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四 (17)
卷之四 (17)
1. 皮膚
(附:瘙癢)
經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百病之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癝於腸胃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又曰:肺主皮毛,在臟為肺,在體為皮。故氣不榮,則皮毛焦;津液去,則爪枯毛折而斃。
皮膚索澤,即所謂皮膚甲錯,皮滯而不清澤也,皮膚枯燥或痛。治宜生血滋榮而潤燥。脈右寸浮澀。
主方,黃連,黃芩,當歸,生地,麥冬(各錢半),玄參,柴胡,秦艽,乾葛(各一錢),白芷(六分),升麻,甘草(各四分),上加生薑三片,蔥頭一寸,水煎熱服,取微汗。
白話文:
經書上說:所有十二條經脈,都是皮膚的組成部分。任何疾病的產生,一定會先從皮膚和毛髮開始。外邪入侵後,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邪氣就會進入經脈,如果停留在經脈中不離開,就會傳入到臟腑,最後就會影響到腸胃。所以皮膚是人體的重要部分,如果皮膚有問題,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經書還說:肺臟主宰皮膚和毛髮,在內臟中是肺,在身體表面是皮膚。如果肺氣不足,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乾燥;如果體內津液不足,就會導致指甲枯萎,毛髮脫落,甚至死亡。
皮膚乾燥粗糙,就是所謂的「皮膚甲錯」,意思是皮膚阻塞不清澤,導致皮膚乾燥或疼痛。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血液、使皮膚滋潤,並去除乾燥。脈象應該在右手寸關尺部位浮而澀。
主要的藥方是:黃連、黃芩、當歸、生地、麥冬(各半錢)、玄參、柴胡、秦艽、乾葛(各一錢)、白芷(六分)、升麻、甘草(各四分),加上生薑三片、蔥頭一寸,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喝到微微出汗即可。
2. 搔癢
經曰:諸癢為虛。蓋肺主氣,司皮毛,肺氣不通,閉固鬱熱生風。宜清熱疏風,涼血散郁,服防風通聖散。蓋出微汗;無汗,薑、蔥、紫蘇湯助。虛人中氣不足,衛虛作癢,補中益氣湯加防、芎、芷。
主方,玄參,升麻,白芷(各一錢),蟬蛻,防風,黃耆,川芎(各七分),甘草(四分),上加蔥白一寸,水煎服。
白話文:
經書上說:各種癢症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所導致。
因為肺臟主導呼吸,並掌管皮膚毛髮,當肺氣不通暢,就會阻塞在體內,產生鬱熱,進而化為風邪。因此治療時應該清熱疏風,散去鬱熱,可以使用涼血散這帖藥方。如果出微汗,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如果不出汗,可以用薑、蔥、紫蘇湯來幫助發汗。
對於體虛的人,中氣不足,衛氣虛弱導致發癢,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防風、川芎、白芷等藥材來加強效果。
主要藥方:
玄參、升麻、白芷(各一錢)、蟬蛻、防風、黃耆、川芎(各七分)、甘草(四分),再加入蔥白一寸,用水煎服。
胡麻散,治風邪挾熱,瘙癢及癮疹等證。
草胡麻(二兩),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防風,石菖蒲,牛蒡子,白蒺藜,蔓荊子,菊花(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薄荷湯或菜湯調下,水丸服亦可。
白話文:
胡麻散,用於治療風邪夾雜熱氣,導致皮膚瘙癢、出疹等症狀。
藥方:草胡麻二兩,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防風、石菖蒲、牛蒡子、白蒺藜、蔓荊子、菊花各一兩,甘草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薄荷湯或菜湯調服,也可以製成水丸服用。
簡便方,薄荷葉,蟬蛻(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浴方,乾荷葉、藁本、甘松、白芷、靈仙、蒼耳草、金銀花藤煎湯,入煨鹽一撮。
白話文:
這個方子很簡單,薄荷葉和蟬蛻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酒送服。
洗澡的藥方是:乾荷葉、藁本、甘松、白芷、靈仙、蒼耳草、金銀花藤,煎煮成湯,加入一小撮煨鹽。
3. 癮疹
(附:斑、丹)
經曰:風痹癮疹,乃風氣挾熱,鬱於腠理,無從發散。起於皮膚,不紅不腫,惟有顆粒高起而作癢者,風痹也;略有形跡見於皮膚者,癮疹也。皆風熱所成。或因新浴湊風及汗出脫解而得;或挾暑濕,久而不退,亦變瘡瘍。如風熱甚者,防風通聖散。脈多浮數。
主方,羌活,前胡(各一錢),防風,天麻,蟬蛻,薄荷,川芎(各七分),荊芥,連翹,梔子(各六分),水煎服。
白話文:
古籍記載:風痹和癮疹都是由風氣帶熱,鬱積在肌膚表層,無法散發出去而引起的。
風痹起於皮膚,沒有紅腫,只出現一些高起的顆粒,並且會發癢;癮疹則在皮膚上稍微有些形跡。
這兩種病症都是風熱造成的。可能是因為剛洗完澡就遇到風,或是出汗後沒有及時保暖,或者因為暑濕交雜,長時間不退,而轉變成瘡瘍。
如果風熱症狀很嚴重,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脈象多數為浮數。
主要藥方:
- 羌活、前胡(各一錢)
- 防風、天麻、蟬蛻、薄荷、川芎(各七分)
- 荊芥、連翹、梔子(各六分)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服。
消風散,治諸風癮疹(方見傷風)。未效,於風、火二門採方治之。
白話文:
"消風散",用來治療各種風癮疹(參考傷風的治療方法)。若效果不佳,則在風和火兩個領域尋求其他方子進行治療。
4. 斑、丹
斑、丹火毒,皆熱邪積久,鬱於皮膚,輕為細斑,重為丹毒。如錦紋赤色,便秘心煩,風熱搏於榮血而成。自內出遊四肢易治,四肢走入心腹難治。甚者排針刺出惡血,否則肌肉糜爛。
主方,防風,玄參,黃芩,梔子,生地黃,芍藥,牛蒡子,連翹(各一錢),枳殼,荊芥(各七分),上水煎服。
白話文:
皮膚上的斑點和丹毒,都是熱邪積聚在體內很久,鬱積在皮膚表面造成的。輕微的表現為細小的斑點,嚴重的則會變成丹毒,像錦緞上的紋路一樣,呈現紅色。患者常伴隨便秘、心煩等症狀,這是因為風熱之邪與血液搏鬥所致。如果熱邪從內部向四肢移動,比較容易治癒;但如果從四肢深入心腹,就比較難治。嚴重的情況需要用針刺排出惡血,否則肌肉會潰爛。
治療方法:防風、玄參、黃芩、梔子、生地黃、芍藥、牛蒡子、連翹各一錢,枳殼、荊芥各七分,用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治丹毒(方見中風)。
白虎湯,丹毒渴甚(方見傷寒)。
簡便方,寒水石,滑石,黃柏(等分),青黛(減半),芭蕉或冬青葉汁調敷。
又,大黃末、朴硝同研,水調敷。
又,赤小豆為末,雞子清調。
又,慎火草(俗名火丹草)搗敷。
白話文:
治療丹毒,可用防風通聖散,此方可參考中風篇。如果丹毒患者口渴嚴重,可使用白虎湯,此方可參考傷寒篇。
簡易方如下:寒水石、滑石、黃柏等量,青黛減半,用芭蕉或冬青葉汁調和敷患處。
此外,也可將大黃末與朴硝研磨混合,用水調和敷患處。
還可用赤小豆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敷患處。
另外,也可以將慎火草(俗稱火丹草)搗碎敷患處。
又,灶心土(一錢),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調。
又,木鱉子煎油敷,最效(方見幼科火灼瘡)。與外科丹毒參看。
白話文:
再者,竈心土(一錢),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調和。
再者,使用木鱉子煎煮出的油來敷用,效果極佳(詳細方法請參考兒科對於火傷的療法)。這可以與外科中的丹毒一併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