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濕證

陰雨地濕,坐臥感受,或溺汙衣被,皆能致之。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風而多汗,小便不利,大便溏泄,日久則手垂足腫,入臟則喑啞不言。治宜疏利小便,其濕自除,兼健脾土。不宜發汗及峻攻之。

主方,白朮(五分),蒼朮(五分),豬苓(五分),澤瀉(五分),乾薑(炮,五分),車前(五分),赤茯苓,木通(各一錢),上加燈心十莖,水煎服。

寒濕去木通,加厚朴、甘草。嘔加陳皮、半夏、藿香。腫脹加大腹皮。

白話文:

在陰雨綿綿、地面潮濕的情況下,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都可能感受到濕氣,甚至衣物和被褥沾濕了,也可能導致濕證。濕證在脈象上表現為沉緩,身體會感到煩躁疼痛,並且伴有發熱、怕風和多汗的症狀。此外,小便不通暢,大便變得稀軟,長時間下來,甚至會出現手腳下垂和腫脹的現象,如果濕氣侵入內臟,可能會導致聲音沙啞,甚至無法說話。治療濕證應當疏通小便,濕氣自然就會消失,同時也要調理脾胃功能。但要注意的是,不宜通過發汗或強烈的攻伐來治療。

主要的處方如下:使用白朮、蒼朮、豬苓、澤瀉、乾薑(炮)、車前、赤茯苓和木通(每種藥物各五分),再加上燈心十莖,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濕氣帶有寒性,則要去掉木通,加入厚朴和甘草。若伴有噁心嘔吐,則可以添加陳皮、半夏和藿香。對於水腫嚴重的情況,可以增加大腹皮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