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變證
(憹已見六經形證者,皆不重贅)
結胸(同類十一證):
大結胸:不按而痛。因頭疼惡寒,表證未罷,早用大黃等下藥,致邪乘虛入里,心下堅滿如石。外用薑蔥熨法,服大陷胸湯。
小結胸:按之方痛,心胸硬滿。亦用熨法,內服小陷胸湯。
熱結胸:實熱結胸,懊憹煩渴,心下滿,脈實,宜三黃石膏湯。
寒結胸:外無熱證而內脹結,宜枳實理中丸(方見中寒。)
白話文:
結胸(同類十一證):
**大結胸:**不按就痛。這是因為頭疼、惡寒,表證還沒消退,就急著用大黃等瀉下藥,導致邪氣乘虛而入,侵犯心下,讓人感覺心下堅硬滿脹,像一塊石頭一樣。外用薑蔥熨法,內服大陷胸湯。
**小結胸:**按壓才痛,心胸硬滿。也可用熨法,內服小陷胸湯。
**熱結胸:**實熱結胸,心裡煩躁、口渴、心下滿,脈象沉實有力,宜用三黃石膏湯。
**寒結胸:**外觀沒有發熱的症狀,但內裡脹結,宜用枳實理中丸(方劑見中寒條目)。
水結胸:飲水過多,汩汩有聲,小半夏茯苓湯。小便不利,五苓散。
血結胸:有衄血強止,蓄於上焦,胸滿,漱水不欲咽,犀角地黃湯。
支結:支結者,滿而濡,心下妨悶也,小柴胡湯加桂枝。
臟結:狀如結胸,舌上有胎濕滑,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小柴胡倍姜,更灸關元。然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控入陰筋者,死。
氣結:胸滿刺痛,脈沉,二陳湯(方見痰門)加枳實、厚朴、檳榔。
白話文:
水結胸:飲用水過量,產生咕嚕咕嚕的聲音,可使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若小便不通暢,則需使用五苓散。
血結胸:有出血情況後強行制止,血液積聚在上焦部位,導致胸部滿脹,口渴但不想喝水,此時應服用犀角地黃湯。
支結:支結表現為腹部滿脹且有濕潤感,心下部位感到堵塞和不舒服,可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進行治療。
臟結:其症狀類似於結胸,舌頭上會有胎濕滑現象,飲食正常,偶爾出現下痢,應使用小柴胡湯增加姜的比例,並加灸關元穴。但若是長期存在腹部硬塊,位置靠近臍部,疼痛延伸到小腹,甚至影響到陰部的,則預示病情嚴重,可能致死。
氣結:胸部感到堵塞且有刺痛感,脈搏沈穩,可用二陳湯(在痰門中提及的方子)再加上枳實、厚朴、檳榔進行調理。
痰結:胸痞不痛,脈滑。二陳湯加枳、桔、前、貝;痰火,芩、連、粉、茹。
痞滿:按之不痛而硬。有表,枳桔湯最良;欲下,大柴胡湯。
嘔吐噦:有物無聲曰吐。此胃寒不能司納而自反,屬太陽,藿香正氣散(方見二卷)加羌活。有物有聲曰嘔吐。此寒熱交併於胃,鬱郁不寧而上逆,屬少陽,小柴胡。有聲無物曰嘔。此胃火沖逆,屬陽明表證。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枳桔湯。渴甚,竹葉石膏湯。無物無聲若嘔狀、延頸開口名噦。
白話文:
痰結症狀為胸部悶塞不痛,脈象滑數。可用二陳湯加枳實、橘皮、厚朴、貝母治療;若為痰火,則加入黃芩、黃連、滑石、白芷。
痞滿症狀為按壓腹部不痛但硬實。若有表證,則以枳桔湯治療最佳;若想瀉下,則使用大柴胡湯。
嘔吐噦症狀有以下區分:有物無聲,為胃寒不能納食而反胃,屬太陽病,可用藿香正氣散加羌活治療;有物有聲,為寒熱交併於胃,鬱結不寧而上逆,屬少陽病,可用小柴胡湯治療;有聲無物,為胃火沖逆,屬陽明表證,可用枳桔湯治療,但經書記載即使有陽明症狀也不宜瀉下,渴甚則使用竹葉石膏湯;無物無聲,卻有嘔吐狀,延頸開口,稱為噦。
此大便秘桔,膈上有寒,火伏於中,上下不得泄越所致,以小柴胡湯加黃連、竹茹。
二痙:項強頭搖,面赤口噤,身反張是也,屬太陽中風。重感寒濕,或發濕家汗及產後血虛,宜如聖飲。有汗名柔痓,加桂枝、白朮;無汗名剛痓,加麻黃、蒼朮。如腳攣咬牙,皆裡熱,承氣湯下。
譫語(附:鄭聲、獨語):經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屬陽,鄭聲屬陰。譫亦有虛實。實者,胃中實熱乘心,神識昏亂,身熱躁渴,脈洪便秘,或旁流穢汁,腸有燥屎,三承氣湯量輕重用。虛者,誤汗亡陽,或吐。下後利不止,脈沉微難治,柴胡桂枝湯。三陽合病,譫語,宜白虎湯。
白話文:
這是因為便秘,胸口有寒氣,火氣積在裡面,上下都排泄不出來,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黃連、竹茹來治療。
兩種痙攣:脖子僵硬,頭部搖晃,臉紅嘴巴緊閉,身體向後仰,這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或因濕氣導致出汗,或是產後血虛,可以用如聖飲來治療。有汗症狀叫做柔痓,可以加桂枝、白朮;沒有汗症狀叫做剛痓,可以加麻黃、蒼朮。如果腳部抽筋,牙齒咬緊,都是內熱,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
譫語(附:鄭聲、獨語):經書說:實證就會譫語,虛證就會鄭聲。譫語屬於陽證,鄭聲屬於陰證。譫語也有虛實之分。實證是胃中實熱上衝心臟,神志昏亂,身體發熱口渴,脈搏洪大便秘,或伴隨腹瀉穢物,腸道有燥屎,可以用三承氣湯根據病情輕重來使用。虛證是因誤汗損傷陽氣,或嘔吐,瀉下之後腹瀉不止,脈搏沉細微弱難以治療,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三陽合病,譫語,可以用白虎湯。
大熱,黃連解毒湯。男子失汗成瘀血,女人熱入血室,桃仁承氣湯。鄭聲者,氣脫神竭也,或一事言之不已。獨語者,如見鬼狀,或睡中呢喃,脈沉肢冷,參附藥溫補或獨參湯。
發黃(即癉病):脾陰為濕熱所蒸,則土色現外,茵陳五苓散。大便秘,茵陳大黃湯。初覺發黃,瓜蒂為末,口含水,搐末三分入鼻,出黃水愈。
吐血(鼻衄、便血、溺血、下利膿血):陽邪在表,失汗致熱毒蘊於經絡,逼血妄行,火炎氣逆則吐血,犀角地黃湯加芩、連。煩躁目瞑必衄,因汗不出,得衄為汗也。有表證,葛根湯。衄不止,生地芩連湯、茅花湯。便膿血,地榆散。溺血,延胡索散。
白話文:
高燒,服用黃連解毒湯。男性大量出汗導致瘀血,女性熱邪入侵血室,服用桃仁承氣湯。鄭聲是指氣力衰竭,神識疲憊,可能不停地重複同一件事。獨語是指像看見鬼一樣自言自語,或是睡夢中喃喃自語,脈象沉細,肢體冰冷,可用參附藥溫補或服用獨參湯。
皮膚發黃(即癉病):脾陰被濕熱蒸騰,導致土色顯露於外,服用茵陳五苓散。大便秘結,服用茵陳大黃湯。剛開始出現皮膚發黃,可將瓜蒂研磨成粉末,含於口中,再用三分的粉末吹入鼻中,排出黃色水液即可痊癒。
吐血(包括鼻出血、便血、尿血、腹瀉帶膿血):陽邪在體表,大量出汗導致熱毒積聚在經絡,迫使血液妄行,火熱上炎,氣逆則會吐血,服用犀角地黃湯加芩、連。煩躁,眼睛昏暗,一定會鼻出血,這是因為汗液無法排出,以鼻出血代替出汗。如果有表證,服用葛根湯。鼻出血不止,服用生地芩連湯或茅花湯。便血帶膿,服用地榆散。尿血,服用延胡索散。
潮熱:陽明旺於未申,一日一發,如潮汛應時,此表欲解而里未和也,必大便秘,小承氣湯下。譫語自汗,大承氣湯下。小便難,大便溏,小柴胡湯。熱於寅卯屬少陽,巳午屬太陽。
四肢拘急:拘急者,四肢屈伸不便,蜷臥惡寒之貌,乃諸陽本虧,過汗所致,宜芍藥甘草附子湯。誤謂餘邪,重發汗必死。
下利:雜病下利當屬沉寒,傷寒下利多緣協熱。如手足冷,脈沉無大熱屬陰寒,用溫經藥,理中湯。如頭疼發熱至四、五日,熱邪傳裡,口大渴,頻下穢水,經云:火極反兼水化(若五金火煉,亦化如水也),協熱自利,旁流穢汁,桃花湯為丸。如繞臍硬痛,舌乾有苔,乃腸中燥屎未下,六一順氣湯下。
白話文:
潮熱是指陽明經氣旺盛,在未時或申時(下午一點到下午三點)發作,每天一次,如同潮水漲落一樣有規律,這是表面想解熱,但內裡尚未調和所致。這種情況通常伴隨便秘,需要服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出現神志不清、自汗的症狀,則需要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小便困難,大便稀溏,則需要服用小柴胡湯治療。熱症在寅時或卯時(凌晨三點到上午五點)屬於少陽經,在巳時或午時(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屬於太陽經。
四肢拘急是指四肢屈伸不靈活,蜷縮著身體,怕冷,這是由於陽氣虧虛,過度出汗導致的,應該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如果誤以為是餘邪未清,再次發汗治療,就會導致死亡。
下利是指腹瀉。雜病引起的腹瀉通常屬於寒邪入侵,而傷寒引起的腹瀉大多是熱邪傳裡造成的。如果手腳冰冷,脈象沉細,沒有明顯的發熱,屬於陰寒證,需要服用溫經藥,如理中湯。如果出現頭痛發熱,持續四到五天,熱邪傳入內裡,口渴,頻繁排泄穢水,經書上說:「火極反兼水化」(就像金屬火煉久了,也會變成水一樣),這是熱邪極盛,轉化為水,導致腹瀉,排出穢水的表現,需要服用桃花湯治療。如果出現繞臍硬痛,舌頭乾燥但有苔,這是腸道內乾燥的糞便未排出的情況,需要服用六一順氣湯瀉下。
熱除利止,俗呼「漏底」,誤用止瀉熱藥(肉果之類),殺人多矣。太陽、陽明合病下利,先服葛根湯。太陽、少陽下利,黃芩湯;嘔甚加半夏、生薑。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弦長者,木邪剋土也,名曰負,負者死。脈長不弦,餘證皆屬熱,承氣湯下。自利而大渴,白虎湯。
裡寒下脫,桃花湯。三陰下利,先從陽經來者,通脈四逆湯。下利,譫語,直視,舌白苔而滑,厥逆無脈,或脈反實者,不治。
白話文:
發燒導致的腹瀉,俗稱「漏底」,錯誤使用止瀉熱藥(例如肉果類),會造成許多人死亡。太陽、陽明經合病導致腹瀉,先服用葛根湯。太陽、少陽經合病導致腹瀉,服用黃芩湯;如果嘔吐嚴重,再加上半夏、生薑。少陽、陽明經合病導致腹瀉,脈象弦長,代表木邪剋土,稱為負,負者會死。脈象長但不弦,其他症狀都屬於熱證,服用承氣湯瀉下。腹瀉伴隨口渴,服用白虎湯。
內寒導致的腹瀉,服用桃花湯。三陰經合病導致腹瀉,先從陽經發病的,服用通脈四逆湯。腹瀉伴隨神志不清、直視、舌苔白滑、四肢厥逆無脈,或脈象反實,無法治療。
發斑: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出於皮膚為斑。輕如蚊跡,重如錦紋。或因失汗失下,或過熱藥所致。已發斑忌汗,若汗,更加斑爛也。消斑,青黛飲;兼咽痛,玄參升麻湯。表證多,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如大便利,短氣,肢冷,斑青黑,小建中湯;甚者四逆湯。
短氣:謂呼吸之氣不能接續也。心腹脹滿短氣,邪在裡,為實,大柴胡湯下。心腹濡滿,自汗短氣,邪在表,為虛,宜桂枝。無邪宜補。
白話文:
發斑是熱氣傷血,血熱無法散去,內熱外虛,因此從皮膚表面表現出來,形成斑點。輕的像蚊子叮咬的痕跡,重的像錦緞的紋路。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排泄過多,或是服用過熱的藥物造成的。已經出現斑點的人要避免流汗,如果流汗,斑點會更加嚴重。治療斑點可以用青黛飲,如果伴隨咽喉疼痛,可以用玄參升麻湯。如果表證較多,可以用防風通聖散,但要減去硝石和黃芩。如果出現大便溏瀉、呼吸急促、四肢冰冷、斑點呈青黑色,可以用小建中湯;嚴重者可以用四逆湯。
短氣是指呼吸氣息不能連貫。心腹脹滿、呼吸急促,是邪氣在裡,屬於實證,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心腹脹滿、自汗、呼吸急促,是邪氣在表,屬於虛證,可以用桂枝治療。如果沒有邪氣,就要補虛。
喘:喘者,表裡不清,邪盛所致也。太陽無汗而喘,宜主方麻黃;陽明失下而喘,承氣湯;陰證喘,理中湯、四逆湯;水停心下,服五苓散。
煩躁:心不安曰煩,身不寧曰躁。心熱則煩,陽實陰虛為熱輕;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為熱重。分虛實治。太陽煩躁宜主方;陽明內實煩躁,承氣湯;陽明經熱,白虎湯,煩躁消渴,宜五苓散。少陰煩躁,脈沉,肢冷,自利屬寒,又不欲衣,欲水不能入口,宜中寒主方。吐利交作,脈如湧泉者,死。
結胸煩躁,肢冷自利,不得臥者,死。煩躁大渴,點水入口即嘔不能咽,宜竹葉石膏湯或大半夏湯加黃連、天粉、麥冬。
白話文:
喘息是因為表裡失調,邪氣盛行而造成的。如果太陽經證無汗卻喘息,應該用麻黃湯;陽明經證失下而喘息,應該用承氣湯;陰證喘息,應該用理中湯或四逆湯;如果水停積在心下,應該服用五苓散。
心神不安稱為煩,身體不安稱為躁。心熱則煩,陽氣實而陰氣虛,屬於輕微的熱證;腎熱則躁,陰氣實而陽氣虛,屬於嚴重的熱證。治療要根據虛實分開。太陽經證煩躁,應該用主方;陽明經證內實煩躁,應該用承氣湯;陽明經熱,應該用白虎湯;煩躁並伴有消渴,應該服用五苓散。少陰經證煩躁,脈沉而肢體冰冷,自利屬寒,又不想穿衣服,想喝水但喝不下,屬於中寒證,應該用中寒主方。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脈象如湧泉般,將會死亡。
結胸煩躁,肢體冰冷,自利,無法臥床者,將會死亡。煩躁口渴,喝水入口就嘔吐,無法吞嚥,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或大半夏湯,再加上黃連、天粉、麥冬。
似瘧:寒熱止作有時也。太陽似瘧,桂枝湯;陽明似瘧,柴葛解肌湯;少陽,小柴胡湯。惡寒發熱,日二、三度,面赤身癢,主方加白朮,微汗。婦人經水適來,熱入血室似瘧,小柴胡。
懊憹:鬱悶惱亂,甚於煩躁也,汗下之不當,正氣內虛,宜梔子豆豉湯微吐之。胸滿硬,大陷胸湯。陽明有燥屎,承氣湯。
咳嗽:肺為邪所乘,氣逆不下也。水逆射肺而嗽,大青龍湯主之。水與裡寒相合而嗽,真武湯溫之。三陰嗽,四逆散,五味、乾薑。
白話文:
類似瘧疾:寒熱發作有規律。太陽經類似瘧疾,用桂枝湯;陽明經類似瘧疾,用柴葛解肌湯;少陽經,用小柴胡湯。惡寒發熱,一天發作兩三次,臉紅皮膚癢,主方加上白朮,微出汗。婦女月經來潮時,熱邪入侵血室類似瘧疾,用小柴胡湯。
心裡煩悶:心神鬱結煩躁,比一般的煩躁還要嚴重,出汗不當,正氣虛弱,宜用梔子豆豉湯微吐。胸口滿悶,堅硬,用陷胸湯。陽明經有燥屎,用承氣湯。
咳嗽:肺部被邪氣侵犯,氣逆上衝而不能下降。水氣逆流上衝肺部而咳嗽,用大青龍湯治療。水氣與內寒結合而咳嗽,用真武湯溫暖之。三陰經咳嗽,用四逆散,五味、乾薑。
腹痛:邪正相搏也。如陽邪傳裡而痛,止作不常,辛劑和之,小建中湯。陰寒在內而作,悠悠常痛,熱劑溫之,宜理中湯。
筋惕肉瞤: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極,陽虛津涸,筋肉失養所致。宜真武湯救之,及溫經益元湯調之。
陰陽易:謂邪熱之氣,變相換易也。如傷寒男病新瘥與婦交,而婦反病,曰陽易;婦病新瘥與男構,而男即病,曰陰易。其證身重腹痛,四肢不持,百節解散,宜逍遙湯、竹皮湯。失治,男陰挺、女舌出而死。
白話文:
腹部疼痛:這是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的結果。如果陽邪進入內臟而引起疼痛,這種疼痛可能不固定,可以用辛味的藥物來調和,適合使用建中湯。如果是陰寒在體內引起持續的疼痛,可以用熱性的藥物來溫暖它,適合使用理中湯。
肌肉震顫:經典說道,陽氣充足時能養神,且使筋骨柔軟。過度出汗導致陽氣虛弱、津液枯竭,使得筋肉得不到養護而產生這種現象。應使用真武湯來拯救,以及溫經益元湯來調理。
陰陽易位:指的是邪熱之氣的變化。例如,傷寒症狀的男性患者痊癒後與女性發生性關係,反而讓女性出現病症,這稱為「陽易」;女性患者痊癒後與男性發生性關係,反而讓男性出現病症,這稱為「陰易」。這些症狀包括身體沈重、腹部疼痛、四肢無法支撐,全身關節散亂。適合使用逍遙湯、竹皮湯來治療。若不及時治療,男性可能出現陰莖下垂、女性出現舌頭伸出的情況,最終導致死亡。
拂鬱:陽氣蒸越,面赤若醉,汗不徹,主方微汗;便秘,承氣湯。
蛔厥:病人素有寒而妄發其汗,或過汗,致胃寒不食,食即吐蛔,靜煩上下無定,蛔也。宜理中湯、烏梅丸兼黃連、川椒、烏梅。
狐惑:久病精氣乏,熱積本臟為蟲。蟲食肛曰狐,下唇生瘡;蟲食臟曰惑,上唇生瘡。宜桃仁湯、雄黃銳散或犀角地黃湯加黃連、桃仁。
咳逆(即呃、䭇,吃忒:)才發聲於喉間而遽止者是也。陽證失下,火熱內郁,少與承氣下。因汗、吐、下太過,虛氣衝逆,脈微,橘皮半夏生薑湯加竹茹;虛寒加桂、附或柿蒂湯(方見呃逆);胃寒理中湯;下利心煩,呃,導赤飲。以雄黃(一錢,研極細末,)溫水下即止。或灸期門穴。
白話文:
拂鬱:陽氣上升過度,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出汗不透,可以用微汗的方子;如果便秘,就用承氣湯。
蛔厥:病人平時體寒,卻無緣無故發汗,或出汗過多,導致胃寒不思飲食,吃了就吐出蛔蟲,心神不安,上躥下跳,這就是蛔厥。可以用理中湯、烏梅丸,再加黃連、川椒、烏梅。
狐惑:久病耗傷精氣,熱邪積聚在內臟,化為蟲。蟲子在肛門部位吃東西,就叫做狐,下唇會長瘡;蟲子在內臟部位吃東西,就叫做惑,上唇會長瘡。可以用桃仁湯、雄黃銳散,或犀角地黃湯加黃連、桃仁。
咳逆(就是呃逆,也就是打嗝):剛發出聲音就馬上停止,這是陽證失下,火熱內郁,可以少量使用承氣湯瀉下。如果因為出汗、嘔吐、瀉下過度,導致虛氣上逆,脈象微弱,可以用橘皮半夏生薑湯加竹茹;如果虛寒,就加桂枝、附子,或用柿蒂湯(方子在呃逆篇);如果是胃寒,就用理中湯;如果下利心煩,打嗝,就用導赤飲。可以用雄黃(一錢,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溫水服用,就能止住。或者灸刺期門穴。
渴:渴者,津液為裡熱耗涸也。太陽無汗,渴,忌白虎,宜小柴胡湯加減。陽明多汗,渴,忌五苓,宜竹葉石膏湯。少陰自利而渴,導赤飲。汗後渴,白虎加人參湯。先嘔後渴為欲解,可與水;先渴後嘔為停水,小半夏湯。小便不利,五苓散、六一散。
戰慄:六、七日,邪氣外與正爭為戰;邪內與正氣爭為慄,乃病欲解。不必藥,但宜厚蓋,飲薑湯(見用藥大法。)
發狂:熱毒在胃,併入於心,神不安而狂,獨陽亢極所致,非大下不止。有失汗,脈洪面赤微汗之。熱瘀蓄血,上,犀角地黃;下,桃仁承氣;熱極,三黃石膏湯。陽狂,膽草一物湯,與水飲,水噀面。
白話文:
口渴是因為體內津液被熱氣耗損而乾涸。如果太陽病沒有汗,口渴,就不要用白虎湯,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減。如果陽明病出汗很多,口渴,就不要用五苓散,應該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少陰病小便頻繁而且口渴,就用導赤飲。如果出汗後口渴,就用白虎加人參湯。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情要好轉,可以喝水;先口渴後嘔吐表示病情停滯,應該用小半夏湯。如果小便不順暢,就用五苓散或六一散。
發抖的原因是:病程六七天,邪氣在體外與正氣爭鬥導致發抖;邪氣在體內與正氣爭鬥導致戰慄,這是病情要好轉的表現。不用吃藥,只要蓋厚一點,喝薑湯就可以了。
發狂是因為熱毒在胃部,蔓延到心臟,精神不安而導致發狂,這是陽氣過盛所致,必須要瀉下才能止住。發狂伴隨出汗,脈搏洪大,面色發紅,微微出汗。如果熱毒瘀積成血,上半身就用犀角地黃湯,下半身就用桃仁承氣湯;如果熱毒很盛,就用三黃石膏湯。如果是陽氣發狂,就用膽草一物湯,用水調服,並用藥水噴灑面部。
厥逆:初起手足冷,從中寒治。先微熱後寒,亦有陰證,先大熱後微寒,乃陽邪傳入陰經,四逆散。冷厥,四逆湯;熱厥,白虎湯。若疑似難明,先以小劑理中湯倍甘草試之。
汗:初起無汗屬寒,有汗屬風、暑、濕,依主方服。汗後惡寒,黃耆建中湯;大汗,小便難,五苓散。汗多,大便秘,承氣湯下。大汗脈洪,渴,人參白虎湯。頭汗者,邪搏諸陽,則齊頸而還,不可再汗。熱鬱於內而上達,或吐或下,以去其邪。如大便黑,蓄血也。手足汗者,手足,諸陽之本,熱聚胃則津液旁連四肢,承氣湯下。
白話文:
厥逆:剛開始時手腳冰冷,要從內寒治療。先稍微發熱後又變冷,這也是陰證,先非常熱之後稍微變冷,是陽邪入侵陰經,要服用四逆散。冷厥,要服用四逆湯;熱厥,要服用白虎湯。如果懷疑難以判斷,先用小劑量的理中湯加倍甘草試一下。
汗:剛開始時沒有汗屬於寒症,有汗屬於風、暑、濕,依照主要症狀服用藥方。出汗後惡寒,要服用黃耆建中湯;大汗淋漓,小便困難,要服用五苓散。出汗很多,大便秘結,要服用承氣湯瀉下。大汗淋漓,脈搏洪大,口渴,要服用人參白虎湯。頭部出汗,邪氣搏擊諸陽,就會蔓延到頸部,然後回流,不可再出汗。熱氣鬱結在內而向上達,就會嘔吐或腹瀉,要服用藥物去除邪氣。如果大便發黑,就是積血。手腳出汗,手腳是諸陽的根本,熱氣聚集在胃部就會導致津液蔓延到四肢,要服用承氣湯瀉下。
盜汗者,睡出醒收,柴胡桂枝湯,或便秘(方見盜汗。)
大便秘:經曰: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為實,名曰陽結,大柴胡湯;甚者,承氣湯。脈沉而遲,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金液丹;甚者,從陰證治。發汗、利小便津耗,但宜蜜導,或豬膽法。多曰熱秘,小承氣。繞臍硬痛,大承氣急下。臟結而厥,四逆湯冷服。三下不通,吐以提之。
虛者,皂莢燒煙燻,大便通;棕櫚灰煎湯洗,亦通;或炒鹽熨臍下。冷結不通,先服理中湯,次熨。
白話文:
盜汗與便秘的治療
盜汗:
- 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醒來後汗就止住。
- 這種情況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 如果同時伴有便秘,則可參考盜汗的相關方劑。
大便秘:
- 《經書》記載:脈搏浮而數,能吃卻不排便,屬於實證,稱為陽結,用大柴胡湯治療;病情嚴重者,則用承氣湯。
- 脈搏沉而遲,身體沉重,大便反而是硬的,屬於陰證,稱為陰結,可用金液丹治療;病情嚴重者,則應從陰證的角度治療。
- 發汗、利尿會導致津液損耗,因此,便秘時宜用蜂蜜導瀉,或用豬膽的方法治療。
- 便秘頻繁者,稱為熱秘,可用小承氣湯治療。
- 腹部繞臍處硬痛,則用大承氣湯急下通便。
- 腸胃阻塞而出現厥逆,則用四逆湯冷服。
- 連續三次通便無效,可用催吐的方法來緩解。
虛證便秘:
- 虛證便秘可以用皂莢燒煙熏的方式,或用棕櫚灰煎湯洗的方法來通便。
- 也可以炒鹽熨臍下,幫助通便。
- 如果是寒性便秘,則先服用理中湯,再熨臍下。
小便澀:熱邪聚於下焦,結而不散,脈浮,五苓散;脈沉,導赤飲。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梔子。汗後、汗多,戒利小便。
壞證:十餘日猶大熱,口燥舌苔,諸藥不效,謂之壞證,不可治。用藥全以苦寒清熱之餌,殊不知陰氣愈泄,熱可退乎?蓋受病之始,由寒傷榮,當以調榮養血、壯水滋陰之品,大劑、日數服乃安。經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宜鱉甲散。未效,歸地養榮湯,更兼苦參湯。
百合:謂百脈一宗,病久臟腑不平也。似寒非寒,似熱非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不知所以,舉身俱痛,柴胡百合湯。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是因為熱邪積聚在下焦,凝結不散導致的。如果脈象浮,就用五苓散;如果脈象沉,就用導赤飲。如果小便完全不通,就用五苓散加上六一散和梔子。出汗後,或者出汗太多,都要避免過多地排尿。
如果病了十幾天仍然高燒不退,口乾舌燥,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壞證”,很難治癒。如果只用苦寒清熱的藥物,反而會導致陰氣更加虛弱,熱症怎麼可能退呢?其實生病的根源,是因為寒氣傷了人體的陽氣,應該用滋補血氣、溫補腎陽的藥物,而且要大劑量服用,連續服用幾天才能好。古書上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可以用鱉甲散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就用歸地養榮湯,再搭配苦參湯服用。
百合,指的是人體內所有經脈的根本。病久之後,臟腑機能失調,就會出現像寒又不像寒,像熱又不像熱,想吃又吃不下,想睡又睡不著,不知道怎麼回事,全身疼痛的情況。可以用柴胡百合湯治療。
瘥後昏沉:初愈錯語少神,屬氣血虛。似瘧,可微汗。日輕夜重,宜歸、地、芍、參、耆、麥冬、知母。餘熱遺胞絡,導赤各半湯。
勞復:新瘥,略有勞煩,憂怒復病,小柴胡湯加減。復感風寒,微汗之。復見胸滿,腹痛、大便秘,微下之。犯房室(方見陰陽易,)但初病易治,病後元氣已虛,易於感病而難治,患人多壞於此。
食復:臟腑受傷,脾胃尚弱,不能健運,多食觸助餘熱,仍以小柴胡加山楂、神麯、麥芽、砂仁消食。腹脹,枳實、厚朴、陳皮、白芍。
白話文:
痊癒後昏沈:剛好轉時會說話模糊,精神不振,這是因為氣血虛弱。這種情況類似於瘧疾,可以適度發汗。白天病情較輕,夜晚加重,適合使用當歸、地黃、白芍、人參、黃耆、麥冬、知母等藥材。如果還有餘熱未退,可以使用導赤各半湯來調理。
勞累復發:剛好轉之後,稍微勞累或煩惱、生氣又會引發疾病,此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進行調整,並根據情況進行增減。如果再次受到風寒侵襲,可以適度發汗。如果出現胸悶、腹痛、大便困難的情況,可以使用微下法來調節。涉及到房事問題(詳情見陰陽易),初次患病時比較容易治療,但病後體質已經虛弱,更容易感染疾病且難以治癒,患者常因這些問題而病情加重。
食後復發:五臟六腑受到傷害,脾胃功能還比較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過量飲食會觸動餘熱,仍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山楂、神麯、麥芽、砂仁來幫助消化。如果腹部脹滿,可以使用枳實、厚朴、陳皮、白芍等藥材來調理。
熱入血室:婦人衝脈為血海,得熱則妄行,寒熱作而似瘧,晝靜夜劇,如見鬼祟,小柴胡加丹皮、赤芍,合四物(婦科。)未安,針灸期門。
胎前:血能養胎,涼則固而熱則行。熱邪傳裡,護胎為主,藥宜條芩、白朮,兼清涼,毋活血、毋耗氣,則胎氣無犯。外用井底泥、靛青、灶心土頻敷臍腹。遇大滿大實證、黃龍湯下。大黃可,芒硝禁。
產後:雖云產後宜補,如感冒風寒,仍宜主方輕表微汗,不可大汗。食積遇下證,大柴胡輕劑攻之,邪去兼補。產後風邪易侵,謹防為要。
白話文:
熱入血室:婦女的衝脈是血海,遇到熱邪就會妄行,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白天靜止,晚上加重,像是看見鬼祟一樣。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入丹皮、赤芍,再配上四物湯(婦科)。如果沒有好轉,可以針灸期門穴。
胎前:血液能養胎,涼則固胎,熱則易流產。如果熱邪入侵,以護胎為主,藥方宜用條芩、白朮,兼具清涼作用,不可用活血藥或耗氣藥,避免傷害胎氣。外用井底泥、靛青、灶心土頻頻敷在臍腹部位。如果遇到大滿大實證,可以用黃龍湯下瀉。大黃可以服用,但芒硝禁止服用。
產後:雖然說產後要補,但如果感冒風寒,仍需以輕表微汗的藥方為主,不可大汗。如果飲食積滯導致下瀉,可以用大柴胡湯輕劑攻邪,邪去之後再補。產後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需謹慎預防。
小兒傷寒:治療悉與大人同法,但劑輕小耳。(宜於幼科,傷寒參酌)傷寒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辯認不真,慎勿妄治。所謂不藥為中醫,病邪傳盡,自能氣復而安,誤用藥必死矣。聖人憫生民病苦而醫藥興,若不能精明至理而妄治,是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藥也。
白話文:
小孩傷寒的治療方法和大人一樣,只是藥量要減輕。要仔細辨別傷寒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千萬不要胡亂治療。最好的醫治方法是不藥而治,讓病邪自然消散,身體就會自然恢復健康。如果誤用藥物,反而會導致死亡。古聖先賢為了減輕百姓的病苦而發展醫藥,如果不懂醫理胡亂治療,就會導致病人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