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7)
1. 變證
盜汗者,睡出醒收,柴胡桂枝湯,或當歸六黃湯(方見盜汗。)
大便秘:經曰: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為實,名曰陽結,大柴胡湯;甚者,承氣湯。脈沉而遲,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金液丹;甚者,從陰證治。發汗、利小便津耗,但宜蜜導,或豬膽法。多曰熱秘,小承氣。繞臍硬痛,大承氣急下。臟結而厥,四逆湯冷服。三下不通,吐以提之。
虛者,皂莢燒煙燻,大便通;棕櫚灰煎湯洗,亦通;或炒鹽熨臍下。冷結不通,先服理中湯,次熨。
小便澀:熱邪聚於下焦,結而不散,脈浮,五苓散;脈沉,導赤飲。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梔子。汗後、汗多,戒利小便。
壞證:十餘日猶大熱,口燥舌苔,諸藥不效,謂之壞證,不可治。用藥全以苦寒清熱之餌,殊不知陰氣愈泄,熱可退乎?蓋受病之始,由寒傷榮,當以調榮養血、壯水滋陰之品,大劑、日數服乃安。經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宜鱉甲散。未效,歸地養榮湯,更兼苦參湯。
百合:謂百脈一宗,病久臟腑不平也。似寒非寒,似熱非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不知所以,舉身俱痛,柴胡百合湯。
瘥後昏沉:初愈錯語少神,屬氣血虛。似瘧,可微汗。日輕夜重,宜歸、地、芍、參、耆、麥冬、知母。餘熱遺胞絡,導赤各半湯。
勞復:新瘥,略有勞煩,憂怒復病,小柴胡湯加減。復感風寒,微汗之。復見胸滿,腹痛、大便秘,微下之。犯房室(方見陰陽易,)但初病易治,病後元氣已虛,易於感病而難治,患人多壞於此。
食復:臟腑受傷,脾胃尚弱,不能健運,多食觸助餘熱,仍以小柴胡加山楂、神麯、麥芽、砂仁消食。腹脹,枳實、厚朴、陳皮、白芍。
熱入血室:婦人衝脈為血海,得熱則妄行,寒熱作而似瘧,晝靜夜劇,如見鬼祟,小柴胡加丹皮、赤芍,合四物(婦科。)未安,針灸期門。
胎前:血能養胎,涼則固而熱則行。熱邪傳裡,護胎為主,藥宜條芩、白朮,兼清涼,毋活血、毋耗氣,則胎氣無犯。外用井底泥、靛青、灶心土頻敷臍腹。遇大滿大實證、黃龍湯下。大黃可,芒硝禁。
產後:雖云產後宜補,如感冒風寒,仍宜主方輕表微汗,不可大汗。食積遇下證,大柴胡輕劑攻之,邪去兼補。產後風邪易侵,謹防為要。
小兒傷寒:治療悉與大人同法,但劑輕小耳。(宜於幼科,傷寒參酌)傷寒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辯認不真,慎勿妄治。所謂不藥為中醫,病邪傳盡,自能氣復而安,誤用藥必死矣。聖人憫生民病苦而醫藥興,若不能精明至理而妄治,是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藥也。
白話文:
變證
盜汗:睡著時出汗,醒來就停止,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或是當歸六黃湯(藥方在盜汗篇)。
大便秘結:醫書說:「脈象浮而且快,能吃卻不大便,這是實證,稱為陽結,可以用大柴胡湯;嚴重的話,用承氣湯。脈象沉而且慢,身體感覺沉重,大便反而硬結,這是陰結,可以用金液丹;更嚴重的話,要用治療陰證的方法。如果因為發汗或利小便導致津液耗損,只能用蜂蜜導便,或是用豬膽汁灌腸。多數屬於熱秘,可以用小承氣湯。如果肚臍周圍硬痛,要用大承氣湯快速攻下。如果是內臟阻塞而導致昏厥,可以用四逆湯冷服。如果用瀉藥三次都沒效,可以催吐來引導疏通。」
虛弱導致的便秘:可以用皂莢燒煙燻肛門,使大便暢通;也可以用棕櫚灰煎湯清洗肛門,也能通便;或是用炒過的鹽熨燙肚臍下方。如果是寒冷導致的便秘不通,要先服用理中湯,之後再用熨燙法。
小便澀痛:熱邪聚集在下焦,凝結而不散,如果脈象浮,可以用五苓散;如果脈象沉,可以用導赤飲。如果小便不通,可以用五苓散合六一散再加梔子。出汗後或出汗過多,要避免使用利小便的藥物。
病情惡化:如果發病十幾天仍持續高燒,口乾舌燥,舌苔很厚,各種藥物都沒效,這就是病情惡化,難以治療。如果用藥都只用苦寒清熱的藥,殊不知這樣會使陰氣更加耗損,熱怎麼可能退呢?這是因為發病之初,是因為寒邪傷到血脈,應該用調養血脈、滋陰補水的藥物,用大劑量,連續服用數日才能痊癒。醫書說:「補養腎水,才能抑制過盛的陽氣。」可以用鱉甲散。如果沒效,可以用歸地養榮湯,再搭配苦參湯。
百合病:是指身體各處經脈的病症,病久了會導致五臟六腑失調。會出現似寒非寒、似熱非熱的症狀,想吃東西卻不想吃,想睡卻睡不著,不知道為什麼,全身都痛,可以用柴胡百合湯。
病癒後昏沉:剛病癒時,出現說胡話、精神不振的情況,屬於氣血虛弱。如果像瘧疾,可以微微發汗。如果是白天輕微、晚上加重,可以用當歸、熟地、芍藥、人參、黃耆、麥冬、知母等藥物。如果是餘熱殘留在胞絡,可以用導赤散加減。
勞累後復發:剛病好,稍微勞累、憂愁或生氣就復發,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如果再次感染風寒,可以微微發汗。如果出現胸悶、腹痛、便秘,可以用輕微的瀉藥。如果犯了房事(藥方在陰陽易篇),因為初病容易治療,但病後元氣已經虛弱,容易再次生病且難以治癒,很多人都是因此病情惡化。
飲食不當復發:內臟受損,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食物,如果多吃會助長餘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山楂、神曲、麥芽、砂仁等來幫助消化。如果腹脹,可以用枳實、厚朴、陳皮、白芍等。
熱邪進入血室:婦女的衝脈是血海,如果受到熱邪侵擾就會妄行,出現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白天安靜,晚上嚴重,好像看到鬼一樣,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丹皮、赤芍,再合四物湯(婦科常用方)。如果沒好轉,可以針灸期門穴。
懷孕期間:血能滋養胎兒,涼則固胎,熱則滑胎。如果熱邪傳入體內,要以保護胎兒為主,用藥要用黃芩、白朮,兼顧清涼,不要使用活血的藥物,也不要耗損氣,這樣胎氣才不會受到影響。外用井底泥、靛青、灶心土頻繁敷在肚臍腹部。如果遇到大滿大實證,可以用黃龍湯攻下。可以使用大黃,但禁用芒硝。
產後:雖然說產後適合補養,但如果感染風寒,仍要用原來的藥方輕微解表發汗,不可以大汗。如果飲食積滯,同時出現需要攻下的症狀,可以用輕劑的大柴胡湯來攻邪,邪去後再兼顧補養。產後容易受到風邪侵襲,要謹慎防範。
小兒傷寒:治療方法與大人相同,只是劑量要減輕。(適合在幼科參考使用,傷寒部分也參考使用)如果傷寒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分辨不清,千萬不要胡亂醫治。所謂不亂用藥才是中醫的精髓,讓病邪自然傳變結束,身體自然恢復健康,如果誤用藥物必死無疑。聖人憐憫百姓的病痛才開始有醫藥,如果不能精通醫理就胡亂醫治,這樣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