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痿證

經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蓋痿之始。必因縱欲傷精,腎水虛敗,不能制火,火克肺金,致肺熱葉焦也。又曰: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能束骨而利機關,陽明熱。

宗筋失養,故足痿。水竭火盈,必兼唇燥,小便澀,雖遺如豚膏、漿糊之狀,脈浮大洪數。宜壯水制火,補氣血,健筋骨。足常熱者,火起湧泉穴,防痿證。

主方,黃柏(鹽酒炒),知母(鹽水炒),當歸,生地,白芍藥,石斛,麥門冬,山茱萸(等分),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經典提到:肺掌管身體的皮膚和毛髮;心則主管血液循環;肝負責筋絡和結締組織;脾是肌肉的主要供應者;腎則是骨骼和骨髓的主導者。

所以,如果肺部熱氣過盛導致肺葉乾枯,身體的皮膚和毛髮就會變得虛弱、細薄,進而可能引發痿症和行走困難。通常,痿症的初期是因為過度放縱、傷害精氣,導致腎水不足,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火氣進一步侵蝕肺金,使肺部熱氣加重。

另外,治療痿症主要會採用陽明經的穴位和方法。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總庫,對於潤澤筋絡有重要作用。若筋絡得不到足夠的養分,腳部就會出現萎縮。當水分不足、火氣旺盛時,除了腳部乾燥,還會伴隨嘴脣乾裂、小便困難,甚至會有像豬油或米糊一樣的尿液,脈象浮大、洪大且數次加快。此時,需要通過滋陰降火、補充氣血、強化筋骨來進行治療。

對於經常感到腳部發熱的情況,可能與火氣從足底湧泉穴上昇有關,需注意預防痿症的發生。

方劑為:黃柏(鹽酒炒)、知母(鹽水炒)、當歸、生地、白芍、石斛、麥門冬、山茱萸(等量)。將這些藥物用水煎煮後,在空腹時服用。

虛加人參、黃耆;補腎加枸杞、龜膠;補脾加白朮、山藥;小水不利,茯苓、萆薢、滑石、車前、石蓮、地膚子、海金砂;火盛,芩、連、梔、翹、玄參;氣下陷,升麻、柴胡;渴,五味、天粉;壯筋骨,杜仲、牛膝、故紙。

白話文:

虛弱體質,宜加人參、黃耆;腎虛者,宜加枸杞、龜膠;脾虛者,宜加白朮、山藥;小便不利,宜加茯苓、萆薢、滑石、車前、石蓮、地膚子、海金砂;火氣旺盛,宜加黃芩、黃連、梔子、翹搖、玄參;氣虛下陷,宜加升麻、柴胡;口渴者,宜加五味子、天花粉;筋骨虛弱,宜加杜仲、牛膝、故紙。

鹿角膠丸,治血氣兩虛,腿足痿弱,久臥不起。

鹿角膠(一斤),鹿角霜,熟地(各半斤),當歸身(四兩),牛膝,白茯苓,菟絲子餅,人參(各三兩),白朮,杜仲(各二兩),虎脛骨(一對),龜膠(一兩)

上為末,入制虎骨,以無灰酒(二盞),溶化角膠,和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萆薢丸,治痿躄不起。

萆薢,杜仲(薑汁炒),肉蓯蓉(酒洗),菟絲子(煮餅)

白話文:

鹿角膠丸,可以治療血氣兩虛,腿腳無力,久病臥床不起的症狀。

將鹿角膠一斤,鹿角霜,熟地各半斤,當歸身四兩,牛膝,白茯苓,菟絲子餅,人參各三兩,白朮,杜仲各二兩,虎脛骨一對,龜膠一兩,研磨成粉末,加入制虎骨,用無灰酒兩盞溶化角膠,混合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鹽湯送服。

萆薢丸,可以治療痿躄(腳軟無力,不能行走)症狀。

將萆薢、杜仲(用薑汁炒過),肉蓯蓉(用酒洗過),菟絲子(煮成餅)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製成丸藥服用。

上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鹽酒下。後再服健步丸、虎潛丸(方見虛損)尤佳。

健步丸,治膝軟無力,屈伸不便,腿腳沉重,行動艱難。

歸尾,白芍(酒炒),陳皮,蒼朮,牛膝(酒,各一兩),條芩,吳茱萸,生地(各五錢),桂枝(二錢),大腹子(三個,即扁檳榔)

上為細末,酒煮,蒸餅糊丸桐子大,每百丸,空心,白朮木通湯下。風濕加防己、風、羌、澤;濕熱,滑石;寒濕,川烏。隨證加減。

白話文:

一開始服用蜜丸,丸子大小像桐子,每次服三錢,空腹用鹽酒送服。之後再服用健步丸、虎潛丸,效果更佳。健步丸用於治療膝蓋軟弱無力、屈伸不便、腿腳沉重、行動困難。具體組成如下:白芍(酒炒)、陳皮、蒼朮、牛膝(酒,各一兩)、條芩、吳茱萸、生地(各五錢)、桂枝(二錢)、大腹子(三個,即扁檳榔)。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煮,再用蒸餅糊成丸子,大小像桐子,每百丸為一劑,空腹服用,用白朮木通湯送服。若患者伴有風濕,可加入防己、風、羌、澤;濕熱,加滑石;寒濕,加川烏。根據患者症狀加減藥物。

2. 痹證

(附:麻木)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五痹者,冬為骨痹;春筋痹;夏脈痹;季夏肌痹;秋皮痹。又曰:血凝於膚者為痹。又周痹者,在身上下移徙,隨脈左右相應,間不容空也。眾痹者,各有其處,更發更止也。按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作痛,此內不在臟,外不在皮,獨居分肉之間。

如痹不已,在骨則重而不舉;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脈則血凝;在皮則寒悚,皆不痛也。凡痹逢寒則急,逢熱則縱。治宜先攻風濕,定痛;次養血潤燥滋陰。脈澀而緊為痹。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寒濕三種氣一起侵襲,就會導致痺病。其中,風氣盛的稱為行痺,寒氣盛的稱為痛痺,濕氣盛的稱為著痺。痺病根據發病時間不同,又可分為五種:冬天發病的叫做骨痺,春天發病的叫做筋痺,夏天發病的叫做脈痺,季夏發病的叫做肌痺,秋天發病的叫做皮痺。此外,血液凝滯於皮膚也可能導致痺病。周痺則是指痺痛在身體上下移動,沿着經脈左右相應,沒有間斷。各種痺病都有其發病部位,發作和停止時間也不同。

風寒濕氣侵入人體肌肉之間,會造成阻塞而形成痺痛。當寒氣入侵時,阻塞會更加嚴重,導致肌肉疼痛。痺痛既不在臟腑,也不在皮膚,只在肌肉之間。

如果痺病不治,就會導致各種症狀:痺病侵犯骨骼,就會沉重無力,無法舉起;侵犯筋腱,就會彎曲不能伸展;侵犯肌肉,就會感覺麻木;侵犯經脈,就會血流凝滯;侵犯皮膚,就會發涼發麻,但並不疼痛。凡是痺病,遇到寒冷就會加重,遇到溫暖就會減輕。治療痺病應該先驅散風寒濕氣,止痛;然後滋養血液,潤燥滋陰。脈象澀緊是痺病的表現。

主方,羌活,蒼朮,白朮,酒芩,防己,當歸,片薑黃(溫州),防風(各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寒勝痛甚,倍羌加麻黃、桂枝;風勝加獨活、藁本、白芷;濕勝倍蒼白朮,加豬苓、澤瀉、茵陳。當歸拈痛湯效(方見身重)。

白話文:

方劑:

主方:羌活、蒼朮、白朮、酒芩、防己、當歸、片薑黃(溫州產)、防風(各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五片。水煎服,飯前服用。

加減法:

  • 寒勝痛甚者,倍加羌活,並加麻黃、桂枝。
  • 風勝者,加獨活、藁本、白芷。
  • 濕勝者,倍加蒼朮、白朮,並加豬苓、澤瀉、茵陳。

效驗:

若症狀類似「身重」者,可參考「當歸拈痛湯」方劑(詳細內容請參考「身重」相關章節)。

定痛丸,治諸痹風濕流注,骨節疼痛麻痹。

乳香(兩半,另研),沒藥(並出汗),羌活,歸尾(各一兩),兩頭尖(去皮生用,五錢)

上各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酒送下。

蒼朮薏苡湯,治手足流注作痛,麻木不仁,難以屈伸。

蒼朮(制,二錢),薏苡仁(炒),當歸,芍藥,桂心,麻黃(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有汗去麻,熱去桂。

白話文:

定痛丸用於治療各種關節疼痛、風濕痺痛、疼痛麻木等症狀。將乳香、沒藥、羌活、歸尾、兩頭尖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熱酒送服。

蒼朮薏苡湯用於治療手足疼痛、麻木、活動不便等症狀。將蒼朮、炒薏苡仁、當歸、芍藥、桂心、麻黃、甘草以及生薑加水煎服。若有汗液排出,則麻木感減輕;若有發熱,則減少桂心用量。

芎附湯,寒濕痹痛甚,五痹從腿臂間發。

撫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防風,白朮,當歸,熟地,桂心,柴胡,炙草(等分)

加薑、棗,水煎服。

三邪飲,風寒濕邪成痹,痛甚,四肢麻木不舉。

麻黃,蒼朮,浮萍(七月半採),白芷,苦參,桑皮,川芎,甘松(各一錢)

白話文:

芎附湯用於治療寒濕痹痛嚴重,五痹從腿臂間發出的症狀。藥材包括川芎、附子(炮製去皮臍)、黃耆、防風、白朮、當歸、熟地、桂心、柴胡、炙草(等分),加入薑、棗,水煎服。

三邪飲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症狀為痛甚、四肢麻木不舉。藥材包括麻黃、蒼朮、浮萍(七月半採)、白芷、苦參、桑皮、川芎、甘松(各一錢)。

水酒煎服,暖室出汗,三日再服。

秘傳藥酒方,男、婦風濕相搏,腰膝及遍身骨節痛甚。

麻黃,白芷,當歸,芍藥,肉桂,桔梗,半夏,防己,甘草(各一兩),杜仲,牛膝,烏藥,枳殼,厚朴,陳皮(各二兩),蒼朮,木瓜,羌活,檳榔(各兩半),無灰酒三壇,藥盛三袋,懸壇心、重湯煮二時;或煨過三日取飲,日三次。渣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百丸早酒下。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酒煎煮,服用後在溫暖的房間內出汗,三天後再服用一次。此方適用於男女風濕互相影響,導致腰膝以及全身骨節疼痛劇烈的患者。

痛寧酒,治風寒濕火相乘,遍身筋骨走痛,白虎歷節諸風痛。

當歸,秦艽(各二兩),川芎,白芍藥,生地黃,蒼朮,羌活,黃芩(各一兩),豬苓,澤瀉,防風,茵陳(鈴兒),苦參,虎骨(打細,酒煮)

上身痛,靈仙、升麻;下身痛,牛膝、黃柏;臂痛,桂枝,冬加麻黃;痛甚,乳香研末調。

白話文:

「痛寧酒」可以治療風寒濕熱相互交雜,導致全身筋骨疼痛,以及白虎歷節等各種風寒引起的疼痛。

藥方如下:當歸、秦艽(各二兩),川芎、白芍藥、生地黃、蒼朮、羌活、黃芩(各一兩),豬苓、澤瀉、防風、茵陳(鈴兒)、苦參、虎骨(打碎,用酒煮)。

如果上半身疼痛,加入靈仙、升麻;如果下半身疼痛,加入牛膝、黃柏;如果手臂疼痛,加入桂枝、冬加麻黃;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加入研磨成粉末的乳香。

將藥絹袋盛內,封固十四日,取酒飲。渣曬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酒下。忌發風、動火物。

烏頭粥,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如四肢腫痛,加苡仁末煮啜。

烏頭(生,研為末,每四錢),入白米(二合),砂鍋煮稀粥,入薑汁一匙,白蜜三匙。

熨汗法,治風寒濕痹,遍身大痛,不可忍者。

醇酒(二十斤),川椒,乾薑,桂心(各一斤)

為粗末,同棉絮一斤,白布四丈,併入酒中。用馬糞或礱糠煨三日夜,取布絮曬乾,復漬酒盡為度。椒藥為末,布縫如夾復,藥絮填入復內,復用炭火炙熱,裹痛處,冷再炙。熨數十遍,汗出復拭乾,勿見風。(病輕者,制半料)。

白話文:

將藥材裝入絹袋中,封口保存十四天,然後取酒浸泡。將藥渣曬乾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八十丸,空腹用酒送服。忌食發風、動火的食物。

烏頭粥可以治療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如果四肢腫痛,可以加入苡仁粉末一起煮食。

烏頭生品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量四錢,加入兩合白米,用砂鍋煮成稀粥,加入一匙薑汁和三匙白蜜。

熨汗法可以治療風寒濕痹、全身劇痛難忍。

將二十斤醇酒、一斤川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研磨成粗末,混合一斤棉絮和四丈白布,一起浸泡在酒中。用馬糞或礱糠煨三天三夜,取出布絮曬乾,再放入酒中浸泡直到飽和。將椒藥研磨成粉末,用布縫製成夾層,將藥絮填入夾層中,用炭火炙熱後,敷在疼痛處,冷了再炙。反覆熨燙數十遍,直到出汗,擦乾汗水,避免吹風。(病症輕微者,可以減半使用)。

熏蒸法,風寒濕停於腿膝痛甚者。

川椒(一把),蔥(一握,俱打細),鹽(一把),小麥麩(約四、五升)

酒,醋各碗許拌潤,銅器內炒極熱,熏蒸痛處,上厚蓋,臥一時,要汗出,冷再炒。避風。

簡便方,痹痛。布絮包緊,烘極熱痛減。又治一切痹痛癢。五加皮(五兩)、南木香(二兩),好酒一罈,絹袋盛浸,箬包煮一時,過七日開飲。

白話文:

熏蒸法適用於風寒濕停留在腿膝,導致疼痛嚴重的人。

取川椒一把,蔥一握,都要打碎,再加一把鹽和小麥麩約四五升。

用酒和醋各一碗拌勻,放入銅器中炒至極熱,然後用熱氣熏蒸疼痛的部位。蓋上厚厚的蓋子,臥床休息一個時辰,要讓汗水流出來。冷卻後再重新炒熱熏蒸。要避風。

簡便方適用於痹痛。用布絮包緊患處,烘烤至極熱,疼痛就會減輕。此方法還可以治療各種痹痛瘙癢。取五加皮五兩、南木香二兩,用一罈好酒浸泡,用絹袋盛裝,再用箬葉包裹煮一個時辰,七日後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