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身重

經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體重煩冤,由氣血不能克暢,四肢沉重,食後昏悶,治宜補脾、益腎、理元氣。

主方,黃耆(二錢),人參,甘草(炙),陳皮,青皮(各五分),當歸,黃柏(酒炒),升麻,柴胡(各三分),神麯(七分)上水煎,加燈心。

白話文:

【身感沉重】

經典提到:肝臟虛弱、腎臟虛弱、脾臟虛弱,都會導致身體感到沉重且悶煩,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順暢所導致,四肢會有沉重的感覺,飯後常會感到昏沉悶悶的。治療上應該補充脾臟功能、增強腎臟功能,調理元氣。

主要的處方為:黃耆(約6公克),人參,甘草(經過火烤),陳皮,青皮(各約1.5公克),當歸,黃柏(酒炒過),升麻,柴胡(各約1公克),神麴(約2.1公克)。以上藥材用水煎煮,並可加入燈心草一同煎煮。

2. 燥證

經曰:諸澀枯涸、幹勁揭皴,皆屬於燥。若皮膚裂屑,乾疥爪枯之類,為燥病之表證。大便秘結,消渴引飲之類,為燥病之裡證。脈芤而虛,宜滋陰養血;脈澀而弱,宜益腎壯水。更察表裡緩急分治,如脈浮而弦,乃風勝其濕潤,兼治風。脈洪而數,乃火熯其津液,兼治火。臨證詳審。

主方,黃芩,黃耆(各一錢),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當歸(三錢),生地,熟地(各二錢),蔞仁,桃仁(各五分),五味子(九粒),紅花(酒炒),升麻(各二分)水煎服。

大便燥加麻仁、郁李仁、杏仁;不通加酒煮大黃。

潤腸丸,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澀,全不思食,宜潤燥、和血、疏風。

麻仁,郁李仁,桃仁(各一兩),大黃(酒煮),當歸尾,羌活,防風,秦艽,山藥(各五錢),皂莢仁,枳殼,檳榔(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瓊脂膏,治血虛、皮膚枯燥,消渴等證。

鮮地黃(十斤,洗淨,搗,絞清汁),鹿肉膠,真酥油,白蜜(各半斤),生薑(真汁一兩)

上以砂鍋慢火熬地黃汁,減三之一,下膠、油、蜜、姜,煎如飴,傾瓷器中,坐水內一日夜,每服數匙,溫酒或湯送,頻服。

簡便方,便秘。

豬油(熬),白蜜,紅棗(煮取肉。各四兩)上研勻,任服。

又方,治血燥。

四物湯(方見婦科),桃仁(搗),大黃(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又方,諸燥。

山藥(為末),杏仁(搗細。各一斤),牛乳(二斤)共入瓷瓶包固,重湯煮,一日任服。

白話文:

[燥證]

根據古籍記載,各種乾澀、枯涸、乾燥、粗糙的症狀,都歸類於燥證。皮膚出現裂紋脫屑、乾性疥瘡、指甲乾枯等症狀,可視爲燥病的表面症狀。大便乾結、極度口渴想喝水等症狀,則是燥病的內部症狀。如果脈象呈現爲空虛狀態,治療應注重滋養陰液、養血。如果脈象澀弱,治療則需着重補腎壯水。在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表裏緩急分別處理。比如,如果脈象浮而弦,表示風邪勝過了溼潤,治療時需兼顧祛風。如果脈象洪而數,代表火邪消耗了體內津液,治療時則需同時清火。臨牀上需要仔細辨證施治。

主要處方包括:黃芩、黃芪(各一錢)、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當歸(三錢)、生地、熟地(各二錢)、蔞仁、桃仁(各五分)、五味子(九粒)、紅花(酒炒)、升麻(各二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大便過於乾燥,可以加入麻仁、郁李仁、杏仁;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入酒煮過的大黃。

潤腸丸用於治療脾胃有熱,大便乾澀,食慾不振的情況,具有潤燥、調血、疏風的功效。

成分包括:麻仁、郁李仁、桃仁(各一兩)、大黃(酒煮)、當歸尾、羌活、防風、秦艽、山藥(各五錢)、皂莢仁、枳殼、檳榔(各三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空腹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瓊脂膏用於治療血虛、皮膚乾燥、消渴等症狀。

成分包括:鮮地黃(十斤,洗淨,搗碎,擠出清汁)、鹿肉膠、真酥油、白蜜(各半斤)、生薑(真汁一兩)。將所有成分放入砂鍋中,用小火慢慢熬煮地黃汁至減量三分之一,再加入膠、油、蜜、姜,煮至如飴糖般濃稠,倒入瓷器中,置於水中浸泡一天一夜。每次服用幾勺,可以用溫酒或熱水沖服,頻繁服用。

簡便方,用於便祕:

豬油(熬製)、白蜜、紅棗(煮取肉,各四兩)。將以上成分混合均勻,隨意服用。

另一方,用於治療血燥:

四物湯(婦科方劑),桃仁(搗碎)、大黃(等份)。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另一方,用於各種燥症:

山藥(研磨成粉)、杏仁(搗碎,各一斤)、牛乳(二斤)。將以上成分一起放入瓷瓶中密封,用重湯煮,一日內可隨意服用。

3. 火證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諸禁鼓慄,如喪神守;諸逆衝上;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腹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諸病胕腫,疼酸驚駭;諸轉反戾,水液渾濁;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駭驚,嚏嘔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又五火者:喜動心火,怒動肝火,思動脾火,憂動肺火,恐動腎火,兼以君、相二火,七火日熾,左腎一水,奚能勝之。火邪燔爍,則耗損元氣,煎熬真陰,陰血既虧,則陽火愈盛,津液枯涸,諸火熱之證生焉。治火之要:微者,涼藥清解;甚者;苦寒直折;極者,溫藥從治(調酒炒、薑製,或少加薑、桂,為寒藥之嚮導。)三法不已,當滋腎補血,是壯水制火,養陰抑陽之理。

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脈虛浮為虛火,宜補;洪大為實火,宜瀉。見於何部,而於本經補瀉之。細澀而急數者,乃陰虛火動,宜滋培之。治肥人火兼清痰,治瘦人火兼養血,熱極生風,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

主方(治實火),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等分),水煎熱服。

心、小腸火,倍黃連,加木通、生地、甘草、淡竹葉;肝火加柴胡、白芍,膽火加龍膽草;脾火倍梔子加滑石、防風、白芍、枳殼,胃火加石膏;肺火倍枯片芩,加桑皮、地骨皮、甘草,大腸火,條黃芩、枳殼;腎、膀胱火,黃柏、知母(鹽水炒,又退骨蒸熱。)連翹散鬱火,瀉諸經客熱。

玄參去上焦浮游之火,除無根失守之火,尤能壯水制火。青黛瀉五臟鬱火,又清肺、肝火。人中白瀉肝火,療勞熱。甘草緩急速之火。人中黃清陰火,理傷寒疫癘大熱。薄荷葉祛上焦風火。梔子去三焦屈曲之火,從小便出。大黃、芒硝瀉有餘實火。瀉實火藥中暫加酒煮大黃數分,效速。

補中益氣湯,治虛火最效(方見虛損)。

益元散,瀉實火有功(方見暑證。)

升陽散火湯,治男、婦四肢筋骨肌表俱熱如火,捫之烙手。此因血虛或胃虛,食生冷之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宜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參(各六分),柴胡,防風(各三分),甘草(二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熱服。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血少,陽火妄動,為骨蒸等證。

當歸,地黃(生涼血,熱補血),麥冬(二錢),天門冬(二錢),白芍,甘草(炙),白朮(各一錢),知母,黃柏(蜜炒),遠志,陳皮,川芎(各七分)

上加生薑、燈心,水煎服。氣虛加參、耆;嗽加五味、阿膠;痰加貝母、栝蔞;吐血加丹皮、藕節汁、焦荊芥、焦蒲黃;骨蒸熱加地骨皮,甚者青蒿、鱉甲、胡黃連、銀柴胡之類;火盛者用涼藥,少兼溫散。

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躁悶等證。

麥冬(七分),天門冬(七分),桑白皮(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黃,淡竹葉(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涼膈散,瀉三焦六經諸火。加黃連,名清心湯。

大黃,朴硝,甘草(各一錢),連翹(一錢五分),梔子,黃芩,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瀉三焦火,令元氣安,故名。加大黃去黃連,名三黃丸。

黃芩,黃柏,黃連

共為末,滴水丸服(加梔子,名金花丸。每百丸茶下。)

生薑瀉腸湯,治大陽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黃(錢半),白朮,茯苓,黃芩,梔子(各一錢),朴硝(二錢),桂心(五分)

上加棗(一枚),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三焦實火,五臟積熱,內外火熾,口瘡煩渴,便赤。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柴胡,芍藥,連翹(等分)

上加燈心二十枝,水煎服。減柏、柴、芍、翹,余各二兩,加黑醜(為末)滑石(水飛。各四兩)共為末,水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治諸經火邪,熱毒瘡、腸癰腫,筋脈拘攣,咬牙,驚悸,淋濁,痔漏。

簡便方,清火。

扁柏葉泡湯飲,或蓴、或芹,焯食皆去熱。

又方,雪梨頻食,大治火熱之病。糞清大解熱毒。

又方,童便以其出於二陰竅,故性寒治火,然而源從太陽經來,不傷胃氣。古人猶謂便溺及乳,人有七情之火,特取驢、馬、牛、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