何,對稱硃砂和勻。濃煎甘草汁,陸續調與兒服,解痘疹胎毒,最效神方
透肛:罕有兒初生無穀道,大便不能出者,旬日必不救。須速用細刀刺穿,要對孔親切開通之,後用絹帛卷如小指,以香油浸透插入,使不再合,旁用生肌散敷之(方見腫毒)自愈。如有孔不透者,以金玉肥光簪腳透之,銀簪腳亦可。
乳哺:乳食以少為貴,(諺云:忍三分寒,吃七分飽。又云:小兒常病傷於飽)。多則傷脾胃。(初則吐瀉,久成癖疾。)初生未有乳,豬乳代之,(可免驚癇、痘瘡,)月內常飲最佳。(取法:豬兒吮乳時,以鍾接定,便提豬兒後腳,口離乳。)
藏胞:胎衣盛於新瓶內,以青布裹口,紮緊,用磚蓋好;三日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處,埋入地三尺,築實,兒壽有志。
看囟(頭頂前動處是:):顱囟者,精神之門戶也,開竅之槖籥也。上下相貫,百會相通,七竅應透,五臟所藉,泥丸之宮,魂魄之穴。氣實則闔,氣虛則開。良由長大,不可不合。醫家看病,切宜察之。寬大者,受病深重;未合者,怕熱怯寒。成坑者滑泄;突起者風疾;久冷者吐瀉;虛軟者癲癇;連額者易驚;動數者氣弱。
兒之致疾,多由於此。喜暖忌寒,保固無病。(兒生冬月,即做小帽如碗樣,時時戴之。)兒在月內未宜抱出與生人見,幼時勿令入廟登塚(恐中惡氣)。夏月用色帛縫囊,盛去皮尖杏仁七個,與兒佩之,聞雷不驚(惺惺散方,卷末。)
白話文:
[新生兒照顧十則]
-
清理口腔:嬰兒剛出生,不要等到哭聲出現,應立即用綿布包裹手指,沾溫水,輕柔地清理舌上的污血。若動作太慢,嬰兒一哭,污血可能被吞入腹中,成為潛在的健康問題。嬰兒的口腔和舌頭尚未完全發育,應小心操作以免傷害到他們。可用黃連和甘草煎煮成汁,滴入嬰兒口中;硃砂(選擇大塊且鮮紅如雲母的,經過水飛處理並曬乾,再研磨萬次)兩份,與蜂蜜調和,塗抹於嬰兒口中。另製成赤豆大小的蜜丸,每日以甘草湯溶解後餵食一粒,有助去除髒污毒素,安撫心神。
-
恢復呼吸:有時新生兒可能不會立即哭出聲,這時應迅速給予溫水,並以口對口方式,不斷向嬰兒口裡吹氣,通常嬰兒就會開始哭泣。如果因為難產或受寒導致嬰兒呼吸微弱,應立即使用加熱的棉絮包裹嬰兒,同時將胎盤放在火上燒,再用沾了清油的紙條在臍帶周圍燒烤,讓暖氣進入腹部,通常很快就能恢復。
-
洗澡:在臍帶未掉落前,不宜洗澡(避免引進濕氣,造成臍風或臍部潰爛)。洗澡水中可加入切碎的桃、李、梅、柳樹枝,以驅除不祥之氣;取出豬膽汁全身擦拭,可預防膿包。背部需避風,洗澡次數不宜太多,時間不宜太久,以防產生風癇。洗澡後,若發現口腔上顎有細小的白色泡泡,稱為「七星」,可用銀簪挑破,塗上京墨。若有白色薄膜,稱為「鵝口」,用軟絹包裹手指,沾溫水輕輕擦拭,再塗上京墨。舌下若有同樣情況,也要同樣處理,以避免其他症狀。
-
穿衣:男孩可穿父親的舊衣物,女孩可穿母親的舊衣物,並用舊棉料改制。衣物不宜過厚,以適中為佳(以免引起火氣生瘡。痰熱、驚癇都可能因此而來)。第一週內製作的衣服都應使用舊布料,新棉料會使嬰兒發燒、驚嚇。晾曬嬰兒衣物時,不要讓其過夜,以免受到露水濕氣的毒害,引發黃瘦、腹痛、高燒、夜啼、皮膚病。晚上若不慎沾染鳥糞,也可能導致嬰兒生病。
-
斷臍:切記不要使用剪刀,以免造成內瘺。最好在洗澡後,用油點燃的紙條燒斷臍帶,保留約6公分長度。太長會傷及肌肉,太短會傷及內臟。古時用單衣隔著咬斷,並吹入暖氣,若發現臍帶中有蟲,應立即清除,否則進入腹中會造成疾病。包裹臍帶可用白練新棉,現在多用絹絲包裹,並在上面撒些枯礬粉,保持適中的緊度,太緊會使嬰兒嘔吐。
-
更衣:換衣服時應關閉門窗,冬天時應用火爐烘暖空氣,避免水濕、尿液、糞便、風寒進入臍部。輕微的狀況會造成腫爛,嚴重的則會引起臍風、撮口、鎖肛等問題。
-
藥物:斷下的臍帶,可用炭火燒燼研磨,與硃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濃煎甘草汁,持續調和給嬰兒服用,有助於解除胎毒,是極有效的方法。
-
透肛:少見的情況是新生兒沒有肛門,無法排便,十天內若不處理,將無法救治。應迅速用細針穿刺,精確開通,然後用絹帛捲成小指粗細,沾香油插入,防止再次閉合,周圍塗上生肌散(參考腫毒配方),自然能康復。若仍有不通的地方,可用金玉肥光簪腳或銀簪腳穿透。
-
哺乳:哺乳以少量為原則,俗語說:「忍受三分寒冷,只吃七分飽。」嬰兒容易因吃得過飽而生病。過量會傷害脾胃,初期可能導致嘔吐和腹瀉,長期則可能形成消化系統疾病。若母親尚未有乳汁,可暫時以豬奶替代,可避免驚癇和痘瘡,首月內飲用最佳。取得方法:當小豬吸吮母豬乳頭時,用容器接住,然後提起小豬的後腳,使其口部離開乳頭。
-
胎盤保存:胎盤應放入新瓶子中,用青布封口,緊緊捆紮,再用磚頭蓋好。三天後,選在月吉地的向陽、高燥處,埋入地下三尺,夯實土層,有利於嬰兒健康成長。
-
觀察囟門(位於頭頂前方的跳動處):囟門是精神出入的門戶,也是感知外界的重要通道。它與頭頂的百會穴相通,與七竅相連,是五臟功能的依託,更是魂魄的居所。氣血充盈時,囟門會關閉;氣血不足時,囟門會開啟。隨著年齡增長,囟門應自然閉合。醫生在診斷病情時,應仔細觀察。囟門過大的嬰兒,通常病情較重;囟門未閉合的嬰兒,對熱敏感,怕冷。囟門凹陷的嬰兒,易有腹瀉;囟門突出的嬰兒,可能有風疾;長時間冰冷的嬰兒,易有嘔吐和腹瀉;囟門鬆軟的嬰兒,易有癲癇;囟門連接到額頭的嬰兒,易受驚嚇;囟門頻繁跳動的嬰兒,氣血較弱。
嬰兒的疾病,多與囟門的狀態有關。應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如此才能確保嬰兒健康。冬季出生的嬰兒,應準備像碗形的小帽子,隨時戴上。首月內,不宜讓外人見到嬰兒,幼兒時,避免進入廟宇或墓地(以防吸入惡氣)。夏季時,可縫製一個織物袋子,放入七顆去皮去尖的杏仁,讓嬰兒佩戴,可避免聽到雷聲受驚。
4. 變蒸
初生小兒,陰陽變蒸於氣血,而使形體成就,由五臟之變蒸,而七情所以生也。變者,性情變易也;蒸者,身體蒸熱也。兒當變蒸之候,身熱目倦,耳尻俱冷,上唇白泡如珠,微驚而不乳哺。甚則躁渴、夜啼,傷寒相似,或自汗盜汗,先期發熱,七日自安,不必服藥,反致驚恐。
但宜避風寒,少乳食,謹慎調護。自初生三十二日為一變,首生腎經(天一生水);六十四日二變兼蒸,生膀胱;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地二生火);一百二十八日並蒸,生小腸。五生肝,六生膽,七生肺,八生大腸,九生脾。三百二十日十變並蒸,生胃(未滿,此脾胃猶未成全,而與難化之物食之,安有不致傷而成病者,譬如磨齒未鑿,可能磨物乎?)每生一臟,成一智慧。過期不愈,抱龍丸、惺惺散治之(方見後條。
),如有雜證相仍,隨病調理。(兒壯氣實不熱者,名暗變)。若與傷寒疑似,服後方或參蘇飲之類。
主方,紫蘇,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黃芩,桔梗,陳皮(各五分),甘草(二分)薑、棗煎服。
白話文:
[變蒸]這段古文講的是新生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變化有助於其形體和情緒的發展。具體來說,是通過五臟的逐漸成熟,來促進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的生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性格和情緒會發生改變,同時身體也會出現發熱的現象。
孩子在經歷這種變蒸時,可能會表現出身體發熱、眼睛疲憊、耳朵和臀部感覺冰冷、上脣出現像珍珠一樣的小白泡,以及輕微的驚嚇反應和拒絕哺乳的情況。嚴重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焦躁口渴、夜晚哭泣,症狀類似感冒,或者出現自汗、盜汗等現象。通常,這些症狀會在七天內自然消失,無需特別用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照顧新生兒時,應注意避免讓他們受風寒,減少餵奶量,小心謹慎地進行護理。從出生起,每經過32天,孩子就會經歷一次生理變化,首先影響的是腎臟(代表水元素),然後依次是膀胱、心臟(代表火元素)、小腸、肝臟、膽囊、肺臟、大腸和脾臟。最後,在320天時,胃臟會受到影響,但此時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如果給予難以消化的食物,很可能導致傷害和疾病,就像磨牙還未長齊,就無法有效咀嚼食物一樣。每當一個臟器成熟,孩子就會獲得一種新的智慧。如果超過預期時間症狀仍未消失,可以使用抱龍丸、惺惺散等藥物治療(具體配方後續會提供)。
對於各種複雜症狀,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如果孩子身體壯實,氣血充盈,且沒有發熱,這被稱為「暗變」。如果孩子的症狀與感冒類似,可以服用後面提到的方劑或參蘇飲。
這裡提供了一個主要的藥方,包括紫蘇、羌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黃芩、桔梗、陳皮(各5分)、甘草(2分),再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