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39)
卷之二 (39)
1. 泄瀉
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經,行於百脈,而成榮衛。若飲食過多,起居不時,傷其脾胃,則不輸化上升精華之氣,反至下降,是為飧泄。
經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是也。久則太陰傳於少陰而為痢疾矣。治瀉大綱,必分寒熱為要。但以脈沉遲,口不渴,身倦少食,腹溫溫常痛,直出清水,小便清白者屬寒;脈沉數,口渴,聲響亮,暴注下迫,肛門熱痛,腹忽大痛,小便短赤者屬熱。(無藥,可包暖臍腹,一日不食,安。
)
主方,白朮,茯苓,車前子,澤瀉,芍藥(煨),陳皮,炙甘草(等分),加生薑、棗,(熱加燈心,)水煎服。
傷食加山楂、神麯、麥芽;熱瀉加滑石、黃連、梔子;寒加木香、砂仁、乾薑、肉桂。冬月再加益智、香附、丁香,去車、芍、澤瀉、燈心。夏月,香薷、扁豆、木通、厚朴;口渴,葛根、石膏;小便短赤或不通,豬苓、木通、滑石、石蓮子;濕加蒼朮、半夏;痰乍瀉乍止,加半夏、南星;胸脹,厚朴、枳實、香砂;口渴引飲,人參、五味、麥冬、葛根、升麻(少許)、烏梅(一個);胃氣下陷,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久瀉滑脫不禁,肉果(麵煨、),訶子肉、粟殼、木香、乾薑(各五分;),五更瀉,加肉果、茴香、破故紙(炒);脾虛加人參、山藥、苡仁、扁豆、蓮肉;暑瀉,六一散;夏秋濕熱大行,暴注水瀉,加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
胃苓湯,治男、婦暑濕停飲,泄瀉,不伏水土等證。
蒼朮(制),厚朴(制),陳皮,甘草(減半),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等分)
上咀。加薑、棗,水煎服。本方加黃連、扁豆、香薷,去蒼朮、陳皮、甘草,名薷苓湯(治夏月欲成痢者。)
青六丸,治三焦濕熱泄瀉,兼治產後腹痛自利,亦治血痢。
六一散(六兩),紅曲(炒,一兩)
上為末,飯丸桐子大。每七十丸白湯下。
溫六散,治泄瀉、嘔吐,神效。
六一散(六兩),乾薑(一兩)
上研勻,每服三錢,薑湯下。
溫脾散,治大人、小兒外受風寒,內傷飲食,腹痛泄瀉,一服安。
香附(四兩),山楂,三稜,甘草(各二兩),甘松,益智(各一兩),丁香,三奈(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薑湯下。小兒量服。
固腸丸,治日久泄瀉,痢後滑脫不禁。
白朮(二兩),人參,訶子肉,木香,肉果(麵包煨),龍骨(研),山藥,白茯苓,赤石脂(研,各一兩),肉桂,炙草,升麻(各五錢)
上為末,研入龍骨、赤脂,水法丸或神麯糊丸,桐子大。每百丸,空心薑、棗湯下。
白話文:
泄瀉
《黃帝內經》說:「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一定會發生腹瀉。」又說:「體內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還說:「突然急迫的腹瀉,都屬於體內有熱。」又說:「各種病症出現水液,清澈而寒冷,都屬於體內有寒。」人的脾胃如同潮濕的土壤,負責消化食物。胃氣正常時,食物進入胃後,精華會被輸送到脾,再歸於肺經,運行於全身經脈,成為滋養身體的營養物質。如果飲食過量、作息不規律,損傷了脾胃,就會使精華之氣無法上升,反而向下排出,這就是所謂的「飧泄」(食物未消化完全就排出)。
《黃帝內經》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飧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時間久了,太陰脾經的病邪會傳到少陰腎經,變成痢疾。治療腹瀉,最重要的是區分寒熱。如果脈象沉緩遲滯、口不渴、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肚子經常隱隱作痛、直接拉出清水、小便清白,屬於寒症;如果脈象沉數、口渴、聲音洪亮、突然腹瀉且來勢兇猛、肛門灼熱疼痛、肚子突然劇痛、小便短少發紅,屬於熱症。(若無藥物,可以將腹部用溫暖的物品包裹,一天不進食,就會好轉。)
主方:白朮、茯苓、車前子、澤瀉、芍藥(煨過)、陳皮、炙甘草(等份),加入生薑、大棗,(熱症加燈心草),用水煎服。
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加入山楂、神曲、麥芽;熱性腹瀉,加入滑石、黃連、梔子;寒性腹瀉,加入木香、砂仁、乾薑、肉桂。冬天,再加入益智、香附、丁香,去除車前子、芍藥、澤瀉、燈心草。夏天,加入香薷、扁豆、木通、厚朴;口渴,加入葛根、石膏;小便短少發紅或不通暢,加入豬苓、木通、滑石、石蓮子;體內濕氣重,加入蒼朮、半夏;時而腹瀉時而停止,加入半夏、南星;胸悶,加入厚朴、枳實、香砂;口渴想喝水,加入人參、五味子、麥冬、葛根、升麻(少量)、烏梅(一個);胃氣下陷,加入人參、黃耆、升麻、柴胡;長期腹瀉不止,加入肉豆蔻(麵粉包裹後煨過)、訶子肉、罌粟殼、木香、乾薑(各少許);五更瀉,加入肉豆蔻、茴香、破故紙(炒過);脾虛,加入人參、山藥、薏苡仁、扁豆、蓮子;暑天腹瀉,使用六一散;夏秋季濕熱盛行,突然大量腹瀉,加入炒過的黃連、蒼朮、升麻、木通。
胃苓湯:治療男女因暑濕導致的脾胃停滯、腹瀉、水土不服等症狀。
蒼朮(製過)、厚朴(製過)、陳皮、甘草(減半)、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等份)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服。本方加入黃連、扁豆、香薷,去除蒼朮、陳皮、甘草,稱為薷苓湯(治療夏季即將發展成痢疾的情況)。
青六丸:治療三焦濕熱引起的腹瀉,兼治產後腹痛自利,也治療血痢。
六一散(六兩),紅麴(炒過,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米飯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溫六散:治療腹瀉、嘔吐,效果顯著。
六一散(六兩),乾薑(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水送服。
溫脾散:治療成人或兒童因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引起的腹痛腹瀉,服用一劑就會好轉。
香附(四兩),山楂、三稜、甘草(各二兩),甘松、益智(各一兩),丁香、三奈(各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空腹服用二錢,用生薑水送服。兒童酌情減量。
固腸丸:治療長期腹瀉、痢疾後滑脫不禁的情況。
白朮(二兩),人參、訶子肉、木香、肉豆蔻(麵粉包裹後煨過)、龍骨(研磨)、山藥、白茯苓、赤石脂(研磨,各一兩),肉桂、炙甘草、升麻(各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龍骨、赤石脂,用水做成丸子或用神曲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空腹服用一百丸,用生薑、大棗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