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13)
卷之八 (13)
1. 諸方法
附子(炮),乾薑(各二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甘草(炙),陳皮(各二錢)
上用酒、水各半,煎服。不效,倍參附。
十全大補丸,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最為切要。凡膿血出多,有回生起死之功。或有腫平痛寬,遂以為安。謾不知補養,後變他病。
桂附地黃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等證。及癰疽潰後虛寒,七惡證見,並宜服。如虛熱者,去附子加五味子(二兩。)未得成丸,加減煎服。潰後調理,如補中益氣,四君子、四物、八珍,皆可間服(諸湯方見虛損。)合宜則用六君子湯(即四君子加陳、半。)
雄黃解毒散,一切癰疽、腫毒勢甚,雖用此藥二、三次後,用豬蹄湯。
明礬(四兩),寒水石(煅),雄黃(飛。各一兩),水三碗,入前末(五錢),淋洗,貼膏藥。
豬蹄湯,消腫毒,去惡肉,潤瘡口、止痛。用豬蹄一隻煮汁五碗,煎藥。
白芷,黃芩,蜂房(陳年者佳),當歸,赤芍藥,甘草(各五錢),上銼,以蹄汁煎藥,去渣,淋洗患處。以下俱洗方。
溻腫湯
升麻,黃耆,防風,生地黃,細辛,川芎(各三錢)上用水五碗,煎十餘沸,稍熱淋溻,內消如神。
又方,漏蘆,升麻,芒硝,梔子仁,蒴藋,黃芩(各三錢)上用水五碗,煎十餘沸,稍熱淋溻,或以淨布蘸溻,效。
又方,苦參,防風,甘草,露蜂房,照前法洗。
大鐵箍散,敷一切腫毒。以下皆圍方。
芙蓉葉,木鱉(各四兩),寒水石,白芷,赤小豆,黃柏,白蘞(各二兩),紫荊皮,貝母,大黃,地青,羌活,白芨(各一兩),防風(五錢)
上為末,水調圍四畔,如肉脆去白蘞、白芨,加生地、地榆,芭蕉汁調。
敷極熱證,寒水石,大黃,焰硝,梔子(炒),朴硝(研),南星
上為末,生地黃汁或芙蓉葉汁調敷亦可。
南星膏,治毒發險處,以此藥圍之,可使移之不險處。
五倍子(一兩,炒),南星,草烏,黃柏,白芨(各二兩)為末,醋調圍漸收。
四虎散,治發背初生,筋脈緊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兩),天南星(泡),半夏(湯洗七次),狼毒(各五錢)上為細末,熱酒調成膏塗腫處,以帛掩定,雖覺熱,如火燒無礙。
神效散,治癰疽發背,一切疔毒並瘰癧等證。已成未成,皆可敷之。
川烏(炮去皮臍),川黃柏(炙去粗皮)
上為末,唾調;唾少,漱口水調,敷患處。四圍留頭,藥乾用米泔不住潤濕。已成潰爛,先以槐枝、艾葉煎湯洗淨,以香油潤之,日換一次。膿出無擠,痛減生肌,腐肉自落。不落剪去,不宜用針。發背不宜貼膏藥。忌怒氣、房室、孝服、體氣、飲酒人。忌一切發氣熱毒物。腦疽、對口不必洗,逐次添藥,恐進風。
白話文:
諸方法
此處列出多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癰疽、腫毒等疾病。
一個方劑使用附子、乾薑、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甘草、陳皮,以酒水煎服。療效不佳可加倍人參和附子用量。
十全大補丸用於治療癰疽潰爛後,補益氣血,促進食慾,對於膿血排出過多者,有起死回生之效。但需注意,腫痛減輕並不代表痊癒,需持續補養,避免轉化為其他疾病。
桂附地黃丸用於治療命門火衰導致脾土虛寒,出現流注等症狀,以及癰疽潰爛後的虛寒,七惡(指七種惡性疾病)等症狀。若有虛熱,可去掉附子,加入五味子。未製成丸劑前,可根據病情加減藥物煎服。癰疽潰爛後的調理,可間歇服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等,合適時也可使用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雄黃解毒散用於治療癰疽、腫毒嚴重者,使用二三次後,再用豬蹄湯。方劑包含明礬、寒水石、雄黃,以水煎煮後淋洗患處,再貼膏藥。
豬蹄湯用於消腫解毒,去除壞死組織,滋潤瘡口,止痛。以豬蹄熬汁,再用白芷、黃芩、蜂房、當歸、赤芍藥、甘草等藥物煎煮,去渣後淋洗患處。以下列出的都是洗方。
溻腫湯有多個版本,均用於治療水腫,方劑包含不同的藥物,如升麻、黃耆、防風、生地黃、細辛、川芎等,以水煎煮後,稍熱淋洗患處。
大鐵箍散用於敷貼各種腫毒。方劑包含芙蓉葉、木鱉、寒水石、白芷、赤小豆、黃柏、白蘞、紫荊皮、貝母、大黃、地青、羌活、白芨、防風等。如患處組織脆弱,可去掉白蘞、白芨,加入生地、地榆,並用芭蕉汁調敷。敷貼熱毒症者,可用寒水石、大黃、焰硝、梔子、朴硝、南星等,用生地黃汁或芙蓉葉汁調敷。
南星膏用於治療毒邪危急的部位,敷於患處,可使毒邪轉移到不那麼危險的部位。方劑包含五倍子、南星、草烏、黃柏、白芨,以醋調和敷用。
四虎散用於治療發背初期,筋脈緊張不舒的情況。方劑包含附子、天南星、半夏、狼毒,以熱酒調成膏狀塗抹患處。
神效散用於治療癰疽、發背、各種疔毒和瘰癧等疾病,無論病情是否已成形,皆可敷用。方劑包含川烏、川黃柏,以唾液或漱口水調和敷用,藥物乾燥後需保持濕潤。已潰爛者,需先用槐枝、艾葉煎湯清洗,再用香油潤滑,每日換藥一次,膿液不可擠壓。發背不宜貼膏藥。忌諱怒氣、房事、孝服期間、體虛、飲酒等,以及一切可能加重病情的事物。腦疽、口部腫毒不必清洗,需逐次加藥,避免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