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4)
卷之二 (4)
1. 傷寒
(正名,論初感,論兩感,六經形證治例,陰陽似證,陰陽毒,腎傷寒,汗吐下等可不可治法,變證,辨證大要,察脈大要,用藥大法,傷寒方法)
經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又曰: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為病者,必死。傷寒者,霜降後至春分前感寒,即病之名也。冬時寒伏於肌骨,春時隨陽氣升發,或復感寒邪,發為溫病。經曰:冬傷於寒,春為溫病是也。三、四月病名晚發。
鬱而至五、六月為熱病。夏月壯熱,不惡寒為中暍。頭疼脛冷,腹滿為濕溫。身熱足冷,項強惡寒,頭搖口噤,身背反張為痓證。春宜溫而反寒,夏宜熱而反涼,秋宜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感之為病名時氣。有沿家遍戶,長幼病同者,名疫癘。不時有暴感風寒而病者,名感冒。
白話文:
經典記載:風寒侵入人體,會導致毛髮豎立,皮膚緊閉而感到發熱。又說:凡是受到寒邪侵襲,都會導致發熱,即使熱症嚴重,也不會致命。但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而生病,則必死無疑。傷寒,指的是霜降之後至春分之前受到寒邪侵襲而導致的疾病。冬季寒邪潛伏於肌骨,春季隨著陽氣升發,如果再次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為溫病。經典記載:冬季受寒,春季就會得溫病。三月、四月得病,稱為晚發。
病情加重後,至五月、六月則演變為熱病。夏季出現劇烈發熱,不畏寒,稱為中暑。頭疼、腿冷、腹脹,稱為濕溫。身體發熱、腳冷、脖子僵硬、畏寒、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身體反弓,稱為痓證。春季宜溫和而反感寒冷,夏季宜炎熱而反感涼爽,秋季宜涼爽而反感炎熱,冬季宜寒冷而反感溫暖,受到這些氣候變化影響而生病,稱為時氣病。如果家中多人,包括長幼,都患上相同的病症,稱為疫癘。在非季節性期間,突然受到風寒侵襲而生病,稱為感冒。
又有冬溫、溫毒、寒疫、風濕等,同類一十四證。凡身熱無汗屬寒邪,可用主方發汗;身熱有汗屬風與濕,可依加減方止汗而愈。
有類傷寒四證:如頭疼發熱,身不痛,氣口脈盛,惡食欲吐者,食積也。不頭疼,身痛惡寒,或煩熱時頭痛不眠者,虛煩也。憎寒發熱,不頭疼項強,氣急胸滿,脈滑大者,寒痰也。發熱憎寒,嘔綠色水,腿腳紅光腫痛,甚而衝心作痛者,腳氣也(各有門類)。有惡寒拘急,飲食作嘔,甚則心煩,眩暈氣急,脈浮緊者,腫毒、疔癰也。
或內生肺癰、腸癰之類(依外科治)。有因跌損閃挫亦發熱者,瘀血也。婦人經脈不行及陰虛血少等證,亦惡寒發熱拘急,切宜分別。如傷寒誤食傷人,諸證誤作傷寒,斷其穀食,尤至傷人,慎之。
白話文:
除了傷寒之外,還有冬溫、溫毒、寒疫、風濕等十四種病症。發燒但不出汗,屬於寒邪,可用發汗藥物治療;發燒且出汗,屬於風濕,可依症狀加減藥物止汗。
此外,還有一些類似傷寒的症狀:頭疼發燒,身體不痛,呼吸急促,脈搏有力,厭惡食物想吐,屬於食積;沒有頭痛,身體疼痛畏寒,或者煩躁發熱時頭痛失眠,屬於虛煩;怕冷發燒,沒有頭痛但脖子僵硬,呼吸急促胸悶,脈搏滑而有力,屬於寒痰;發燒怕冷,嘔吐綠色的水,腿腳紅腫疼痛,甚至疼痛到心臟,屬於腳氣。還有畏寒肢體僵硬,飲食想吐,嚴重時煩躁,頭暈目眩呼吸急促,脈搏浮而緊的,屬於腫毒、疔癰。
另外,還有內生肺癰、腸癰等,需要根據外科方法治療。因為跌損、閃挫導致發燒的,屬於瘀血。婦女月經不調或陰虛血少等症狀,也會出現畏寒發燒肢體僵硬,需要謹慎區別。如果誤將傷寒誤認為其他病症而斷食,會更加嚴重,務必謹慎。
2. 論初感(附:小愈)
夫寒邪中人,陽經受病,太陽為首;陰經受病,少陰為先。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為表裡,陰陽臟腑之配合也。然寒之初感,必入膀胱陽經而作熱。若腎虛或因房勞遇寒,則邪乘虛直入少陰作寒,為陰證矣(依中寒門)。如膀胱受邪,寒主收引,腠理閉塞其陽氣,為遍身熱,可即以發散藥服之。
腠理開,汗出而邪解,陽氣得泄,身涼而愈。若此時逡巡畏縮,或藥下不中病,則邪熱漸傳六經,變態百狀,治療最難。但能防之於未然,寧有深重之疾哉!蓋風初感,肺先受之,必噴嚏鼻塞,頭痛腦脹、惡風等候,乃風入之漸也。此際能增益衣衾,百凡戒謹,豈有傷風之患乎?如寒初感,腠理閉之,必足下微冷,身上覺寒,形體拘急,臂膝頻欲舒挺為快,乃寒入之漸也。
白話文:
寒邪入侵人體,陽經生病,太陽經首先受到影響;陰經生病,少陰經首先受到影響。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表裡,是陰陽臟腑的搭配關係。然而,寒邪初次侵入人體,必定會先進入膀胱陽經而導致發熱。如果腎虛或者因房事勞累而遇寒,則邪氣乘虛直入少陰經而導致發寒,屬於陰證(根據中寒門的理論)。例如,膀胱受到邪氣入侵,寒邪會收縮人體,導致腠理閉塞,陽氣無法外泄,造成全身發熱,可以用發散藥物治療。
腠理打開,出汗則邪氣消散,陽氣得到宣洩,身體涼爽而痊癒。如果此時猶豫不決,畏縮不前,或者藥物治療不對症,則邪熱會逐漸傳入六經,出現各種症狀變化,治療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如果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又怎麼會有嚴重的病症呢?因為,風邪初次侵入人體,肺臟首先受到影響,必定會出現打噴嚏、鼻子堵塞、頭疼腦脹、怕風等症狀,這是風邪侵入人體的跡象。此時,如果能夠增加衣物,謹慎飲食起居,又怎麼會患上傷風感冒呢?如果寒邪初次侵入人體,腠理閉塞,必定會出現腳底發涼,全身感覺寒冷,身體僵硬,胳膊膝蓋經常想伸展舒展來緩解不適,這是寒邪侵入人體的跡象。
此際能斷穀食,絕房幃,包首裹足,厚覆安臥,惟飲熱薑、蔥、茶湯,令有微汗出,過宿自然平復,豈有傷寒之患乎?若已感冒寒邪,初猶不覺,仍前作勞,強進飲食,邪氣得腥酒穀味補助,所謂邪得補而愈盛是也,寒氣必然入里,多至危怠。更犯色欲,必為陰證,為兩感。
皆由失於防微杜漸也。
有小愈病加者何?蓋此證多日不食,必不餓死,必宜待熱退,方可飲食。日數縱多,亦待熱勢將平,微與粥湯,養其胃氣。熱除,漸與薄粥,最忌腥酒。又有因病時熱渴,誤飲涼酒,遂致危亡者。經曰:多食則復,食肉則遺,飲酒則劇,復感風寒勞復,皆難治。犯淫自病,名女勞復。無病者病,名陰陽易,多死。
白話文:
現在的情況可以停止吃飯,避免性行為,束縛頭部和腳部,保持厚被子和舒適的睡眠,只喝熱的薑、蔥、茶湯,讓身體微微出汗,過夜後自然會恢復正常,這怎麼會對傷寒造成傷害呢?如果已經感染了寒邪,起初可能還沒有感覺,仍然進行勞累的工作,強迫進食,邪氣得到了腥酒穀類食物的補充,這就是邪氣得到補助反而更加嚴重的現象,寒氣必然會進入內臟,導致危急的情況。更犯錯的是放任色慾,這會導致陰證,成為兩感症狀。
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及早預防和阻止病情發展所導致的。
當病狀稍微好轉,但病情反而加重了,這是因為這種病症長時間不吃東西,不會餓死,應該等到熱度退去,才能開始進食。無論持續多久,也應該等到熱度接近消退,開始食用稀粥,最忌諱的是腥酒。還有一些人在生病期間感到口渴,誤食了涼酒,結果導致生命危險。經典中提到:吃得太多會再次發病,吃肉會遺留問題,喝酒會使情況更加嚴重,再次感染風寒和勞累,都難以治療。放縱情慾自找麻煩,稱為「女勞復」。原本沒病卻突然出現病症,稱為「陰陽易」,通常死亡率較高。
3. 論兩感
帝曰:其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疼發熱,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
欲解表則有里,欲攻裡則有表,表裡概不能一治,故死。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宜沖和靈寶飲,或大羌活湯治之。次察形證,如里證急者,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微攻之;表證急者,柴葛解肌湯或小柴胡湯微解之;若下利身痛,四肢厥冷,脈沉,邪傳陰經,宜四逆湯或理中湯分輕重溫之。
白話文:
帝曰: 若人體同時感受兩種寒邪,其脈象與病症表現如何?
岐伯曰: 若人體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第一天會出現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生病的狀況,症狀為頭痛發熱,口乾且感到胸悶煩躁。第二天會出現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生病的狀況,症狀為腹部脹滿,全身發熱,食慾不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第三天會出現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生病的狀況,症狀為耳聾、陰囊收縮且出現厥逆,無法進食水漿,神志不清,六天後死亡。
岐伯又說: 天地間的邪氣,一旦侵入人體,就會傷害五臟,因此要了解內外兩方面受寒的狀況,才能知道臟腑俱病。
若要解表,則需考慮到里證,若要攻裡,則需考慮到表證,表裡證狀不能同時治療,所以容易導致死亡。若寒邪入侵較淺,尚可治療,宜服用沖和靈寶飲,或大羌活湯治療。
其次觀察病人的症狀,如果里證較急,可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微攻之。若表證較急,可用柴葛解肌湯或小柴胡湯微解之。若出現腹瀉、身體疼痛、四肢厥冷、脈象沉細,寒邪已傳入陰經,宜用四逆湯或理中湯分輕重溫之。
4. 六經形證治例
足太陽膀胱經:頭痛項強,脊腰膝痛,惡寒拘急,身熱無汗為表實,依主方。得病微熱譫語,小便不利,熱結膀胱,宜桂苓飲。小便利而小腹急脹,為蓄血證。看大便黑,口渴飲水不欲咽,桃仁承氣湯下去黑血;熱甚汗出,至頸而還,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必發黃,宜茵陳五苓散(五苓加茵)。汗後口渴鼻塞,表未解,煩躁目瞑,必衄血成流,病解;不成流,再微汗。
足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身熱微畏寒,自汗舌乾,脈微洪長,屬陽明表證本病。舌苔白滑,葛根湯加柴胡、黃芩;不退,生地芩連湯。以後大渴舌黃苔,屬經證,如神白虎湯;渴甚倍石膏,加天粉、黃連、竹葉。潮熱自汗,揚手揭被,大便秘、轉矢氣(臭屁也),或自利穢水,胸痞,舌黃苔,乃陽明標病,大柴胡湯;未效,六乙順氣湯。舌苔黑燥如芒刺,重用大黃、芒硝;未效加用,失用則死。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 頭痛、項部僵硬、脊椎、腰部、膝蓋疼痛、惡寒、身體緊繃、發熱卻不出汗,這是表證實證,應根據主方治療。
- 如果病人出現輕微發熱、神志不清、小便不暢,這是熱結膀胱,適合使用桂苓飲。
- 如果小便通暢,但小腹脹痛,這是蓄血證。
- 若大便顏色發黑,口渴卻不想喝水,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排出黑血。
- 如果發熱很嚴重,伴隨出汗、汗水流到脖子就回流、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且顏色發黃,適合使用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
- 出汗後口渴、鼻子堵塞,表示表證未解,伴隨煩躁、眼皮發黑,容易流鼻血,病症就會減輕;如果沒有流鼻血,再稍微出點汗就好了。
足陽明胃經:
- 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發熱但略微怕冷、自汗、舌頭乾燥、脈象微微洪大而長,這是陽明表證,屬於本病。
- 如果舌苔白滑,可以用葛根湯加上柴胡、黃芩;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使用生地芩連湯。
- 之後出現口渴、舌頭顏色發黃、舌苔厚,屬於經證,適合使用如神白虎湯;如果口渴很嚴重,可以加倍石膏,再加入天粉、黃連、竹葉。
- 出現潮熱、自汗、抬胳膊蓋被子、大便祕結、放屁臭、或者腹瀉排泄穢水、胸悶、舌頭顏色發黃、舌苔厚,這是陽明標證,適合使用大柴胡湯;如果沒有效果,可以考慮使用六乙順氣湯。
- 如果舌苔黑而乾燥,像芒刺一樣,需要大量使用大黃、芒硝;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加用其他藥物,但不能亂用,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表未清,里又劇,大柴胡湯。熱甚,三黃石膏湯。睛紅,三黃巨勝湯。
足少陽膽經:耳聾脅痛,乾嘔口苦,寒熱往來,微畏寒,汗少,舌白苔,脈浮弦者,為少陽經病。膽無出入之路,在半表半裡,禁汗、吐、下,宜柴胡雙解飲和解。以後身熱耳聾,胸滿嘔渴,舌黃苔,自利,脈弦,為標病,只宜小柴胡加黃連、竹茹、枳實。二便秘少加大黃。
白話文:
如果外感症状还没完全消除,体内又有严重的内热,应该服用大柴胡汤。如果热证很严重,则要用三黄石膏汤。如果眼睛发红,则要用三黄巨胜汤。
足少阳胆经的病症表现为耳聋、胁痛、干呕、口苦、寒热往来、轻微怕冷、汗少、舌苔白、脉象浮弦,属于少阳经病。胆经位于半表半里,没有明显的出入通道,因此忌汗、吐、下,宜用柴胡双解饮来调和解表。如果后来出现背部发热、耳聋、胸闷、口渴、舌苔黄、自利、脉象弦,则为表证,只需服用小柴胡汤加黄连、竹茹、枳实。如果便秘,可以再加些大黄。
足太陰脾經:腹滿咽乾,舌黃苔,手足溫,身黃,小便澀,大便秘,腹痛,脈沉有力,為本病,宜桂枝大黃湯下。以後頭汗至頸而還,口渴小便赤,大便實,身目黃,脈沉實為標病,宜茵陳大黃湯。如不渴、嘔吐,大便通利,小便清長,舌紅潤,脈沉無力,手足厥冷,宜加味理中湯。或先屬陽證,因體虛下之太過,虛邪傳入陰經,寒證悉具,理中湯溫補。
足少陰腎經:口燥咽乾,舌苔邊黃、中黑,大便秘或清水,脈沉實有力,此熱邪傳少陰本病,調胃承氣湯微下之。以後譫語便秘,繞臍硬痛,煩躁大渴,脈反沉疾,此熱邪傳入少陰標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本經有熱邪傳入衝脈,干於血分,血熱妄行,逆上則嘔血,迫下則便血。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病症表現為腹脹、口乾、舌苔黃、手腳溫熱、全身發黃、小便困難、大便不通、腹痛,脈象沉而有力,屬於本病,應服用桂枝大黃湯治療。若出現頭部出汗至頸部,口渴、小便赤、大便乾燥、全身和眼白發黃,脈象沉而有力,則屬於標病,應服用茵陳大黃湯治療。如果沒有口渴、伴隨嘔吐、大便通暢、小便清長、舌頭紅潤、脈象沉而無力、手腳冰冷,則應服用加味理中湯治療。若先出現陽證,因體虛導致藥物過度下瀉,虛邪傳入陰經,出現寒證,則需用理中湯溫補。
足少陰腎經病症表現為口乾舌燥、舌苔邊緣黃、中間黑、大便不通或腹瀉清水,脈象沉而有力,屬於熱邪傳入少陰本病,應服用調胃承氣湯微量下瀉。若出現神志不清、大便不通、腹部繞臍處硬痛、煩躁不安、口渴,脈象反常沉而急促,則屬於熱邪傳入少陰標病,應服用大承氣湯急劇下瀉。若熱邪傳入衝脈,影響血分,導致血熱妄行,逆流向上則嘔血,向下則便血。
外證神昏譫語,舌燥無苔,如火炙豬腰子,脈沉澀、或洪數,宜生地黃連阿膠湯或歸地養榮湯。以上皆熱邪傳腎,水涸為病,非真陰證也。本經惡寒厥逆,蜷臥不渴,吐瀉、腹疼身重,脈沉遲屬臟寒,宜回陽救急湯溫補。
足厥陰肝經:胸腹脹滿,消渴飲水,譫語煩躁,便秘或下清水,舌乾,黃黑燥苔,脈沉實有力,此熱邪傳入厥陰本病,宜六乙順氣湯下。以後有前證,手足反冷,或乍溫,乃熱深厥亦深,非寒厥也。脈沉實有力為標病,大承氣湯急下之。本經口吐涎沫,四肢逆冷,過乎肘膝,不渴,小腹痛,脈沉遲。此本經真陰證,急宜回陽救急湯、茱萸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外在病症表現為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舌頭乾燥無苔,如同用火烤豬腰子一樣,脈象沉澀或洪數,應該用生地黃連阿膠湯或歸地養榮湯治療。以上情況都是熱邪傳入腎臟,導致水液枯竭所致,並非真正的陰虛證。
本經(足厥陰肝經)的病症表現為惡寒、四肢厥逆,蜷縮臥床,不渴,嘔吐、腹痛、身體沉重,脈象沉遲,屬於臟寒,應該用回陽救急湯溫補。
足厥陰肝經:胸腹脹滿,消渴飲水,胡言亂語,煩躁不安,便秘或排泄清水,舌頭乾燥,黃黑色燥苔,脈象沉實有力,這是熱邪傳入厥陰經的本病,應該用六乙順氣湯治療。之後如果出現之前的病症,同時手腳反覆發冷,或者突然變熱,這是熱邪深入厥陰經,並非寒厥。脈象沉實有力是標證,應該用大承氣湯急下治療。
本經的病症表現為口吐涎沫,四肢逆冷,超過肘膝部位,不渴,小腹疼痛,脈象沉遲。這是本經的真正陰虛證,應該緊急用回陽救急湯、茱萸四逆湯溫補。
六經中惟少陰腎經疑似難明,脈俱沉。沉而有力為陽,大黃、芒硝攻下;沉而無力為陰,附子、薑、桂溫補。一毫千里,殺人反掌,臨時細心並外證參酌。陽證似陰、陰證似陽等十二證,古書皆各分條立論,初學最難剖析。(宏)極欲後人易解,姑匯為二論,雖然大同小異,用藥寒熱輕重,臨床細加詳察。
白話文:
六經之中,只有少陰腎經的病症比較難理解,脈象多半沉伏。沉而有力屬於陽證,要用大黃、芒硝攻下;沉而無力屬於陰證,要用附子、薑、桂溫補。醫術如一毫之微,却能影響千里,治病如同反掌之間,需要臨場細心,並參考外在症狀。陽證似陰、陰證似陽等十二種特殊症狀,古書都分別列出論述,初學者最難分辨。
(宏)我非常希望後人能夠更容易理解這些醫理,所以將它們歸納為兩種論述,雖然大體相同,但用藥寒熱輕重有所差別,臨床實踐時要仔細觀察並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