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9)

1. 圍法

發表不遠熱,敷圍亦發之意。又云:熱則行,冷則凝。不可一於寒涼,當隨陰陽寒熱,各適其宜。如果極熱陽證,清涼可用,大都寒兼之。若非極熱,必從溫治。如大涼非特氣血凝滯,致令腠理閉塞而毒攻內矣。如圍藥時,但宜斂其根腳,必不可當頭敷遏,所謂避其來銳是也。

白話文:

「排汗並不會讓身體離熱很遠,使用敷料同樣有促進排汗的效果。另一種說法是,身體熱時血液流動較快,冷時則會凝滯。治療上不能一味地使用寒涼的藥物,應根據身體的陰陽寒熱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如果病情屬於極度的熱性病,使用清涼的藥物是可行的,但大多數情況下,病情同時伴有寒性。如果不是極度的熱性病,就應該採用溫和的治療方式。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不僅會導致氣血凝滯,還可能使毛孔閉塞,毒素往身體內部積聚。在使用敷料時,只需確保能控制住病竈的範圍,不必一定要完全覆蓋患部,這就是所謂的避免直面衝擊的意思。」

2. 砭法

治背癰等證及小兒丹毒腫赤,遊走不定。用細瓷器打碎,取有鋒鋩者一塊,以竹箸劈開頭寸許,夾住瓷鋒,用線扎定,以兩指輕撮箸梢,將鋒鋩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箸擊之,鋩刺其毒,血出自愈。若如是而痊者,不可怠緩。不然毒入心胞,多致不救。按心屬火,毒亦火,同氣相求,故獨攻心。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使用一種名為砭法的古老治療方式,用來處理背部膿瘍、兒童丹毒以及紅腫且位置不固定的病症。具體做法是:首先,取一個精細的瓷器並將其打破,選取其中尖銳的一片碎片。然後,用一根筷子從中間劈開約一寸長,夾住瓷器碎片的尖端,再用繩子固定。接下來,用兩個手指輕輕捏住筷子的尾端,將瓷器碎片的尖端對準患部,保持約一寸距離,再用另一根筷子敲擊,讓瓷器碎片的尖端刺入患部,使病處的毒血排出,以此達到治療效果。

如果患者使用這種方法後病情有所好轉,應立即繼續進行治療,不得延誤。否則,毒素可能會侵入心臟周圍,往往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這是因為心臟在五行中屬火,而毒素也具有火性,兩者屬性相同,因此毒素會特別針對心臟發動攻擊。

3. 刺法

諸毒宜刺此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三分許,以手自按至刺處,血出則消。若重者及成膿者,須再灸患處。

白話文:

對於各種毒素情況,適合針刺這個穴位來治療。這個穴位位於手掌大拇指的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像韭菜葉子的寬度。針刺深度大約三分左右,然後用手指自己按壓到針刺的地方,讓血液流出,這樣毒素就會逐漸消除。如果病情較嚴重或是已經化膿的情況,除了針刺之外,還需要再次對患部進行艾灸治療。

4. 諸方法

主方(加減敗毒散),治癰疽、疔腫、發背、乳癰等證。憎寒壯熱,其狀似傷寒。一、二日至五日,連進二、三服。重者輕,輕者散,諸毒首服。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殼,川芎,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甘草節,薄荷等分,加生薑三片,連須蔥頭三個,水煎熱服。厚蓋,取汗出透徹可散。

毒在上,食後;在下,食前。諸藥皆然。冬加麻黃、升麻;熱甚加黃芩、連翹;大便秘加大黃、芒硝。

追風通聖散,治癰疽、發背、腦疽、流注、腫毒、壞病、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毒於既成之後,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並折傷、疝氣、血疝、腳氣、諸般瘡毒腫痛,腰疼痰飲皆治。

當歸尾,何首烏(忌鐵),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白芷,小茴香,烏藥,枳殼,甘草(等分)

水、酒各一鍾,照前煎服。

壯人去當歸;腦疽、發背去木通。有痰加半夏、風痰加桔梗、生薑;流注加川、獨活。傷寒變流注,尚有熱邪加蘇葉、升麻、葛根;頭痛加川芎。發背已久,涼藥太過去木通,加厚朴、陳皮,甚者加白豆蔻。腸癰宜十宣散與此間服,加金銀花藤。腫毒堅硬不穿加川芎、獨活、麻黃、蔥頭,出汗即穿。

折傷去木通,加川芎、陳皮。經年腰痛加川萆薢,玄胡索酒煎,腳氣,木瓜,檳榔,山果水煎,濕痰流注,遍身拘急,喘咳,腫硬不赤,南星、半夏。

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發背、疔瘡、腫毒。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赤腫大痛,或不痛。然當服於未潰之先與初潰之際,毒已大潰,勿服。發痛惡毒甚者,須一日夜服二、三劑可消。

金銀花(三錢),穿山甲(三大片,火炙,研細),當歸尾,陳皮(各一錢半),天花粉,甘草節,赤芍藥,乳香(另研),白芷(各一錢),貝母,防風,(各七錢),沒藥(另研),皂角刺(各五分),

好酒二鍾,煎成充化乳香,沒藥。上身,食後服;下身,食前服。渣再煎,多飲酒。蓋汗出為度。在背,倍皂角刺;胸加栝蔞仁;腹倍白芷;手足倍金銀花;老弱病後加參、耆;疔瘡加紫花地丁。發背惡毒初起,每帖調化牛黃二分服,大效。

托裡消毒飲,一切癰疽,六、七日服此,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能壯氣血、固脾胃,使毒氣不內攻,膿易出,肌易生。膿未盡,切忌生肌藥。收口早。必復內攻。

金銀花(三錢),黃耆(鹽水炒),天粉(各二錢),防風,當歸,川芎,皂角刺,穿山甲(炒,研),厚朴(姜炒),桔梗,白芷(各二錢),陳皮(三錢)

水、酒煎服。一方用參、苓、朮、翹,去枳、樸、粉、風。

托裡十宣散,治癰疽、疔瘡、發背。未成膿猶可散,已成速潰,膿出切勿手擠,惡肉自去,不必用針,此藥用於前藥之後八、九日間。

白話文:

[諸方法]

主方(加減敗毒散):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疔瘡、發背、乳癰等病症。患者會感到怕冷、發高燒,症狀類似傷寒。一般服用一到兩天,嚴重者可連續服用兩到三帖。此藥對較重的病情有減輕作用,較輕的病情則能使毒素消散。無論病情輕重,第一次服用效果最佳。

藥方組成: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殼、川芎、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甘草(切成段)、薄荷,各取相同分量,加入三片生薑、三個連鬚蔥頭,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服藥後用厚被子蓋住身體,使身體出汗,徹底發汗後就能使毒氣消散。

如果毒氣在上半身,飯後服用;如果毒氣在下半身,飯前服用。其他藥方也是如此。冬天可加入麻黃、升麻;發熱嚴重時可加入黃芩、連翹;大便不通暢時可加入大黃、芒硝。

追風通聖散: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發背、腦疽、流注、腫毒、壞病、死肌等疾病。它能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加以預防,也能在疾病已經形成後拔除毒素。此藥能調理氣血,幫助消化,增強體質。也能治療跌打損傷、疝氣、血疝、腳氣、各種瘡毒腫痛、腰痛、痰飲等症狀。

藥方組成: 當歸尾、何首烏(忌用鐵器煎煮)、木通(去皮和竹節)、赤芍藥、白芷、小茴香、烏藥、枳殼、甘草,各取相同分量。

用水和酒各一杯,按之前的方法煎煮服用。

體格強壯的人可以去掉當歸;腦疽、發背可去掉木通。有痰的人可加入半夏;風痰可加入桔梗、生薑;流注可加入川芎、獨活。傷寒轉為流注,且仍有熱邪者可加入蘇葉、升麻、葛根;頭痛可加入川芎。發背病程較長,且已使用過多寒涼藥物者,可去掉木通,加入厚朴、陳皮,嚴重時可加入白豆蔻。腸癰宜與十宣散同用,並加入金銀花藤。腫毒堅硬不破潰者,可加入川芎、獨活、麻黃、蔥頭,服用後出汗即可使膿瘡破潰。

跌打損傷可去掉木通,加入川芎、陳皮。經年腰痛可加入川萆薢、玄胡索,用酒煎煮服用。腳氣可加入木瓜、檳榔、山果,用水煎煮服用。濕痰流注,全身拘急、氣喘咳嗽、腫脹堅硬但不發紅者,可加入南星、半夏。

真人活命飲: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發背、疔瘡、腫毒,不論病症屬於陰虛、陽虛、實證或虛證、良性或惡性,無論是紅腫劇痛還是不痛都可使用。但應在膿瘡未潰爛之前或剛開始潰爛時服用,若毒瘡已完全潰爛則不宜服用。若疼痛劇烈、毒性很強,需一日夜服用二至三帖才能消除。

藥方組成: 金銀花(三錢)、穿山甲(三大片,用火烤過後磨成粉)、當歸尾、陳皮(各一錢半)、天花粉、甘草(切成段)、赤芍藥、乳香(另研)、白芷(各一錢)、貝母、防風(各七分)、沒藥(另研)、皂角刺(各五分)。

用好酒兩杯煎煮,待乳香、沒藥融化後服用。病在上半身,飯後服用;病在下半身,飯前服用。藥渣可再次煎煮,多飲用酒。服用後要蓋上被子發汗。病在背部,皂角刺用量加倍;病在胸部,加入栝蔞仁;病在腹部,白芷用量加倍;病在手足,金銀花用量加倍。年老體弱、病後體虛者可加入人參、黃耆。疔瘡可加入紫花地丁。發背初期毒性很強時,每帖可調入牛黃二分服用,效果顯著。

托裡消毒飲: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病發六七天後服用此藥,未形成膿腫者可以消散,已形成膿腫者可以使其破潰。此藥能增強氣血,鞏固脾胃,使毒素不會侵入體內,膿液容易排出,肌肉容易生長。膿液未完全排出時,切忌使用生肌藥,以免過早收口,導致毒素內攻。

藥方組成: 金銀花(三錢)、黃耆(用鹽水炒過)、天花粉(各二錢)、防風、當歸、川芎、皂角刺、穿山甲(炒過後磨成粉)、厚朴(用生薑炒過)、桔梗、白芷(各二錢)、陳皮(三錢)。

用水和酒煎煮服用。另有一方用人參、茯苓、白朮、連翹,去掉枳殼、厚朴、天花粉、防風。

托裡十宣散: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疔瘡、發背。在膿腫尚未形成時服用可使其消散,已形成膿腫時可使其迅速潰破。膿液排出時切勿用手擠壓,惡肉會自行脫落,無需用針刺。此藥用於服用之前藥方後八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