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4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9)

1. 腳氣

(附:足跟痛)

經曰:濕甚則胕腫。又曰:當風取涼,醉以入房,多致腳氣。腳為腎之外候,司下體。腎屬水,主寒化。暴寒傷人,腎先受之;水濕居下,腳先受之。飲食入胃,脾濕下流,注於足而不散。風寒暑濕,皆能患此,而濕熱居多。始覺惡寒發熱,類傷寒。但足脛紅光腫痛,腿膝痠疼,小便短澀,惡聞食氣,甚至衝心作痛,吐綠色水,勿誤作腫毒治。腫者,名濕腳氣,宜滲濕清熱;不腫而痛,名乾腳氣,宜養血潤燥。

初宜敗毒散發汗疏邪(瘟疫主方),冬月五積散(方見中寒),接本門主方;次服當歸拈痛湯(方見身痛)。脈浮風、緊寒、濡濕、數熱,若乍大小,妄言不食,危。

主方,蒼朮,羌活,當歸(各錢半),防風,防己,澤瀉,酒芩,苡仁,牛膝(各一錢)上加薑、棗,水煎服。

筋攣加木瓜、靈仙;大便秘,枳實、大黃;小便澀,豬苓、茵陳或大腹皮、檳榔、荊芥、烏藥、陳皮、紫蘇、枳殼、桑皮、木瓜加姜煎。

檳榔湯,治一切腳氣,疏壅利膈。

香附,陳皮,紫蘇,檳榔,五加皮,木瓜,炙草(各七分),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澹寮方》腳氣入腹衝心,大痛腫滿,大小便秘。

蘇葉,蘇子,木瓜(各七分),羌活,白芍藥,檳榔,枳殼(各五分),青皮,甘草(各三分)加姜煎,磨沉木香(各五分)調服。

雞鳴散,男、婦腳氣風濕,流注筋脈,腫大痛極第一效。

檳榔(七枚),陳皮,木瓜(各一兩),吳茱萸(二錢),生薑,桔梗(各五錢),紫蘇(三錢)

上為粗末,分四服。隔宿用水三鍾,煎鍾半;渣,再水二鍾,煎一鍾。並置床頭,五更分數次冷服冬月略溫服,後餅物壓;天明大便黑糞,愈。

加味二妙丸,兩足感濕熱,腫痛如火,漸至胯腹,或腳氣常發。

蒼朮(四兩),黃柏(酒炒,二兩),牛膝,防己,當歸(俱酒浸),萆薢(川),龜板(酥,酒炙),熟地(搗。各一兩)

上末,酒糊丸桐子大,每百丸空心鹽酒下。

當歸拈痛湯,濕熱腳氣最效,及肢節腫痛,遍身大痛(方見身痛)。

簡便方,腳氣必效。

蒼朮(制),黃柏(制。各四錢)水煎,空心服。外包暖鹽炒熱熨,或小便乘熱浸洗。多食煮白蘿蔔下氣。

腳氣衝心:白礬三兩,用漿水一斗五升,煎數沸,浸腳良。

白話文:

標題: [腳氣]

內容: (附:足跟痛)

古書有云:溼氣過重則會導致腳部腫脹。另有一說:在風中貪涼,醉酒後入房,都容易導致腳氣病。腳是腎臟在體外的表現,負責下半身的活動。腎臟屬水,主掌寒冷的轉化。突然的寒冷會首先傷害到腎臟;水溼之氣聚集在下方,所以腳部最先受到侵害。飲食進入胃中,脾胃溼氣下降,積聚在腳部無法散發。無論是風、寒、暑、溼,都可能引發這種病症,其中溼熱的情況最爲常見。剛開始會感到惡寒發熱,類似傷寒的症狀。但是腳踝紅腫疼痛,小腿和膝蓋痠痛,小便短澀,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噁心,甚至胸悶疼痛,嘔吐綠色液體,切勿誤以爲是腫毒來治療。腫脹的,稱爲溼腳氣,應該採用滲溼清熱的方法;不腫脹只痛的,稱爲幹腳氣,應養血潤燥。

初期建議使用敗毒散出汗解邪(瘟疫的主要處方),冬季則用五積散(詳情見中寒部分),然後接用此門類的主要處方;接着服用當歸拈痛湯(詳情見身痛部分)。脈象浮、緊、濡、數,如果脈象忽大忽小,胡言亂語,不吃東西,情況危急。

主要處方包括蒼朮、羌活、當歸(各錢半),防風、防己、澤瀉、酒芩、薏仁、牛膝(各一錢)。上方加生薑、紅棗,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出現肌肉痙攣,可加木瓜、靈仙;如果大便乾燥,可加枳實、大黃;如果小便澀痛,可加豬苓、茵陳或者大腹皮、檳榔、荊芥、烏藥、陳皮、紫蘇、枳殼、桑皮、木瓜,加生薑煎煮。

檳榔湯,可以治療所有腳氣病,疏導阻塞,利於消化。

香附、陳皮、紫蘇、檳榔、五加皮、木瓜、炙草(各七分),加一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澹寮方》腳氣病侵入腹部衝心,劇痛腫脹,大小便閉塞。

蘇葉、蘇子、木瓜(各七分),羌活、白芍藥、檳榔、枳殼(各五分),青皮、甘草(各三分),加生薑煎煮,研磨沉香(各五分)調和服用。

雞鳴散,男性、女性的腳氣風溼,流入筋脈,腫大痛極,效果最佳。

檳榔(七枚)、陳皮、木瓜(各一兩)、吳茱萸(二錢)、生薑、桔梗(各五錢)、紫蘇(三錢)

將上述藥材製成粗末,分爲四劑。前一天晚上用水三鍾,煎至一半;藥渣再用水兩鍾,煎至一鍾。放在牀頭,五更時分分幾次冷服,冬天可以稍微溫熱服用,之後吃餅類食物壓一下;天亮時大便黑色糞便,即可痊癒。

加味二妙丸,雙腳感染溼熱,腫痛如火,逐漸蔓延至胯部和腹部,或經常發作腳氣。

蒼朮(四兩)、黃柏(酒炒,二兩)、牛膝、防己、當歸(均需酒浸)、萆薢(川)、龜板(酥,酒炙)、熟地(搗。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一百丸,空腹時用鹽酒送下。

當歸拈痛湯,溼熱腳氣最有效,以及肢體關節腫痛,全身疼痛(詳情見身痛部分)。

簡便方,腳氣必定有效。

蒼朮(制)、黃柏(制。各四錢)用水煎煮,空腹時服用。外部用暖鹽炒熱熨,或者用小便趁熱浸泡清洗。多吃煮熟的白蘿蔔可以降氣。

腳氣衝心:用白礬三兩,漿水一斗五升,煮沸幾次,浸泡腳部,效果良好。

2. 足跟痛

有痰,有濕熱,有血熱,察其兼證,脈理推療。如患風寒瘧邪等而足跟痛,但宜清解足太陽經邪,病痊自已。

主方,蒼朮,防風,枳殼,當歸(各二錢),防己(錢半),牛膝,薏苡仁,木瓜(各一錢)水煎服。

血熱,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寒痰,五積散加木瓜;濕熱,除濕湯加薏苡仁。

白話文:

[腳後跟疼痛]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因為體內有痰濕、濕熱或是血熱的問題,需要仔細觀察並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根據脈象進行治療。如果因為風寒或瘧疾等導致腳後跟疼痛,應該清除足太陽經絡的邪氣,等到疾病康復,腳痛自然就會消失。

主要的藥方為:蒼朮、防風、枳殼、當歸(各約6克)、防己(約4.5克)、牛膝、薏苡仁、木瓜(各約3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血熱的情況,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黃柏、知母、牛膝;如果是寒痰的問題,則用五積散再加些木瓜;若是濕熱導致,則在除濕湯中加入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