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要言一十六則

3. 卻病延齡

卻病之法,惟治未病為上。人能清心寡慾,慎起居、節飲食,則病自不萌,而齡可延矣。凡人百病,無出三因。一曰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淫是也。一曰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之七情是也。一曰不內外因:起居失宜、飲食失節、房勞過度、跌損、金刃、五屍、鬼疰、邪祟、蠱毒、山嵐瘴氣、不伏水土等證是也。舉外因六氣言:風者,天地鬱勃之氣。

經曰: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其變莫測。輕則傷風咳嗽,重則中風、風痱諸證。故云避風如避箭。寒者,天地嚴凝之氣。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三時猶輕,冬感為重。即病者名傷寒,伏於肌骨,春月隨發生之氣為病,謂之春溫。次日晚發,及熱病也。暑者,天地酷烈之氣。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瘧痢。夏月天之陽氣盡浮於地,人之陽氣盡浮於表,故多煩渴,嗜冰水瓜果。不知陽外陰內,生冷停積,濕熱相蒸而為痢。腠理汗泄,風寒襲之,邪正相搏,陰陽相併而為瘧。冒暑奔馳,病名中熱。水閣蔭軒,過於寒涼,病名傷暑。若臥於磚石、泥地、漆凳之類,感受風寒濕氣,秋深收斂,腠理閉密,邪伏難出,歷節走注作疼,而成痛風等證。濕者,天地陰潤之氣,為害匪細。

東南地卑薄,衣履、坐臥,濕從外入;西北地高燥,嗜乳酪、面,濕自內生。燥者,陽明燥金之氣。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皺搗,皆屬於燥。蓋因風熱耗其血液而成。在表則為皮膚裂屑、手足幹勁,甚而筋縮爪枯等證;在裡則為大便秘結,消渴引飲等證。火者,君相五志之火。

經曰:諸熱躁擾,狂罵氣逆,衝上嚏嘔,瘡瘍痛癢,耳目諸證等,皆屬於火。腎經孤水,奚能勝之,且火日增而水日損。東垣云:火為元氣之賊,此勝則彼負。若上下往來,熬真陰、涸津液,則為陰虛等證矣。舉內因七情言。經曰:喜傷心。蓋喜極則心火熾盛,輕為口舌破爛、瘡瘍斑疹,重為顛狂等證。

經曰:怒則氣上。又曰:大怒則火起於肝,甚則嘔血。蓋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為嘔血,飧泄,胸脅痞痛,不食等證。經曰:憂則心氣乘之。又曰:憂愁不解則傷意。夫憂氣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多成噎膈等證。經曰:思則氣結。蓋指其專篤沉滯者言。如難思、釋怨思報、苦吟竭志、男女懷思之類,遂成怔忡諸證矣。

氣結為病,為昏瞀,為中滿痞塞,為咽嗌不利、不嗜飲食等證。經曰:悲則氣消。蓋悲則心竅蘊結,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行,熱氣在中,故氣消。又曰:悲氣所至,為陰縮筋攣,肌痹脈痿。男為便數、溲血,女為血崩、孕婦胎漏、目昏等證。經曰:恐則氣下。陰氣無能上行,則志氣恐懼,日久則為矢志之證。

經曰:驚則氣亂。神無所歸,棲靈之舍虛,而為痰涎所聚,有成顛癇諸證矣。舉不內外因數事言。起居者,人身運動,全賴精血,《經》有七損八益、五勞七傷、六極之戒。飲食者,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冷滯膩、炙爆辛熱,慎勿太過。又曰:諸肉補陽,諸谷補陰。

陽盛則火熾痰壅,津液燔爍;陰盛則火熄水盈,精血生長。房欲者,人身所寶精、氣、神,至人秘固,以鍊金丹,大則成仙,小則卻病。多欲者,如飛蛾赴火,迷不自知。但能撙節,即期頤之基。跌撲金刃數種,多由不慎所值,不立於巖牆可也。苟知預為謹持,精神內守,外邪豈得侵哉?故善治未病者,巧出良醫之外,功居美藥之先。

其於康寧永壽乎何有。

白話文:

[防病延壽]

防病的方法,最高明的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進行預防。人如果能夠保持心境平和,減少慾望,規律作息,節制飲食,那麼疾病自然不會發生,壽命也能得以延長。所有人的各種疾病,無非出自三種原因。一是外因:風、寒、暑、溼、燥、火,這些都是自然界可能帶來的傷害。二是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緒波動都是人體內部可能引發疾病的因素。三是不內外因:生活作息不當、飲食不規律、性生活過度、跌打損傷、刀傷、各種邪氣、鬼神作祟、蠱毒、山區的瘴氣、不服水土等等,這些都是可能引起疾病的特殊原因。

舉例來說,風,是天地間的一種強烈氣流,中醫說“風爲百病之長”,它變化莫測,輕則讓人感冒咳嗽,重則中風或出現各種風疾症狀,因此古人有“避風如避箭”的說法。寒,是天地間的一種嚴寒氣流,中醫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天感受的寒冷,在春天可能會變成溫熱病。暑,是天地間的一種酷熱氣流,夏天人容易煩渴,喜歡喝冷飲吃瓜果,卻不知道這樣會讓體內陰寒,從而產生溼熱,引發痢疾。溼,是天地間的一種溼潤氣流,對人的危害不小。燥,是陽明燥金之氣,會使人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甚至大便乾結,口渴多飲。火,是人體內的火氣,表現爲各種熱證,如煩躁不安,狂妄罵人,呼吸困難,瘡瘍痛癢,耳目諸症等。

再來說內因的七情,過喜會傷心,喜極則心火旺盛,可能導致口腔潰瘍,瘡疹,嚴重的甚至會發瘋。怒則氣上,大怒會使肝火上升,導致嘔血,胸脅疼痛,食慾不振等。憂則心氣受阻,憂鬱過度會生成痰溼,形成噎膈等症狀。思慮過度則氣滯,可能導致精神恍惚,胸腹脹滿,飲食不暢等。悲傷則氣消,悲則心竅閉塞,肺葉上舉,上焦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熱氣積聚,導致氣消。恐懼則氣下,陰氣無法上行,長期下去會導致精神恐懼,意志消沉。驚則氣亂,神魂無依,可能形成痰涎,導致癲癇等症狀。

至於不內外因,生活作息不當,中醫有七損八益、五勞七傷、六極的警示。飲食過量,腸胃會受損,生冷油膩,燒烤辛辣的食物要適量。房事過度,會消耗人體寶貴的精、氣、神,應該適度,否則就像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跌打損傷,刀傷,多是由不小心造成的,只要預先謹慎,保持精神內守,外邪怎麼侵入呢?所以,善於在疾病未發生前就進行預防的人,比良醫還要高明,比良藥還要有效。

這樣的健康長壽,有什麼難的呢?

4. 福壽真樂

箕疇五福。一曰壽,以有壽乃能享諸福也,然其四曰攸好德;及六極之五曰惡,六曰弱。可見德為福壽之本。若其剛惡而不肯好德,柔弱而怠於修德,則禍極隨之,而絕福壽根源矣。至衛生一節,尤為修德中事也。觀子之所慎疾,及君子三戒等可見矣。

又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勢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觀此,則壽命修短,全系精氣神之盈虧。

精血一敗,神氣無所依附,欲長壽而享諸福難矣!其害以淫欲為最。少壯宜節,老年宜絕,男女皆同。蓋男二八精通,八八精絕;女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止。交合施泄不可太早,男三八,女三七為佳。古人少年遲婚,中年後早絕欲,多得上壽。今人早婚縱欲,水枯火亢,精神垂盡,仙丹莫療,悔之晚矣,達者當知。

精髓有限,生之甚難,耗之甚易,如油滿燈明,油盡燈滅。若縱欲喪精,假力藥餌,棄真取偽,棄內取外,不亦愚乎!請以貪、儉二字醒之。貪不久之名利,而不貪長久之福壽,儉易得之財物,而不儉難得之精神,顛倒極矣!其次嗔怒憂愁,皆能傷氣血、爍元和,致不測之疾。噫!人誠能制情忍性,以惜福養壽,雖南面王樂不與易。

《詩》所謂自求多福;《書》所謂自作元命也。將時時享勿藥之喜焉!即偶違和而精氣神原固,可一劑立瘳矣!

白話文:

【福壽真樂】

箕疇列舉的五種福澤,其中一種是壽,因為有了壽命才能享受其他的福澤。然而,在箕疇所列的其他四福中,有一條是「攸好德」;在六極的五種惡劣結果中,有一條是「惡」,第六條是「弱」。由此可見,道德是福壽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性格剛烈惡劣而不肯修德,或性格柔弱而在修德上懈怠,那麼災禍就會接踵而來,斷絕了福壽的根源。至於衛生這一環節,更是修德中的重要事項。從孔子警慎疾病,以及君子應有的三種戒律等,都可看出其重要性。

再說,黃帝曾問岐伯: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一百歲,而且身體機能都不會衰退,但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身體機能就開始衰退,這是時代改變了,還是人們自己出了問題呢?岐伯回答:上古時代的人,懂得遵從自然法則,他們的生活方式符合陰陽平衡,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做過度勞累的事,因此能夠身心健康,活到自然壽限,通常都能活到一百歲。但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把酒當水喝,把放縱當作常態,喝醉了就進入房間行房,消耗精力,損耗真氣,不懂得節制,不適時地控制自己的慾望,只為了滿足一時的快感,逆反生命的樂趣,生活作息毫無節制,所以五十歲身體就開始衰退。

由此可見,人的壽命長短,完全取決於精氣神的盈虧。一旦精血衰敗,神氣就沒有依附的基礎,想要長壽並享受其他福澤就很困難了!而造成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就是過度的性行為。年輕人應該節制,老年人應該完全禁慾,無論男女都是如此。因為男性到了十六歲精液開始成熟,到六十四歲精液就停止產生;女性到了十四歲月經開始,到四十九歲月經就停止。性行為不可太早,男性二十四歲,女性二十一歲才比較適合。古人年輕時晚婚,中年後就早早禁慾,大多都能活到高齡。但現在的人,很早就結婚,過度縱慾,導致精力枯竭,即使服用仙丹也無法治療,等到後悔已經太晚,有智慧的人應該瞭解這一點。

人的精髓是有限的,產生非常困難,消耗卻很容易,就像油燈一樣,油滿時燈光明亮,油盡時燈光熄滅。如果過度縱慾,消耗精氣,藉助藥物來補充,拋棄真實的自己,追求虛假的快樂,拋棄內在的修養,追求外在的享受,這不是很愚蠢嗎?讓我們用「貪」和「儉」兩個字來提醒自己。貪圖短暫的名利,卻不貪圖長久的福壽,節省容易得到的財物,卻不節省難得的精神,這真是太荒謬了!此外,憤怒、憂愁等情緒,都會傷害氣血,消耗元氣,導致無法預料的疾病。唉!如果人能控制情感,忍耐性情,珍惜福澤,養護壽命,即使擁有帝王般的快樂也不會交換。

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自求多福」,《尚書》中所說的「自作元命」。這樣的人將時常享受到不用吃藥的喜悅!即使偶爾生病,但由於精氣神原本就很充沛,只要服一劑藥就能立即康復!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