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虛煩

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大聲也)。又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是證多屬陰虛,水虧火盛,其煩(心不安也)必躁(身不安也),暑月多有之,吐瀉後煩而口渴。傷寒後及婦人產後,煩渴而手足厥冷脈沉者,乃內傷元氣,邪伏至陰,從其所化。六脈沉、遲,津涸舌乾,宜乾薑、附子之劑,復陰回陽。

苟榮衛失調,亢煩複起,或證明相似而脈沉數有力,口渴大便秘,屬實熱,宜承氣湯下。有表裡實熱煩渴,人參白虎湯。有傷寒大渴,點水入口取嘔,煩躁欲絕,竹葉石膏湯(並見傷寒)去參,加知母。煩渴,辰砂六一散、燈心湯服;煩熱、渴,五苓散(方見便癃);恍惚,妙香散(方見癇證);不寐,清心蓮子飲(見淋)。脈大緩吉、急數凶。

白話文:

經典上說:因為暑氣出汗,心煩意亂就會喘氣並大聲喊叫。又說:陽氣虛弱就會外感寒邪,陰氣虛弱就會內生熱氣。這些症狀大多是陰虛所致,體內水分虧損,火氣旺盛,心煩意亂必定會躁動不安,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這樣,吐瀉之後會心煩意亂並且口渴。傷寒之後和婦女生產之後,心煩意亂口渴,手腳冰冷脈象沉弱的,都是因為內傷元氣,邪氣入侵陰寒部位,隨著邪氣的轉化而發病。六脈沉遲,津液乾涸,舌頭乾燥,應該用乾薑、附子等藥物回補陰氣,恢復陽氣。

如果榮衛失調,心煩意亂反覆發作,或者症狀相似但脈象沉而數且有力,口渴便秘的,屬於實熱症,應該用承氣湯瀉下。如果表裡都有實熱,心煩意亂口渴,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如果傷寒導致大渴,喝水就嘔吐,煩躁欲絕,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去掉人參,加入知母。心煩意亂口渴,可以用辰砂六一散、燈心湯;心煩意亂發熱口渴,可以用五苓散;神志恍惚,可以用妙香散;失眠,可以用清心蓮子飲。脈象大而緩慢是吉兆,脈象急而數是凶兆。

主方,麥門冬(三錢),茯神(二錢半),棗仁(炒,研,二錢),當歸(錢半),半夏(制一錢),炙草(七分),加姜三、棗一,竹茹一團,小麥(炒,三錢),煎服。

虛加參、耆、小草;心虛,人參、遠志;有痰,橘紅,竹瀝;大渴,石膏、知母。

白話文:

主方用麥門冬三錢、茯神二錢半、棗仁(炒研)二錢、當歸錢半、半夏(制)一錢、炙草七分,加姜三片、棗一顆,竹茹一團,小麥(炒)三錢,煎服。如果體虛,可以加參、耆、小草;心虛,加人參、遠志;有痰,加橘紅、竹瀝;大渴,加石膏、知母。

小草湯,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煩躁不安。

小草(遠志苗),黃耆,當歸,酸棗仁(炒,研),麥冬,石斛(各一兩),人參,炙草(各五錢)

上咀,每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八分服。

酸棗仁湯,霍亂吐瀉增劇,虛勞煩擾,氣奔不眠。

棗仁(炒,兩半),人參,桂心(各一錢),知母,茯苓(各三錢),炙草(二錢),石膏(煅,五錢)

白話文:

小草湯用於治療虛勞、過度憂思、遺精白濁、煩躁不安等症狀。方劑包括遠志苗、黃耆、當歸、酸棗仁(炒研)、麥冬、石斛(各一兩)、人參、炙草(各五錢)。將藥材研碎,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盞,薑五片,煎至八分服下。

酸棗仁湯則用於治療霍亂吐瀉加重、虛勞煩擾、氣奔不眠等症狀。方劑包括酸棗仁(炒,兩半)、人參、桂心(各一錢)、知母、茯苓(各三錢)、炙草(二錢)、石膏(煅,五錢)。

上咀,每七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簡便方,大病後及諸虛煩。竹茹、麥冬各三錢,水煎服。

又,棗仁(炒,研,三錢),竹葉湯下。

又,苦竹筍煮食(亦治消渴,利水下氣,風熱腳氣)。發汗不得,心煩骨疼嘔逆,人參、陳皮(各二錢),竹茹、甘草(各一錢),加姜,棗煎服。

白話文:

上嘴藥方,每次用七錢,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用水煎服。

簡便方,適合大病後和各種虛弱煩躁的情況。用竹茹、麥冬各三錢,用水煎服。

此外,可以將炒研後的棗仁三錢,加入竹葉湯中服用。

另外,苦竹筍煮著吃也有療效(也能治療消渴、利水降氣、風熱腳氣)。如果發汗後仍然感到心煩骨疼、嘔吐,可以用人參、陳皮各二錢,竹茹、甘草各一錢,再加上薑和棗一起煎服。

2. 驚悸

(附:怔忡)

經曰: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驚也。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虧,神氣不守,此驚悸之肇端也。驚者,謂實有見聞;悸者,恍如見聞,虛之甚也。血不足則神不守,神不守則驚恐、悸怖、恍惚,眾證作焉。肝脈急數,主驚;心脈澀數,虛熱。治宜鎮心神,安魂魄,清痰制火,養血疏肝。

白話文:

經書上說:陽氣與陰氣相互衝擊,水火彼此排斥,所以會產生突然的驚恐。人體的根本是心,心的根本是血。心血一旦虧損,神氣就會失守,這就是心悸的根源。驚,指的是真的看到或聽到;悸,指的是好像看到或聽到,是虛症的表現。血不足則神不守,神不守就會出現驚恐、悸怖、恍惚等症狀。肝脈急數,主驚;心脈澀數,虛熱。治療應以鎮心神、安魂魄、清痰制火、養血疏肝為原則。

附:怔忡

怔忡,是指心神不寧,心慌不安,好像要跳出胸腔的感覺,是心悸的另一種表現。

3. 怔忡

怔忡之證,無時而作,忽然虛火上浮,煩悶昏眩,心中惕惕動搖,不能主持,少頃復安,治亦大同小異。

主方,當歸,人參,黃連,遠志,炙草,茯神,石菖蒲(炒。各一錢),加竹葉、龍眼、燈心煎成,調硃砂(飛一錢,臨睡服。)

心虛加柏子仁,麥冬;有汗,黃耆、棗仁;痰加半夏、膽星、橘紅,痰多,在膈上稀涎散吐之,膈下滾痰丸利之。養血,生血、芍藥;寧心,龍齒、金銀箔(或金銀入藥前)造命丹(效,見幼科急驚)。

白話文:

心神不寧,時常發作,突然感到虛火上升,心煩意亂,頭昏眼花,心悸不安,難以控制,過一會兒又恢復正常。治療方法大致相同。

藥方:當歸、人參、黃連、遠志、炙草、茯神、石菖蒲(炒,各一錢),加竹葉、龍眼、燈心煎服,並調硃砂(飛一錢,睡前服用)。

心虛者加柏子仁、麥冬;有汗者加黃耆、棗仁;痰多者加半夏、膽星、橘紅,痰多積於膈上者服用稀涎散吐之,積於膈下者服用滾痰丸利之。養血、生血者加芍藥;寧心者加龍齒、金銀箔(或將金銀放入藥材中)製成造命丹(效果見於小兒急驚)。

養心湯,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

當歸,川芎,茯神,遠志(各一錢),人參,黃耆,半夏曲(三分),茯苓,柏子仁,棗仁(各五分),官桂,甘草(三分),五味子(九粒)

加蓮肉七個,棗一枚,水煎服。

寧志丸,治驚悸,定心神。安神丸宜服(方見不寐)。

人參,茯苓,茯神,柏子仁,棗仁(酒浸,去殼),遠志(肉),當歸,琥珀(另研),石菖蒲(各五錢),乳香,硃砂(研。各二錢)

白話文:

養心湯用於治療心虛血少、驚悸不安。藥材包括當歸、川芎、茯神、遠志各一錢,人參、黃耆、半夏曲各三分,茯苓、柏子仁、棗仁各五分,官桂三分,甘草三分,五味子九粒。加入蓮肉七個、紅棗一枚,水煎服。寧志丸用於治療驚悸,安定心神,安神丸亦可服用(方劑請見不寐)。藥材包括人參、茯苓、茯神、柏子仁、棗仁(酒浸去殼)、遠志(肉)、當歸各五錢,琥珀(另研)、石菖蒲各五錢,乳香、硃砂(研)各二錢。

上為細末,入珀、乳、砂,勻,蜜丸綠豆大。每服二錢,臨睡棗湯下。

溫膽湯,心膽虛祛,怔忡驚悸。

二陳加竹茹、枳實、遠志、薑、棗。

簡便方,金銀煎湯或硃砂水飛服。因驚,九竅出血,水噀面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琥珀、乳香、砂仁,混合均勻,製成蜜丸,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錢,睡前用紅棗湯送服。

溫膽湯可以治療心膽虛弱引起的驚悸怔忡。

二陳湯方中再加入竹茹、枳實、遠志、生薑、大棗。

簡便方可以使用金銀煎湯或硃砂水調服。如果因驚嚇導致九竅出血或水從口中噴出,服用此方可以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