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積聚

《難經》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陽浮而動,陰沉而伏。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蓋五積之名,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心之積名曰伏梁,在心下,如臂。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如覆盤。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少腹上,若豚狀。尤有癥者,腹中堅硬,有形可徵;瘕者,假物而結,推移可動;痃者,氣血凝聚肌肉之間;癖者,飲食凝滯,外無形跡及痞塊。多證皆不外乎七情鬱結,痰食氣血而成。

凡積聚脈多沉伏或附骨,癥瘕多弦。實強順,微弱逆。治宜消積為標,次兼養正為本。服藥最忌厚味,發氣之物

主方,陳皮,厚朴,枳實,青皮,香附,山楂(肉,各八分),三稜(醋炒),蓬朮(醋炒),砂仁,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上加生薑,水煎服。

痰積加半夏、貝母、海石、芒硝,去山楂;血積加桃仁、紅花、官桂、當歸尾;食積加神麯、麥芽。痛加玄胡索、撫芎、五靈脂、草豆蔻,甚者加乳香、沒藥;痞加黃連(姜炒);脹加蘿蔔子;不消加黑醜、良薑;吐酸加紅豆蔻。

上方五丸治五積,群書具載,依法服亦多效。但五方中皆有巴豆霜,近世鮮用。今另考五方於下,用者酌之。

伏梁丸,治心積。

茯苓(去皮),厚朴(炒),人參,枳殼(炒),三稜(煨),半夏(泡),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遠,米湯送下。

痞氣丸,治脾積。

大烏頭(一兩,炮去皮臍),附子(同),川椒(炒出汗),乾薑,桂心,赤石脂(火煅,醋淬。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丸,米湯下。

肥氣丸,治肝積。

青皮,陳皮,三稜,蓬朮(醋炒),黃連,枳實,厚朴(各一兩),檳榔,蘿蔔子(炒),穿山甲,肉桂,乾薑(炮。各五錢)

上為末,入炒鹽三錢,醋糊和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遠,米湯送下。

息賁丸,治肺積。

半夏(炮),桂心,人參,吳茱萸(泡),桑白皮(炙),葶藶,甘草(各一錢半)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服。作丸亦可。

奔豚丸,治腎積。

乾葛,川芎,當歸,桑白皮(炙),黃芩,甘草(炙),甘李根皮(焙,各一錢五分),半夏(泡,二錢)

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作丸亦可。

香稜丸,治五積六聚,二焦痞塞,痃癖諸積。

三稜(四兩,醋炒),青皮,陳皮,蓬朮(煨),枳實,蘿蔔子,香附子,厚朴(各二兩),黃連,肉桂,神麯,麥芽,山楂肉,檳榔,益智(各一兩),干添(炒煙盡),木香,砂仁,桃仁(各五分)

白話文:

《難經》說:「積」是指陰氣的積聚,「聚」是指陽氣的積聚。所以陽氣會浮動,陰氣會沉伏。氣聚集的地方稱為「積」,氣聚合的地方稱為「聚」。「積」是五臟所產生的,「聚」是六腑所造成的。「積」屬於陰氣,發作時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上下有起止,左右有邊界。「聚」屬於陽氣,發作時沒有固定的根本,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就叫做「聚」。

所以可以用這個來區分「積」和「聚」。五積的名稱分別是:肝的積稱為「肥氣」,在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心的積稱為「伏梁」,在心下,像手臂;脾的積稱為「痞氣」,在胃脘,像倒扣的盤子;肺的積稱為「息賁」,在右脅下,像杯子那麼大;腎的積稱為「奔豚」,在小腹上,像小豬的形狀。另外還有「癥」,是指腹中堅硬,有形狀可以摸到;「瘕」,是指因為假借外物而結成,可以推動;「痃」,是指氣血凝聚在肌肉之間;「癖」,是指飲食停滯,外表沒有形狀或腫塊。多數這些病症都是因為七情鬱結、痰、食物、氣血等因素造成的。

凡是積聚的脈象多為沉伏或緊貼骨頭,癥瘕的脈象多為弦脈。實證且強盛的脈象是順,微弱的脈象是逆。治療應該以消除積聚為主要目標,其次兼顧養護正氣為根本。服藥最忌諱濃厚的味道和容易發氣的食物。

主方:陳皮、厚朴、枳實、青皮、香附、山楂(肉,各八分)、三稜(醋炒)、蓬朮(醋炒)、砂仁、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再加上生薑,用水煎服。

痰積加半夏、貝母、海石、芒硝,去除山楂;血積加桃仁、紅花、官桂、當歸尾;食積加神麴、麥芽。疼痛加玄胡索、川芎、五靈脂、草豆蔻,嚴重時加乳香、沒藥;痞加黃連(姜炒);脹加蘿蔔子;不消加黑醜、良薑;吐酸加紅豆蔻。

以上方劑中的「五丸」是用來治療五積,許多醫書都有記載,依法服用也多有效。但五種藥丸中都有巴豆霜,現在很少使用。現在另考五方於下,用藥者自行斟酌。

伏梁丸,治療心積。

茯苓(去皮)、厚朴(炒)、人參、枳殼(炒)、三稜(煨)、半夏(泡)、白朮(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稀糊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後服用,用米湯送服。

痞氣丸,治療脾積。

大烏頭(一兩,炮製去皮臍)、附子(同)、川椒(炒出汗)、乾薑、桂心、赤石脂(火煅,醋淬。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用朱砂做外衣。每次服用五丸,用米湯送服。

肥氣丸,治療肝積。

青皮、陳皮、三稜、蓬朮(醋炒)、黃連、枳實、厚朴(各一兩)、檳榔、蘿蔔子(炒)、穿山甲、肉桂、乾薑(炮。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炒鹽三錢,用醋糊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後服用,用米湯送服。

息賁丸,治療肺積。

半夏(炮)、桂心、人參、吳茱萸(泡)、桑白皮(炙)、葶藶、甘草(各一錢半)。

用水兩碗,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碗服用。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

奔豚丸,治療腎積。

乾葛、川芎、當歸、桑白皮(炙)、黃芩、甘草(炙)、甘李根皮(焙,各一錢五分)、半夏(泡,二錢)。

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在飯後服用。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

香稜丸,治療五積六聚,上中下三焦的痞塞,痃癖等各種積聚。

三稜(四兩,醋炒)、青皮、陳皮、蓬朮(煨)、枳實、蘿蔔子、香附子、厚朴(各二兩)、黃連、肉桂、神麴、麥芽、山楂肉、檳榔、益智(各一兩)、乾薑(炒至煙盡)、木香、砂仁、桃仁(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