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中風
或灸百會、關元、氣海、人中,少蘇煎主方服,隨證加減。中氣證,先以蘇合香丸(方見中寒)灌之。口噤先以半丸擦齒,次宜八味順氣散、枳桔二陳湯、烏藥順氣散、蘇子降氣湯(氣門)選用。審的因暴怒所致,氣平自復,不藥可安。凡疑似難明,先服攝生飲(方見類中風)。
痰熱盛者,宜主方加黃連、枳實。
主方(順氣逐痰),陳皮,半夏,白茯苓,人參,白朮,烏藥,南星,天麻,殭蠶,白芷(等分),甘草(減半)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成,入竹瀝半小杯,生薑自然汁五匙,服。
加減方通連癱瘓(見後)參酌。方者法之體,法者方之用。
中腑者,手足偏廢,面顯五色,惡風寒,拘急,先小續命湯一劑解表。有汗及夏月去麻黃;汗多加黃耆;有熱去附子;血虛加當歸。次以主方加川芎、香附、羌活、防風(各八分)、細辛、桂枝(各三分。)減人參、白朮、殭蠶、天麻。忌牛黃、冰、麝,能通關利竅,反引邪深入。
中經者,口眼喎斜,舌強難言,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澀。主方加菖蒲、遠志、黃連、枳實、麥門冬。無汗加羌、防、麻黃、川芎、蔥頭,去人參、白朮、殭蠶、天麻;汗多加白芍、桂枝、黃耆,去白芷、天麻。次服大秦艽湯。
中臟者,邪極深也。九竅不利,二便秘澀,痰聲如鋸,先服三化湯利便,兼服牛黃丸。次主方加當歸、川芎、芍藥、羌、防、枳實、秦艽;減烏梅、白芷、殭蠶、天麻。便秘有痰,滾痰丸(痰門)。
左癱屬血與風,血虛合四物湯,死血加桃仁、紅花。風加羌活、防風、蒺藜;火加芩、連;手不遂加黃芩(酒炒)、桂枝;足不遂加黃柏、牛膝。
右瘓屬氣與痰。氣滯加枳殼、桔梗、紫蘇子、枇杷葉、鬱金;氣虛加黃耆、參、術;痰盛加栝蔞、貝母、天粉、海石、白附、白芥子、皂莢、天竺黃、玄明粉之類;風疾加白附、全蠍;實人用荊、瀝;火盛加芩、連、梔子;血虛加四物;自汗加黃耆、白芍、桂枝;身體痛加羌活、蒼朮、酒芩;頭痛加川芎、細辛、荊芥、蔓荊子;頂痛加藁本、酒芩;心虛加遠志、石菖蒲;驚悸加酸棗仁、麥門冬、茯神、竹茹;肥人栝蔞、貝母、黃連、黃芩、羌活、防風、荊芥、靈仙、薄桂,少加附子;瘦人合四物、三黃(俱酒炒);嘔不止加藿香、磨木香。
如風熱已清,宜天門冬、麥門冬、當歸、芍藥、菊花、枸杞、鬱金、淮生地、五味子、黃柏、黃耆、牛膝、人乳之類。悉以主方加減。大便秘,滾痰丸、搜風順氣丸多服,後服虎潛丸(方見虛損)及大補氣血、滋培元本之藥。
小續命湯,中腑不省人事,手足戰掉,語謇痰盛,筋脈拘急,不能屈伸,痛難轉側,半身不遂等證。腳氣緩弱,久病風人亦服。
白話文:
中風
可以針灸百會穴、關元穴、氣海穴、人中穴,或服用以「少蘇煎」為主的藥方,並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材。如果是中氣的症狀,先用「蘇合香丸」(藥方參見「中寒」篇)灌服,如果嘴巴緊閉,先用半顆藥丸擦拭牙齦,接著選用「八味順氣散」、「枳桔二陳湯」、「烏藥順氣散」、「蘇子降氣湯」(參見「氣門」篇)等藥方。如果確定是由於暴怒引起的,等怒氣平息後就會自然恢復,不需用藥。對於無法確定病因的,先服用「攝生飲」(藥方參見「類中風」篇)。
如果痰熱旺盛,則在主方中加入黃連、枳實。
主方(功能為順氣化痰):陳皮、半夏、白茯苓、人參、白朮、烏藥、南星、天麻、殭蠶、白芷(等份),甘草(減半)。 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後,加入竹瀝半小杯、生薑自然汁五湯匙,服用。 此方可參考後文的「通連癱瘓」加減藥材使用。藥方是治病的方法體現,而治病的方法是藥方的應用。
如果是中腑,會出現手腳偏癱、臉色顯現五色、怕風怕冷、身體拘急。先服用一劑「小續命湯」來解表。如果出汗或是夏季,則去除麻黃;汗多則加入黃耆;有熱則去除附子;血虛則加入當歸。接著服用主方,加入川芎、香附、羌活、防風(各八分)、細辛、桂枝(各三分)。減少人參、白朮、殭蠶、天麻的用量。禁用牛黃、冰片、麝香,因為它們雖然能通關竅,反而會引邪氣深入。
如果是中經,會出現口眼歪斜、舌頭僵硬難以說話,體外沒有六經的症狀,體內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主方中加入菖蒲、遠志、黃連、枳實、麥門冬。沒有汗則加入羌活、防風、麻黃、川芎、蔥頭,去除人參、白朮、殭蠶、天麻;汗多則加入白芍、桂枝、黃耆,去除白芷、天麻。接著服用「大秦艽湯」。
如果是中臟,表示邪氣已經深入。會出現九竅不通、大小便阻塞、痰聲像鋸子鋸木頭一樣。先服用「三化湯」來通便,同時服用牛黃丸。接著服用主方,加入當歸、川芎、芍藥、羌活、防風、枳實、秦艽;減少烏梅、白芷、殭蠶、天麻的用量。如果便秘又有痰,則服用「滾痰丸」(參見「痰門」篇)。
左邊癱瘓通常是血虛和風邪引起的。血虛就搭配「四物湯」,有瘀血就加入桃仁、紅花。風邪就加入羌活、防風、蒺藜;火邪就加入黃芩、黃連;如果是手不能動,則加入黃芩(酒炒)、桂枝;如果是腳不能動,則加入黃柏、牛膝。
右邊癱瘓通常是氣虛和痰濕引起的。氣滯就加入枳殼、桔梗、紫蘇子、枇杷葉、鬱金;氣虛就加入黃耆、人參、白朮;痰盛就加入栝蔞、貝母、天花粉、海石、白附子、白芥子、皂莢、天竺黃、玄明粉等藥材;風邪引起的就加入白附子、全蠍;體質壯實的人就用荊芥、竹瀝;火邪旺盛就加入黃芩、黃連、梔子;血虛就加入「四物湯」;自汗就加入黃耆、白芍、桂枝;身體疼痛就加入羌活、蒼朮、酒炒黃芩;頭痛就加入川芎、細辛、荊芥、蔓荊子;頭頂痛就加入藁本、酒炒黃芩;心虛就加入遠志、石菖蒲;驚悸就加入酸棗仁、麥門冬、茯神、竹茹;肥胖的人就用栝蔞、貝母、黃連、黃芩、羌活、防風、荊芥、靈仙、薄桂,少量加入附子;瘦弱的人就搭配「四物湯」和「三黃湯」(都用酒炒);嘔吐不止就加入藿香、磨木香。
如果風熱已經清除,則適合服用天門冬、麥門冬、當歸、芍藥、菊花、枸杞、鬱金、淮生地、五味子、黃柏、黃耆、牛膝、人乳等藥材。這些都可以在主方的基礎上加減使用。如果大便秘結,就多服用「滾痰丸」、「搜風順氣丸」,之後再服用「虎潛丸」(藥方參見「虛損」篇)以及大補氣血、滋養元氣的藥物。
小續命湯:適用於中腑導致昏迷不醒、手腳顫抖、言語不清、痰液增多、筋脈拘急、不能彎曲伸展、疼痛難以轉動身體、半身不遂等症狀。腳氣虛弱、久病風邪的人也可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