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血證

(吐,衄,咳,咯,唾,便,溺血等)

經曰:心出血,肝納血。又曰:臥則血歸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所以動言視聽,無非血養。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夫吐血者,多因大怒傷肝,憂愁思慮傷心;酒色過度,陽盛陰虛,水不制火;或厚味醇酒,以動胃火,感受之由不同,無出於火載血上,錯經妄行。凡榮衛太虛,腑臟易損,血脈空竭。

因而恚怒驚忿,暴氣逆溢,不循經絡,血脈流散,是證作矣。諸失血多屬於君相二火、諸經之熱,煎逼其血而出諸竅也。色赤紫為熱極。凡血上行者為逆,復而下行變痢為順。藥兼降氣,則血歸經。脈多芤澀,沉細者順,洪大者逆。身涼脈靜者易治,身熱脈盛者難治。

主方,犀角(磨汁或鎊),牡丹皮,赤芍(各錢半),生地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上水一盞,童便一鍾,煎服。

如血不止加茅根汁,磨京墨汁各半鍾和服。吐血出於胃加天門冬、黑山梔、阿膠、焦荊芥、蒲黃;厚味動胃火加石膏、枳殼。衄血鼻出,咳血,痰中血絲皆肺火,加黃芩、連翹、玄參。唾血咯血皆出於腎,加黃柏、知母、熟地、黑山梔。凡血紫黑成塊,胸中氣塞加大黃、桃仁。

大便血,臟氣傷,風邪入,下血,面黃時熱加防風、枳殼、柴胡、升麻、槐角、地榆。小便血,小腸與心為表裡,心熱則尿血,兼有膀胱火,山梔、滑石、瞿麥、木通。諸見血,藥中可用藕節汁、扁柏葉、山茶花、大小薊;甚不止,暫用廣西三七、真花蕊石、發灰、白芨,可以為末,調服三錢。止後多用鬱金、山茶、桃仁,以清瘀血,心無後患。

有吐多神昏不省者,乃陰氣暴絕,孤陽欲飛越而去,不能獨存,急用人參一兩,煎濃汁半鍾灌下,氣復則蘇。如血止火降,胸寬氣和,止是虛弱無力,參、耆、白朮、歸身之類補之。

地黃飲子,治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等證,皆屬於熱。

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黃芩,天門冬,芍藥,黃耆,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鍾,煎八分,去渣,食遠服。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二分。

必勝散,治男、婦錯經妄行流溢,或咳或衄血,並治。

小薊,人參(肺熱減去),蒲黃(炒黑),熟地黃(酒洗),當歸,烏梅,川芎(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服。

麥門冬湯,治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麥冬,天門冬,遠志,當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黃耆,牡丹皮,阿膠,藕節,炙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每服水二鍾,姜一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刺薊散,治衄血諸血,經日不止。

刺薊,苦參,黃連,梔子仁,生地黃,側柏葉,大黃(炒。各一兩)

白話文:

血證

(包括吐血、流鼻血、咳嗽帶血、咯血、吐唾液帶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等)

古醫書說:心臟負責輸送血液,肝臟則儲藏血液。還說:人躺下休息時,血液會回歸肝臟;眼睛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看見,腳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抓握,手指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拿取東西。所以,人的各種活動,包括看、聽等,都離不開血液的滋養。又說:發怒會導致氣向上逆行,嚴重時會吐血。

一般來說,吐血多是因為大怒傷了肝,憂愁思慮傷了心;或者因為縱慾過度、陽氣過盛導致陰氣虧虛,水無法制約火;又或者因為吃了太多肥膩厚味的食物或喝了過多烈酒,引起胃火旺盛。雖然導致吐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脫離不了火熱之氣挾帶血液向上逆行,導致血液不循正常經絡而亂竄。凡是身體虛弱、臟腑容易受損的人,更容易出現血脈空虛的狀況。

因此,當人因生氣、驚恐、憤怒等情緒,導致氣血逆亂,不按照經絡運行,血脈散亂時,就會發生各種出血的症狀。各種出血大多屬於心、腎的熱邪,以及各經脈的熱邪,這些熱邪煎熬血液,迫使血液從身體各個孔竅流出。血色呈現鮮紅或紫黑色,表示熱邪很嚴重。凡是血液向上逆行的都稱為逆證,如果逆行的血能夠向下排泄,例如形成痢疾,就屬於順證。用藥如果能兼顧降氣,就能讓血回歸正常經絡。脈象多呈現芤脈(中間空虛)和澀脈(不流暢),脈沉細的表示病情向好,脈洪大的表示病情向壞。身體涼、脈象平靜的比較容易治療,身體發熱、脈象旺盛的比較難治。

主要治療方劑

犀角(磨成汁或磨成粉),牡丹皮,赤芍(各一錢半),生地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以上藥材用水一碗煎煮,再加入童子尿一碗,一同服用。

如果出血不止,可以加入茅根汁、磨出的墨汁各半碗一同服用。吐血是由於胃部問題引起的,可以加入天門冬、黑山梔、阿膠、炒荊芥、蒲黃;如果是因吃太多肥膩食物引起胃火旺盛,可以加入石膏、枳殼。流鼻血、咳嗽帶血絲,都屬於肺火,可以加入黃芩、連翹、玄參。吐唾液帶血和咯血,大多是腎臟的問題,可以加入黃柏、知母、熟地、黑山梔。如果血色紫黑且有血塊,胸悶氣塞,可以加入大黃、桃仁。

大便出血,多因臟腑氣虛、風邪入侵。如果下血,且面色發黃、身體發熱,可以加入防風、枳殼、柴胡、升麻、槐角、地榆。小便出血,是因為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心火旺盛就會引起尿血,同時也可能伴有膀胱的火熱,可以加入山梔、滑石、瞿麥、木通。各種出血的症狀,在藥方中可以加入藕節汁、扁柏葉、山茶花、大薊、小薊;如果出血嚴重不止,可以暫時使用廣西三七、真花蕊石、頭髮燒成的灰、白芨,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調服三錢。出血停止後,多使用鬱金、山茶、桃仁,清除體內瘀血,以免留下後患。

如果因為大量吐血而導致神志不清,那是因為陰氣突然衰竭,孤立的陽氣想要向上飄散,無法獨自生存。應當立即使用人參一兩,煎煮成濃汁半碗灌下,等氣息恢復就能清醒。如果出血停止,火熱之氣消退,胸悶氣順,只是身體虛弱無力,可以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等藥材來補益身體。

地黃飲子,用於治療吐血、流鼻血、下血、小便出血等各種因熱邪引起的出血症狀。

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黃芩、天門冬、芍藥、黃耆、甘草(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取七錢,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去渣,在飯後服用。如果脈象微弱、身體發涼、怕風,可以加入桂枝二分。

必勝散,用於治療男女因經血逆亂,血液不循常道而流出,或是因咳嗽、流鼻血等引起的出血。

小薊、人參(如果肺熱嚴重可以減去)、蒲黃(炒黑)、熟地黃(用酒洗過)、當歸、烏梅、川芎(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分成一份,用水兩碗煎煮成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麥門冬湯,用於治療因思慮過度傷心引起的吐血、流鼻血。

麥冬、天門冬、遠志、當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黃耆、牡丹皮、阿膠、藕節、炙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分成一份,每次用水兩碗,加生薑一片,煎煮至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刺薊散,用於治療各種流鼻血等出血症狀,如果出血多日不止。

刺薊、苦參、黃連、梔子仁、生地黃、側柏葉、大黃(炒過,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