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吞酸吐酸

(附:吐清水)

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或以吐酸為寒者,蓋胃傷生冷硬物則發,殊不知寒涼抑遏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也。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是濕熱鬱於肝,出於胃,隨氣上升而吐出也;吞酸乃氣鬱日久,不能發越,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出,咽不下。肌表復因風寒外束,則內郁愈甚而酸味刺心。

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豁而略解。或有用辛香燥熱湯丸而暫愈者,因本熱標寒,辛以散表故也。如過服溫熱之藥,致津液涸竭,反成噎膈、翻胃之證,久病必宜散鬱火,少佐辛溫。脈遲寒、數熱、浮緊、熱內郁、寒外束。

主方,陳皮,蒼朮,茯苓,半夏(泡),梔子(姜炒),黃連(姜炒),香附(童便炒),紅豆蔻(研),神麯(各一錢),吳茱萸(八分),甘草(三分)上加生薑煎服。

白話文:

古籍記載,所有嘔吐酸味的食物,都屬於熱證。有些人認為吐酸是寒證,因為胃部受到生冷硬物的傷害而導致,其實不然。寒涼會抑制腸胃,陽氣鬱結而化為熱。吞酸和吐酸不同,吐酸是濕熱鬱積在肝臟,從胃部隨著氣向上升而吐出來;吞酸則是氣鬱積日久,無法發散,停留在肺胃之間,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肌膚表面又因為風寒的束縛,內部鬱積更加嚴重,酸味就會刺痛心臟。

肌膚表面得到溫暖,毛孔就會舒張,病情就會稍微緩解。有些人使用辛香燥熱的湯藥丸,暫時治癒,是因為本病是熱在內,寒在外,辛辣之物可以散發表面的寒氣。如果過度服用溫熱的藥物,導致津液枯竭,反而會造成噎膈、翻胃等症状,久病就應該以散鬱火為主,輔以辛溫之物。脈象表現為遲緩為寒、數快為熱、浮緊為熱內郁、寒在外束。

治療方劑:陳皮、蒼朮、茯苓、半夏(泡)、梔子(姜炒)、黃連(姜炒)、香附(童便炒)、紅豆蔻(研)、神麴(各一錢)、吳茱萸(八分)、甘草(三分),用生薑煎服。

寒加丁香、藿香;熱加黃芩(酒炒);吐酸加山楂、扁豆、木香、砂仁;痰加南星;吞酸用生料蒼、陳、樸、草、曲、芽,加姜,水煎服。治酸必用吳茱萸(泡過)、蒼朮、神麯、紅豆之類。

連芩茱萸丸,治濕熱吐酸。

黃連(一兩,陳土炒),蒼朮(七錢半),黃芩(土炒),陳皮,吳茱萸(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感到寒涼,可以加丁香、藿香;如果感到燥熱,可以加酒炒黃芩;如果想止吐酸,可以加山楂、扁豆、木香、砂仁;如果想化痰,可以加南星;如果想止吞酸,可以用生薑、蒼朮、陳皮、樸硝、草果、曲米、豆芽,加薑,水煎服。治療胃酸,必用泡過的吳茱萸、蒼朮、神麴、紅豆等。

連芩茱萸丸專治濕熱引起的吐酸。

藥方:黃連一兩(陳土炒),蒼朮七錢半,黃芩(土炒)、陳皮、吳茱萸(各五分)。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津液嚥下。

神橘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酸水。

神麯(炒),橘皮,蒼朮(等分)

共為細末,神麯糊丸,每百丸薑湯下。

加味二陳湯(方見痰門),痰飲吐酸,頭眩,或食生冷,脾胃不和,加丁香九粒。

白話文:

藥物研磨成細粉,用神麴糊成丸子,每百丸用薑湯送服。

神橘丸用於治療中脘積食、食滯停飲,導致的胃脘酸痛、口吐酸水等症狀。

神橘丸的組成藥物為:神麴(炒)、橘皮、蒼朮(等量)。

加味二陳湯,方劑見痰門,用於治療痰飲、吐酸、頭暈,或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的脾胃不和,可加入丁香九粒。

2. 吐清水

是證忽作,清水如從齒縫中出,源源而來,吐至碗許。感受之由,種種不同。因寒、因濕、因蟲、痰飲,食積,因醉飽、房勞者居多,治亦小異。諸方與吐酸參用,皆宜戒厚味。

主方,益智,滑石(各錢二分),蒼朮(土炒),白朮(土炒),半夏(制),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吳萸(五分),甘草(二分)加薑、棗煎,熱服。

虛寒加人參、乾薑(炮);痰加南星;宿食加神麯、砂仁;蟲加烏梅。

白話文:

這種症狀突然出現,清水像從牙縫中流出來一樣,源源不斷,吐出來能裝滿一碗。造成這種症狀的原因有很多,有因為寒、濕、蟲、痰飲、食積,還有因為飲酒過度、房事勞累等等,而治療方法也略有不同。各種治療方法可以和治療吐酸的方子一起使用,都要忌食肥甘厚味。

主要的方子是:益智、滑石(各二分)、蒼朮(土炒)、白朮(土炒)、半夏(制)、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吳萸(五分)、甘草(二分),加入薑、棗煎煮,熱服。

如果患者體虛寒,可以加人參、乾薑(炮制);如果患者有痰,可以加南星;如果患者宿食,可以加神麴、砂仁;如果患者是因蟲引起的,可以加烏梅。

3. 嘈雜

經曰: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恣食濕曲、魚腥、生冷及烹飪厚味,朝傷暮損,食積、痰飲留滯中宮,兼七情鬱熱,故為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等證。蘊久失治,則為翻胃、噎膈之漸。蓋嘈雜為病,倏而腹中如火,發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痛非痛,似飢非飢,懊憹熱辣,得食暫止者是也。乃痰動其火,有兼噯氣噁心。

胃脘痛者,兩寸脈弦滑,胸有留飲。關脈弦急,將成翻胃,沉澀為郁。總不外痰火二字。

主方,橘紅,半夏,南星,黃連(姜炒),梔子(姜炒),黃芩(酒炒),茯苓(各等分)上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白話文:

胃就像是一個容納各種食物的海洋,什麼都能接受。但如果過度食用濕潤的食物、魚腥、生冷的食物或厚重的烹調方式,就會造成早上損傷晚上加重的狀況,導致食物積滯、痰飲停留在胃中,再加上七情鬱結產生熱氣,就會出現胃部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等症狀。如果長期不治,就會逐漸演變成翻胃、噎膈。胃部嘈雜的病症,表現為突然間腹部像是著火一樣,感覺空空如也,似痛非痛,似飢非飢,伴隨著灼熱感和辣痛感,吃東西後可以暫時緩解。這是由於痰濁引動火氣,並伴隨噯氣和噁心。

胃脘痛的患者,兩寸脈弦滑,說明胸部有留飲。關脈弦急,表示將要發展成翻胃,脈沉澀則代表鬱結。總之,胃部疾病離不開痰火兩個關鍵因素。

治療方法:橘紅、半夏、南星、黃連(姜炒)、梔子(姜炒)、黃芩(酒炒)、茯苓(各等分),再加上生薑五片,用水煎服。

痰多加蒼白朮;郁加香附、撫芎;熱加青黛、黃柏、軟石膏煅;從治加紅豆蔻。

三聖丸,治嘈雜。

白朮(四兩),橘紅(一兩),黃芩(炒,五錢)

共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五十丸薑湯下。

益君湯,治心血少而嘈者。

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熟地(各二錢),人參(五分),白朮,茯苓,麥冬,梔子,陳皮(各八分),甘草(三分),烏梅(一個)

白話文:

痰多就加白朮;郁結就加香附、川芎;熱症就加青黛、黃柏、煅石膏;調理後就加紅豆蔻。

三聖丸,用來治療嘈雜。

白朮四兩,橘紅一兩,黃芩(炒,五錢)研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益君湯,用來治療心血不足導致的嘈雜。

當歸、白芍、生地黃、熟地(各二錢)、人參(五分)、白朮、茯苓、麥冬、梔子、陳皮(各八分)、甘草(三分)、烏梅(一個)。

上加炒米百粒,水煎成。調辰砂(水飛,五分,)臨睡服。

和中湯,治虛火嘈雜。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姜炒,錢半)

加棗二枚,粳米百粒,水煎服。

白話文:

在藥方中,加入炒米一百粒,用水煎煮。調入水飛辰砂五分,睡前服用。

這個藥方叫做「和中湯」,用來治療虛火引起的嘈雜。

藥方中含有: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薑炒黃連錢半。

另外,還要加兩枚棗子和一百粒粳米,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