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4)

1. 傷寒方法(通計一百二十)

上加薑、棗、鱉甲,水煎服。渴如天粉:熱加梔子;嘔加半夏;胸滿加枳殼、桔梗;煩加竹葉。

回陽返本湯,陰盛格陽,陰極證。回陽救急湯治陰證(中寒主方)

附子(制),乾薑,麥冬,人參,陳皮(各一錢),甘草(七分),五味子(九粒),臘茶(一撮)

上水煎成,入蜜五匙,頻冷服,取汗為效。

真武湯,陰證,脈沉身痛,發汗過多,肉瞤筋惕,少陰咽痛。

茯苓,芍藥,附子(各三錢),白朮(二錢),

上加生薑(三錢,)煎,分二服。

通脈四逆湯,厥逆下利,脈不至(方見中寒),面赤加蔥;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三建湯,元虛冷證。

天雄,附子,川烏(等分),上水煎服。

陰毒甘草湯,甘草,升麻,當歸,桂枝,雄黃,蜀椒(各一錢),鱉甲(三錢)水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發熱,脈沉身痛等證。

麻黃,細辛(各一錢),附子(二錢)

上水煎服,取微汗出,安。

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無表裡證。

麻黃(二錢),附子,甘草(各一錢),上水煎服。

四逆散,少陰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痛等證。

甘草,枳殼,柴胡,芍藥(各五錢),

為細末,每二錢湯下。嗽加五味子,腹痛,附子。

大半夏湯,傷寒痰證。

茯苓,陳皮,半夏(各二錢五分),加生薑煎服。

小半夏湯,水結胸。

赤茯苓(三錢),半夏(四錢),水煎,入生薑汁服。

大橘皮湯,嘔噦煩滿。

陳皮,甘草,人參(各二錢半)加姜煎服。

小橘皮湯,嘔噦肢冷。

陳皮(五錢),生薑(一兩)上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痰逆惡寒。

陳皮(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加竹茹、生薑,水煎服。

橘皮乾薑湯,咳逆噦惡。

陳皮,通草,乾薑,人參(等分)水煎。

甘桔湯,少陰咽痛。

桔梗(二錢五分),甘草(五錢)上水煎服。

枳桔湯,痞證胸滿。

桔梗,相殼(各五錢)上水煎服。

小建中湯,少陰惡寒,手足蜷而溫。

桂枝,甘草(各二錢),芍藥(三錢)

上加姜三、棗二,水煎,入飴三匙,服。

黃耆建中湯,身痛尺脈遲,汗後脈弱。加黃耆(二錢),余同。

黃芩湯,陽明協熱自利,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黃芩(三錢),白芍,甘草(各一錢)

加棗二枚煎。嘔加半夏(一錢)。

竹葉石膏湯,陽明汗多而渴,渴欲飲水,飲入即吐,及病後渴。

石膏(六錢),麥冬(五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竹葉(七錢)

水二鍾半,煎鍾半;入粳米一撮,煮米熟去渣,入生薑自然汁三匙,服。

梔子豉湯,吐下後心中懊憹,身熱不去,心中痛。

白話文:

傷寒方法(總計一百二十種)

加生薑、紅棗、鱉甲,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口渴像要喝天花粉一樣,就加入梔子;如果想吐就加入半夏;如果胸悶就加入枳殼、桔梗;如果煩躁就加入竹葉。

回陽返本湯,適用於陰氣極盛、陽氣被排斥在外的陰極證。回陽救急湯治療陰證(中寒的主要方劑)。 配方:制附子、乾薑、麥冬、人參、陳皮各一錢,甘草七分,五味子九粒,臘茶一撮。 用水煎煮後,加入蜂蜜五匙,頻繁少量冷服,以發汗為有效。

真武湯,適用於陰證,症狀為脈象沉細、身體疼痛、發汗過多、肌肉跳動、筋脈抽搐、少陰咽喉疼痛。 配方:茯苓、芍藥、附子各三錢,白朮二錢。 加入生薑三錢一起煎煮,分兩次服用。

通脈四逆湯,適用於四肢冰冷、腹瀉不止、脈搏摸不到(此方劑見於中寒篇),如果面色潮紅就加入蔥;如果想吐就加入生薑;如果咽喉疼痛就加入桔梗;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摸不到就加入人參。

三建湯,適用於元氣虛弱、體內寒冷的證狀。 配方:天雄、附子、川烏等份,用水煎煮後服用。

陰毒甘草湯,配方:甘草、升麻、當歸、桂枝、雄黃、蜀椒各一錢,鱉甲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於少陰病發熱、脈象沉細、身體疼痛等症狀。 配方:麻黃、細辛各一錢,附子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使身體微微出汗,病就會好轉。

麻黃附子甘草湯,適用於少陰病沒有表證和里證的情況。 配方:麻黃二錢,附子、甘草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四逆散,適用於少陰病四肢冰冷,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暢、或腹痛等症狀。 配方:甘草、枳殼、柴胡、芍藥各五錢。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用二錢,用湯藥送服。如果咳嗽就加入五味子;如果腹痛就加入附子。

大半夏湯,適用於傷寒引起的痰證。 配方:茯苓、陳皮、半夏各二錢五分,加入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小半夏湯,適用於水結胸(胸腔積水)。 配方:赤茯苓三錢,半夏四錢,用水煎煮,加入生薑汁服用。

大橘皮湯,適用於嘔吐、打嗝、煩躁、胸悶。 配方:陳皮、甘草、人參各二錢半,加入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小橘皮湯,適用於嘔吐、打嗝、四肢冰冷。 配方:陳皮五錢,生薑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橘皮竹茹湯,適用於痰逆、怕冷。 配方:陳皮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加入竹茹、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橘皮乾薑湯,適用於咳嗽、打嗝、噁心。 配方:陳皮、通草、乾薑、人參等份,用水煎煮後服用。

甘桔湯,適用於少陰咽喉疼痛。 配方:桔梗二錢五分,甘草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枳桔湯,適用於痞證(胸部痞塞感)、胸悶。 配方:桔梗、枳殼各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小建中湯,適用於少陰病怕冷、手腳蜷縮但身體卻是溫熱的。 配方:桂枝、甘草各二錢,芍藥三錢。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用水煎煮,再加入飴糖三匙,服用。

黃耆建中湯,適用於身體疼痛、寸脈遲緩、出汗後脈象虛弱。配方:加入黃耆二錢,其餘配方和小建中湯相同。

黃芩湯,適用於陽明經有熱導致腹瀉、太陽經與少陽經合併發病導致腹瀉。 配方:黃芩三錢,白芍、甘草各一錢。 加入紅棗兩枚煎煮。如果想吐就加入半夏一錢。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陽明病出汗多、口渴想喝水、喝下就吐、以及病後口渴。 配方:石膏六錢,麥冬五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竹葉七錢。 用水二碗半煎煮至剩一碗半;加入粳米一小撮,煮到米熟後去渣,再加入生薑自然汁三匙,服用。

梔子豉湯,適用於嘔吐、腹瀉後心中煩悶、身體發熱不退、心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