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9)

1. 用藥大法

如多日猶大熱大渴舌苔,服諸退熱藥不效,為過經不解,名壞證,宜鱉甲散、歸地養榮湯調理。如病已退、神昏懶言、短氣無力,參、耆、歸、地、白朮、茯苓、麥冬、五味、棗仁、遠志之類補益氣血、安養心神,健脾助胃。隨餘證加減。如暴感風寒輕淺之證,以十神湯至參蘇飲八方採用亦可。

又有發表藥二、三劑,汗不出,乃陽虛不能作,勿強發,宜再造飲。有身熱頭疼,不煩便躁,面赤飲水,不能入口,名戴陽證,宜益元湯。無頭疼惡寒,惟身熱渴,大便黑,口無倫,邪傳心脾,名挾血;如見祟,當歸活血湯。有頭疼身熱,惡寒微汗,身痛,腿腳痠疼無力,沉倦脈空,誤發大汗為害,此名勞力感寒,宜調榮養衛湯。有因過發汗出不止,宜溫經益元湯。

患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乃熱乘肺經,宜升陽散火湯。病後無熱,二便清利,神思漸昏,不語或獨語,目赤唇焦,不飲水,與稀粥則咽,乃邪傳心經,導赤各半湯。

白話文:

如果發燒口渴多日,舌苔很厚,服用退燒藥卻沒效,這是因為病邪已經深入,沒有被解除,稱為壞證,應該用鱉甲散、歸地養榮湯來調理。如果病已經退了,但精神恍惚、不想說話、呼吸短促無力,應該用人參、黃耆、當歸、熟地、白朮、茯苓、麥冬、五味子、酸棗仁、遠志等藥材來補益氣血、安定心神、健脾幫助消化。再根據其他症狀增減藥材。如果只是輕微的風寒感冒,可以用十神湯到參蘇飲這八種方子來治療。

另外,服用兩三劑發汗藥,卻沒有出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發汗,不要勉強發汗,應該用再造飲。如果身體發熱頭痛,但不煩躁,只是感到焦躁不安,臉色發紅卻喝不下水,這種情況稱為戴陽證,應該用益元湯。如果沒有頭痛怕冷,只有發熱口渴、大便黑色、胡言亂語,這是病邪傳入心脾,稱為挾血,如果還出現看到鬼怪的幻覺,應該用當歸活血湯。如果頭痛發熱、輕微怕冷、稍微出汗、身體疼痛、腿腳痠軟無力、身體沉重疲倦、脈象虛弱,如果誤用發汗藥會造成傷害,這稱為勞累後感冒,應該用調榮養衛湯。如果因為過度發汗而導致汗流不止,應該用溫經益元湯。

病人雙手交叉抱胸、煩躁不安地摸索衣服或床,這是熱邪侵犯肺經,應該用升陽散火湯。如果病後沒有發熱、大小便正常、但神志逐漸昏迷、不說話或自言自語、眼睛發紅嘴唇乾燥、不喝水,但能吞嚥稀粥,這是病邪傳入心經,應該用導赤各半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