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關格

經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難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正命而死。是證膈中覺有所礙,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謂氣之橫格也。關者,則不得大小便,甚熱之氣,在於下焦,填塞不通,無出之由,故曰關也。格者,則吐逆不能食,甚寒之氣,在於胸中,遏絕不納,無入之理,故曰格也。

胸中有寒者,當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者,當以寒藥治之。胸中之寒,丹田之熱,上下治法,主當緩治,客當急治。經曰:陽盛陰不得榮,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曰關;陰盛陽不得榮,故氣口大四倍於人迎,曰格。

主方,陳皮,白茯苓,貝母,枳實(麩炒,一錢),蘇子(炒,研),栝蔞仁,香附(童便炒),撫芎,厚朴(各七分),木香,沉香(各五分,俱另磨),甘草(三分)上生薑三片水煎,加燈心,竹瀝,磨沉香、木香調服。

利格湯,治關格。

陳皮,滑石,木通(各一錢),半夏,茯苓(各八分),人參蘆(錢半),甘草(四分),上薑、棗煎服,再煎探吐。如氣虛脾弱,治宜吐法,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在痰也。有痰者,二陳湯吐之。如中氣不運者,利格湯去滑石、木通、參蘆,加人參、白朮、升麻、枳實、栝蔞。

如胃寒不納,以沉木香、砂仁、白蔻為末,不時舐咽。下焦大便不通,以承氣湯為末,糊丸曬燥,湯下。或以大黃末布條圈臍中作窩,朴硝湯逐匙漬之,大便通。痰多,二陳湯加木通之類。

白話文:

[關格]

古籍有言:陰陽失調,互不配合,這種病症被稱為「關格」。《難經》記載:如果五臟運作不協調,則會導致九竅受阻;六腑運作不協調,則會形成癰腫。若邪氣在六腑,就會造成陽脈不順;陽脈不順,氣血就會滯留;氣血滯留,陽脈就會過盛。若邪氣在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順;陰脈不順,血液就會滯留;血液滯留,陰脈就會過盛。陰氣過盛,陽氣就無法與之相互滋養,這就是「格」。陽氣過盛,陰氣就無法與之相互滋養,這就是「關」。陰陽都過盛,彼此無法相互滋養,這就是「關格」。有「關格」的人,壽命通常不會長。

這種病症會讓人感覺胸口有東西擋著,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想排泄卻又排不出來,想吃東西卻又吃不下,這是因為氣血在體內橫向受阻。所謂「關」,指的是無法正常排大小便,因為下焦有非常熱的氣流,使得排泄通道堵塞,無法正常排泄,所以叫做「關」。所謂「格」,指的是嘔吐且無法進食,因為胸中有非常冷的氣流,使得食物無法進入,所以叫做「格」。

如果胸中有寒氣,應該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如果丹田有熱氣,應該用寒性藥物來治療。胸中的寒氣和丹田的熱氣,上下之間的治療方法,主症應緩慢治療,客症應迅速治療。古籍有言:陽氣過盛,陰氣無法得到滋養,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這叫做「關」;陰氣過盛,陽氣無法得到滋養,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這叫做「格」。

主方:陳皮、白茯苓、貝母、炒過的枳實、炒過並研磨的蘇子、栝蔞仁、用童便炒過的香附、撫芎、厚朴、木香、沉香(分別磨碎)、甘草。將這些藥材與薑片一同用水煎煮,加入燈心、竹瀝,最後加入磨碎的沉香、木香,攪拌後服用。

利格湯:治療「關格」。

陳皮、滑石、木通、半夏、茯苓、人參蘆、甘草。先將薑、棗煎煮,然後服用,再煎煮後引發嘔吐。如果氣虛脾弱,適合用嘔吐法,以提升橫向受阻的氣,問題不在於痰。如果有痰,可用二陳湯引發嘔吐。如果中氣運行不暢,利格湯要去掉滑石、木通、人參蘆,加入人參、白朮、升麻、枳實、栝蔞。

如果胃寒不想吃東西,可以將沉香、木香、砂仁、白蔻磨成粉,隨時舔舐吞下。如果下焦大便不通,可以將承氣湯磨成粉,做成藥丸曬乾,用水吞服。或者將大黃粉放在肚臍周圍,用布條固定,然後用朴硝湯一匙一匙地淋在上面,直到大便通暢。如果有大量痰液,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木通等藥材。

2. 噎膈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又曰:少陽所致,為嘔湧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是證因七情過極,房室勞役,致五臟火熾,血液枯涸,煎熬成痰,漸致胃脘乾槁。近咽嗌間則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槁在胃脘,食雖可下,不能運行,良久復出,不出則脹滿難當,名之曰膈。

既無穀味生養氣血,自然衰憊。或因病起微漸之時,惟欲速效,過用香燥辛熱之藥,損傷陰血而致者,然去死不遠也。脈寸緊而尺微澀,浮弱氣虛,澀小血弱。治宜補氣養血,順氣消痰清熱。五噎者,憂、思、氣、勞、食也。五膈者,思、憂、喜、怒、悲也。此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神靜陰生,陰生則血生。

火降而腸胃滋潤,能斷厚味,庶不助火。若吐白沫,糞如羊屎者不治。

主方,人參(五分),白朮,茯苓,當歸,陳皮,半夏(薑製),黃連(各八分),甘草(三分)上加薑、棗煎,磨入沉香汁(三匙)服。

氣虛加黃耆;嘔加霍香、砂仁;助胃加山藥、蓮肉;消食,山楂、麥芽;開鬱,香附、神麯、撫芎、山梔;氣脹不舒加木香、蘿蔔子;大便秘加酒煮大黃;肥人多痰加二陳,製半夏、貝母、蔞仁,藥中入竹瀝、薑汁少許,韭汁、童便、驢尿服。瘦人四物養血,少加桃仁、紅花,常宜人乳、牛羊乳。

少入薑汁、蜂蜜、砂糖、甘蔗汁、梨汁作飲。枇杷葉、青橘葉、蘭葉煎湯飲。御米、粟米煎粥,入竹瀝食。此證有干食糯米飯,絕不飲茶湯而安者。

五噎五膈散,治膈噎等證。

人參,半夏,桔梗,白朮,白豆蔻,木香,沉香,乾薑,䕸頭糠,蓽⿰舌䪞茄,甘草(各三分),枇杷葉(五片,刷去毛,蜜炙)

上加生薑七片,水一盞煎服。

生薑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煩悶等證。

生薑汁,白蜜,牛酥(各五兩),人參,百合,(各二兩)

上藥入銅銚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時。每用三匙,用人參百合湯調下。

枇杷葉煎,治五噎立效。

枇杷葉(刷去毛,炙),陳皮(去白。各三錢),生薑(五錢)

水盞半,煎七分,作二次溫服。

嘉禾散,治脾胃不利,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噎五膈。

砂仁,白茯苓,薏苡仁(炒),枇杷葉(刷去毛,薑汁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五味子,甘草(炙。各五分),木香(磨汁),青皮,榖芽(炒),藿香,隨風子,石斛(酒炒),大腹皮(洗),陳皮,半夏曲(炒),神麯(炒),檳榔,杜仲(薑汁炒斷絲。各三分),白豆蔻,丁香,人參,白朮(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五噎入柿幹一枚;膈氣吐逆,入韭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膈噎聖藥。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厚朴(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溫水下三十丸。

白話文:

[噎膈]

古籍有云:三陽交結,形成膈疾。又提及:由少陽引起者,會出現嘔吐,食物無法下嚥。若食物無法進入,表示體內有火。此症通常由於情緒過度激動,房事過度或勞累,導致五臟之火旺盛,血液乾涸,煎熬成痰,逐漸使胃部乾燥。如果靠近咽喉部位,水可以通過,但食物難以進入,這種情況稱為噎。如果乾燥位於胃部,雖然食物可以吞下,卻無法正常消化,長時間後會再次吐出,若不吐出,就會感到脹滿難受,這種情況稱為膈。

缺乏糧食養生,自然會感到疲憊。有些病人在病初起,只求快速見效,過度使用香燥辛熱的藥物,損傷陰血,離死亡就不遠了。脈象顯示寸部緊繃,尺部微澀,浮弱表示氣虛,澀小表示血弱。治療應補氣養血,順氣消痰清熱。五噎包括憂、思、氣、勞、食;五膈包括思、憂、喜、怒、悲。這些都屬於心神方面的疾病,唯有內省自我養護,保持心境平靜,陰氣生發,陰氣生發就能促進血液生成。

火氣下降,腸胃得到滋潤,應避免高脂厚味的食物,以免助長火氣。如果出現吐白沫,排便如羊屎,則無法治療。

主要處方:人參(5分),白朮,茯苓,當歸,陳皮,半夏(薑製),黃連(各8分),甘草(3分)。以上藥材加入薑、棗煎煮,最後加入沉香汁(3匙)服用。

氣虛可增加黃耆;嘔吐可加霍香、砂仁;強化胃部功能可加山藥、蓮子;幫助消化可加山楂、麥芽;開解鬱悶可加香附、神麯、撫芎、山梔;氣脹不舒可加木香、蘿蔔子;大便祕結可加酒煮大黃;肥胖且多痰可加二陳、製半夏、貝母、蔞仁,並在藥中加入少量竹瀝、薑汁,韭汁、童便、驢尿服用。體型偏瘦者可用四物養血,可加少量桃仁、紅花,並常飲人乳、牛羊乳。

少許薑汁、蜂蜜、砂糖、甘蔗汁、梨汁可作為飲品。枇杷葉、青橘葉、蘭葉煎湯可飲。御米、粟米可煎粥,加入竹瀝食用。有患者只吃糯米飯,完全不喝茶湯也能安穩。

五噎五膈散,用於治療膈噎等症狀。

人參,半夏,桔梗,白朮,白豆蔻,木香,沉香,乾薑,麥頭糠,蓽鼈茄,甘草(各3分),枇杷葉(5片,刷去毛,蜜炙)

以上藥材加入7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生薑汁煎,用於治療食物無法下嚥,咽喉堵塞,胸膈煩悶等症狀。

生薑汁,白蜜,牛酥(各5兩),人參,百合(各2兩)

以上藥材放入銅鍋中,以小火熬成膏狀,不限時間。每次服用3匙,用人參百合湯調和服用。

枇杷葉煎,用於治療五噎,效果顯著。

枇杷葉(刷去毛,炙),陳皮(去白,各3錢),生薑(5錢)

用水煎煮至剩一半,分兩次溫服。

嘉禾散,用於治療脾胃運作不佳,胸膈痞悶,氣逆生痰,食慾不振,五噎五膈。

砂仁,白茯苓,薏苡仁(炒),枇杷葉(刷去毛,薑汁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五味子,甘草(炙,各5分),木香(磨汁),青皮,榖芽(炒),藿香,隨風子,石斛(酒炒),大腹皮(洗),陳皮,半夏曲(炒),神麯(炒),檳榔,杜仲(薑汁炒斷絲,各3分),白豆蔻,丁香,人參,白朮(各5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加入3片薑,2枚棗,煎至剩8分,飯後服用。五噎可加入1枚柿幹;膈氣吐逆可加入3寸韭白、5枚棗一同煎煮。

人參利膈丸,用於治療胸中不適,痰逆喘滿,疏通脾胃阻滯,是膈噎的聖藥。

人參,當歸,藿香(各1兩),木香,檳榔(各7錢),枳實(炒),甘草(各8錢),厚朴(薑炒),大黃(酒浸,各2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溫水送服3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