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6)
1. 不寐
經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於陽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蓋陽主動闢也,陰主靜閤也。故行於陽則動而醒,行於陰則靜而臥。陽光亢上,則氣有餘。又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氣行於陽而陰不足,則陽愈狂而陰乃格。靜反為動,閤反為闢。神氣散而不守,故不得瞑也。
然而又有思慮過極,心陽獨亢者;有心氣耗傷,血不育養者;有神明失養,真陰不升者;有肺受火炎,膈上痰壅者。寸脈浮滑痰火,洪大陰虛陽盛,澀為血虧。治當養陰抑陽,清痰降火,安神寧心。
主方,當歸身,生地黃,黃連,橘紅,半夏(制),茯神,人參,麥門冬,酸棗仁,柏子仁,炙草(各一錢)上加龍眼肉、竹茹、生薑、燈心,水煎成,調辰砂,臨睡服。
硃砂安神丸,治心虛有熱,夜臥不安,神氣不寧。
黃連(二兩),甘草(炙,兩半),生地,當歸身(各八錢),硃砂(水飛,一兩,一半為衣)
上為細末,入硃砂,蒸餅糊和丸粟米大,朱衣。每服一錢,臨睡燈心湯下。
溫膽湯,寧神豁痰(二陳湯加竹茹、枳實)。
竹葉石膏湯,傷寒
天王補心丸,虛損
白話文:
[失眠]
古籍有言,人體的衛氣在白天活動於身體的陽面,在夜晚活動於陰面。若在白天時衛氣無法進入夜晚應活動的陰面,是因為陰氣不足,導致眼睛無法閉合,進而失眠。這是由於陽氣主張活動與開闔,陰氣主張靜止與收斂。因此,當衛氣在陽面活動時,人體會保持清醒;在陰面活動時,人體則會進入睡眠狀態。如果陽氣過盛,就會使氣血過剩。又說,從夜晚到雞鳴時分,這是天地間陰氣最盛的時段。如果此時陰氣不足,陽氣會更為旺盛,而陰氣會受到抑制,原本應靜止的狀態反而變得活躍,本應收斂的狀態反而變得開闔。神氣四散而無法集中,因此無法入睡。
此外,也有因思考過度,使心臟的陽氣過盛;或心臟氣血消耗過多,血液無法滋養心臟;或精神失養,真陰無法上升;或肺部受到火熱影響,胸膈間堆積痰液的情況。寸脈浮滑表示有痰火,洪大表示陰虛陽盛,澀表示血液虧損。治療應滋養陰氣抑制陽氣,清除痰液降低火氣,安撫神經平靜心靈。
主要的處方,包含當歸身、生地黃、黃連、橘紅、半夏(製)、茯神、人參、麥門冬、酸棗仁、柏子仁、炙草(各一錢),再加入龍眼肉、竹茹、生薑、燈心,用水煎煮,最後加入辰砂調和,睡前服用。
硃砂安神丸,用於心虛且有熱象,夜裡無法安穩入睡,神氣不寧的狀況。
黃連(二兩),甘草(炙,兩半),生地,當歸身(各八錢),硃砂(水飛,一兩,一半為衣)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加入硃砂,用蒸餅糊攪拌成小丸,表面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錢,睡前用燈心湯送服。
溫膽湯,能安神化痰(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入竹茹、枳實)。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傷寒。
天王補心丸,用於治療虛損。
2. 三消
經曰:二陽結謂之消。又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也。夫三消者,上焦受病,多飲而少食,小便多利而不禁,甚至舌乾白苔或裂,屬肺,名消渴,亦名膈消。中焦受病,渴而多食,食已即飢,屬胃,名消中。下焦受病,小便淋濁如膏糊,甚至面色黧黑,形瘦耳焦,屬腎,名腎消。
多因脾不輸精於肺,肺乏生化之源。經曰:多食肥,令人內熱,恣食肥甘炙爆咸物,及醉飽入房,斫喪傷腎。或大病陰虛,或過勞血耗,所因多種,燥熱則一。宜清心絕欲,戒厚味,斷思慮,靜養生陰。不則腎水不升,心火不降,復變癰毒、鼓脹等證者多矣。脈實疾可治,弦小難痊。
洪數陽盛,濡散血虛。宜養肺降火,生血滋陰,補益腎水。
主方,當歸,生地(各三錢),白芍藥(二錢)
上消加人參、麥冬、五味、天粉水煎,入生藕、鮮地黃汁、人乳服。中消加石膏、知母、甘草、滑石、寒水石。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之類。
加味白虎湯,治上焦消渴熱甚。
石膏(三錢),知母(錢半),人參(一錢),甘草(五分),黃芩,杏仁,梔子(各一錢),麥冬(二錢),五味(十五粒,打)加粳米一撮,水煎服。
生津甘露飲,治消中,能食而瘦,口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石膏(二錢),黃柏,龍膽草,黃芩(各一錢),黃耆,知母,生地(各八分),葛根,梔子,當歸,甘草(半炙),天粉(各六分),升麻(四分),桃、杏仁(各十粒,去皮尖,研),水煎,溫服。
加味地黃丸,治腎消,小便淋濁等證(方見虛損)。
簡便方,消渴。白芍藥、甘草(等分),水煎服。或烏梅(一斤,打碎),水四腕,煎一碗,入蜜(一斤)、砂仁(末,五錢),砂鍋慢火熬膏。冷,入檀香末三錢,麝二分,湯服。
又,大豆(五升),大黃(兩半)、甘草(四兩,碎),水一桶,煮至豆熟,飲汁食豆。
又,繅絲湯,隨意飲,大效。壇貯埋久愈佳。如無,絲棉煎湯亦可。
又,桑椹汁,牛乳,蘿蔔汁、栝蔞根汁、淘糯米泔水、黃連煎汁、蔗汁、梨汁、麻子煮汁、陳粟米粥,隨取飲。
又,栝蔞、葛根,搗焙研末。雄牛穿鼻橫木燒灰,晚蠶沙末,隨取服。
白話文:
經典有言:“二陽結即為消。”再者,“心臟過度的熱會轉移到肺部,形成膈消。”所謂的“三消”,指的是上焦受病,患者會出現多喝水但食慾減退,頻尿且無法控制的情況,甚至舌頭乾燥,舌苔白色或裂開,此症狀屬於肺部問題,稱作消渴,也被叫做膈消。若中焦受病,患者會感到口渴且食慾旺盛,但吃後不久就又感到飢餓,這屬於胃部問題,稱為消中。若是下焦受病,患者的尿液會呈現混濁像膏狀,甚至出現臉色暗沉、身體瘦弱、耳朵乾枯的現象,這屬於腎部問題,稱為腎消。
這些疾病通常因為脾臟不能正常運作,將營養輸送到肺部,導致肺部缺乏生成新物質的來源。經典有言:“食用過多肥膩食物,會在體內產生熱量。”若放任自己食用肥膩、甜鹹的食物,以及酒醉飽食後進行性行為,都會傷害到腎臟。或者因大病導致陰虛,或者過度勞累導致血液耗損,病因種種,但結果都是產生燥熱。應該要清心寡慾,戒掉重口味的食物,避免過度思考,靜心養生,補充體內陰氣。否則腎水不上昇,心火不下降,會導致進一步的疾病,像是瘍毒、腹脹等。若脈搏實且快,病情較容易治療;若是弦小,病情較難痊癒。
洪大而數的脈象代表陽氣過剩,濡弱而散的脈象代表血虛。應該要養肺、降火、生血、滋陰、補腎。
主要用藥為當歸和生地(各三錢),白芍藥(二錢)。
上消的治療,可以加上人參、麥冬、五味、天花粉,用水煎煮,再加入生藕、鮮地黃汁、人乳服用。中消的治療,可以加上石膏、知母、甘草、滑石、寒水石。下消的治療,可以加上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
"加味白虎湯",用來治療上焦消渴,伴有嚴重熱象。
主要成分為石膏(三錢),知母(錢半),人參(一錢),甘草(五分),黃芩,杏仁,梔子(各一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十五粒,打碎)。加入一小撮粳米,用水煎煮服用。
"生津甘露飲",用來治療消中,患者雖食慾旺盛但體型消瘦,口乾、自汗、大便乾硬、小便頻繁。
主要成分為石膏(二錢),黃柏,龍膽草,黃芩(各一錢),黃耆,知母,生地(各八分),葛根,梔子,當歸,甘草(半炙),天花粉(各六分),升麻(四分),桃仁、杏仁(各十粒,去皮尖,研碎)。用水煎煮,溫服。
"加味地黃丸",用來治療腎消,小便混濁等症狀(方劑詳見虛損部分)。
簡易方便的療法,對於消渴,可以使用白芍藥和甘草(等分),用水煎煮服用。或者用烏梅(一斤,打碎),四碗水,煎成一碗,加入蜂蜜(一斤)、砂仁(五錢,磨成粉),用砂鍋小火慢熬成膏。冷卻後,加入檀香末三錢,麝香二分,湯服。
另外,大豆(五升),大黃(兩半)、甘草(四兩,碎),一桶水,煮至大豆熟透,飲用汁液並食用大豆。
再者,繅絲湯,隨意飲用,效果顯著。存放在壇中,埋藏時間越長效果越好。若沒有,用絲綿煎煮的湯也可。
再者,桑椹汁、牛乳、蘿蔔汁、栝蔞根汁、淘糯米泔水、黃連煎汁、蔗汁、梨汁、麻子煮汁、陳粟米粥,隨時取用飲用。
再者,栝蔞、葛根,搗碎烘乾研成粉末。雄牛鼻子穿過的木頭燒成灰,晚蠶沙末,隨時取用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