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4)
1. 變證
(憹已見六經形證者,皆不重贅)
結胸(同類十一證):
大結胸:不按而痛。因頭疼惡寒,表證未罷,早用大黃等下藥,致邪乘虛入里,心下堅滿如石。外用薑蔥熨法,服大陷胸湯。
小結胸:按之方痛,心胸硬滿。亦用熨法,內服小陷胸湯。
熱結胸:實熱結胸,懊憹煩渴,心下滿,脈實,宜三黃石膏湯。
寒結胸:外無熱證而內脹結,宜枳實理中丸(方見中寒。)
水結胸:飲水過多,汩汩有聲,小半夏茯苓湯。小便不利,五苓散。
血結胸:有衄血強止,蓄於上焦,胸滿,漱水不欲咽,犀角地黃湯。
支結:支結者,滿而濡,心下妨悶也,小柴胡湯加桂枝。
臟結:狀如結胸,舌上有胎濕滑,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小柴胡倍姜,更灸關元。然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控入陰筋者,死。
氣結:胸滿刺痛,脈沉,二陳湯(方見痰門)加枳實、厚朴、檳榔。
痰結:胸痞不痛,脈滑。二陳湯加枳、桔、前、貝;痰火,芩、連、粉、茹。
痞滿:按之不痛而硬。有表,枳桔湯最良;欲下,大柴胡湯。
嘔吐噦:有物無聲曰吐。此胃寒不能司納而自反,屬太陽,藿香正氣散(方見二卷)加羌活。有物有聲曰嘔吐。此寒熱交併於胃,鬱郁不寧而上逆,屬少陽,小柴胡。有聲無物曰嘔。此胃火沖逆,屬陽明表證。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枳桔湯。渴甚,竹葉石膏湯。無物無聲若嘔狀、延頸開口名噦。
此大便秘桔,膈上有寒,火伏於中,上下不得泄越所致,以小柴胡湯加黃連、竹茹。
二痙:項強頭搖,面赤口噤,身反張是也,屬太陽中風。重感寒濕,或發濕家汗及產後血虛,宜如聖飲。有汗名柔痓,加桂枝、白朮;無汗名剛痓,加麻黃、蒼朮。如腳攣咬牙,皆裡熱,承氣湯下。
譫語(附:鄭聲、獨語):經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屬陽,鄭聲屬陰。譫亦有虛實。實者,胃中實熱乘心,神識昏亂,身熱躁渴,脈洪便秘,或旁流穢汁,腸有燥屎,三承氣湯量輕重用。虛者,誤汗亡陽,或吐。下後利不止,脈沉微難治,柴胡桂枝湯。三陽合病,譫語,宜白虎湯。
大熱,黃連解毒湯。男子失汗成瘀血,女人熱入血室,桃仁承氣湯。鄭聲者,氣脫神竭也,或一事言之不已。獨語者,如見鬼狀,或睡中呢喃,脈沉肢冷,參附藥溫補或獨參湯。
發黃(即癉病):脾陰為濕熱所蒸,則土色現外,茵陳五苓散。大便秘,茵陳大黃湯。初覺發黃,瓜蒂為末,口含水,搐末三分入鼻,出黃水愈。
吐血(鼻衄、便血、溺血、下利膿血):陽邪在表,失汗致熱毒蘊於經絡,逼血妄行,火炎氣逆則吐血,犀角地黃湯加芩、連。煩躁目瞑必衄,因汗不出,得衄為汗也。有表證,葛根湯。衄不止,生地芩連湯、茅花湯。便膿血,地榆散。溺血,延胡索散。
白話文:
(之前已經說明過六經的各種症狀,這裡不再重複。)
結胸(類似的共有十一種症狀):
- **大結胸:**不按壓也會疼痛。起因是頭痛、怕冷等表證還沒好,就過早使用大黃等瀉藥,導致邪氣趁虛進入體內,心下部位堅硬脹滿如同石頭。外用薑蔥熨敷,內服大陷胸湯。
- **小結胸:**按壓才會疼痛,心胸部位硬滿。也用熨敷方法,內服小陷胸湯。
- **熱結胸:**屬於實熱引起的結胸,會感到心煩、口渴,心下部位脹滿,脈象強勁有力,適合服用三黃石膏湯。
- **寒結胸:**外表沒有發熱的症狀,但內部脹滿結硬,適合服用枳實理中丸(藥方在「中寒」部分)。
- **水結胸:**因喝水過多引起,肚子裡有水聲咕嚕咕嚕響,適合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如果小便不順暢,則用五苓散。
- **血結胸:**因流鼻血等出血症狀被強行止住,導致瘀血積聚在上焦(胸膈以上),胸部脹滿,漱口卻不想吞下,適合服用犀角地黃湯。
- **支結:**胸部脹滿但摸起來較軟,心下部位感到悶悶不舒服,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
- **臟結:**症狀類似結胸,舌苔濕滑,飲食正常,但時常腹瀉。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加倍生薑,再灸關元穴。如果原本就有痞塊,且與肚臍相連,疼痛延伸到小腹,牽引到陰部,則情況危急。
- **氣結:**胸部脹滿並伴隨刺痛,脈象沉緩,適合服用二陳湯(藥方在「痰門」部分)加枳實、厚朴、檳榔。
- **痰結:**胸部感覺堵塞但不疼痛,脈象滑利,適合服用二陳湯加枳殼、桔梗、前胡、貝母。如果是痰火引起的,則加黃芩、黃連、天花粉、竹茹。
- **痞滿:**按壓不痛,但感覺硬硬的。如果有表證,用枳桔湯最好;如果想要瀉下,則用大柴胡湯。
嘔吐、噦:
- 有東西吐出但沒有聲音,稱為「吐」。這是因為胃寒無法正常接納食物而向上反逆,屬於太陽病,適合服用藿香正氣散(藥方在第二卷)加羌活。
- 有東西吐出並帶有聲音,稱為「嘔吐」。這是寒熱兩種邪氣在胃部交錯,鬱積不寧而向上逆行,屬於少陽病,適合服用小柴胡湯。
- 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稱為「嘔」。這是因為胃火上衝,屬於陽明表證。《黃帝內經》說:「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使用瀉藥」,適合服用枳桔湯。如果口渴嚴重,則用竹葉石膏湯。
- 沒有東西吐出,也沒有聲音,只是像要嘔吐的樣子,伸長脖子張開嘴,稱為「噦」。這是因為大便阻塞,膈膜部位有寒氣,火氣潛伏在體內,上下無法疏洩所導致,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加黃連、竹茹。
兩種痙攣:
- 脖子僵硬,頭部搖晃,臉色發紅,牙關緊閉,身體向後彎曲,稱為痙攣,屬於太陽中風。若又感受寒濕,或因發汗不當、或產後血虛,宜服用如聖飲。
- 有汗的稱為「柔痉」,加桂枝、白朮。
- 無汗的稱為「剛痉」,加麻黃、蒼朮。
- 如果腳抽筋,咬牙,則屬於裡熱,用承氣湯瀉下。
譫語(附帶:鄭聲、獨語):
- 《黃帝內經》說:「實證會說譫語,虛證會說鄭聲。」譫語屬陽,鄭聲屬陰。譫語也有虛實之分。
- 實證的譫語,是胃中實熱侵擾心神,導致神志不清、身體發熱、煩躁口渴、脈象洪大、大便秘結,或者腹瀉出穢物,這是因為腸道有燥屎,適合根據病情輕重選用三承氣湯。
- 虛證的譫語,是因為誤用發汗導致陽氣虛脫,或者因為嘔吐、瀉下不止,脈象沉微,難以治療,適合服用柴胡桂枝湯。三陽合病引起的譫語,適合用白虎湯。
- 大熱引起的譫語,用黃連解毒湯。
- 男子因為汗液不得發散,導致瘀血;女子因為熱邪進入血室,適合用桃仁承氣湯。
- 鄭聲是指氣脫神竭,或者總是重複說同一件事。
- 獨語是指像見到鬼怪一樣,或者睡夢中喃喃自語,脈象沉緩,四肢冰冷,適合用參附藥溫補或獨參湯。
發黃(即癉病):
- 因脾陰受到濕熱蒸騰,導致身體外在呈現黃色,適合服用茵陳五苓散。
- 如果大便秘結,適合用茵陳大黃湯。
- 剛發現發黃時,將瓜蒂磨成粉末,口含水,將少量粉末吹入鼻孔,流出黃水即可痊癒。
吐血(包含鼻衄、便血、尿血、下利膿血):
- 陽邪在表,因發汗不當導致熱毒蘊積在經絡,迫使血液妄行。火氣上炎、氣機逆亂,則會吐血,適合服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黃連。
- 如果感到煩躁,眼睛閉著,必然會有鼻衄,這是因為汗液無法排出,鼻衄其實是身體在以另一種方式出汗。
- 如果有表證,用葛根湯。
- 如果鼻衄不止,用生地黃芩連湯、茅花湯。
- 如果大便帶有膿血,用地榆散。
- 如果尿血,用延胡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