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8)
1. 辯證大要
頭痛骨痛,身熱惡寒屬太陽,宜發散表邪;按其胸腹脹滿,兼消導食積。如口燥鼻乾,目痛,不眠屬陽明,宜解肌;胸寬而大便秘,宜攻下;如寒熱口苦,脅痛耳聾屬少陽,宜和解。如前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一經之證,名併病;如見兩經之證,名二陽合病。如手足冷、脈沉,乃陰證也,尤宜驗舌色。
傷寒切要分別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八字,生死系焉。舌色紅潤屬表,屬陰,屬寒,屬虛;舌乾有苔屬裡,屬陽,屬熱,屬實。如舌青紫,陰寒也;泥色,虛極也。舌乾白苔,邪初入里也!黃苔熱甚;黑苔如芒刺或捲縮,極熱也。凡面赤病熾,面目黃色,病已。舌無苔,結成干赤光皮,似煨熟豬腎,乃陽中伏陰也。
舌苔黑而濕滑者,臟結證也。舌苔黃燥,足冷脈沉,亦非純陽證,切忌硝、黃。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頭痛、骨痛,身體發熱但怕冷的症狀,這通常屬於太陽病,應當使用能發汗散寒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胸部和腹部感覺脹滿,則需要加上一些助消化的藥物來處理食物積滯的問題。假若嘴裡乾燥、鼻子乾澀,眼睛疼痛且失眠,這可能屬於陽明病,應該採用調理肌肉的療法;如果胸部寬闊但有嚴重的便祕,則需要採取攻下法來治療;假使感到寒冷與發熱交替、口苦,肋邊疼痛,耳朵聽力下降,這可能是少陽病,適合使用和解法來治療。如果一個經絡的病狀還沒好,又出現另一個經絡的病狀,我們稱之為併病;如果同時出現兩個經絡的病狀,則被稱為二陽合病。如果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這通常是陰性病症,應該特別注意舌頭的顏色。
在處理風寒時,區分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這八個字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直接影響到生死。舌頭顏色紅潤,通常表示病症在外表、屬於陰性、寒性、虛弱;舌頭乾燥且有舌苔,通常表示病症在內部、屬於陽性、熱性、實證。如果舌頭呈現青紫色,這顯示出體內有嚴重的寒氣;若舌頭顏色像泥土般,這表示身體非常虛弱。舌頭乾燥且有白色舌苔,這表示邪氣剛開始進入體內;舌苔呈黃色,表示體內有較重的熱氣;舌苔呈黑色且像長出芒刺或收縮,這顯示出體內有極度的熱氣。通常臉色紅潤表示病情嚴重;如果臉和眼睛都呈現黃色,則表示疾病已經結束。如果舌頭上沒有舌苔,並且形成乾燥、紅色、光滑的表面,看起來像燉熟的豬腎,這表示在陽性病症中潛藏著陰性病症。
如果舌苔是黑色且濕滑,這表示臟腑功能失調。如果舌苔呈黃色且乾燥,腳冷且脈搏微弱,這並不一定代表純粹的陽性病症,應該避免使用硝石和黃連等藥物。
2. 察脈大要
傷寒之脈,浮、大、動、滑、數屬陽;沉、澀、弱、弦、微屬陰。陰證見陽脈者生,陽證見陰脈者死。外感、內傷之脈最宜察,人迎緊盛受風寒,氣口緊盛傷飲食。初病脈浮緊有力,為傷寒;初病脈浮緩無力,為傷風。有不浮者,一手無脈曰單伏;有不浮者,兩手無脈曰雙伏。
略有頭疼發熱,表證悉具,即當主方發汗,乃憑證不憑脈也。有熱邪傳裡,脈必沉,沉滑有力為裡實,沉滑無力為裡虛。間有脈沉微無力者,但口渴便秘,身大熱,手足溫,實熱證悉具,亦當大柴胡湯微下也。陰證脈沉遲,微細無力,為虛,為寒,為臟病,宜甘溫補益或辛熱溫散。
陽證脈浮洪、實數有力,為實、為熱,為胃腑病,宜甘寒清解或苦寒下泄。虛證脈浮芤,細數無力,為表虛,宜參、耆、桂、芍以實表;沉澀微弱無力,為裡寒,宜參、朮、薑、桂、附子溫里。實證脈洪大、滑數有力,如斑狂譫語之證,為在經,宜三黃石膏湯或白虎湯清利。
若便秘,舌苔之證為在腑,宜服大柴胡湯或承氣湯攻下。
白話文:
在處理傷寒症狀時,如果脈象呈現浮、大、動、滑、數,這代表屬於陽性反應;而脈象若是沉、澀、弱、弦、微,則表示屬於陰性反應。在診斷時,若陰性病症卻出現陽性脈象,病人通常還有治癒的機會;反之,若是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則情況較為危急。
對於外感和內傷的脈象,最需仔細辨別。人迎脈緊且強盛,可能是感受風寒;氣口脈緊且強盛,可能是飲食不當所導致的問題。在剛發病時,如果脈象浮緊有力,可能為傷寒;脈象浮緩無力,則可能是風邪所引發的病狀。也有不呈現浮脈的情況,如只有一手脈象隱伏,稱為「單伏」;兩手脈象皆隱伏,則稱為「雙伏」。
即便只是輕微的頭痛和發燒,只要表面症狀齊全,就應當使用主方來發汗治療,這種情況下主要依賴症狀而非脈象來判斷。如果熱邪已進入體內,脈象必定會顯得沉,其中沉滑有力表示體內實熱,沉滑無力則顯示體內虛熱。偶爾會遇到脈象沉微無力的病人,但如果他們口渴、便祕,身體高熱,四肢溫暖,顯示實熱的症狀都存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用大柴胡湯來稍微通便。
對於陰性病症,脈象常顯得沉遲、微細無力,代表體質虛弱、寒冷或臟器有問題,治療上應採用甘溫補益或辛熱溫散的藥物。
陽性病症的脈象多為浮洪、實數有力,顯示實熱或胃腑有問題,治療上宜用甘寒清解或苦寒下泄的藥物。
虛證的脈象呈現浮芤、細數無力,顯示表虛,可用人參、黃耆、肉桂、白芍等藥物來固表;脈象沉澀微弱無力,顯示裡寒,可用人參、白朮、薑、肉桂、附子等藥物來溫暖體內。
實證的脈象為洪大、滑數有力,如出現斑疹、狂躁、胡言亂語的症狀,顯示在經絡層面,可用三黃石膏湯或白虎湯來清熱利尿。
若出現便祕、舌苔等症狀,顯示在腑臟層面,宜服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來通便。
3. 用藥大法
初感發熱,頭疼骨痛,項強,拘急,噁心,有食積,先宜淡鹽湯吐之。不吐藥兼消導,厚蓋臥,腿足裹,烘極暖,次服藥。
主方(羌活沖和湯),羌活,蒼朮(各一錢半),防風,川芎,白芷,黃芩(各一錢),生地黃(一錢),甘草(七分),北細辛(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蔥頭三個,水煎二次,熱服。取汗出至足,即愈。天涼減生地黃、黃芩,加紫蘇一錢;胸滿有食積加山楂(二錢)、麥芽(一錢)、神麯(六分);夏月大熱,主方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脈浮緊,無汗惡寒,屬寒傷榮,宜發表散邪,出汗安,依主方。脈浮緩,有汗惡風,屬風傷衛,宜實表疏邪,止汗安,依加減。
減蒼朮、蔥,加白朮(一錢半、)棗(二枚);微汗,蒼、白(各一錢)同用;汗多,去蒼加黃耆(蜜炒,錢半;)有食,楂、芽、曲;汗不止,加桂枝(五分)、芍藥(一錢。)上二方,春分後至霜降用。如霜降後天暖,亦用。
冬月正傷寒,脈浮緊,無汗惡寒,頭疼骨痛,發熱,宜發汗,麻黃湯。減蒼朮、生地、黃芩、細辛,加麻黃(二錢)、桂枝(三分)、杏仁(一錢)、升麻(五分)、薑、蔥、楂、茅、曲。食不消,將所傷之物燒灰服,更用蔥熨(見後)。
冬月正傷風,脈浮緩,有汗惡風,頭痛脊強,發熱,宜止汗,桂枝湯。減蒼、地、芩、辛、蔥,加桂枝(五分)、赤芍(一錢)、白朮(一錢)、棗(二枚)、楂、芽、曲。上二方,霜降後至春分用。如春分後天寒及有微汗,麻(七分)、桂(三分。)
兩感傷寒,因日傳陰陽兩經,表裡俱病,故為死證,沖和靈寶飲。主方減蒼朮、蔥,加柴胡、葛根、石膏、棗(二枚),黑豆(一撮),煎服,取微汗。次依兩感論調治。
凡服麻黃、桂枝藥,面赤身癢,汗不出者,用紫蘇、薑、蔥煎湯熱飲助汗。已有汗,切勿過表。
前發表四方服後,頭疼骨痛、拘急皆減,惟熱未盡退,四時可接服柴葛解肌湯疏餘邪退熱,則不傳陽明、少陽也。如再有餘熱,宜小柴胡湯加減清之。胸猶未寬,加黃連、枳實、栝蔞仁,兼薑、蔥熨。切勿早用大黃,必待胸中食積消化,俟下至臍腹間,方可攻之。如邪熱漸傳陽明,口大渴,熱不解,如神白虎湯。
若胸寬,惟臍腹硬痛,大便秘,宜大柴胡湯下之。甚至熱邪傳入陽明之本,大渴引飲,舌上白苔漸變黃黑,譫言狂亂,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唇焦睛紅,小便赤短,大便秘結;或直泄清水,乃協熱自利,旁流穢汁,腸中燥屎未下,宜六一順氣湯。小便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梔子、燈心。
若燥硬宿糞以下,熱雖減未清,小柴胡加減。熱甚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之類退餘熱。有伏陰證及婦人邪傳衝任血海,舌如煨熟豬腰子,服小柴胡、涼膈散之類。如不效,宜歸地養榮湯滋養。有虛人病至七、八日,忽發寒戰,悚身大冷,乃邪正相攻,急宜厚蓋,火烘極暖,用生薑數兩搗細,泡湯一壺,放病人懷中頻飲,以助正勝邪去,汗出熱除。
白話文:
用藥大法
剛開始感到發熱,頭痛、骨頭痠痛、脖子僵硬、肌肉抽筋、噁心,而且有消化不良的情況,應該先喝點淡鹽水催吐。如果吐不出來,就用藥物幫助消化,然後蓋上厚被子躺好,把腿腳裹暖,盡可能地用熱來烘暖身體,再接著服藥。
主要使用的藥方是羌活沖和湯:羌活和蒼朮各用一錢半,防風、川芎、白芷、黃芩各用一錢,生地黃用一錢,甘草用七分,北細辛用五分。
上面這些藥材,再加上生薑三片、蔥頭三個,用水煎煮兩次,趁熱服用。要讓身體發汗到腳底都暖和,這樣病就會好。天氣涼的時候,可以減少生地黃和黃芩的用量,增加紫蘇一錢;如果胸悶且有消化不良,可以加山楂二錢、麥芽一錢、神麯六分;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主要藥方可以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如果脈象浮緊,沒有汗而且怕冷,這是寒邪侵入血脈,應該用發散的方式把邪氣排出,出汗後病就會好,使用主要藥方即可。如果脈象浮緩,有汗而且怕風,這是風邪侵入體表,應該用藥來加強體表防禦,驅散邪氣,止住汗,這樣病就會好,使用加減過的藥方。
可以減少蒼朮和蔥,增加白朮一錢半、紅棗兩枚;如果稍微出汗,蒼朮和白朮各用一錢一起用;如果汗出很多,就去掉蒼朮,增加黃耆一錢半(用蜜炒過);如果有消化不良,就加山楂、麥芽、神麯;如果汗還是止不住,就加桂枝五分、芍藥一錢。上面這兩個藥方,適合在春分後到霜降前使用。如果霜降後天氣轉暖,也可以用。
冬天裡正值寒邪侵入,脈象浮緊,沒有汗而且怕冷,頭痛、骨頭痠痛、發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使用麻黃湯。可以減少蒼朮、生地、黃芩、細辛,增加麻黃二錢、桂枝三分、杏仁一錢、升麻五分,還有薑、蔥、山楂、白茅根、神麯。如果消化不良,可以把吃壞的食物燒成灰服用,再用蔥來熱敷(後面會提到)。
冬天裡正值風邪侵入,脈象浮緩,有汗而且怕風,頭痛、背部僵硬、發熱,應該用止汗的方式來治療,使用桂枝湯。可以減少蒼朮、生地、黃芩、細辛、蔥,增加桂枝五分、赤芍一錢、白朮一錢、紅棗兩枚,還有山楂、麥芽、神麯。上面這兩個藥方,適合在霜降後到春分前使用。如果春分後天氣還是冷或者稍微出汗,可以使用麻黃七分、桂枝三分。
如果同時感染寒邪和熱邪,這是因為邪氣一天之內傳遍陰陽兩經,導致身體內外都生病,這是很危險的情況,可以用沖和靈寶飲。主要藥方減少蒼朮和蔥,增加柴胡、葛根、石膏、紅棗兩枚,還有黑豆一小撮,煎煮服用,讓身體微微出汗。之後再按照同時感染寒邪和熱邪的理論來調整治療。
凡是服用麻黃、桂枝等發汗藥後,出現臉紅、身體癢、但是汗出不來的情況,可以用紫蘇、薑、蔥煎湯趁熱喝,幫助發汗。如果已經有汗了,就不要再用發汗的藥物了。
前面提到的四個發汗藥方服用後,如果頭痛、骨頭痠痛、肌肉抽筋等症狀都減輕了,只是發熱還沒完全退,就可以在四季都接著服用柴葛解肌湯來疏散剩餘的邪氣,退掉餘熱,這樣就不會讓病傳到陽明經和少陽經。如果還有餘熱,可以用加減過的小柴胡湯來清熱。如果胸口還是不舒服,可以加黃連、枳實、瓜蔞仁,同時用薑蔥來熱敷。千萬不要太早使用大黃,一定要等到胸中的消化不良情況消除,等到腹部有脹滿感,才可以考慮用藥來瀉下。如果邪熱逐漸傳到陽明經,出現口渴嚴重、發熱不退,可以用效果很好的白虎湯。
如果胸口舒服了,只有腹部脹硬疼痛、大便不通,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如果熱邪傳入陽明經的更深層次,導致口渴嚴重、想喝水,舌頭上的白色舌苔逐漸變成黃色甚至黑色,開始說胡話、神志不清、手舞足蹈、掀開被子、嘴唇乾燥、眼睛發紅、小便短赤、大便不通;或者直接拉稀水,這是因為熱邪和體內的水分結合導致的腹瀉,但是腸道裡還是有乾硬的大便沒有排出來,應該用六一順氣湯。如果小便不通,可以用五苓散合六一散,再加梔子和燈心草。
如果腸道裡乾硬的宿便都排出來了,發熱雖然減輕了但還沒完全清除,可以用加減過的小柴胡湯。如果發熱很嚴重,可以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來退掉餘熱。如果是有潛伏的陰虛症狀,或者婦女的病邪傳到衝脈和任脈的血海,舌頭像煨熟的豬腰子一樣,服用小柴胡、涼膈散之類的藥沒有效果,應該用歸地養榮湯來滋補。如果身體虛弱的人生病到了七八天,突然出現寒戰,身體發抖,非常怕冷,這是因為正氣和邪氣在互相鬥爭,應該趕緊蓋上厚被子,用火盆取暖,盡可能讓身體暖起來,把好幾兩的生薑搗碎,用開水泡上一壺,讓病人抱在懷裡頻繁飲用,來幫助正氣戰勝邪氣,出汗後發熱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