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7)

1. 辯證大要

頭痛骨痛,身熱惡寒屬太陽,宜發散表邪;按其胸腹脹滿,兼消導食積。如口燥鼻乾,目痛,不眠屬陽明,宜解肌;胸寬而大便秘,宜攻下;如寒熱口苦,脅痛耳聾屬少陽,宜和解。如前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一經之證,名併病;如見兩經之證,名二陽合病。如手足冷、脈沉,乃陰證也,尤宜驗舌色。

傷寒切要分別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八字,生死系焉。舌色紅潤屬表,屬陰,屬寒,屬虛;舌乾有苔屬裡,屬陽,屬熱,屬實。如舌青紫,陰寒也;泥色,虛極也。舌乾白苔,邪初入里也!黃苔熱甚;黑苔如芒刺或捲縮,極熱也。凡面赤病熾,面目黃色,病已。舌無苔,結成干赤光皮,似煨熟豬腎,乃陽中伏陰也。

舌苔黑而濕滑者,臟結證也。舌苔黃燥,足冷脈沉,亦非純陽證,切忌硝、黃。

白話文:

頭痛、骨頭疼痛,身體發熱怕冷,屬於太陽經,需要發散表面的邪氣。觀察到胸腹脹滿,還需要消導積食。如果口乾舌燥、鼻乾、眼睛疼痛、失眠,屬於陽明經,需要解表;胸部寬闊而便秘,需要攻下;如果寒熱交替、口苦、脅肋疼痛、耳朵聾,屬於少陽經,需要調和。如果先前經脈的症狀還沒消失,又出現了另一經脈的症狀,稱為併病;如果出現了兩經脈的症狀,稱為二陽合病。如果手腳冰冷、脈象沉細,屬於陰證,更應該觀察舌頭的顏色。

辨別傷寒病症,必須區分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這八個要素,生死攸關。舌頭紅潤屬於表證,屬於陰證,屬於寒證,屬於虛證;舌頭乾燥有苔屬於裡證,屬於陽證,屬於熱證,屬於實證。如果舌頭青紫色,是陰寒;舌頭顏色像泥土,是虛極。舌頭乾燥有白苔,是邪氣剛剛入侵裡邊;黃苔是熱氣很重;黑苔像芒刺或捲縮,是極熱。如果臉色發紅,病勢很重;臉色發黃,病已經快要好了。舌頭沒有苔,乾燥發紅,像烤熟的豬腎,是陽氣中隱藏著陰氣。

舌頭上有黑而濕滑的苔,是臟腑積結的症狀。舌頭上有黃燥的苔,腳冷脈沉,也不是純陽證,忌用硝石和雄黃。

2. 察脈大要

傷寒之脈,浮、大、動、滑、數屬陽;沉、澀、弱、弦、微屬陰。陰證見陽脈者生,陽證見陰脈者死。外感、內傷之脈最宜察,人迎緊盛受風寒,氣口緊盛傷飲食。初病脈浮緊有力,為傷寒;初病脈浮緩無力,為傷風。有不浮者,一手無脈曰單伏;有不浮者,兩手無脈曰雙伏。

略有頭疼發熱,表證悉具,即當主方發汗,乃憑證不憑脈也。有熱邪傳裡,脈必沉,沉滑有力為裡實,沉滑無力為裡虛。間有脈沉微無力者,但口渴便秘,身大熱,手足溫,實熱證悉具,亦當大柴胡湯微下也。陰證脈沉遲,微細無力,為虛,為寒,為臟病,宜甘溫補益或辛熱溫散。

白話文:

傷寒的脈象,浮、大、動、滑、數屬於陽;沉、澀、弱、弦、微屬於陰。陰證出現陽脈者有救,陽證出現陰脈者危殆。外感、內傷的脈象最需要仔細觀察,人迎脈緊而有力表示受風寒,氣口脈緊而有力表示傷飲食。初期病症脈象浮而緊且有力,屬於傷寒;初期病症脈象浮而緩且無力,屬於傷風。若脈象不浮,單手無脈稱為單伏;若脈象不浮,雙手無脈稱為雙伏。

略有頭痛發熱,表證俱全,就應該主方發汗,這是根據症狀,而非脈象判斷。若熱邪傳入內裡,脈象必沉,沉而滑且有力屬於裡實,沉而滑且無力屬於裡虛。偶爾出現脈象沉微無力,但口渴便秘,全身發熱,手腳溫熱,實熱證狀俱全,也應該使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下。陰證脈象沉遲,微細無力,屬於虛寒,屬於臟腑病變,宜用甘溫補益或辛熱溫散之藥。

陽證脈浮洪、實數有力,為實、為熱,為胃腑病,宜甘寒清解或苦寒下泄。虛證脈浮芤,細數無力,為表虛,宜參、耆、桂、芍以實表;沉澀微弱無力,為裡寒,宜參、朮、薑、桂、附子溫里。實證脈洪大、滑數有力,如斑狂譫語之證,為在經,宜三黃石膏湯或白虎湯清利。

若便秘,舌苔之證為在腑,宜服大柴胡湯或承氣湯攻下。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大有力,有力度,代表實證、熱證,可能是胃腸疾病,可以用甘寒清熱或苦寒瀉下的藥物治療。如果脈搏浮而空虛,細弱无力,代表表虚,可以用人參、黃芪、桂枝、芍藥等藥物補益表氣;如果脈搏沉細微弱无力,代表里寒,可以用人參、白朮、生薑、桂枝、附子等藥物溫暖脾胃。

如果脉搏洪大滑利,有力度,伴隨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代表熱證在經絡,可以用三黃石膏湯或白虎湯清熱解毒。

如果便秘,舌苔也顯示病證在腑臟,可以服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攻下瀉熱。

3. 用藥大法

初感發熱,頭疼骨痛,項強,拘急,噁心,有食積,先宜淡鹽湯吐之。不吐藥兼消導,厚蓋臥,腿足裹,烘極暖,次服藥。

主方(羌活沖和湯),羌活,蒼朮(各一錢半),防風,川芎,白芷,黃芩(各一錢),生地黃(一錢),甘草(七分),北細辛(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蔥頭三個,水煎二次,熱服。取汗出至足,即愈。天涼減生地黃、黃芩,加紫蘇一錢;胸滿有食積加山楂(二錢)、麥芽(一錢)、神麯(六分);夏月大熱,主方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白話文:

剛開始感到發燒,頭痛、骨頭痠痛,脖子僵硬,身體緊繃,噁心,還有積食,應該先喝淡鹽水催吐。如果吐不出來,就要服用藥物來消導積食。蓋好被子臥床休息,用布包住腿腳,用熱水袋敷熱,直到全身暖和後再服用藥物。

主方是羌活沖和湯,藥材包括羌活、蒼朮(各一錢半)、防風、川芎、白芷、黃芩(各一錢)、生地黃(一錢)、甘草(七分)、北細辛(五分)。

再加上生薑三片,蔥頭三個,用水煎煮兩次,熱服。直到出汗,汗流到腳底即可痊癒。天冷時可以減少生地黃、黃芩的用量,加紫蘇一錢;如果胸悶積食嚴重,可以加山楂(二錢)、麥芽(一錢)、神麴(六分);夏季炎熱,主方可以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脈浮緊,無汗惡寒,屬寒傷榮,宜發表散邪,出汗安,依主方。脈浮緩,有汗惡風,屬風傷衛,宜實表疏邪,止汗安,依加減。

減蒼朮、蔥,加白朮(一錢半、)棗(二枚);微汗,蒼、白(各一錢)同用;汗多,去蒼加黃耆(蜜炒,錢半;)有食,楂、芽、曲;汗不止,加桂枝(五分)、芍藥(一錢。)上二方,春分後至霜降用。如霜降後天暖,亦用。

冬月正傷寒,脈浮緊,無汗惡寒,頭疼骨痛,發熱,宜發汗,麻黃。減蒼朮、生地、黃芩、細辛,加麻黃(二錢)、桂枝(三分)、杏仁(一錢)、升麻(五分)、薑、蔥、楂、茅、曲。食不消,將所傷之物燒灰服,更用蔥熨(見後)。

白話文:

脈搏浮而緊,沒有汗水,而且畏寒,屬於寒邪傷及營氣,應該用發表散寒的藥物來驅散外邪,出汗後就舒服了,按照主要方劑來用藥。脈搏浮而緩,有汗水,並且怕風,屬於風邪傷及衛氣,應該用固表疏散的藥物來祛除外邪,止汗後就舒服了,按照加減的方法來用藥。

減少蒼朮和蔥的用量,加入白朮(一錢半)和紅棗(兩枚);如果微微出汗,就用蒼朮和白朮各一錢;如果汗出很多,就去除蒼朮,加入黃耆(蜜炒,一錢半);如果患者有食慾,就用山楂、麥芽和神曲;如果汗出不止,就加入桂枝(五分)和芍藥(一錢)。以上兩個方劑,在春分後到霜降之間使用。如果霜降之後天氣仍然溫暖,也可以使用。

冬季正是傷寒流行的季節,如果脈搏浮而緊,沒有汗水,而且畏寒,頭痛骨痛,發熱,就應該發汗,用麻黃。減少蒼朮、生地、黃芩和細辛的用量,加入麻黃(兩錢)、桂枝(三分)、杏仁(一錢)、升麻(五分)、生薑、蔥白、山楂、茅根和神曲。如果患者食慾不佳,就把傷寒之物燒成灰服用,並用蔥白熨敷(詳見後面)。

冬月正傷風,脈浮緩,有汗惡風,頭痛脊強,發熱,宜止汗,桂枝。減蒼、地、芩、辛、蔥,加桂枝(五分)、赤芍(一錢)、白朮(一錢)、棗(二枚)、楂、芽、曲。上二方,霜降後至春分用。如春分後天寒及有微汗,麻(七分)、桂(三分。)

兩感傷寒,因日傳陰陽兩經,表裡俱病,故為死證,沖和靈寶飲。主方減蒼朮、蔥,加柴胡、葛根、石膏、棗(二枚),黑豆(一撮),煎服,取微汗。次依兩感論調治。

白話文:

冬月容易感冒,脈象浮而緩,伴隨出汗怕風、頭痛、腰背僵硬、發熱等症狀,應當止汗,使用桂枝湯。減少蒼朮、生地、黃芩、辛夷、蔥的用量,增加桂枝、赤芍、白朮、大棗、山楂、麥芽、神曲。以上兩種藥方,從霜降後至春分可用。如果春分後天氣仍然寒冷,且伴有輕微出汗,則改用麻黃湯,麻黃七分、桂枝三分。

兩感傷寒,由於疾病傳播於陰陽兩經,表裡俱病,屬於危重症狀,需要使用沖和靈寶飲。減少蒼朮、蔥的用量,增加柴胡、葛根、石膏、大棗、黑豆,煎服,以微微出汗為度。之後根據兩感傷寒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治。

凡服麻黃、桂枝藥,面赤身癢,汗不出者,用紫蘇、薑、蔥煎湯熱飲助汗。已有汗,切勿過表。

前發表四方服後,頭疼骨痛、拘急皆減,惟熱未盡退,四時可接服柴葛解肌湯疏餘邪退熱,則不傳陽明、少陽也。如再有餘熱,宜小柴胡湯加減清之。胸猶未寬,加黃連、枳實、栝蔞仁,兼薑、蔥熨。切勿早用大黃,必待胸中食積消化,俟下至臍腹間,方可攻之。如邪熱漸傳陽明,口大渴,熱不解,如神白虎湯。

白話文:

如果服用麻黃、桂枝的藥物後,臉紅、皮膚癢,卻出不了汗,可以用紫蘇、生薑、蔥煎湯趁熱喝,幫助發汗。如果已經出汗了,就不要再過度發汗。

之前服用發汗的藥物後,頭疼、骨頭痠痛、身體拘緊都減輕了,但體內的熱氣還沒完全退去,可以服用柴葛解肌湯來疏解餘邪退熱,這樣就不會傳入陽明經和少陽經。如果還有餘熱,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清熱。如果胸部還不舒服,可以加入黃連、枳實、栝蔞仁,同時用生薑、蔥來熨貼。切忌過早使用大黃,一定要等到胸中積食消化完,往下到達臍腹之間,才能用大黃攻邪。如果邪熱逐漸傳入陽明經,口渴難忍,熱氣不退,可以用神白虎湯。

若胸寬,惟臍腹硬痛,大便秘,宜大柴胡湯下之。甚至熱邪傳入陽明之本,大渴引飲,舌上白苔漸變黃黑,譫言狂亂,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唇焦睛紅,小便赤短,大便秘結;或直泄清水,乃協熱自利,旁流穢汁,腸中燥屎未下,宜六一順氣湯。小便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梔子、燈心。

若燥硬宿糞以下,熱雖減未清,小柴胡加減。熱甚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之類退餘熱。有伏陰證及婦人邪傳衝任血海,舌如煨熟豬腰子,服小柴胡、涼膈散之類。如不效,宜歸地養榮湯滋養。有虛人病至七、八日,忽發寒戰,悚身大冷,乃邪正相攻,急宜厚蓋,火烘極暖,用生薑數兩搗細,泡湯一壺,放病人懷中頻飲,以助正勝邪去,汗出熱除。

白話文:

如果胸部寬闊,但肚子硬痛,大便不通,應該服用大柴胡湯。如果熱邪深入陽明經,出現口渴想喝水、舌苔由白變黃再變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手腳亂動、掀被子、嘴唇乾燥、眼睛紅、小便量少顏色深、大便不通;或者出現腹瀉清水,這是熱邪自行排出,但腸道中仍然有乾燥的糞便未排,應該服用六一順氣湯。如果小便不通,則用五苓散、六一散加上梔子和燈心。

如果乾燥硬結的宿便排出後,雖然熱度減退但未完全消除,可以加減小柴胡湯。如果熱度很重,則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物來退餘熱。如果出現陰虛證,或者婦女因為邪氣侵入衝任血海,舌頭如同烤熟的豬腰子,服用小柴胡湯、涼膈散之類的藥物。如果沒有效果,應該服用歸地養榮湯滋養身體。如果虛弱的人生病七、八天後,突然發寒戰,全身冰冷,這是邪氣與正氣互相攻戰,應當立即蓋厚被子,用火烘烤至非常溫暖,再用生薑數兩搗碎泡成一壺湯,放在病人懷裡,讓病人頻頻飲用,以幫助正氣戰勝邪氣,發汗退熱。

如多日猶大熱大渴舌苔,服諸退熱藥不效,為過經不解,名壞證,宜鱉甲散、歸地養榮湯調理。如病已退、神昏懶言、短氣無力,參、耆、歸、地、白朮、茯苓、麥冬、五味、棗仁、遠志之類補益氣血、安養心神,健脾助胃。隨餘證加減。如暴感風寒輕淺之證,以十神湯至參蘇飲八方採用亦可。

又有發表藥二、三劑,汗不出,乃陽虛不能作,勿強發,宜再造飲。有身熱頭疼,不煩便躁,面赤飲水,不能入口,名戴陽證,宜益元湯。無頭疼惡寒,惟身熱渴,大便黑,口無倫,邪傳心脾,名挾血;如見祟,當歸活血湯。有頭疼身熱,惡寒微汗,身痛,腿腳痠疼無力,沉倦脈空,誤發大汗為害,此名勞力感寒,宜調榮養衛湯。有因過發汗出不止,宜溫經益元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持續發燒、口渴、舌苔厚重,服用退燒藥無效,可能是因為經絡不通,屬於壞證,應使用鱉甲散或歸地養榮湯調理。如果病退後出現神志昏迷、語無倫次、呼吸短促無力等症狀,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生地、白朮、茯苓、麥冬、五味子、棗仁、遠志等藥物來補益氣血、安養心神、健脾助胃,並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如果只是輕微的風寒感冒,可以使用十神湯或參蘇飲等藥物治療。

如果服用發汗藥後兩三劑仍無汗出,說明是陽氣虛弱無法發汗,不應強行發汗,宜使用再造飲。如果病人發燒頭疼,不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渴卻無法喝水,屬於戴陽證,應使用益元湯。如果沒有頭疼惡寒,只有發燒口渴,大便黑色,口無味,說明邪氣入侵心脾,屬於挾血證;如果出現見祟症狀,應使用當歸活血湯。如果病人頭疼發燒,惡寒微汗,全身疼痛,腿腳痠痛無力,精神倦怠,脈象虛弱,誤發大汗可能會造成傷害,屬於勞力感寒,應使用調榮養衛湯。如果因為過度發汗而汗出不止,應使用溫經益元湯。

患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乃熱乘肺經,宜升陽散火湯。病後無熱,二便清利,神思漸昏,不語或獨語,目赤唇焦,不飲水,與稀粥則咽,乃邪傳心經,導赤各半湯。

白話文:

患者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停尋找衣服,摸床,這屬於熱氣上衝肺經的症狀,應該使用升陽散火湯治療。

病癒後沒有發燒,大小便通暢,精神逐漸昏迷,不說話或自言自語,眼睛紅赤,嘴唇乾燥,不喝水,但喝稀粥可以吞咽,這是邪氣傳入心經的表現,應該使用導赤各半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