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積聚
《難經》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陽浮而動,陰沉而伏。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蓋五積之名,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心之積名曰伏梁,在心下,如臂。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如覆盤。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少腹上,若豚狀。尤有癥者,腹中堅硬,有形可徵;瘕者,假物而結,推移可動;痃者,氣血凝聚肌肉之間;癖者,飲食凝滯,外無形跡及痞塊。多證皆不外乎七情鬱結,痰食氣血而成。
白話文:
《難經》說:積聚,是陰氣所形成的;聚集,是陽氣所形成的。所以陽氣浮於表面而活動,陰氣沉於內部而潛伏。氣在某處積聚,稱為積;氣在某處聚集,稱為聚。所以積是五臟所生,聚是六腑所成。
積是陰氣,它發病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不會離開病灶所在的部位,上下有明確的範圍,左右也有固定的位置。聚是陽氣,它發病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固定的停留位置,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稱為聚。
因此,可以根據這些特點來區分積聚。
五積的名稱分別是:肝積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倒扣的杯子。心積稱為伏梁,位於心下,形狀像手臂。脾積稱為痞氣,位於胃脘,形狀像倒扣的盤子。肺積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大小像杯子。腎積稱為奔豚,位於少腹上,形狀像小豬。
另外,還有癥、瘕、痃、癖等病症。癥是腹中堅硬,有形狀可以辨識。瘕是假借外物而結塊,可以移動。痃是氣血凝聚在肌肉之間。癖是飲食積滯,外表沒有明顯的形跡和腫塊。
這些病症大多數都是由於七情鬱結,痰食、氣血積聚而成。
凡積聚脈多沉伏或附骨,癥瘕多弦。實強順,微弱逆。治宜消積為標,次兼養正為本。服藥最忌厚味,發氣之物
主方,陳皮,厚朴,枳實,青皮,香附,山楂(肉,各八分),三稜(醋炒),蓬朮(醋炒),砂仁,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上加生薑,水煎服。
白話文:
凡是積聚的脈象多沉伏或附在骨頭上,癥瘕的脈象多弦。氣血旺盛則脈象順暢,虛弱則脈象逆亂。治療應以消積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養護正氣。服用藥物最忌諱厚味和發氣的食物。
方劑:陳皮、厚朴、枳實、青皮、香附、山楂肉(各八分)、三稜(醋炒)、蓬朮(醋炒)、砂仁、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加生薑,水煎服。
痰積加半夏、貝母、海石、芒硝,去山楂;血積加桃仁、紅花、官桂、當歸尾;食積加神麯、麥芽。痛加玄胡索、撫芎、五靈脂、草豆蔻,甚者加乳香、沒藥;痞加黃連(姜炒);脹加蘿蔔子;不消加黑醜、良薑;吐酸加紅豆蔻。
白話文:
痰積加上半夏、貝母、海石、芒硝,去除山楂;血積加上桃仁、紅花、官桂、當歸尾;食積加上神麴、麥芽。痛加玄胡索、川芎、五靈脂、草豆蔻,嚴重者加乳香、沒藥;痞加黃連(姜炒);脹加蘿蔔子;不消加黑醜、良薑;吐酸加紅豆蔻。
上方五丸治五積,群書具載,依法服亦多效。但五方中皆有巴豆霜,近世鮮用。今另考五方於下,用者酌之。
伏梁丸,治心積。
茯苓(去皮),厚朴(炒),人參,枳殼(炒),三稜(煨),半夏(泡),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遠,米湯送下。
痞氣丸,治脾積。
大烏頭(一兩,炮去皮臍),附子(同),川椒(炒出汗),乾薑,桂心,赤石脂(火煅,醋淬。各半兩)
白話文:
古時候醫書記載的五丸方,可以治療五種積聚症,依法服用效果很好。但這五個方子都含有巴豆霜,近來很少用。現在另外考證了五個方子,要用的人可以參考。
伏梁丸,用來治療心積。用茯苓(去皮)、厚朴(炒)、人參、枳殼(炒)、三稜(煨)、半夏(泡)、白朮(各等分),研磨成粉末,用薄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
痞氣丸,用來治療脾積。用大烏頭(一兩,炮製去皮臍)、附子(同)、川椒(炒至出汗)、乾薑、桂心、赤石脂(火煅,醋淬,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丸,米湯下。
肥氣丸,治肝積。
青皮,陳皮,三稜,蓬朮(醋炒),黃連,枳實,厚朴(各一兩),檳榔,蘿蔔子(炒),穿山甲,肉桂,乾薑(炮。各五錢)
上為末,入炒鹽三錢,醋糊和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遠,米湯送下。
息賁丸,治肺積。
半夏(炮),桂心,人參,吳茱萸(泡),桑白皮(炙),葶藶,甘草(各一錢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成蜜丸,大小如桐子,以硃砂為外衣,每次服用五丸,米湯送服。這是肥氣丸,用於治療肝積。
青皮、陳皮、三稜、蓬朮(醋炒)、黃連、枳實、厚朴(各一兩)、檳榔、蘿蔔子(炒)、穿山甲、肉桂、乾薑(炮製,各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炒鹽三錢,以醋糊和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服五十丸,飯後服用,米湯送服。這是息賁丸,用於治療肺積。
半夏(炮製)、桂心、人參、吳茱萸(泡製)、桑白皮(炙)、葶藶、甘草(各一錢半)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服。作丸亦可。
奔豚丸,治腎積。
乾葛,川芎,當歸,桑白皮(炙),黃芩,甘草(炙),甘李根皮(焙,各一錢五分),半夏(泡,二錢)
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作丸亦可。
香稜丸,治五積六聚,二焦痞塞,痃癖諸積。
三稜(四兩,醋炒),青皮,陳皮,蓬朮(煨),枳實,蘿蔔子,香附子,厚朴(各二兩),黃連,肉桂,神麯,麥芽,山楂肉,檳榔,益智(各一兩),干添(炒煙盡),木香,砂仁,桃仁(各五分)
白話文:
上水兩碗,放薑五片、大棗一顆,煎煮至一碗時服用。也可以做成丸藥服用。奔豚丸用於治療腎臟積聚。
乾葛、川芎、當歸、桑白皮(炙)、黃芩、甘草(炙)、甘李根皮(焙,各一錢五分)、半夏(泡,二錢),加入生薑三片,水煎,飯後服用,也可以做成丸藥服用。
香稜丸用於治療五積六聚、二焦痞塞、痃癖等積聚病症。
三稜(四兩,醋炒)、青皮、陳皮、蓬朮(煨)、枳實、蘿蔔子、香附子、厚朴(各二兩)、黃連、肉桂、神麴、麥芽、山楂肉、檳榔、益智(各一兩)、干薑(炒煙盡)、木香、砂仁、桃仁(各五分)。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薑湯下。
玄白丸,治五積六聚,胸膈脹滿,痞悶吞酸,心疼腹痛,脅下刺痛。遇風寒、怒氣、食生冷、發氣之物,勞碌憂愁則積。攻動大痛,得熱熨暖氣痛減者,宜服此。
黑醜,白醜,良薑(各四兩),砂仁,紅豆蔻,陳皮,三稜,蓬朮,乾薑(各二兩),青皮,草豆蔻,肉桂,玄胡索,五靈脂(各一兩)
上為末,用真阿魏五錢銼細,米醋浸研化,拌入末內,醋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薑湯下。
白話文:
將黑醜、白醜、良薑、砂仁、紅豆蔻、陳皮、三稜、蓬朮、乾薑、青皮、草豆蔻、肉桂、玄胡索、五靈脂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五錢真阿魏,用米醋浸泡研磨成糊狀,與藥粉混合,用醋煮成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薑湯送服。此藥方主治五積六聚、胸膈脹滿、痞悶吞酸、心疼腹痛、脅下刺痛等症狀。遇到風寒、怒氣、食生冷、發氣之物,勞碌憂愁都容易導致積聚。若服用此藥後疼痛加劇,並且經熱熨後疼痛減輕,則適合服用此藥。
簡便方,治諸積。瓦楞子火煉七次為末,酒調服。即蚶殼。
酒食積:平胃散加丁香、神麯、麥芽、香附、砂仁,共研末,每二錢,薑湯下。
酒積酸嘔:神麯,麥芽(各一兩),黃連(五錢),巴豆霜(一錢)同研為末,湯、丸每一錢,薑湯下。
魚蟹積:紫蘇,陳皮,山楂,香附,煎服。
粉面積:蘿蔔子炒研煎服。
痃癖癥結及諸蟲:馬齒莧和鹽、醋煮一碗食,有蟲盡出。
膜外癥及氣塊:玄胡索為末,豬胰一具切碎,炙熟拌食。
白話文:
瓦楞子(蚶殼)火煉七次磨成粉,用酒調服,可治各種積食。
酒食積食可用平胃散加入丁香、神麯、麥芽、香附、砂仁,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送服。
酒積導致酸嘔,可用神麯、麥芽各一兩,黃連五錢,巴豆霜一錢,研磨成粉,用湯或丸劑服用,每次一錢,用薑湯送服。
魚蟹積食可以用紫蘇、陳皮、山楂、香附煎服。
粉麵積食可以用蘿蔔子炒研後煎服。
痃癖癥結及各種蟲積可以用馬齒莧加鹽、醋煮一碗食用,可驅除體內蟲積。
膜外癥及氣塊可以用玄胡索磨成粉,與切碎炙熟的豬胰拌食服用。
痰食積塊:風化石灰丸服(陳者尤妙)。
食膾成瘕:馬鞭草(搗汁),入薑汁服。
熨癥法:吳茱萸一斤擂碎,酒煮,乾布包熨,冷再煮,炒至移動。
白話文:
-
痰食積塊:使用石灰丸內服(使用陳年的效果更佳)。
-
食膾成瘕:使用馬鞭草(搗碎後取汁),加入薑汁服用。
-
熱療癥狀法:將吳茱萸一斤研磨成粉,用酒煮後,用乾燥的布包裹熱敷,待冷後再次煮沸,炒至可以輕易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