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1)

1. 腎臟風

證由風濕所襲,濕熱汗潤,致陰囊抓癢。或腎水虧虛,火炎血燥,隱處瘙癢成瘡,致黃水浸淫。此方亦治腳汗,擦腳底、鋪鞋中,及腳指縫爛。

敷方,枯礬(一兩),牡蠣(煅),黃丹(炒。各五錢),為末,夜擦數遍。

白話文:

[腎臟風]的症狀是因風濕侵襲,身體濕熱導致汗水增多,進而造成陰囊部位癢感。有時候,這是因為腎臟功能不足,內火旺盛,血液乾燥,私密部位產生瘙癢並形成瘡口,最終導致黃色分泌物出現。這個處方同樣適用於治療腳汗問題,可以將藥粉塗抹在腳底、鞋內,或是腳趾間的裂縫。

對於治療方式,處方如下:取用枯礬一兩,煅燒過的牡蠣和炒過的黃丹各五錢,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於夜晚時分反覆塗抹數次。

2. 臁瘡

按外臁屬足三陽,內臁屬足三陰。此瘡皆由濕熱下注,瘀血凝滯;或寒濕裙邊,血風傷手細瘡而始。不守禁忌,恣啖熱毒,朝傷暮損;遷延日久,濕淤生熱,濕熱相蒸,漸成斯患。亦有跌磕破損而成,惟鍋口割傷者,竟為終身之患,皆由行動勞傷,氣從下流,難於收斂。外用膏藥摻藥,內服當歸拈痛湯。如氣血虛,宜補托之藥,更忌熱毒發氣之物。

膏方,阿魏(一錢五分,少酒研化),黃丹(二錢),兒茶,龍骨(各一錢半),乳香,海螵硝(水煮,曬。各二錢),赤石脂,血竭(各一錢半),水銀(一錢,鉛製),輕粉(二錢),沒藥(出汗,研細。二錢)上各研極細末,加冰片三分,研勻聽用。麻油(二兩五錢,)銅杓熬老,柳棍覺轉,化入黃白蠟(各五錢)次入嫩松香(二兩)熬化,綿濾碗內,坐水中過夜,將前藥調勻,以薄油紙二層,中夾膏藥。如瘡口大,四邊折轉,膏上簪腳密透眼,瘡用洗方,或蔥、椒煎米泔,洗冷挹干,先摻玄霜散,更生肌散護之。外縛膏藥,每日導轉。

隔紙膏,黃耆末(五錢),輕粉,乳香,沒藥,銀硃(各一錢),血竭(五分),銅青(二分)

上各研細末和勻,香油調膏,薄油紙如前法。

又方,隨瘡口大,裁好綿紙十二張,四角小紙捻釘住聽用。

香油(二兩)銅杓熬,下川椒(四十九粒)煎黑取起,次下槐枝(長一寸,四十九)煎焦黑取起,次下黃蠟(一兩)、輕粉(二分),枯礬(五分),煮前紙令透,勿焦,取起。用槐枝、蔥、椒煎湯,洗瘡暖透,拭乾,以膏紙貼,外以油單紙掩護,絹帛縛定,一日揭下,近瘡一張盡,十二日愈。

又方,松香(三錢),乳香(二錢)各為末,香油調敷患處。外用筍箬密刺孔縛之。或冬青葉縛,每日導轉。

又方,黃柏末(一兩),輕粉(三錢),豬膽汁調敷,濕者乾摻。

又方,五倍子末(一兩),香油(一兩),百草霜(一錢),熬滾,下黃蠟一兩化勻,調前末為隔紙膏貼。

又方,川椒末,枯礬,百草霜,研勻,調桐油敷;蔥、椒煎,米泔水洗。

又方,灶心土,黃丹,輕粉,黃柏末,乳香,沒藥(俱研末,等分)上研勻,清油調膏,薄油紙(甘草水煮,)夾膏透眼貼患處,每日導轉頻,勿傷動,守禁忌。加赤石脂妙。

又方,爐甘石(火煅至黃色),淬入黃連、黃柏汁內,曬燥,研細末,一兩,白占(五錢,研),象牙末(三錢)上研勻,香油調敷。

簡便方,陳小粉(研),芝麻(炒研),細茶研末,用香油調勻,攤紙貼,外縛油紙,一日一換,藥包裹。

白話文:

這個病症在中醫學上,外側的小腿肚歸屬於足部的三條陽經,而內側的小腿肚則歸屬於足部的三條陰經。這種瘡癬主要由於濕熱向下聚集,導致血液淤積;或者因為寒冷與濕氣影響,使皮膚受到傷害,從微小的創傷開始。如果病人不遵守飲食禁忌,隨意食用易生熱毒的食物,早晚傷害身體;長期下來,濕氣淤積生成熱氣,濕熱相互蒸騰,慢慢形成這樣的疾病。有些是因為跌打碰撞造成皮膚破損後引發,特別是鍋口割傷的,甚至會成為終身的困擾,都是因為行動勞累,導致元氣下瀉,難以收斂。治療上,外用膏藥和內服藥,內服方面建議使用當歸拈痛湯。如果氣血虛弱,應服用補氣血的藥物,同時要避免食用熱毒易生氣的東西。

對於膏藥的製作,所需材料有:阿魏(1錢5分,少許酒研磨溶解)、黃丹(2錢)、兒茶、龍骨(各1錢半)、乳香、海螵硝(用水煮,曬乾。各2錢)、赤石脂、血竭(各1錢半)、水銀(1錢,鉛製)、輕粉(2錢)、沒藥(出汗,研細。2錢)。以上材料均需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冰片3分,研勻備用。另取麻油(2兩5錢),用銅杓熬煮至熟,以柳棍測試其濃度,再加入黃白蠟(各5錢)及嫩松香(2兩)熬化,過濾倒入碗中,放置在水中一夜。第二天將藥材調勻,用兩層薄油紙中間夾著膏藥。如果瘡口較大,可以將四周折疊,膏藥上簪腳密佈小孔,瘡口先用洗方清洗,或用蔥、椒煎米泔水洗淨並晾乾,先撒上玄霜散,再覆蓋上生肌散保護。外層纏上膏藥,每天都要更換。

另一種膏藥的配方,所需材料有:黃耆末(5錢)、輕粉、乳香、沒藥、銀硃(各1錢)、血竭(5分)、銅青(2分)。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香油調成膏狀,薄油紙的處理方式同上。

另一個方法,根據瘡口大小,準備合適尺寸的綿紙12張,四角用小紙捻固定。香油(2兩)在銅杓中熬煮,加入川椒(49粒)煎至黑色取出,再加入槐枝(長約一寸,49枝)煎至焦黑取出,接著加入黃蠟(1兩)、輕粉(2分)、枯礬(5分),將紙浸煮至透,不要燒焦,取出。用槐枝、蔥、椒煎湯,清洗瘡口使其溫暖,擦乾,貼上膏紙,外層用油單紙保護,再用絹帛固定,一天換一次,靠近瘡口的一張紙會被吸收完,12天後應可痊癒。

還有其他多種配方,例如:松香(3錢)、乳香(2錢)各研成末,用香油調和塗抹在患處。外層用筍箬密刺孔固定。或者用冬青葉固定,每天都要更換。

總之,這些都是針對臁瘡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但治療過程仍需遵循醫囑,不可隨意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