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44)
卷之二 (44)
1. 瘧疾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痎,老也。俗名三日瘧。)夏熱已甚,秋陽復收,兩熱相攻故為瘧。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對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悽愴之小寒,藏於脈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云云。)《內經》論瘧極詳,皆謂風寒暑濕之邪客於臟腑,致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併相移也。後人始論七情勞役,食積痰飲皆成瘧。所謂無汗要有汗,發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發散邪則升,葛、芎、蒼、柴胡之類;扶正氣謂小柴、桂枝湯,白虎、桂枝湯之類。猶傷寒有汗,用桂枝疏邪,實表之義。
)又謂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緩,為痎瘧也。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緊發汗,弦遲宜溫。瘧不宜截早,欲速愈則邪氣閉塞,而成他證,為害匪細,有變水腫、鼓脹、諸毒等證。惟夏秋連日發邪瘧四、五次可截(如二、三日發及陰瘧,必先發汗散邪,勢輕,常山藥截亦可。)
主方,蒼朮,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葛根,柴胡(等分),甘草(減半)加薑、棗煎服。
無汗加紫蘇、細辛、荊芥穗、蔥頭;有汗加桂枝、檳榔、白芍、白朮(土炒)、茯苓,去蒼朮;連日發及午前,加黃芩;間日及下午、夜間,加當歸、白芍各八分,紅花、升麻各三分:有痰加陳皮、半夏;有食及不食、脹痛,加山楂、神麯、麥芽、青皮、陳皮、草果、砂仁;暑月加香薷、扁豆,兼服六一散;口大渴加石膏、知母、麥冬;痞悶加枳實、桔梗;寒、不熱加乾薑、官桂、良薑、白朮,去麻黃、葛根、柴胡、蒼朮;寒甚加附子;濕瘧,因雨濕身體,重痛,嘔脹,加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去葛根、柴胡。服一、二帖後,服清脾飲加豬苓、澤瀉,分理陰陽,瘧自止。
若不止,惟處暑前一日一發於日間者,三四發之,後行截藥。若處暑後間日或三日一發於夜間者,先依方服二、三帖。天寒加麻黃,必令汗出。趲至日間,再宜主方加當歸、芍藥、生地、知母,少加升麻、紅花(酒洗),提至二日至一日,漸漸輕可。如汗多少食,身倦無力,或遷延日久,氣血兩虛;或小勞則甚,宜服八珍湯(方見虛損),或十全大補湯。猶有微熱,補藥加柴胡、黃芩、蒼朮、葛根之類,一補一發也。
久不已,四獸飲截之。久虛欲吐不吐者,宜藜蘆末水調服,以吐為度;或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二分,研服可吐。
清脾飲,治先寒後熱,熱多寒少,單熱不寒者。
黃芩,半夏,青皮,厚朴,茯苓,白朮(各一錢),草果(一錢),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瘧疾
古籍說: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秋天一定會得瘧疾(俗稱三日瘧)。夏天熱到極點,秋天的陽氣又收斂,兩股熱氣互相攻擊,所以會產生瘧疾。黃帝問:瘧疾先發冷後發熱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夏天受到極度暑熱的傷害,汗流很多,皮膚毛孔張開,因為遇到夏天帶有寒意的涼氣,這些寒氣藏在皮膚的紋理之中,秋天又受到風邪的侵襲,病就形成了。寒氣屬於陰邪,風邪屬於陽邪。
先受到寒邪的侵襲,然後受到風邪的侵襲,所以會先發冷後發熱。病有一定發作時間,稱為寒瘧。《內經》詳細論述了瘧疾,都認為是風、寒、暑、濕等邪氣侵入臟腑,導致陰陽之氣上下交戰,虛實變化,陰陽互相影響。後人開始認為七情、勞累、飲食積滯、痰飲等也會導致瘧疾。瘧疾治療的原則是,沒有汗的時候要發汗,以發散邪氣為主,同時輔以補氣;有汗的時候要止汗,以扶正氣為主,同時輔以發散邪氣。(發散邪氣可以使用葛根、川芎、蒼朮、柴胡等藥材;扶正氣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桂枝湯、白虎桂枝湯等。就像傷寒有汗時,用桂枝來疏散邪氣一樣,都是為了達到使病邪從體表散出的目的。)
還有人認為,感受邪氣淺的,病發作快而急;感受邪氣深的,病發作慢而緩,這就是老瘧疾。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脈偏數多為熱證,弦脈偏遲多為寒證,弦脈偏緊需要發汗,弦脈偏遲則應該用溫藥。瘧疾不宜過早用藥截斷,想要快速治癒反而會導致邪氣閉塞,產生其他病症,危害很大,可能會變成水腫、腹脹、各種中毒等症狀。只有夏天秋天連續幾天發作四五次的瘧疾才可以截斷。(像兩三天發作一次的,或是陰瘧,必須先發汗散邪,病情較輕的,可以用常山藥截斷。)
主要藥方:蒼朮、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葛根、柴胡(等份),甘草(減半),加生薑、紅棗煎服。
沒有汗的,加紫蘇、細辛、荊芥穗、蔥頭;有汗的,加桂枝、檳榔、白芍、白朮(炒過)、茯苓,去掉蒼朮;連續幾天發作且在上午發作的,加黃芩;間隔一天或在下午、夜間發作的,加當歸、白芍各八分,紅花、升麻各三分;有痰的,加陳皮、半夏;有食積或不思飲食、腹脹痛的,加山楂、神麯、麥芽、青皮、陳皮、草果、砂仁;夏天加香薷、扁豆,同時服用六一散;口渴厲害的,加石膏、知母、麥冬;胸悶的,加枳實、桔梗;寒冷、不發熱的,加乾薑、官桂、良薑、白朮,去掉麻黃、葛根、柴胡、蒼朮;寒冷嚴重的,加附子;濕瘧,因為淋雨受濕,身體沉重疼痛,噁心腹脹的,加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去掉葛根、柴胡。服用一兩帖後,服用清脾飲,加豬苓、澤瀉,調理陰陽,瘧疾自然會停止。
如果還沒好,只是在處暑前一天白天發作的,發作三四次後,再用截斷瘧疾的藥。如果在處暑後間隔一天或三天在夜間發作的,先按照上面的藥方服用兩三帖。天氣寒冷時,加麻黃,一定要讓身體發汗。等到白天發作時,再用主要藥方,加當歸、芍藥、生地、知母,少加升麻、紅花(用酒洗過),把發作時間提前到兩天一次或一天一次,病情就會逐漸減輕。如果出汗多、吃得少、身體疲憊無力,或是拖延很久,氣血兩虛;或是稍微勞累就會加重的,應該服用八珍湯(藥方見虛損篇),或十全大補湯。如果還有些微熱,補藥中加柴胡、黃芩、蒼朮、葛根之類的藥材,補氣的同時也兼顧散邪。
如果很久都沒好,用四獸飲截斷瘧疾。如果久病體虛,想吐又吐不出來的,可以用藜蘆末用水調服,以吐出為度;或者用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二分,研末服用,可以催吐。
清脾飲,治療先發冷後發熱,熱多寒少,或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人。
黃芩、半夏、青皮、厚朴、茯苓、白朮(各一錢),草果(一錢),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