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25)
卷之二 (25)
1. 傷寒方法(通計一百二十)
肥梔子(四個),香豉(五錢)
水二鍾,煮梔至一鍾,納豉煮七分服,得吐,止後服。
桃花湯,少陰下利膿血;溫毒下利(協熱自利。赤脂、乾薑各一兩,黃連、當歸各二兩,丸服。),
赤石脂(二兩,用半煎、半為末),乾薑(一錢五分),糯米(一合)
上水二鍾,煮米熟去渣,取半杯,調脂末二錢服,日三服。
烏梅丸,蛔厥。
烏梅(肉,十個),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各一錢五分),乾薑(二錢五分),黃連(四錢),蜀椒,當歸(各一錢)
上為末,醋煮梅,加蜜搗,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鱉甲散,十餘日頭疼骨痛,惡寒,表證悉除,胸腹全寬,二便皆通,小柴胡、白虎、涼膈等藥盡服。惟身熱,口渴舌苔,名曰壞證。
鱉甲,升麻,前胡,烏梅(一個),黃芩,犀角(銼),枳實(各七分),生地(一錢),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未效,服養榮湯。
歸地養榮湯,壞證身熱,口渴舌苔及舌如煨熟豬腰子。
當歸,生地(懷慶,極大),鱉甲(醋炙,研細),麥冬(各五分),芍藥,青蒿,阿膠(各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加枇杷葉(五片,去毛蜜炙),燈心(二十枝)
上煎成,烊化阿膠服,日二、三劑。甚者,人中黃、人中白研細,各一錢調服。加知母、地骨皮、苦參亦可。虛人加人參、黃耆、炙甘草。患人服藥安臥,竟日熱除渴止。
苦參湯,傷寒大熱多日及時疫。
苦參(一兩)煎服。楝樹子煎服亦可。
桃仁湯,失汗狐惑。
桃仁,槐子,艾(各五錢),棗(十枚),水煎服。
雄黃銳散,唇瘡聲啞。
雄黃,青葙子,苦參,黃連(各二錢),桃仁(一錢)
上為末,生艾汁蜜和如小指,綿裹,納下部中。
白頭翁湯,治腸垢、協熱自利,渴而下利。
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各一錢)上水煎服。
大青龍湯,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太陽無汗,脈浮緊,煩躁,服。
麻黃(二錢),桂枝,甘草,杏仁(各七分),石膏(二錢)
加薑、棗煎服,取微汗出。
葛根湯,太陽無汗惡風,剛痓。太陽、陽明合病。
葛根(一錢三分),桂,芍藥,甘草,麻黃(各八分)
加薑、棗煎服,取微汗。
芍藥附子甘草湯,汗下後惡寒拘急,切戒再汗。
芍藥,附子,甘草(各三錢)
上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服。
橘皮半夏生薑湯,咳逆。即小橘皮湯加半夏。
獨參湯,氣虛脫陽等證,及吐血去多,孤陽不能獨存,陽欲飛越,服。人參(一兩),水煎服。
膽草一物湯,及黃連、百合、青木香之類,凡一物者單味煎服。
參蘇飲(方見傷風),五苓散(方見便癃),藿香正氣散(二卷),二陳湯(痰門),六一散(暑門),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火門),茵陳五苓散(即五苓加菌陳,方見泄瀉),防風通聖散,稀涎散(方見中風),四逆湯,茱萸四逆湯,理中湯,枳實理中丸(並見中寒)
白話文:
傷寒方法(共一百二十種)
- 肥梔子香豉湯: 用肥梔子四個,香豉五錢。加水兩碗煮梔子到剩一碗,加入香豉煮到剩七分時服用,如果喝下後能吐,就停止服用。
- 桃花湯: 治療少陰病引起的下痢膿血;溫毒引起的下痢(同時發熱而腹瀉)。使用赤石脂、乾薑各一兩,黃連、當歸各二兩,製成藥丸服用。
- 赤石脂湯: 用赤石脂二兩(一半煎湯,一半研成粉末),乾薑一錢五分,糯米一合。加水兩碗煮米至熟,去除米渣,取半杯米湯,加入赤石脂粉末二錢攪勻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 烏梅丸: 治療蛔蟲引起的厥證(腹痛,手足冰冷)。使用烏梅肉十個,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各一錢五分,乾薑二錢五分,黃連四錢,蜀椒、當歸各一錢。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用醋煮烏梅,加入蜂蜜搗爛,和藥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 鱉甲散: 治療傷寒十多天後,頭痛、骨痛、怕冷,表證都已解除,胸腹也覺得舒暢,大小便也都正常,小柴胡湯、白虎湯、涼膈散等藥都服用過了。但還是發熱、口渴、舌苔黃,這種情況稱為「壞證」。使用鱉甲、升麻、前胡、烏梅(一個)、黃芩、犀角(磨碎)、枳實各七分,生地一錢,甘草五分。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再服用養榮湯。
- 歸地養榮湯: 治療壞證導致的發熱、口渴、舌苔黃以及舌頭像烤熟的豬腰子一樣。使用當歸、生地(懷慶產的,特大)、鱉甲(醋炙後研成細末)、麥冬各五分,芍藥、青蒿、阿膠各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再加枇杷葉(五片,去毛後用蜜炙),燈心草二十枝。煎煮後加入烊化的阿膠服用,一天服用二到三次。如果情況嚴重,可將人中黃、人中白研成細末,各一錢調服。也可加入知母、地骨皮、苦參。身體虛弱的人,可加入人參、黃耆、炙甘草。病人服藥後安靜躺臥休息,整天熱退口渴就止。
- 苦參湯: 治療傷寒發高燒多日以及時疫。使用苦參一兩煎煮後服用。楝樹子煎煮後服用也有效果。
- 桃仁湯: 治療沒有汗的狐惑病(一種內分泌疾病,症狀為口乾咽燥,眼、鼻、口等處出現潰瘍)。使用桃仁、槐子、艾各五錢,棗十枚,加水煎煮後服用。
- 雄黃銳散: 治療唇瘡,聲音嘶啞。使用雄黃、青葙子、苦參、黃連各二錢,桃仁一錢。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用新鮮艾葉汁和蜂蜜調勻,搓成小指大小,用棉布包裹,塞入下體。
- 白頭翁湯: 治療腸道積垢、發熱腹瀉、口渴且腹瀉。使用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各一錢,加水煎煮後服用。
- 大青龍湯: 治療傷寒後又受風,傷風後又受寒,太陽經(指背部,頭項)無汗,脈象浮緊,煩躁。使用麻黃二錢,桂枝、甘草、杏仁各七分,石膏二錢,加薑、棗煎煮後服用,以微微出汗為度。
- 葛根湯: 治療太陽經無汗,怕風,以及剛痙(脖子僵硬)。或是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發病。使用葛根一錢三分,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八分,加薑、棗煎煮後服用,以微微出汗為度。
- 芍藥附子甘草湯: 治療發汗或瀉下後,反而出現怕冷、身體拘急的情況,切記不可再次發汗。使用芍藥、附子、甘草各三錢。加水兩碗煎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後服用。
- 橘皮半夏生薑湯: 治療咳嗽、嘔吐。即小橘皮湯加半夏。
- 獨參湯: 治療氣虛脫陽等症,或是吐血過多,導致陽氣不能獨立存在,陽氣將要散失的情況。使用人參一兩,加水煎煮後服用。
- 膽草一物湯: 以及黃連、百合、青木香等,凡是單味藥材都可單獨煎煮後服用。
- 其他藥方: 參蘇飲(藥方見傷風篇)、五苓散(藥方見小便不利篇)、藿香正氣散(見第二卷)、二陳湯(見痰門篇)、六一散(見暑門篇)、涼膈散、黃連解毒湯(見火門篇)、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陳,藥方見腹瀉篇)、防風通聖散、稀涎散(藥方見中風篇)、四逆湯、茱萸四逆湯、理中湯、枳實理中丸(均見中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