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四 (17)
卷之四 (17)
1. 皮膚
(附:瘙癢)
經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百病之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癝於腸胃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又曰:肺主皮毛,在臟為肺,在體為皮。故氣不榮,則皮毛焦;津液去,則爪枯毛折而斃。
皮膚索澤,即所謂皮膚甲錯,皮滯而不清澤也,皮膚枯燥或痛。治宜生血滋榮而潤燥。脈右寸浮澀。
主方,黃連,黃芩,當歸,生地,麥冬(各錢半),玄參,柴胡,秦艽,乾葛(各一錢),白芷(六分),升麻,甘草(各四分),上加生薑三片,蔥頭一寸,水煎熱服,取微汗。
白話文:
【皮膚】
根據古籍記載,人體的十二條經絡,實際上就是皮膚的不同部位。大多數疾病在產生之初,通常會首先影響到皮毛。一旦外邪侵襲,就會導致肌腠(皮膚的細孔)開放,接著邪氣就會進入絡脈中停留不去,然後進一步傳入經脈;如果邪氣仍然不消,就會再傳入腑臟,最終積聚在腸胃中。所以,皮膚雖看似微不足道,但若其功能失調,卻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另外,根據中醫理論,肺臟主管皮毛,所以在臟腑中對應的是肺,在身體結構上對應的是皮膚。因此,如果肺氣無法正常運行,皮毛就會失去光澤;一旦津液流失,指甲和毛髮就會變得乾枯脆弱,甚至脫落。
皮膚失去光澤,這就是所謂的「皮膚甲錯」,也就是皮膚呈現出滯澀且不清爽的狀態,皮膚可能會乾燥或者疼痛。治療上,應該要滋養血液、促進皮膚健康,並且潤澤皮膚、去除乾燥。脈象上,右寸脈浮澀。
對於這種情況,主要的治療方劑包括:黃連、黃芩、當歸、生地、麥冬(各1.5錢),玄參、柴胡、秦艽、乾葛(各1錢),白芷(0.6錢),升麻、甘草(各0.4錢)。上方再加上生薑三片和蔥頭一寸,用水煎煮後熱服,服用後應該會微微出汗,這有助於病情的改善。
2. 搔癢
經曰:諸癢為虛。蓋肺主氣,司皮毛,肺氣不通,閉固鬱熱生風。宜清熱疏風,涼血散郁,服防風通聖散。蓋出微汗;無汗,薑、蔥、紫蘇湯助。虛人中氣不足,衛虛作癢,補中益氣湯加防、芎、芷。
主方,玄參,升麻,白芷(各一錢),蟬蛻,防風,黃耆,川芎(各七分),甘草(四分),上加蔥白一寸,水煎服。
胡麻散,治風邪挾熱,瘙癢及癮疹等證。
草胡麻(二兩),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防風,石菖蒲,牛蒡子,白蒺藜,蔓荊子,菊花(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薄荷湯或菜湯調下,水丸服亦可。
簡便方,薄荷葉,蟬蛻(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浴方,乾荷葉、藁本、甘松、白芷、靈仙、蒼耳草、金銀花藤煎湯,入煨鹽一撮。
白話文:
[搔癢]
經典上說過:各種搔癢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因為肺臟主管氣血,負責皮毛的健康,如果肺氣不順暢,會導致熱氣悶在體內生成風邪。應當用清熱解風、涼血散鬱的方法治療,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它能讓你微微出汗,如果不出汗,可以用薑、蔥、紫蘇熬成的湯來輔助。對於虛弱的人,如果中氣不足,防禦力下降導致搔癢,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防風、川芎和白芷。
主要的藥方是:玄參、升麻、白芷(各三克),蟬蛻、防風、黃耆、川芎(各二克),甘草(一克)。再加上一小段蔥白,用水煎煮後服用。
胡麻散,用於治療由風邪夾雜熱氣導致的搔癢和癢疹等症狀。
草胡麻(六十克),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防風、石菖蒲、牛蒡子、白蒺藜、蔓荊子、菊花(各三十克),甘草(十五克)。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六克,用薄荷湯或菜湯調和服用,也可以做成水丸服用。
簡單的藥方是:薄荷葉和蟬蛻(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六克,用酒送服。
沐浴療法:乾荷葉、藁本、甘松、白芷、靈仙、蒼耳草、金銀花藤熬成湯,加入一把烤鹽一起泡澡。
3. 癮疹
(附:斑、丹)
經曰:風痹癮疹,乃風氣挾熱,鬱於腠理,無從發散。起於皮膚,不紅不腫,惟有顆粒高起而作癢者,風痹也;略有形跡見於皮膚者,癮疹也。皆風熱所成。或因新浴湊風及汗出脫解而得;或挾暑濕,久而不退,亦變瘡瘍。如風熱甚者,防風通聖散。脈多浮數。
主方,羌活,前胡(各一錢),防風,天麻,蟬蛻,薄荷,川芎(各七分),荊芥,連翹,梔子(各六分),水煎服。
消風散,治諸風癮疹(方見傷風)。未效,於風、火二門採方治之。
白話文:
【癢疹】
根據古籍記載,風濕性癢疹是由風邪夾雜熱氣,積聚在肌腠之間,無法順利散發出來所導致的。這種病症開始時只會在皮膚上出現,既不會紅也不會腫,只會有顆粒狀突起並引起癢感,這是風濕症狀;如果在皮膚上能稍微看出一些痕跡,則被稱為癢疹。這兩種情況都是由風熱引起的。有的人可能在洗完澡後受風吹,或是出汗後未及時保暖而感染此病;有的則是因為夾雜著暑濕,長時間未能消除,最終轉變成瘡瘍。對於風熱非常嚴重的人,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進行治療,脈象通常呈現浮數的特徵。
主方中,包括羌活、前胡(各一錢),防風、天麻、蟬蛻、薄荷、川芎(各七分),荊芥、連翹、梔子(各六分),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外,還有一種消風散,用於治療各種風熱引起的癮疹(該處提到的方子可參照傷風一節)。如果使用消風散效果不佳,可以參考風、火兩個類別中的其他方子進行治療。
4. 斑、丹
斑、丹火毒,皆熱邪積久,鬱於皮膚,輕為細斑,重為丹毒。如錦紋赤色,便秘心煩,風熱搏於榮血而成。自內出遊四肢易治,四肢走入心腹難治。甚者排針刺出惡血,否則肌肉糜爛。
主方,防風,玄參,黃芩,梔子,生地黃,芍藥,牛蒡子,連翹(各一錢),枳殼,荊芥(各七分),上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治丹毒(方見中風)。
白虎湯,丹毒渴甚(方見傷寒)。
簡便方,寒水石,滑石,黃柏(等分),青黛(減半),芭蕉或冬青葉汁調敷。
又,大黃末、朴硝同研,水調敷。
又,赤小豆為末,雞子清調。
又,慎火草(俗名火丹草)搗敷。
又,灶心土(一錢),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調。
又,木鱉子煎油敷,最效(方見幼科火灼瘡)。與外科丹毒參看。
白話文:
【斑、丹】
斑和丹毒都是因為火毒所引起,是熱邪長時間積聚在皮膚中造成的病狀。輕微的情況會出現細小的斑點,嚴重的話就會形成丹毒。這種病症通常皮膚會呈現如錦紋般的紅色,並且伴隨著便祕和心煩的症狀,這是風熱和血液搏鬥所導致的。如果這病症從內部開始向四肢擴散,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從四肢向心臟和腹部發展,就較難治癒。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排出體內的惡血,否則可能會導致肌肉腐爛。
【主方】 主要的藥方有:防風、玄參、黃芩、梔子、生地黃、芍藥、牛蒡子、連翹(每種一錢)、枳殼、荊芥(每種七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防風通聖散能治療丹毒(詳細方子可參考中風的治療方法)。
白虎湯能治療丹毒導致的口渴(詳細方子可參考傷寒的治療方法)。
簡易方便的藥方:取等量的寒水石、滑石、黃柏,再取一半量的青黛,用芭蕉或冬青葉的汁液調和後塗抹。
另外,將大黃粉和朴硝一起研磨,用水調和後塗抹。
或者,使用赤小豆磨成粉,再用雞蛋清調和。
或者,使用慎火草(俗稱火丹草)搗碎後敷用。
或者,取竈心土(一錢)和淡豆豉末(五分),用麻油調和後敷用。
或者,使用木鱉子煎油後敷用,效果極佳(詳細方子可參考幼科火灼瘡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外科治療丹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