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臨病須知

臨病時,古有望、聞、問、切四法。切脈固為重,望、聞、問尤居先。當細察受病之源,辯其所現之象。望其色之榮枯,聞其聲之勇怯,問其飲食進否,喜冷喜熱。探其胸腹有無痛處,便溺秘利。驗其目睛、鼻、舌、氣息、蜷臥挺身、向內向外。次診脈理,明表裡虛實,寒熱陰陽,有餘不足,與外證相參合不合。

酌見病之淺深正變,明辯病之同異真似。追溯病前日如何,又預料病後日如何。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當正治,或當從治。病劇者,再候兩足太谿、太衝、衝陽之脈。更驗服過某方某藥,著意詳審,盡得病情,始擬方立案。在患病者,尤當以自己平日嗜好性情及受病原由,詳細說與醫者。

白話文:

古代醫家診病,有望、聞、問、切四法。切脈固然重要,但望、聞、問更要先行。要仔細觀察病人病因,辨別其病症表現。觀察面色是否紅潤或枯槁,聽其聲音是否洪亮或低沉,詢問其飲食狀況,是否喜冷喜熱。探查其胸腹是否有疼痛,大小便是否通暢。觀察其眼睛、鼻子、舌頭、呼吸、姿勢,是蜷縮還是伸展,是向內還是向外。然後診脈,判斷表裡虛實、寒熱陰陽、有餘不足,並與外在病症相比較。

要觀察病情深淺、正邪變化,辨別病情相同或不同、真假虛實。追溯病人病前狀況,預測病後發展。病情緊急就治標,病情緩慢就治本。有時需要正治,有時需要從治。病情嚴重者,還要觀察兩足太谿、太衝、衝陽等脈。還要詢問病人服過哪些藥物,仔細審查,全面了解病情,才能制定治療方案。病人也要將自己平日的喜好、性格以及生病原因,詳細告知醫生。

倘諱疾忌醫,則是助庸醫之謬,掣明醫之肘,而自貽其禍也。又醫者固當熟透古方,當神契物性。蓋藥品有陰陽升降、氣勝、味勝等之不同,須令洞徹詳明,則取用時能不泥古而不悖古。所謂藥不執方,合宜則用。古人方藥,但陳大略,原俟後人潤色。

蓋天時有寒燠之不同;民居有燥濕之不同;人身有老少、強弱、肥瘦、黑白、飲啖多寡之不同;病情有內外虛實,似虛而實,似實而虛,似寒而熱,似熱而寒等之不同;其間情態百變,相機時措。古所稱神聖工巧,豈異人任哉?又凡治法用藥,有奇險駭俗者,只要見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顧忌。即如病有臨危,原屬有餘,失於攻下所致,雖至幾微欲絕,猶當攻下取效。

白話文:

如果隱瞞病情,不願看醫生,就等於幫助庸醫犯錯,阻礙名醫施展醫術,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醫生應該熟透古方,同時也要深刻了解藥物的特性。因為藥品有陰陽升降、氣性、味道等不同特點,必須透徹了解,才能在用藥時不拘泥於古方,又不違背古方。所謂藥不執方,就是指合適就用。古人開藥方,只是列出大體方向,本就期望後人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完善。

天時有寒冷炎熱的區別;人們居住的地方有乾燥潮濕的區別;人體有老少、強弱、肥瘦、膚色、飲食多少的區別;病情有內外虛實,看似虛弱卻是實證,看似實證卻是虛證,看似寒冷卻是熱證,看似熱證卻是寒證等區別;這些情況變化多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古人所說的醫術高明,難道就不是靠人去掌握嗎?再者,凡是治療方法和用藥,只要能治癒疾病,即使方法奇特、冒險、駭人聽聞,也可以使用,不必顧忌。就比如病人病情危急,本屬於陽氣過盛,因為過度攻下導致虛脫,即使已經快要不行了,也應該繼續攻下才能治癒。

若久瀉久痢,至於滑脫不禁,則宜劫止而後調之。如國家以刑治奸盜,以兵卻虜寇,不得已而用權,權不離經,非霸術也,王道也。乃有醫謬稱王道,一味平補調停,此可施與不足,不可施於有餘。施於有餘,則邪氣得補而愈盛,是速其斃也。又有遇危難證,如大黃、附子,迥若霄壤,恐致殺人,而惟用中和之方,無大熱大寒,救療而死,其殺人一也。病家無識,喜其平穩,卒受害而不覺。

悲夫!雖然臨病妙用,全系平日之識見,學力明透精熟,豈能徼倖襲取於朝夕哉!

白話文:

如果長期拉肚子,到了連接不上,那就應該先用強烈的方法制止,再來調理。就像國家為了懲罰奸詐盜賊,用軍隊抵抗外敵入侵,這是不得已時所使用的權宜之計,但這些權宜之計並沒有離開基本原則,這不是霸道的方式,而是王道的作法。有些醫生誤以為王道就是一味地平補調和,這在缺乏資源時可以使用,但在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就不適合了。在資源豐富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方法,會讓病情加重,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

還有一些緊急危急的情況,像是使用大黃和附子這樣的藥物,這兩種藥物的作用和效果完全不同,如果使用錯誤,可能會導致死亡。但是醫生們只使用調和的藥方,這些藥方既不會過熱也沒有過冷,但病人仍然會因此而死亡,這等於殺人。病人家屬沒有知識,喜歡這種平穩的治療方式,最後反而受到傷害而不自知。

真是令人痛心啊!然而,臨牀治療的靈活運用,完全依賴於平日的知識和見解,以及學習的深度和熟練程度,怎能在短時間內輕易獲得呢?

2. 制方定規

醫有成法、有活法,成法師古不可悖,活法因時不可拘。古方切中人病,自有定見。品味及分兩,皆按君臣佐使,不可漫為增減,其制丸散,用服時候,悉有肯綮。蓋心肺居上屬陽,治心肺,藥必大丸調化,或湯散,或噙咽,皆使易化,必飯後臨睡服之,欲其藥氣戀於心肺也。

腎肝居下屬陰,治腎肝,藥必細丸吞服,以煉蜜、酒糊、黃蠟等為丸,皆使遲化,必早空心服,更以乾物壓之,欲藥氣令直達於腎肝也。脾為中州,藥須細丸,或水疊、或蒸餅糊、或棗肉、或飯丸,服於半飢半飽巳時之分,使藥氣正歸中州也。如風、火、寒、暑急證,欲取功速者,及走表四達者,皆以湯散為主。

白話文:

醫生行醫有固定的方法,也有靈活變通的方法。固定的方法要遵循古法不可違背,靈活變通的方法則要根據時機不可拘泥。古代的藥方針對人體的病症,自有其獨到的見解。藥材的品味和劑量,都要根據君臣佐使的原則,不可隨意增減。製丸散時,用藥和服用的時間,都有其訣竅。因為心肺位於人體的上部,屬陽,治療心肺的藥物,必須用大丸調和,或是湯散,或是含在口中慢慢咽下,使藥物容易消化。最好在飯後臨睡前服用,目的是讓藥氣停留在心肺。

腎肝位於人體的下部,屬陰,治療腎肝的藥物,必須用細丸吞服,可以用煉蜜、酒糊、黃蠟等做成丸藥,使藥物消化緩慢。最好在清晨空腹服用,並用乾物壓住,目的是讓藥氣直接到達腎肝。脾臟位於人體的中央,是中州,治療脾臟的藥物,必須用細丸,或是用水調和,或是用蒸餅糊,或是用棗肉,或是用飯做成丸藥,最好在半飢半飽的巳時服用,目的是讓藥氣直接到達中州。如果遇到風、火、寒、暑等急症,需要藥效快速發揮的,以及需要藥氣走表四達的,則以湯散為主。

湯者蕩也,取其盪滌;散者散也,欲其疏散。如虛損淹延之病,不能一時奏效者,主以丸,丸者緩也。令其從容培植,各有定格。常見時俗,心肺丸方減數味,加肝腎病之藥;腎肝丸方減數味,入心肺病之餌。上下混淆,皆不奏功。虛費藥本為輕,遷延病深為重,若此者,須分二方早晚各服為是。

白話文:

湯藥的特性在於「蕩滌」,也就是清除體內病邪;散劑的特性在於「疏散」,也就是讓藥力散佈全身,疏通經絡。對於虛損久病,無法立即見效的患者,宜用丸劑,丸劑的特性在於「緩和」,讓藥力慢慢滋養身體,使病情逐漸改善,並有固定的藥效。

然而,現今一些人常將藥方混用,例如將心肺丸方中減去一些藥味,加入治療肝腎病的藥物;或是在腎肝丸方中減去一些藥味,加入治療心肺病的藥物。這種上下混淆的用藥方法,最終都會導致藥效不顯。虛耗藥材雖然輕微,但拖延病情卻十分嚴重。對於這種情況,應當分開兩種藥方,早晚分別服用,才是正確的用藥方式。

3. 病分寒熱

病有寒有熱,有似寒實熱、似熱實寒者,皆須細審。經曰:諸躁狂越,驚惑悲笑,屬於熱。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諸禁鼓慄,皆似寒實熱,治以涼藥。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面青肢厥,屬於寒;面紅不熱,躁渴,不喜冷飲,欲坐臥泥水、井中,皆似熱實寒,治以熱藥。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心虛則熱攻於內,腎虛則寒動於中。

此熱清,寒溫,虛補,實瀉也。有初感熱病,因過服寒劑及生冷之類,遂變而為寒者;有初感寒病,因過服熱藥及薑、椒之類,變而為熱者。不知用藥之法,中病即止,治之太過則病外添病矣。如病家不知脈理,欲辯寒熱,但看病人畏熱惡火,怕日色暖氣,口渴思飲冷湯水,大便閉結,小便短赤,心煩身躁,多言聲響,不寐,仰身挺臥,喜睡涼處,皆屬熱證。凡病人畏寒喜暖,口不幹,思飲熱湯,大便利,小便長,口鼻氣冷,懶言蜷臥,皆屬寒證。

熱多屬實,寒多屬虛,仿此推之,寒熱虛實,皆可辯矣。

白話文:

疾病有寒有熱,有的看似寒症卻是熱症的實質,有的看似熱症卻是寒症的實質,都需要仔細辨別。醫書記載:「各種躁狂失控、驚恐迷惑、悲傷大笑,都屬於熱症。」喘息嘔吐、胃酸、突然下瀉、大小便失禁、全身發抖,這些症狀看似寒症,實則為熱症,應該用涼性藥物治療。各種疾病中,從身體上下部位排出的水液,如果清澈透明、冰冷,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則屬於寒症;如果臉色發紅卻不發熱,口乾舌燥,不喜歡喝冷飲,想要坐臥在泥水或井中,這些症狀看似熱症,實則為寒症,應該用熱性藥物治療。心氣旺盛就會生熱,腎氣旺盛就會生寒。心氣虛弱就會導致熱邪侵犯內部,腎氣虛弱就會導致寒氣侵入體內。

這就是所謂的清熱、溫寒、虛補、實瀉的道理。有些人初患熱病,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或食用生冷食物,導致病情轉變為寒症;有些人初患寒病,因為過度服用熱性藥物或食用薑、辣椒等辛辣食物,導致病情轉變為熱症。如果不懂得用藥方法,只求病症暫時消失,過度治療就會導致病情更加複雜。就像病人不懂得脈理,想要辨別寒熱,只看病人怕熱畏火、怕陽光暖氣、口渴想喝冷水、大便不通、小便短赤、心煩意亂、話多聲音大、睡不著、仰著身子躺著、喜歡睡涼快的地方,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所有病人怕冷喜暖、口不渴、想喝熱水、大便通暢、小便量多、口鼻氣冷、懶得說話、蜷縮著身體躺著,這些都是寒症的表現。

熱症多為實證,寒症多為虛證,以此類推,寒熱虛實都能夠辨別出來了。

4. 傷寒不藥

諸病中,惟傷寒關係最重,然治之亦有捷要。但乘其初起在肌表時,蚤如法治之,無弗愈者。譬御盜於未入室之前,自易驅除,要在審辯的確。所謂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差毫釐謬千里,不死於病而反死於醫藥,不如不藥之為愈矣。

故曰傷寒不藥為中醫。蓋或值旅邸舟次,或山僻鄉村,無明理醫家,切勿妄服藥。凡傷寒初起,頭疼身痛,怕寒拘急,無汗,為寒傷榮,即宜絕戒腥酒穀味,諸果飲食,一切有形難化之物。更宜卻勞,斷怒氣、房欲、風寒,安臥。急取帶須蔥頭一握,生薑五錢,陳皮二、三錢,細茶葉一撮,白梅一個,紫蘇三錢。

白話文:

傷寒論述:

諸多疾病中,傷寒的關係最为重大,然而治療它也有捷徑。關鍵在於抓住疾病初起,尚在肌膚表層的時候,及時依照正確的方法治療,便沒有不痊癒的。這就好比在盜賊尚未入室之前就將其驅逐,自然容易得多,關鍵是要判斷清楚。

所謂“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這說明治療方法的偏差,即使是一點點,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甚至可能因藥物而亡,不如不藥而癒。

因此,古人說“傷寒不藥為中醫”。如果身處旅途、船隻之上,或是偏遠山村,無法尋到精通醫理的醫生,就絕對不要妄自服用藥物。

凡是傷寒初起,出現頭疼身痛、怕冷發僵、無汗的症狀,屬於寒邪侵犯營氣,應當立即戒除腥味、酒類、穀物、水果等所有難以消化的食物,更要避免勞累、生氣、房事、風寒,安心臥床休息。

此時應當立即準備蔥白一握,生薑五錢,陳皮二三錢,細茶葉一撮,白梅一個,紫蘇三錢。

水二大鐘,砂鍋煮沸,以被袱覆患者,頭入藥確,令熱氣先熏頭面,汗出,再乘熱飲一大鐘,渣即煎,接飲。以厚被覆身,裹頭烘足,俟汗出至足為愈。腿足無汗,而身熱頭疼仍在者,寒邪未盡也,宜再發微汗。如病初起,頭疼身熱大汗出者,屬風傷衛,不必發汗,恐有亡陽之害。

如自有微汗,仍如前法,再略取汗。前法中去紫蘇、蔥頭,加黑棗三個煎服,汗止為愈。如起病時,胸膈脹滿,因傷谷、肉諸物,本日即與淡鹽湯熱飲三、二碗,以吐出飲食為度。不得吐,即以所傷之物燒灰,薑湯調服。如過數日者,用薑、蔥熨(法見傷寒。)最忌腥、酒。

白話文:

將兩大鐘的水倒入砂鍋煮沸,用被子蓋住患者,讓患者頭部靠近藥物,先用熱氣熏蒸頭面,待出汗後,趁熱喝下一大鐘藥汁,藥渣再煎一次,繼續喝。用厚被子蓋住全身,裹住頭部,烘烤雙腳,直到汗水流到腳底,病就好了。如果腿腳不出汗,而身體發熱、頭疼仍然存在,說明寒邪尚未完全消除,需要再微微出汗。如果病剛開始,頭疼、身體發熱、大量出汗,屬於風傷衛氣,不必發汗,以免損耗陽氣。

如果原本就微微出汗,可以按照之前的做法,再次稍微出汗。之前的藥方中去掉紫蘇、蔥頭,加入三個黑棗煎服,汗止即可痊癒。如果發病時胸膈脹滿,是因為吃了損傷脾胃的食物,當天就喝三到兩碗熱淡鹽湯,以吐出食物為宜。如果吐不出來,就將損傷的食物燒成灰,用薑湯調服。如果已經過了幾天,可以用薑、蔥熨貼(方法見傷寒篇)。最忌諱吃腥、喝酒。

米湯不飲一口,必無餓死之理,絕戒穀味,易安。如絞腸沙,米湯一口,殺人例也。如口乾大渴,但飲茶、白湯、燈心湯、薑湯。或至七、八日熱極,則加雪梨、西瓜、鮮菱、嫩藕、生蘿蔔,惟搗取清汁啜之,去渣。凡調理不如法,至數日後熱邪傳裡,身大熱,口大渴,譫語煩躁,狂言發斑,大便閉;或下利穢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唇焦,舌白苔漸變黃黑;或天氣暄熱,內外熱極。

可將病人臥於涼地席上,四圍多致水盆,令病人手浸水中;或更以青布一幅,浸濕覆於胸前,切宜避風,必病人喜好,方可為之。若渴極欲水,問其欲飲幾何,但與之半,勿多飲。或和蘇葉、薑汁、砂糖、滷梅之類亦佳,勿強與水,致水結胸之患。又有大熱至六、七日,忽然作冷,厚加蓋覆猶寒,戰悚不定,此名發戰,乃正氣復而邪欲出之象。急宜泡薑湯一大壺,置病人胸前,任意呼啜,以助正氣,少頃正勝邪散,汗出而解矣。

白話文:

不吃米飯,就一定不會餓死,完全戒掉穀物,容易安穩。就像絞腸痧一樣,喝一口米湯就會要命。如果口乾舌燥,就只喝茶、白開水、燈心湯、薑湯。如果持續發燒到第七、八天,就加入雪梨、西瓜、鮮菱、嫩藕、生蘿蔔,只要把汁液榨出來喝,不要渣滓。如果調理方法不對,持續發燒幾天之後,熱邪就會入侵到身體裡面,全身發熱、口渴、神志不清、煩躁不安、胡言亂語、身上長出斑點、便秘;或是腹瀉排出穢物、手腳亂揮、掀開衣服被子、嘴唇乾燥、舌頭上的白苔逐漸變成黃色、黑色;或者天氣炎熱,內外都非常熱。

可以把病人放在涼蓆上,周圍放很多水盆,讓病人把雙手浸泡在水裡;或者用一塊濕青布蓋在胸前,一定要避風,要根據病人喜好才能做。如果病人非常渴,想喝水,問他想要喝多少,就只給他一半,不要喝太多。或者可以用蘇葉、薑汁、砂糖、滷梅等調和一下也很好,不要強迫喝水,會導致水結在胸腔,造成疾病。還有發燒到第六、第七天,突然變得冰冷,蓋很多被子還是覺得冷,身體不停地顫抖,這種情況叫做發戰,這是正氣恢復,邪氣想要排出體外的表現。要趕快泡一大壺薑湯,放在病人胸前,讓他隨意喝,幫助正氣,過一會兒正氣就會战胜邪氣,出汗就好了。

如七、八日外熱退,或乍有潮熱,二便通快,胸膈清爽,惟以清米湯飲之,漸加稠湯,進薄粥,以少為貴。若進腥酒,立刻番復,更慎房室。尤有鄉村專務殺牲禱神,所謂食歸眾口,罪歸病人。惜哉!又陰證傷寒,腹痛肢冷,依中寒條多吃濃薑湯,炒鹽熨,用灸法治之。

白話文:

如果在七到八天後熱度開始退卻,或者出現間歇性熱度,兩便通暢,胸部和喉嚨感到清爽,請只喝清淡的米湯,逐漸轉換為濃稠的湯,進食稀薄的粥,但應以少量為佳。如果食用了腥味或酒精類食物,熱度會立即反覆,因此應更加謹慎地進行房事活動。特別是在鄉村地區,人們經常為了殺牲畜禱告神靈,認為食物被多人分享,而疾病則由患者承擔責任。真是可惜啊!

對於陰證傷寒的情況,如果出現腹部疼痛和四肢發冷的症狀,可以遵循中寒的治療原則,多喝濃薑湯,使用炒鹽敷貼,並使用艾灸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