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6)
1. 變證
咳嗽:肺為邪所乘,氣逆不下也。水逆射肺而嗽,大青龍湯主之。水與裡寒相合而嗽,真武湯溫之。三陰嗽,四逆散,五味、乾薑。
腹痛:邪正相搏也。如陽邪傳裡而痛,止作不常,辛劑和之,小建中湯。陰寒在內而作,悠悠常痛,熱劑溫之,宜理中湯。
筋惕肉瞤: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極,陽虛津涸,筋肉失養所致。宜真武湯救之,及溫經益元湯調之。
陰陽易:謂邪熱之氣,變相換易也。如傷寒男病新瘥與婦交,而婦反病,曰陽易;婦病新瘥與男構,而男即病,曰陰易。其證身重腹痛,四肢不持,百節解散,宜逍遙湯、竹皮湯。失治,男陰挺、女舌出而死。
拂鬱:陽氣蒸越,面赤若醉,汗不徹,主方微汗;便秘,承氣湯。
蛔厥:病人素有寒而妄發其汗,或過汗,致胃寒不食,食即吐蛔,靜煩上下無定,蛔也。宜理中湯、烏梅丸兼黃連、川椒、烏梅。
狐惑:久病精氣乏,熱積本臟為蟲。蟲食肛曰狐,下唇生瘡;蟲食臟曰惑,上唇生瘡。宜桃仁湯、雄黃銳散或犀角地黃湯加黃連、桃仁。
咳逆(即呃、䭇,吃忒:)才發聲於喉間而遽止者是也。陽證失下,火熱內郁,少與承氣下。因汗、吐、下太過,虛氣衝逆,脈微,橘皮半夏生薑湯加竹茹;虛寒加桂、附或柿蒂湯(方見呃逆);胃寒理中湯;下利心煩,呃,導赤飲。以雄黃(一錢,研極細末,)溫水下即止。或灸期門穴。
渴:渴者,津液為裡熱耗涸也。太陽無汗,渴,忌白虎,宜小柴胡湯加減。陽明多汗,渴,忌五苓,宜竹葉石膏湯。少陰自利而渴,導赤飲。汗後渴,白虎加人參湯。先嘔後渴為欲解,可與水;先渴後嘔為停水,小半夏湯。小便不利,五苓散、六一散。
戰慄:六、七日,邪氣外與正爭為戰;邪內與正氣爭為慄,乃病欲解。不必藥,但宜厚蓋,飲薑湯(見用藥大法。)
發狂:熱毒在胃,併入於心,神不安而狂,獨陽亢極所致,非大下不止。有失汗,脈洪面赤微汗之。熱瘀蓄血,上,犀角地黃;下,桃仁承氣;熱極,三黃石膏湯。陽狂,膽草一物湯,與水飲,水噀面。
厥逆:初起手足冷,從中寒治。先微熱後寒,亦有陰證,先大熱後微寒,乃陽邪傳入陰經,四逆散。冷厥,四逆湯;熱厥,白虎湯。若疑似難明,先以小劑理中湯倍甘草試之。
汗:初起無汗屬寒,有汗屬風、暑、濕,依主方服。汗後惡寒,黃耆建中湯;大汗,小便難,五苓散。汗多,大便秘,承氣湯下。大汗脈洪,渴,人參白虎湯。頭汗者,邪搏諸陽,則齊頸而還,不可再汗。熱鬱於內而上達,或吐或下,以去其邪。如大便黑,蓄血也。手足汗者,手足,諸陽之本,熱聚胃則津液旁連四肢,承氣湯下。
白話文:
咳嗽: 咳嗽是因為邪氣侵入肺部,導致氣往上逆,無法順利下降。如果水氣往上衝擊肺部引起咳嗽,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水氣與體內寒氣結合導致咳嗽,可以用真武湯來溫暖身體。如果是三陰經脈引起的咳嗽,可以用四逆散,再加五味子和乾薑來治療。
腹痛: 腹痛是因為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如果是陽邪進入體內引起的腹痛,疼痛會時好時壞,可以用辛辣的藥物調和,例如小建中湯。如果是陰寒在體內引起的腹痛,疼痛會持續不斷,可以用溫熱的藥物溫暖身體,例如理中湯。
筋惕肉瞤: 醫書上說:「陽氣充足,可以滋養精神;陽氣柔和,可以滋養筋脈。」如果發汗太過,導致陽氣虛弱、津液乾涸,肌肉就會失去滋養,出現顫動或跳動的現象。可以用真武湯來救治,並用溫經益元湯來調理。
陰陽易: 是指邪熱之氣互相轉換的現象。例如,傷寒的男性剛痊癒就與女性發生性行為,導致女性生病,這稱為「陽易」;女性剛痊癒就與男性發生性行為,導致男性生病,這稱為「陰易」。這種病症的症狀是身體沉重、腹痛、四肢無力、全身關節鬆散。可以用逍遙湯或竹皮湯來治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男性會出現陰莖外露,女性會出現舌頭伸出的情況,最終導致死亡。
拂鬱: 是指陽氣向上蒸騰,導致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但汗又發不出來。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出現便秘,則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
蛔厥: 患者原本體質就偏寒,又胡亂發汗或發汗太多,導致胃部虛寒、不思飲食,一吃東西就會吐蛔蟲。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位置不定,這是因為蛔蟲引起的。可以用理中湯、烏梅丸,再加入黃連、川椒和烏梅來治療。
狐惑: 是指久病導致精氣耗竭,體內熱毒累積,導致體內長蟲。蟲子侵蝕肛門稱為「狐」,下唇會長瘡;蟲子侵蝕內臟稱為「惑」,上唇會長瘡。可以用桃仁湯、雄黃銳散,或犀角地黃湯加入黃連、桃仁來治療。
咳逆(即呃逆、打嗝): 是指聲音剛從喉嚨發出就立刻停止。如果是陽證沒有及時瀉下,導致火熱鬱結在內,可以少量服用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因為發汗、嘔吐、瀉下太過,導致虛氣上衝,脈象微弱,可以用橘皮半夏生薑湯加入竹茹來治療;如果是虛寒引起的,可以加入桂枝、附子或柿蒂湯(藥方見呃逆篇);如果是胃寒引起的,可以用理中湯;如果是腹瀉且心煩,出現呃逆,可以用導赤飲。也可以用雄黃(一錢,磨成極細末)用溫水吞服來止住呃逆,或針灸期門穴。
渴: 口渴是因為體內熱氣耗盡了津液。如果是太陽經脈無汗且口渴,不要用白虎湯,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如果是陽明經脈多汗且口渴,不要用五苓散,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是少陰經脈腹瀉且口渴,可以用導赤飲。如果是發汗後口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是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可以喝水;如果是先口渴後嘔吐,表示體內有停水,可以用小半夏湯。如果是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或六一散。
戰慄: 發病六七天,邪氣與體外的正氣交戰會出現顫抖;邪氣與體內的正氣交戰會出現發冷,這表示病情將要好轉。不必用藥,只要蓋上厚被子,喝點薑湯就可以了(詳細方法見用藥大法)。
發狂: 是指熱毒侵入胃部,並影響到心,導致精神不安而出現狂躁。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所致,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才能治好。如果是有發汗不徹底,脈象洪大、臉色發紅且微微出汗的,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是有熱毒瘀積在血脈中,上部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下部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如果熱毒非常嚴重,可以用三黃石膏湯。如果是陽狂,可以用膽草單方湯,用水送服,並用水噴灑患者臉部。
厥逆: 剛開始出現手腳冰冷,屬於中寒,要從寒證來治療。如果是先發熱後發冷,也可能是陰證;如果是先發熱後發冷,則是陽邪傳入陰經,可以用四逆散。如果是冷厥,可以用四逆湯;如果是熱厥,可以用白虎湯。如果難以判斷,可以先用小劑量的理中湯加倍甘草來試探。
汗: 剛開始沒有汗,屬於寒證;有汗,屬於風證、暑證或濕證,要依照主要的證型來用藥。如果是發汗後怕冷,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如果是大汗淋漓、小便困難,可以用五苓散。如果是汗多、便秘,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大汗淋漓、脈象洪大且口渴,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如果是只有頭部出汗,這是因為邪氣與陽氣交戰,汗從脖子以上流出,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熱鬱積在體內並向上發散,可以通過嘔吐或瀉下來驅除邪氣。如果大便發黑,表示有瘀血。如果是手腳出汗,手腳是陽氣的根本,熱聚集在胃,導致津液旁流到四肢,可以用承氣湯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