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2)
1. 噯氣
經曰:太陽所謂上走心為噫者(噯氣也),陰盛而上走陽明,陽明絡屬心為噫。又曰:胃中伏火,膈上停痰,令人噯氣。是證多因胃氣不和,窒塞不通。脈右關弱短,左關弦大,肝盛脾虛,治宜健胃消滯,清痰降火。
主方,陳皮,半夏,茯苓,白朮,香附(各一錢),藿香,黃連(姜炒),砂仁(各六分),木香,炙草(各三分),加薑、棗煎。
寒加白蔻、益智、厚朴;熱加梔子(炒)、石膏(煅);虛,人參;氣實,枳實、檳榔。
半夏丸,治痰火噯氣。
半夏,南星(並薑製),軟石膏,香附子,梔子(等分)
上為末,神麯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白話文:
【打嗝】
古籍有言:當太陽經之氣過於旺盛,向上影響到心臟,就會造成打嗝的情況。另外,若陰氣過盛,向上幹擾到陽明經,由於陽明經絡與心臟相連,也會導致打嗝。再者,胃中有熱氣,膈肌上有痰停留,亦會讓人產生打嗝現象。此症狀大多因為胃部運作不順,氣血阻塞無法流通所引起。從脈象來看,右手關脈弱且短,左手關脈弦而大,顯示肝氣過盛而脾氣虛弱。治療上應注重調理胃部,消除食物積滯,清除痰濕,降火解熱。
主要藥方如下:陳皮、半夏、茯苓、白朮、香附(各一錢),藿香、黃連(用薑炒過)、砂仁(各六分),木香、炙草(各三分),再加入薑、棗一同煎煮。
若是屬於寒性體質,則可加入白蔻、益智、厚朴;若屬於熱性體質,則可加入梔子(炒過)、石膏(煅燒過);若體質虛弱,可加入人參;若氣血較實,則可加入枳實、檳榔。
另有一種「半夏丸」,專門治療由痰濕和火氣引起的打嗝。
所需藥材為:半夏、南星(皆用薑處理過)、軟石膏、香附子、梔子(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再以神麯糊調和,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粒,飯後一段時間,用白開水送服。
2. 咳逆
經曰:歲金太過咳逆;余郁之發咳逆。若胃火上衝而逆隨口應。起於上膈者易治;若臍下上衝直出於口者,陰火上衝難治。俗名打呃是也。脈浮緩者順,弦急者逆。治宜順氣為先,久者清火。
主方,冷呃,丁香,柿蒂,良薑,官桂,半夏(姜炒),陳皮,木香(磨),藿香,沉香(磨),茴香,厚朴(薑汁炒),砂仁,乳香(另研,等分),甘草(減半),上加枇杷葉三片,姜三片,水煎成。調木、沉、乳香服。
寒極脈沉肢冷,加附子、乾薑,去良薑、官桂。
熱逆湯,治發熱、煩渴、便秘、脈數、熱呃。
黃芩,梔子,柿蒂,陳皮,香附(鹽水炒),連翹,白芍藥,半夏(各一錢),砂仁,藿香(各六分),甘草(三分),加蓮肉七個,烏梅一個,竹茹一團,水煎服。痰加茯苓、貝母;氣虛並久痢,加人參、白朮、茯苓;陰火,黃連、黃柏、滑石。
藍玉散,治火邪上炎,肺金受克,欲悲而呃。
六一散(方見暑門),加青黛、薄荷末,燈心湯調下。或黃連解毒湯(方見火門)。
簡便方,雄黃末(一錢),溫水服即止。或柿蒂(十五個)、白鹽梅(半個),水煎服。
寒呃:丁香、柿蒂(各二錢),煎服。呃、嘔、噦,半夏(半兩)、生薑(一兩),水煎作二服。
又,吳萸(泡)、青橘葉(各二錢),姜三片,煎服。或陳皮、枳殼、半夏煎服。
又,川椒末,麵糊丸,桐子大,二十丸白湯下。
傷寒呃(見本門)。
痰呃:半夏(十四枚),豬牙皂角(一條,炙,研),姜五片煎服,得吐痰出妙。
又,食鹽(一兩),濕草紙包,煨紅去紙,以河水三碗,入鹽滾數沸,溫飲探吐。
灸法,男左乳下(一寸余動處灸),女右乳下起肉處。艾炷麥大,三壯。氣海,臍下寸半。
白話文:
[咳嗽和打嗝]
經典提到:當金氣(肺部功能)過度旺盛時,會引起咳嗽和打嗝;若是由鬱悶引起的,同樣會導致咳嗽和打嗝。如果是由胃火上沖導致的打嗝,通常在症狀出現後立即反應。如果是從上膈部開始的打嗝較容易治療;但如果打嗝是由肚臍下部往上沖到口中的,這是由陰火上沖造成的,比較難以治療。這就是一般俗稱的打嗝。脈象浮緩表示病情順利,若是弦急則代表病情逆轉。治療上應先順氣,若病程長久則需清火。
主要的治療方式,對於冷性打嗝,可用丁香、柿蒂、良薑、官桂、半夏(用薑炒)、陳皮、木香(研磨)、藿香、沉香(研磨)、茴香、厚朴(薑汁炒)、砂仁、乳香(另研,等量)、甘草(用量減半)。以上加上三片枇杷葉和三片薑,用水煎煮。服用時再加入木香、沉香和乳香。
若極度寒冷導致脈搏深沉且四肢冰冷,可添加附子和乾薑,但需去掉良薑和官桂。
熱逆湯,用來治療發熱、煩渴、便祕、脈象快速以及熱性打嗝。
成分有黃芩、梔子、柿蒂、陳皮、香附(鹽水炒)、連翹、白芍藥、半夏(各一錢)、砂仁、藿香(各六分)、甘草(三分),加上七個蓮子、一個烏梅、一團竹茹,用水煎煮後服用。若有痰多,可添加茯苓和貝母;若氣虛或長期腹瀉,可添加人參、白朮、茯苓;若由陰火引起,可使用黃連、黃柏、滑石。
藍玉散,用來治療火氣上炎,肺部受損,情緒低落且伴有打嗝。
使用六一散(詳見暑門),添加青黛、薄荷末,用燈心湯調和後服用。或者使用黃連解毒湯(詳見火門)。
簡便方,使用雄黃末(一錢),溫水送服即可停止打嗝。或者使用柿蒂(十五個)、白鹽梅(半個),用水煎煮後服用。
對於寒性打嗝,使用丁香、柿蒂(各二錢),煎煮後服用。對於打嗝、嘔吐、噯氣,使用半夏(半兩)、生薑(一兩),用水煎煮後分兩次服用。
另一種方法,使用吳萸(浸泡)、青橘葉(各二錢),加上三片薑,煎煮後服用。或者使用陳皮、枳殼、半夏煎煮後服用。
另一種方式,使用川椒末,加上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白湯送下。
對於因傷寒引起的打嗝(詳見相關章節)。
對於痰多引起的打嗝,使用半夏(十四枚)、豬牙皁角(一條,烤過,研磨)、薑五片煎煮後服用,能吐痰效果更佳。
另一種方法,使用食鹽(一兩),用濕草紙包裹,烤至紅色後去掉紙張,用三碗河水,加入鹽後煮沸數次,趁熱飲用並引吐。
灸療方法,男性在左乳下方(約一寸多處,可感動脈跳動的位置)施灸,女性在右乳下方的隆起處。艾炷如麥粒大小,施灸三次。氣海穴位於肚臘下方一寸半處。
3. 眩運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夫眩運之始,必因火克肺金,金衰不能制木,故木旺而生風。肝木既旺,復能生火。風火二氣屬陽,陽主動,性同上升,兩動相搏,則為旋轉,猶焰得風。然而未有不兼四氣七情者。七情相感,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積而為飲,煎熬成痰,火動其痰,令人眩運。
又挾於疲勞過度,血液耗損,精髓虧傷,皆能致此。發則頭運目眩,耳鳴身轉,昏憒欲倒,如立舟車,乃上實下虛也。脈浮有汗屬風;脈緊無汗屬寒;脈虛煩悶屬暑;脈沉吐逆屬濕。左關弦數肝火,右寸滑大多痰。治痰為主,降火驅風,補養血氣。
主方,天麻(明實),荊芥穗,橘紅,半夏(各二錢),茯苓(錢半),枳實,川芎(各一錢),酒芩,羌活,防風,南星(各七分),甘草(三分)加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服。
火盛加黃連(酒炒)、梔子;肥人及病後氣虛,加人參、白朮,去枳實;瘦人血虛有火及婦人產後,當歸、熟地,去南星;風熱上攻,防風通聖散。
滋補正元湯,治氣血兩虛,心脾耗損,神昏,有痰眩運,一服安。
當歸,黃耆,白朮(各錢半),白芍(酒炒),茯苓,茯神,生地,麥冬(一錢),人參,遠志,陳皮,半夏,川芎(各七分),炙草(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黑棗一枚,水煎,早晚服。
運倒肢冷虛極:人參(五錢)、附子(三錢),加姜煎。勞苦人眩,補中益氣湯(見虛損)。
眩運甚者火極:大黃(酒煮,炒乾研末,三錢),茶下。有痰人眩,半術天麻湯(見頭痛)。
白話文:
[眩暈]
經典有言:“各種風症和眩暈,多與肝木有關。”眩暈初起,往往是因爲火氣過盛剋制了肺金,肺金衰弱後無法抑制肝木,導致肝木旺盛產生風象。當肝木旺盛時,又能再次生髮火氣。風和火這兩種陽氣屬性,其特性都是主動向上,兩者相互作用,便形成了旋轉的感覺,如同火焰遇到風一樣。但眩暈通常不會單獨出現,往往會伴隨着四季氣候和七種情緒的變化。
七種情緒互相影響,使內臟功能失衡,鬱結生成涎液,積聚成爲飲液,久而久之煎熬成痰,一旦火氣觸動這些痰液,就會引發眩暈。
此外,過度疲勞,血液消耗,精髓損傷,也都能引起眩暈。發作時,會感到頭部暈眩,眼睛看不清,耳朵嗡鳴,身體搖晃,意識模糊幾乎要倒下,就像站在行駛的船車之上,這是上實下虛的症狀。脈象浮且有汗屬於風邪;脈象緊繃無汗屬於寒邪;脈象虛弱伴有煩躁屬於暑熱;脈象沉且有嘔吐屬於溼邪。左關脈弦數表示肝火旺盛,右寸脈滑動表示痰多。治療以化痰爲主,同時降火驅風,補充氣血。
主要處方包括:天麻(選用成熟果實),荊芥穗,橘紅,半夏(各二錢),茯苓(錢半),枳實,川芎(各一錢),酒芩,羌活,防風,南星(各七分),甘草(三分)。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最後加入竹瀝、薑汁服用。
如果火氣過盛,可加黃連(用酒炒制)、梔子;肥胖或病後氣虛的人,可以加人參、白朮,並去掉枳實;瘦弱、血虛有火或產後婦女,可加當歸、熟地,去掉南星;風熱上攻,可用防風通聖散。
滋補正元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心脾耗損,神智昏亂,有痰引起的眩暈,一劑即可安定。
處方成分有:當歸,黃芪,白朮(各錢半),白芍(用酒炒制),茯苓,茯神,生地,麥冬(一錢),人參,遠志,陳皮,半夏,川芎(各七分),炙草(五分)
上方加三片生薑、一枚黑棗,用水煎煮,早晚服用。
對於極度虛弱到四肢冰冷的眩暈:用人參(五錢)、附子(三錢),加生薑煎煮。勞累過度引起的眩暈,可服用補中益氣湯(見虛損部分)。
如果眩暈非常嚴重,火氣極盛:用大黃(用酒煮後,炒幹研成粉末,三錢),用茶水送服。如果有痰的眩暈,可服用半術天麻湯(見頭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