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諸熱

小兒純陽,臟腑易熱。陰陽氣遷,熏蒸於外,致身熱也。肝熱則眼腫、翳瘴;心熱則舌瘡、溺赤;肺熱則鼻衄、便秘,脾熱則唇燥流涎;胃熱則口臭作渴;腎熱則耳瘡膿出。若夫五臟蘊熱,面赤煩躁,痰涎壅盛。大抵小兒為病,多因熱極生風,風生驚,故有熱即當清之,此拔本塞源者也。

然小兒發熱,更有多種。患潮熱者,發歇有時;驚熱者,顛叫恍惚;夜熱者,夕發旦止;邪熱者,晝夜熱盛;實熱者,壯盛壅滯;虛熱者,氣血俱虛;食熱者,乳食致傷;疳熱者,肚大形瘦;煩熱者,身躁心煩,積熱者,頰赤口瘡;風熱者,汗出惡風;客熱者,去來不定,癖熱者,腹中有塊;痰熱者,涎嗽喘急,脈浮沉皆數,治宜隨證用方。幼科雖另門類,方藥亦可與大方參用。

主方(瀉肝火,治目赤。)

防風,當歸,川芎,羌活,薄荷,大黃(酒煮),龍膽草,梔子,甘草(等分),水煎或為末,茶調下。

心熱,導赤散;脾熱,瀉黃散。胃火加石膏;肺熱,瀉白散加芩、天粉、防風、茯苓;腎熱耳膿,通聖散(四方並見火門。)潮熱、壯熱、夜熱,宜後方。

又方(治三種熱),柴胡,骨皮,知母,麥門冬,半夏,赤茯苓,黃芩,甘草(等分)

加薑、棗,水煎服。燈心可加。

驚熱,從驚風治;邪熱,從傷寒治。實熱,涼膈散(方見火門),虛熱,四物湯加黃芩、黃連、人參、黃耆、甘草水煎。食熱,從傷食治;疳熱,從疳證治;風熱,從傷風治。客熱,甘露飲子(方見火門),煩熱,生地、木通、當歸、梔子、黃芩、甘草,水煎。積熱,保和丸(方見脾胃;),痰熱,抱龍丸(方見驚風。

)小柴胡湯(往來寒熱),白虎湯(治發熱渴),參蘇飲(方見傷風寒門)

白話文:

[各類熱症]

小孩身體屬純陽,臟腑容易過熱。體內陰陽之氣轉換,導致體熱從內部蒸騰至外部,使身體發熱。肝臟過熱會造成眼睛腫脹、視力障礙;心臟過熱會引發舌頭潰瘍、尿液顏色偏紅;肺部過熱會導致鼻出血、便祕;脾臟過熱會使嘴脣乾燥、口水不停流出;胃部過熱會產生口臭、口渴;腎臟過熱會引起耳朵生瘡、分泌膿液。如果五臟藏有過多熱氣,臉色會泛紅、情緒煩躁,且痰液會大量增加。一般來說,小孩生病,大多因為體熱過度而引發風癥,風癥又會產生驚嚇反應,因此只要有熱症,就應立即進行清熱處理,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而,小孩發燒的情況很多樣。有的是間歇性發燒,發燒時間固定;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發燒,表現為精神恍惚;有的是夜晚發燒,白天恢復正常;有的是整日高燒不退;有的是實質性的發燒,身體機能運行不暢;有的是虛弱型發燒,氣血雙虧;有的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的發燒;有的是營養不良導致的發燒,肚子大但身體瘦弱;有的是煩躁型發燒,身體和心理都感到焦躁;有的是積累型發燒,臉頰泛紅、口腔潰瘍;有的是風熱型發燒,出汗畏風;有的是偶發型發燒,病情時好時壞;有的是癖熱型發燒,腹部有硬塊;有的是痰熱型發燒,咳嗽、呼吸困難。脈搏浮動或下沉都顯示出數值較高,治療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方。兒童科雖然有專門的分類,但藥方也可以和成人藥方相互參考使用。

主方(用於清除肝火,治療眼睛紅腫。)

防風、當歸、川芎、羌活、薄荷、大黃(需經酒煮)、龍膽草、梔子、甘草(份量相同),用水煎煮或磨成粉末,再用茶水調和服用。

心臟過熱,可用導赤散;脾臟過熱,可用瀉黃散。胃火旺盛可加入石膏;肺部過熱,可用瀉白散加上黃芩、天花粉、防風、茯苓;腎臟過熱導致耳部生膿,可用通聖散(以上四種方劑均可在火門找到)。間歇性發燒、實質性發燒、夜晚發燒,適合使用後方。

另一個方劑(用於治療三種熱症),柴胡、骨皮、知母、麥門冬、半夏、赤茯苓、黃芩、甘草(份量相同)

加入薑片、棗,用水煎煮後服用。可酌情添加燈心。

受驚嚇導致的發燒,應按驚風處理;邪熱導致的發燒,應按傷寒處理。實質性發燒,可用涼膈散(方劑詳見火門),虛弱型發燒,可在四物湯中加入黃芩、黃連、人參、黃耆、甘草,用水煎煮。飲食過量導致的發燒,應按傷食處理;營養不良導致的發燒,應按營養不良處理;風熱型發燒,應按感冒處理。偶發型發燒,可用甘露飲子(方劑詳見火門),煩躁型發燒,可用生地、木通、當歸、梔子、黃芩、甘草,用水煎煮。積累型發燒,可用保和丸(方劑詳見脾胃部分),痰熱型發燒,可用抱龍丸(方劑詳見驚風部分)。

小柴胡湯(適用於寒熱交錯的情況),白虎湯(適用於發燒口渴的情況),參蘇飲(方劑詳見傷風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