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4)
卷之二 (4)
1. 傷寒
(正名,論初感,論兩感,六經形證治例,陰陽似證,陰陽毒,腎傷寒,汗吐下等可不可治法,變證,辨證大要,察脈大要,用藥大法,傷寒方法)
經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又曰: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為病者,必死。傷寒者,霜降後至春分前感寒,即病之名也。冬時寒伏於肌骨,春時隨陽氣升發,或復感寒邪,發為溫病。經曰:冬傷於寒,春為溫病是也。三、四月病名晚發。
鬱而至五、六月為熱病。夏月壯熱,不惡寒為中暍。頭疼脛冷,腹滿為濕溫。身熱足冷,項強惡寒,頭搖口噤,身背反張為痓證。春宜溫而反寒,夏宜熱而反涼,秋宜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感之為病名時氣。有沿家遍戶,長幼病同者,名疫癘。不時有暴感風寒而病者,名感冒。
又有冬溫、溫毒、寒疫、風濕等,同類一十四證。凡身熱無汗屬寒邪,可用主方發汗;身熱有汗屬風與濕,可依加減方止汗而愈。
有類傷寒四證:如頭疼發熱,身不痛,氣口脈盛,惡食欲吐者,食積也。不頭疼,身痛惡寒,或煩熱時頭痛不眠者,虛煩也。憎寒發熱,不頭疼項強,氣急胸滿,脈滑大者,寒痰也。發熱憎寒,嘔綠色水,腿腳紅光腫痛,甚而衝心作痛者,腳氣也(各有門類)。有惡寒拘急,飲食作嘔,甚則心煩,眩暈氣急,脈浮緊者,腫毒、疔癰也。
或內生肺癰、腸癰之類(依外科治)。有因跌損閃挫亦發熱者,瘀血也。婦人經脈不行及陰虛血少等證,亦惡寒發熱拘急,切宜分別。如傷寒誤食傷人,諸證誤作傷寒,斷其穀食,尤至傷人,慎之。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風和寒氣侵襲人體,會讓人全身的汗毛都豎立起來,皮膚毛孔關閉,導致體溫上升產生發熱現象。又說,凡是受到寒氣的侵襲,就會產生熱性的疾病,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致命。但若是同時受到兩種寒氣的侵襲而致病,那情況就非常危險,很可能會死亡。所謂的傷寒,指的是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感受到寒氣,進而產生的疾病。冬天時,寒氣藏匿在肌肉和骨骼中,到了春天,隨著陽氣的升騰,如果再度感受寒氣,就會引發溫熱性疾病。正如經典所說,冬天受了寒,到了春天就會產生溫熱性疾病。三、四月份的疾病被稱為晚發。
到了五、六月,疾病進入鬱結階段,成為熱性疾病。夏季酷熱,沒有惡寒反應的,被視為中暑。頭痛、小腿冰冷、腹部脹滿的,則是濕熱性疾病。身體發熱,腳卻冰冷,脖子僵硬,對寒冷有強烈反應,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弓,這就是痙病的症狀。春天應該溫暖,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暖,這種情況下感染的疾病被稱為季節性疾病。有的家庭全家人不分老幼,病情完全相同,這種情況被稱為瘟疫。不時有人突然受到風寒侵襲而生病,這種情況被稱為感冒。
還有冬溫、溫毒、寒疫、風濕等十四種類似的疾病。凡是身體發熱,但不出汗的,屬於寒邪,可以使用主方來發汗;身體發熱,但有出汗的,屬於風邪或是濕邪,可以按照增減方來止汗,從而康復。
有四種類似傷寒的病症:例如頭痛發燒,但身體不痛,胃口好,脈搏強勁,有惡心嘔吐傾向的,這是食物積滯的症狀。不頭痛,身體痛,怕冷,偶爾會感到煩躁和熱,頭痛失眠的,這是虛煩的症狀。怕冷發燒,不頭痛,脖子不僵硬,呼吸急促,胸口憋悶,脈搏滑大,這是寒痰的症狀。發燒怕冷,嘔吐綠色液體,腿腳紅腫疼痛,甚至心臟部位劇痛,這是腳氣的症狀(各有專門的診斷)。有怕冷,身體僵硬,吃東西就想嘔吐,嚴重的話,心煩,眩暈,呼吸困難,脈搏浮緊的,這是腫毒,或是疔瘡的症狀。
有些疾病,像是肺癰、腸癰,是由內部產生的(需按照外科方式治療)。因為跌打損傷也會發燒,這是瘀血的症狀。婦女如果月經不調,或是陰虛血少,也會有怕冷、發燒、身體僵硬的症狀,必須仔細區別。例如,傷寒患者誤食有害的食物,各種病症被誤認為傷寒,停止攝取食物,這樣更會傷害到身體,一定要小心。
2. 論初感(附:小愈)
夫寒邪中人,陽經受病,太陽為首;陰經受病,少陰為先。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為表裡,陰陽臟腑之配合也。然寒之初感,必入膀胱陽經而作熱。若腎虛或因房勞遇寒,則邪乘虛直入少陰作寒,為陰證矣(依中寒門)。如膀胱受邪,寒主收引,腠理閉塞其陽氣,為遍身熱,可即以發散藥服之。
腠理開,汗出而邪解,陽氣得泄,身涼而愈。若此時逡巡畏縮,或藥下不中病,則邪熱漸傳六經,變態百狀,治療最難。但能防之於未然,寧有深重之疾哉!蓋風初感,肺先受之,必噴嚏鼻塞,頭痛腦脹、惡風等候,乃風入之漸也。此際能增益衣衾,百凡戒謹,豈有傷風之患乎?如寒初感,腠理閉之,必足下微冷,身上覺寒,形體拘急,臂膝頻欲舒挺為快,乃寒入之漸也。
此際能斷穀食,絕房幃,包首裹足,厚覆安臥,惟飲熱薑、蔥、茶湯,令有微汗出,過宿自然平復,豈有傷寒之患乎?若已感冒寒邪,初猶不覺,仍前作勞,強進飲食,邪氣得腥酒穀味補助,所謂邪得補而愈盛是也,寒氣必然入里,多至危怠。更犯色欲,必為陰證,為兩感。
皆由失於防微杜漸也。
有小愈病加者何?蓋此證多日不食,必不餓死,必宜待熱退,方可飲食。日數縱多,亦待熱勢將平,微與粥湯,養其胃氣。熱除,漸與薄粥,最忌腥酒。又有因病時熱渴,誤飲涼酒,遂致危亡者。經曰:多食則復,食肉則遺,飲酒則劇,復感風寒勞復,皆難治。犯淫自病,名女勞復。無病者病,名陰陽易,多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初次感染風寒的理論(附帶討論病情稍微好轉的情況)。內容指出,當寒邪侵襲人體,首先影響的是陽經,特別是太陽脈;陰經受影響時,則以少陰脈為最先。足少陰腎脈和足太陽膀胱脈互為表裡,這是人體陰陽臟腑的配合關係。然而,剛開始受到寒邪侵擾時,通常會進入膀胱的陽經,導致發熱。如果腎虛或是房事過後遭遇寒冷,寒邪可能直接進入少陰脈,導致體內發寒,形成陰證(參考中寒門的描述)。當膀胱受到邪氣影響,由於寒邪的特性,肌膚毛孔會緊閉,封鎖了體內的陽氣,使得全身發熱,這種情況可以服用散發藥物來解決。
當肌膚毛孔打開,汗液排出,邪氣就會被驅散,陽氣得以宣洩,身體會逐漸恢復涼爽,疾病也就隨之痊癒。然而,如果在這個時候遲疑不敢行動,或是所服用的藥物無法對症下藥,那麼邪熱會慢慢傳遍六經,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治療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只要能夠預防於未然,又怎麼會有嚴重的疾病呢?
舉例來說,當風邪初次入侵,最先影響的就是肺部,會出現打噴嚏、鼻塞、頭痛、腦脹、怕風等症狀,這是風邪剛開始入侵的徵兆。這個時候,只要增加衣物保暖,小心戒備,就不會有風邪入侵的困擾。同樣地,當寒邪初次入侵,肌膚毛孔緊閉,腳底會感到微微的冰冷,身體會感到寒冷,身體會變得僵硬,手臂和膝蓋會頻繁伸展以求舒適,這是寒邪剛開始入侵的徵兆。
這個時候,只要停止攝取食物,避免房事,用布包裹頭部和腳部,蓋上厚重的被子安靜躺臥,只喝熱薑、蔥、茶湯,讓身體微微出汗,經過一夜之後,身體自然會恢復正常,就不會有寒邪入侵的困擾。然而,如果已經感染寒邪,初期卻沒有察覺,仍然進行勞累的工作,強迫自己進食,那麼邪氣會因為腥酒谷味的補助而變得更加旺盛,這就是所謂的邪氣得到補充反而更加旺盛的情況,寒氣必然會深入體內,造成更大的危險。再進一步,如果還進行性行為,就可能會成為陰證,或是兩感的情況。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未能及早防範,未能阻止疾病的發展。
為什麼有些人在病情稍微好轉後,病情反而加重呢?這是因為這種病症通常會讓人多日無法進食,但是人並不會因此餓死。必須等到體溫回復正常,才能開始進食。即使經過多日,也要等到體溫趨於平穩,才能開始少量飲食,以滋養胃氣。當體溫完全恢復正常後,才能逐漸開始食用稀飯,但是絕對不能吃腥酒。有些人因為在生病時感到口渴,誤飲涼酒,結果導致生命垂危。古籍中記載:如果飲食過量,病情會反覆;如果食用肉類,病情會留下隱患;如果飲酒,病情會加劇;如果再次感染風寒或是勞累,病情都會很難治療。如果在患病期間進行性行為,會導致病情加重,稱為女勞復。如果本來沒有病的人進行性行為,會導致陰陽失調,稱為陰陽易,往往會導致死亡。
3. 論兩感
帝曰:其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疼發熱,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
欲解表則有里,欲攻裡則有表,表裡概不能一治,故死。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宜沖和靈寶飲,或大羌活湯治之。次察形證,如里證急者,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微攻之;表證急者,柴葛解肌湯或小柴胡湯微解之;若下利身痛,四肢厥冷,脈沉,邪傳陰經,宜四逆湯或理中湯分輕重溫之。
白話文:
皇帝問道:對於同時感受寒邪的病情,其脈象與病狀該是如何呢?岐伯回答:同時受到寒邪影響的情況下,第一日,太陽與少陰兩條經絡同時受病,會出現頭痛、發燒、口乾及心中煩悶的症狀;第二日,陽明與太陰兩條經絡同時受病,就會有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以及說胡話的現象;第三日,少陽與厥陰兩條經絡同時受病,就會耳聾、睪丸收縮且四肢冰冷,無法進食,失去意識,到第六日就會死亡。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天的邪氣,一旦感受就會傷害人的五臟,因此可以知道,無論是內邪還是外邪,只要臟腑同時受病,就非常危險。
想要治療表面的病徵,但裡面也有問題,想要解決裡邊的問題,外面又有病症,表面和內部的病都不能單獨治療,所以會導致死亡。如果感受到的邪氣較淺,還有可能治癒,應該用沖和靈寶飲,或者大羌活湯來治療。接著要詳細檢查病人的病狀,如果內部病狀更急迫,可以用大柴胡湯或者調胃承氣湯稍微攻裡;如果是表面病狀更急迫,可以用柴葛解肌湯或者小柴胡湯稍微解表;如果出現下痢、身體疼痛、四肢冰冷、脈象沉弱,表示邪氣已傳到陰經,應該用四逆湯或者理中湯,根據病情輕重溫補治療。
4. 六經形證治例
足太陽膀胱經:頭痛項強,脊腰膝痛,惡寒拘急,身熱無汗為表實,依主方。得病微熱譫語,小便不利,熱結膀胱,宜桂苓飲。小便利而小腹急脹,為蓄血證。看大便黑,口渴飲水不欲咽,桃仁承氣湯下去黑血;熱甚汗出,至頸而還,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必發黃,宜茵陳五苓散(五苓加茵)。汗後口渴鼻塞,表未解,煩躁目瞑,必衄血成流,病解;不成流,再微汗。
足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身熱微畏寒,自汗舌乾,脈微洪長,屬陽明表證本病。舌苔白滑,葛根湯加柴胡、黃芩;不退,生地芩連湯。以後大渴舌黃苔,屬經證,如神白虎湯;渴甚倍石膏,加天粉、黃連、竹葉。潮熱自汗,揚手揭被,大便秘、轉矢氣(臭屁也),或自利穢水,胸痞,舌黃苔,乃陽明標病,大柴胡湯;未效,六乙順氣湯。舌苔黑燥如芒刺,重用大黃、芒硝;未效加用,失用則死。
表未清,里又劇,大柴胡湯。熱甚,三黃石膏湯。睛紅,三黃巨勝湯。
足少陽膽經:耳聾脅痛,乾嘔口苦,寒熱往來,微畏寒,汗少,舌白苔,脈浮弦者,為少陽經病。膽無出入之路,在半表半裡,禁汗、吐、下,宜柴胡雙解飲和解。以後身熱耳聾,胸滿嘔渴,舌黃苔,自利,脈弦,為標病,只宜小柴胡加黃連、竹茹、枳實。二便秘少加大黃。
足太陰脾經:腹滿咽乾,舌黃苔,手足溫,身黃,小便澀,大便秘,腹痛,脈沉有力,為本病,宜桂枝大黃湯下。以後頭汗至頸而還,口渴小便赤,大便實,身目黃,脈沉實為標病,宜茵陳大黃湯。如不渴、嘔吐,大便通利,小便清長,舌紅潤,脈沉無力,手足厥冷,宜加味理中湯。或先屬陽證,因體虛下之太過,虛邪傳入陰經,寒證悉具,理中湯溫補。
足少陰腎經:口燥咽乾,舌苔邊黃、中黑,大便秘或清水,脈沉實有力,此熱邪傳少陰本病,調胃承氣湯微下之。以後譫語便秘,繞臍硬痛,煩躁大渴,脈反沉疾,此熱邪傳入少陰標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本經有熱邪傳入衝脈,干於血分,血熱妄行,逆上則嘔血,迫下則便血。
外證神昏譫語,舌燥無苔,如火炙豬腰子,脈沉澀、或洪數,宜生地黃連阿膠湯或歸地養榮湯。以上皆熱邪傳腎,水涸為病,非真陰證也。本經惡寒厥逆,蜷臥不渴,吐瀉、腹疼身重,脈沉遲屬臟寒,宜回陽救急湯溫補。
足厥陰肝經:胸腹脹滿,消渴飲水,譫語煩躁,便秘或下清水,舌乾,黃黑燥苔,脈沉實有力,此熱邪傳入厥陰本病,宜六乙順氣湯下。以後有前證,手足反冷,或乍溫,乃熱深厥亦深,非寒厥也。脈沉實有力為標病,大承氣湯急下之。本經口吐涎沫,四肢逆冷,過乎肘膝,不渴,小腹痛,脈沉遲。此本經真陰證,急宜回陽救急湯、茱萸四逆湯溫之。
六經中惟少陰腎經疑似難明,脈俱沉。沉而有力為陽,大黃、芒硝攻下;沉而無力為陰,附子、薑、桂溫補。一毫千里,殺人反掌,臨時細心並外證參酌。陽證似陰、陰證似陽等十二證,古書皆各分條立論,初學最難剖析。(宏)極欲後人易解,姑匯為二論,雖然大同小異,用藥寒熱輕重,臨床細加詳察。
白話文:
[六經病症與治療範例]
足太陽膀胱經:會有頭痛、脖子僵硬、脊背、腰部及膝蓋疼痛的症狀,怕冷、身體緊繃、發燒但不出汗,這是表面實症,需遵循主要療法。如果發燒伴有譫語,且小便不暢,是膀胱熱結,應服用桂苓飲。若小便正常但小腹緊急脹痛,這可能是蓄血癥狀。觀察大便顏色變黑,口渴喝水但不想吞嚥,服用桃仁承氣湯可排出黑色血液;熱度升高出汗,汗水到達頸部,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可能會出現黃疸,應該使用茵陳五苓散。出汗後口渴且鼻塞,表示表症未解除,會感到煩躁、眼睛閉合困難,可能會大量流鼻血,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如果沒有大量流血,則需要再微微出汗。
足陽明胃經: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身體發熱伴隨輕微畏寒,自汗、舌頭乾燥,脈搏微弱且洪長,屬於陽明表症。舌苔呈白色且滑膩,可以使用葛根湯加上柴胡、黃芩;若效果不佳,可改用生地芩連湯。之後如果口渴嚴重、舌苔黃色,屬於經絡病症,可用白虎湯;如果渴更嚴重,加倍使用石膏,並加入天粉、黃連、竹葉。潮熱自汗,手舞足蹈,掀開被子,大便乾結,放臭屁,或腹瀉拉稀,胸悶,舌苔黃色,這就是陽明標病,適合使用大柴胡湯;如果效果不佳,則改用六乙順氣湯。舌苔黑且乾燥,像有芒刺,需大量使用大黃和芒硝;如果還是無效,需加量使用,否則可能致命。
表症未清除,裏症又加重,需使用大柴胡湯。熱度升高,可用三黃石膏湯。眼睛紅,可用三黃巨勝湯。
足少陽膽經:耳鳴、脅痛,幹嘔、口苦,寒熱交替,輕微畏寒,汗水少,舌苔白色,脈搏浮動且弦,這是少陽經病。膽無直接出入通道,在半表半里的位置,避免發汗、催吐、瀉下,應使用柴胡雙解飲來調節。之後如果身體發熱、耳鳴,胸悶、嘔吐、口渴,舌苔黃色,自利,脈搏弦,這是標病,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上黃連、竹茹、枳實。如果大便祕結,可增加大黃用量。
足太陰脾經:腹部飽脹、咽喉乾燥,舌苔黃色,手腳溫暖,身體發黃,小便不通暢,大便祕結,腹部疼痛,脈搏沉且有力,這是本病,可用桂枝大黃湯。之後如果頭部出汗到達頸部,口渴,小便赤紅,大便乾結,身體和眼睛發黃,脈搏沉且實,這是標病,可用茵陳大黃湯。如果不口渴、嘔吐,大便通暢,小便清澈,舌頭紅潤,脈搏沉而無力,手腳冰冷,可用加味理中湯。或者原本是陽性症狀,因體質虛弱過度下瀉,虛邪傳入陰經,寒症全面出現,可用理中湯溫補。
足少陰腎經:口乾、咽喉乾燥,舌苔邊緣黃色,中間黑色,大便祕結或排泄清水,脈搏沉實有力,這是熱邪傳入少陰的本病,可用調胃承氣湯稍微下瀉。之後如果譫語、便祕,肚臍周圍硬痛,煩躁、大渴,脈搏反而沉且快,這是熱邪傳入少陰的標病,可用大承氣湯迅速下瀉。本經熱邪傳入衝脈,影響血液循環,血熱導致出血,向上會嘔血,向下會便血。
外部症狀包括神智不清、譫語、舌頭乾燥無苔,像火烤過的豬腰子,脈搏沉澀或洪大快速,可用生地黃連阿膠湯或歸地養榮湯。以上都是熱邪傳入腎臟,水分枯竭導致的疾病,不是真正的陰性症狀。本經畏寒、四肢厥冷,蜷縮躺臥,不口渴,嘔吐、腹痛、身體沉重,脈搏沉且緩慢,屬於臟腑寒冷,可用回陽救急湯溫補。
足厥陰肝經:胸部腹部脹滿,口渴喝水,譫語煩躁,便祕或排泄清水,舌頭乾燥,舌苔黃色或黑色且乾燥,脈搏沉實有力,這是熱邪傳入厥陰的本病,可用六乙順氣湯下瀉。之後如果上述症狀出現,手腳反而冰涼,或偶爾溫暖,這是熱度深,厥冷也深,不是寒厥。脈搏沉實有力是標病,需使用大承氣湯迅速下瀉。本經口吐泡沫,四肢逆冷,超過肘部和膝蓋,不口渴,小腹疼痛,脈搏沉且緩慢,這是本經的真正陰性症狀,需立即使用回陽救急湯、茱萸四逆湯溫補。
在六經中,只有少陰腎經的判斷較為複雜,脈搏都呈現沉狀。如果沉且有力,是陽性,可用大黃、芒硝攻下;如果沉且無力,是陰性,可用附子、薑、桂溫補。判斷錯誤的後果嚴重,需在臨牀上細心判斷。陽性症狀看似陰性,陰性症狀看似陽性等十二種症狀,古籍中都有分別討論,初學者最難理解。為了讓後人更容易理解,這裡將其匯總為兩種情況,雖然大同小異,但在使用藥物的寒熱程度上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細心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