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38)
卷之二 (38)
1. 痼冷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散。不散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按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蓋痼冷之證,乃真陽耗散,脾胃虧傷,又啖生冷難化之物。
或受風寒陰濕,經年累月,日久乃成。則脾胃因而漬積,臟腑致成虛寒。及有外邪觸犯,內外邪相感,忽然而作手足厥冷、戰慄憎寒,嘔吐涎沫,臍腹絞痛,或常得大便洞泄,小便頻數,飲食不化,咳嗽,㿗疝等證。其脈沉而遲,治宜溫養脾胃,補益氣血,助陽固本。
主方(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
寒甚加附子或川烏。生薑七片,黑棗二枚,水煎服。未安加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胡椒、肉桂、茴香、沉香、蓽茇之類,隨輕重用,另研末調入服。以上皆暖脾胃、溫臟腑之品,隨證加減用之。
氣血虛,十全大補丸;下元冷憊,桂附八味丸(二方見補益。)
兜肚方(治腹中寒積痼冷,用之神效。兼丹田、神闕,令人有子。男、婦可用。有孕去之。)
檀香,排草(各一兩),沉香,丁香(各五錢),馬蹄辛,廣零陵,白芷,丁皮(各六錢),甘松,附子,乳香(各二錢),麝香(五分)
上為末,和揉艾綿鋪中,用帛做成兜肚,以線釘定,勿令移動,外又細夾兜肚及小腹,初裹一夜,日去之,漸至二夜一去之,漸至五夜一去,方可常裹。
洗浴法,治下元虛寒,一切冷病。腰腹冷痛,崩漏帶下,小腹癖積痛。
椒目,川烏,細辛,乾薑,官桂(等分,研末)煎洗下部,妙。
簡便方,治一切冷氣。
胡椒三、七粒,擂酒服。
又方,治下元虛冷。
胡椒、破故紙(炒),共為末,蜜丸空心酒下。
又方,治心腹冷痛。
大菖蒲三寸,細嚼酒下。
白話文:
標題: [長期寒冷]
內容: 皇帝問道:「陰氣過盛導致身體內部寒冷,該怎麼辦?」回答是:「逆氣上升,寒氣在胸中積聚且無法散去。寒氣若無法散去,身體的溫熱之氣就會流失,只剩下寒氣,這會讓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會導致脈絡不暢通,脈象呈現壯大且澀的特徵,因此產生了內寒。當疾病從上到下影響全身,排出的水分清澈冰冷,腹部形成硬塊,疝氣,腹部堅硬脹滿伴隨劇烈疼痛,下痢呈白色,吃東西後還是感覺不到飽足,嘔吐物質帶有腥臭,關節活動困難,四肢冰冷僵硬,這些都屬於寒症的範疇。這種長期寒冷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真陽耗損,脾胃受損,或是食用了不易消化的生冷食物。
可能是長時間受到風寒或是潮濕環境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累積而成。這樣的情況下,脾胃功能逐漸下降,臟腑也變得虛弱且寒冷。當外來的邪氣侵擾,與體內的寒氣相互作用,突然間就會出現手腳冰冷、全身發抖畏寒,嘔吐出泡沫,腹部劇痛,或是經常性地出現嚴重的腹瀉,頻尿,飲食消化不良,咳嗽,疝氣等症狀。脈象呈現沉且緩慢,治療上應溫養脾胃,補充氣血,增強陽氣,鞏固根本。
主要的藥方是(理中湯),成分包括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如果寒氣更嚴重,可以添加附子或川烏。加入七片生薑,兩顆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若病情沒有改善,可添加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胡椒、肉桂、茴香、沉香、蓽茇等,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用量,另外研磨成粉再調入服用。以上都是能溫暖脾胃、溫暖臟腑的藥材,根據病情調整使用。
若氣血虛弱,可以服用十全大補丸;若是下腹部虛弱,可以服用桂附八味丸。
兜肚方(治療腹部因寒氣積聚造成的長期寒冷,效果神奇。同時對丹田、神闕有好處,能讓人容易懷孕。男女都可以使用,但懷孕時需停止使用。)
配方包含檀香、排草、沉香、丁香、馬蹄辛、廣零陵、白芷、丁皮、甘松、附子、乳香、麝香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和艾綿混合後放在兜肚中,用布料製作兜肚,用針線縫合固定,避免移動,外面再加一層兜肚覆蓋小腹。最初一晚穿戴,白天取下,然後逐漸增加到兩晚才取下一次,再增加到五晚才取下一次,這樣就可以持續穿戴。
洗浴法,用於治療下腹部虛弱寒冷,所有因寒冷引發的疾病。腰部和腹部寒冷疼痛,崩漏、白帶多,小腹有異常的積聚和疼痛。
花椒、川烏、細辛、乾薑、官桂等分量,研磨成粉,煎煮後清洗下腹部,效果很好。
簡易的藥方,用於治療所有由寒氣引起的疾病。
胡椒三到七粒,擂碎後泡酒服用。
另一個藥方,用於治療下腹部虛弱寒冷。
胡椒和破故紙(炒過),一起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丸狀,在空腹時用酒送服。
另一個藥方,用於治療心腹部寒冷疼痛。
大菖蒲三寸,細嚼後用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