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12)
卷之八 (12)
1. 天泡瘡
此瘡濕熱為本,風邪為標,脈浮緩,發熱拘急,加減敗毒散發散諸邪。脈沉實,二便秘澀,防風通聖散疏通表裡。為末,敷瘡亦效。
敷方,滑石,黃柏(各二錢)上為末,先以皂角刺挑破,靛青調搽。
又,大黃末(一兩),海金沙(半兩)上為末,以新汲水調搽患處。
簡便方,靛青,滑石末,蚯蚓泥,井底泥,隨取一味敷。
白話文:
這類的疾病主要由濕熱引起,外在的風邪是引發的導火線,如果病徵表現為脈象浮緩,有發燒和拘急的症狀,可用加減敗毒散來排除各種邪氣。如果脈象顯示沉實,且大小便不通暢,則適用防風通聖散來打通內外氣機。磨成粉末後,用來塗抹於患部也會有療效。
對於敷藥的配方,可用滑石和黃柏(各二錢),磨成粉末後,先用皁角刺劃開皮膚,再用靛青調和塗抹。
另一種配方,可用大黃末(一兩)和海金沙(半兩),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和塗於患部。
簡單易行的配方,可選擇靛青、滑石粉、蚯蚓泥、井底泥中的任一種,直接塗敷於患處。
2. 疥瘡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雖然亦由五臟蘊積熱毒,兼血虛風濕而發。疥有五種,曰干、濕、蟲、砂、膿是也。乾者,枯槁燥癢。濕者,濕熱多水;蟲者,有蟲傳人;砂者,細而癢甚;膿者,脹滿膿窠。治宜先服發汗疏風、涼血解毒、清臟腑熱毒之藥,釜底抽薪;次用敷藥。
宜用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減硝、黃、枯、朮、加黃連、黃柏、金銀花、苦參煎服。
敷方,水銀,硫黃,雄黃(各一錢),蛇床子末,大楓子(取肉),杏仁(去皮,各三錢)同楓搗如泥,川椒末,檳榔末,樟冰(各錢半),枯礬(一兩)
上先以銀、硫、礬、雄加信(五釐),研至不見星,再添礬研,次入楓、杏研,次入諸末研勻,桕油(二兩)缽中,燉半烊掇起,調諸藥勻,抓破擦。
又方,諸般疥瘡,荊芥(二兩),苦杖皮(一兩),白芷,苦參(各五錢),大黃,檳榔,黃柏(各三錢)為末,入枯礬末(二兩),硫黃(五錢),以醃豬油搗勻,擦。
膿窠瘡:輕粉,枯礬,硫黃(各二錢),用雞子一個,香油一兩,煎蛋焦取油,調前三末搽。
又方,枯礬(一兩),硫黃(七錢),五倍子末,川椒末(各五錢),人言(二分),上為細末,用香油二兩,依前煎蛋油調搽。
諸瘡蟲:蛇床子末,楓子肉(各五錢),水銀(二錢),白錫,枯礬(各一錢),上將錫入銅杓溶化,水銀和勻,加礬研細,楓子搗如泥,和豬油或桕油,同前藥研勻擦。
疥瘡經年不愈: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苦參(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或湯。一日三服,忌熱毒等物。
洗方,防風,荊芥,馬鞭草,野菊花,苦參(等分),川椒一撮,上加蔥,水煎湯,化入明礬、朴硝,日洗數次。
白話文:
[疥瘡]
根據古籍記載,所有的疼痛、瘙癢、瘡瘍都歸因於心火旺盛,雖然如此,但這些症狀也可能由五臟積累熱毒,加上血虛、風溼所引發。疥瘡大致分爲五種類型,即幹、溼、蟲、砂、膿。乾疥表現爲皮膚乾燥、瘙癢;溼疥則是皮膚溼熱、多水;蟲疥是由寄生蟲傳染給人類;砂疥細小但非常癢;膿疥則表現爲腫脹、充滿膿包。
治療上,首先應該服用能夠發汗、疏風、涼血、解毒、清除臟腑熱毒的藥物,就像釜底抽薪一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後再使用外敷藥。
推薦使用防風通聖散(詳細配方可參考中風篇),減少硝石、黃連、蒼朮、加黃連、黃柏、金銀花、苦參煎煮後服用。
敷藥配方爲:水銀、硫磺、雄黃(各一錢)、蛇牀子粉末、大楓子(取果肉)、杏仁(去皮,各三錢)。將以上材料搗碎混合成泥狀,再加入川椒末、檳榔末、樟腦冰(各錢半)、枯礬(一兩)。
首先將水銀、硫磺、枯礬、雄黃與少量輕粉(五釐)研磨至不見顆粒,再加入更多枯礬繼續研磨,隨後加入大楓子、杏仁,最後混入各種粉末,攪拌均勻。在鉢中加入桕油(二兩),稍微加熱後取出,調和上述藥物均勻塗抹患處。
另一配方爲:對於各種疥瘡,可以使用荊芥(二兩)、苦杖皮(一兩)、白芷、苦參(各五錢)、大黃、檳榔、黃柏(各三錢)研磨成粉末,加入枯礬粉末(二兩)、硫磺(五錢),並以醃製豬油搗勻,塗抹患處。
對於膿皰瘡:輕粉、枯礬、硫磺(各二錢),使用一個雞蛋,香油一兩,煎至蛋焦後取出油份,調和上述三種粉末塗抹患處。
另一配方爲:枯礬(一兩)、硫磺(七錢)、五倍子末、川椒末(各五錢)、砒霜(二分),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香油二兩,依照上述方法煎蛋油調和塗抹。
對於各種蟲瘡:蛇牀子末、大楓子肉(各五錢)、水銀(二錢)、白錫、枯礬(各一錢)。首先將白錫放入銅勺中熔化,與水銀混合均勻,加入枯礬研磨成細末,大楓子搗成泥狀,與豬油或桕油一同研磨均勻,塗抹患處。
對於長期未能治癒的疥瘡: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苦參(等量)。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餐前用溫酒調和服用,或用水送服。每日三次,避免食用熱毒食物。
洗浴配方:防風、荊芥、馬鞭草、野菊花、苦參(等量),加入一小撮川椒。在水中加入蔥段,煮沸後加入明礬、朴硝,每日多次清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