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6)

1. 不寐

經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於陽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蓋陽主動闢也,陰主靜閤也。故行於陽則動而醒,行於陰則靜而臥。陽光亢上,則氣有餘。又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氣行於陽而陰不足,則陽愈狂而陰乃格。靜反為動,閤反為闢。神氣散而不守,故不得瞑也。

然而又有思慮過極,心陽獨亢者;有心氣耗傷,血不育養者;有神明失養,真陰不升者;有肺受火炎,膈上痰壅者。寸脈浮滑痰火,洪大陰虛陽盛,澀為血虧。治當養陰抑陽,清痰降火,安神寧心。

主方當歸身,生地黃黃連橘紅半夏(制),茯神人參麥門冬酸棗仁柏子仁,炙草(各一錢)上加龍眼肉竹茹生薑、燈心,水煎成,調辰砂,臨睡服。

硃砂安神丸,治心虛有熱,夜臥不安,神氣不寧。

黃連(二兩),甘草(炙,兩半),生地,當歸身(各八錢),硃砂(水飛,一兩,一半為衣)

上為細末,入硃砂,蒸餅糊和丸粟米大,朱衣。每服一錢,臨睡燈心湯下。

溫膽湯,寧神豁痰(二陳湯加竹茹、枳實)。

竹葉石膏湯,傷寒

天王補心丸,虛損

2. 三消

經曰:二陽結謂之消。又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也。夫三消者,上焦受病,多飲而少食,小便多利而不禁,甚至舌乾白苔或裂,屬肺,名消渴,亦名膈消。中焦受病,渴而多食,食已即飢,屬胃,名消中。下焦受病,小便淋濁如膏糊,甚至面色黧黑,形瘦耳焦,屬腎,名腎消。

多因脾不輸精於肺,肺乏生化之源。經曰:多食肥,令人內熱,恣食肥甘炙爆咸物,及醉飽入房,斫喪傷腎。或大病陰虛,或過勞血耗,所因多種,燥熱則一。宜清心絕欲,戒厚味,斷思慮,靜養生陰。不則腎水不升,心火不降,復變癰毒、鼓脹等證者多矣。脈實疾可治,弦小難痊。

洪數陽盛,濡散血虛。宜養肺降火,生血滋陰,補益腎水。

主方當歸,生地(各三錢),白芍藥(二錢)

上消加人參、麥冬、五味、天粉水煎,入生藕、鮮地黃汁、人乳服。中消加石膏知母甘草滑石寒水石。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之類。

加味白虎湯,治上焦消渴熱甚。

石膏(三錢),知母(錢半),人參(一錢),甘草(五分),黃芩杏仁梔子(各一錢),麥冬(二錢),五味(十五粒,打)加粳米一撮,水煎服。

生津甘露飲,治消中,能食而瘦,口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石膏(二錢),黃柏,龍膽草,黃芩(各一錢),黃耆,知母,生地(各八分),葛根,梔子,當歸,甘草(半炙),天粉(各六分),升麻(四分),桃、杏仁(各十粒,去皮尖,研),水煎,溫服。

加味地黃丸,治腎消,小便淋濁等證(方見虛損)。

簡便方,消渴。白芍藥、甘草(等分),水煎服。或烏梅(一斤,打碎),水四腕,煎一碗,入蜜(一斤)、砂仁(末,五錢),砂鍋慢火熬膏。冷,入檀香末三錢,麝二分,湯服。

又,大豆(五升),大黃(兩半)、甘草(四兩,碎),水一桶,煮至豆熟,飲汁食豆。

又,繅絲湯,隨意飲,大效。壇貯埋久愈佳。如無,絲棉煎湯亦可。

又,桑椹汁,牛乳,蘿蔔汁、栝蔞根汁、淘糯米泔水、黃連煎汁、蔗汁、梨汁、麻子煮汁、陳粟米粥,隨取飲。

又,栝蔞、葛根,搗焙研末。雄牛穿鼻橫木燒灰,晚蠶沙末,隨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