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氣不歸元

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又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故人身一動一止,至理寓焉;一升一降,存亡系焉。經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蓋足少陰腎經,為元氣之主司。其經設有虧損,不能藏其氣,則氣無所依,由別道而出,如泄氣(即今出屁,)古書轉屎氣是也。因過食,或氣滯,得氣出即寬,及小兒、老人皆勿論。

然有少年因所斫喪過度所致,泄不自知,不能自禁其徵也。其人必面容青慘,形色憔悴,誠虛損之漸,患此者,當自警之。有男、婦久病之後,腎經虛乏,真水涸竭,氣不歸元,而變成喘滿氣急,痰實壅嗽,呼吸短促,不能安臥,甚至抬肩擷肚等狀。若多服降氣利膈、定喘寬胸之藥,強下其氣,致氣無所歸,反增大便下墜,後重裡急,頻至圊而不解。

有用補腎藥而愈者,其始必因多欲傷精,失意傷志,則腎不得養,不能藏攝其氣,猶器敗不能藏物也。其有男遺精、女下帶而不可止,及大小便頻多、易出而不自禁者,皆可例推入。能寡欲節食,起居有常,則脾腎強固,精能通運,無氣之可漏,力能完攝,不使氣之妄行,何病之有?

白話文:

[氣不歸根]

經書上說,如果呼吸停止,那麼生命機能就會消失;如果體內氣的升降運動停止,那麼生命就會陷入危險的狀態。又說,一旦呼吸停頓,生命的活力就會枯竭,一旦氣脈微弱到無法繼續,那麼生死就將分明。所以人體的每一次動與靜,都蘊含着生命的大道理;每一次的升與降,都關係着生命的存亡。經書還說,心臟產生血液,肝臟收納血液;肺部產生氣,腎臟收納氣。因爲足少陰腎經,是主管元氣的。如果這條經絡出現損傷,不能藏住氣,那麼氣就沒有了依附,會從別的路徑逸出,就像放屁一樣,在古書裏稱這爲"轉屎氣"。這是因爲吃太多,或者氣滯,得到氣的排放後人就會感覺舒暢,對於小孩和老人來說都是如此。

然而,有些年輕人是因爲過度勞累導致的,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排氣,無法自我控制。這類人的臉色必定蒼白無光,身體瘦弱,這是虛損的開始,患有這種症狀的人應當自我警惕。有的男女在長期患病之後,腎臟的經絡虛弱,體內的真水乾涸,氣無法迴歸根本,進而發展成喘息困難,呼吸急促,咳嗽伴有大量痰液,呼吸短促,無法安穩睡眠,甚至出現抬肩、腹部緊縮等症狀。如果過多服用降氣、清膈、定喘、寬胸的藥物,強行讓氣下降,導致氣沒有地方可去,反而會增加大便下墜感,排便困難,頻繁上廁所卻排不出。

有的人通過服用補腎藥而痊癒,起初一定是因爲慾望過多傷了精氣,失意傷了意志,於是腎臟得不到滋養,無法藏住氣,就像破舊的容器無法裝東西一樣。如果有男性遺精,女性白帶過多且無法控制,以及大小便次數增多,容易排出卻無法自控的情況,都可以歸納到這一類中。只要能夠節制慾望,控制飲食,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那麼脾胃和腎臟就能變得強健,精氣可以順暢運行,沒有氣會泄露,力量能完全掌控,不讓氣隨意流動,怎麼會有疾病呢?

2. 毋恣茶酒

按《本草》有茶、茗二名。茶味甘苦,微寒無毒,早採細者,氣清上升。主瘻瘡,清頭目,去痰、熱、渴,令人少睡。茗味同,晚採粗者,重濁下降。主下氣、消宿食、利小便、通大腸,宜熱飲。如多飲少睡,令人瘦,去人脂。《茶茗賦》云: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

蓋十二經補瀉、溫涼之藥,茶為腎經瀉品。《難經》曰:瀉南方,補北方。東垣云:腎無實,不可瀉。生民以來,七火常有餘,一水常不足。七藏神云:腎藏精與志,尤為元氣所藏,瀉腎則精氣日損。古無茶,茶始於唐,盛於宋,然亦惟飽後乃飲,空心但飲百沸白湯耳。酒大熱有毒,主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御風寒霧瘴,養脾,行藥力。

味辛者能散,通導周身,至極高之分;味苦者能下,甘者和中,淡者利小便。然大寒凝海,惟酒不冰,能熾心火、傷肺金、腐腸胃、成癖積,甚至成勞。傷寒飲酒者,死。其在火酒,及過於辛勁者,為害尤甚。況又為肝經補品,豪飲則肝橫膽浮。肝者,將軍之官,勇敢出焉,故怒發無懼。

膽者,中正之官,故直許無隱,取禍招尤,職酒之故。噫!能養人亦能害人,善葆者慎之哉。

白話文:

根據《本草》記載,茶有「茶」和「茗」兩種稱呼。茶的味道是甘中帶苦,性質微寒且無毒性,早摘的小葉茶,氣質清新向上,主要功效是治療瘻瘡,清腦明目,去除痰熱和口渴,讓人較不易疲倦想睡。而茗的味道相同,但採摘時間較晚,葉子較粗大,其性質重且向下沉,主要功效是調理氣息、消除宿食,利尿通腸,適合熱飲。然而,如果過量飲用導致少睡,會使人體重減輕,消耗身體脂肪。

《茶茗賦》說:茶能消除滯塞,短期看來有益,但長期下來,它對氣力的消耗和精神的侵害,後果十分嚴重。

茶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對腎經有排瀉作用的藥物。《難經》提到:排瀉南方(心),滋補北方(腎)。李東垣指出:腎臟並無實證,不應該排瀉。自人類誕生以來,七種屬火的器官常處於亢奮狀態,而一種屬水的器官(腎)常處於虛弱狀態。腎臟儲存精氣和意志,特別是元氣的藏庫,若排瀉腎臟,則精氣會逐漸流失。古代沒有茶,茶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但通常只在飯後飲用,空腹時則只喝滾燙的白開水。

酒性大熱,有劇毒,主要功能是殺滅各種邪惡毒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腸胃功能,防禦風寒霧氣,養護脾臟,並有助藥效發揮。

辛辣的酒能散發,使全身暢通,到達身體的最遠端;苦味的酒能下瀉,甘甜的酒能和中,淡味的酒有利尿效果。然而,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下,唯有酒不會結冰,它能燃燒心火、傷害肺臟、腐蝕腸胃、形成癖好積習,甚至引發慢性疾病。感冒期間飲酒的人,可能致死。對於高度酒精的烈酒,以及過於辛辣的酒,危害更大。此外,酒還是肝經的滋補品,豪飲會導致肝氣橫逆,膽汁上湧。肝臟是主宰軍事的大將,勇猛無畏,所以當人憤怒時,就會毫無畏懼地發作。

膽囊是公正無私的器官,因此它允許直言無諱,但這也可能招致災禍,這都是因為酒的原因。嘆!酒既能養人,也能害人,懂得保養的人應謹慎對待。

3. 炅氣愈痛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帝問種種不同之義。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蹜蜷,蹜蜷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炅,音拱,暖氣也)則痛立止,所以諸痛得暖氣則止。

甚者火烘,炒鹽熨,炒薑、蔥或炒麩糠、灰砂皆可。如臍中痛,用面或布條作圈放臍上,炒鹽填於中,大艾炷灸之。陰經中寒,灸氣海、關元。感風、寒、濕氣,四肢筋骨痛甚,絮包火烘。勞傷痛者同法。癰毒初起,蒜灸即散。如腿足寒濕腫痛,六月水邊熱砂,堆擁腿足可愈。

若腹痛得炅不止者,是寒氣與腹中炅氣相薄而滿,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不得出,故痛而便閉不通,須涼藥治之。面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為蠱積。

白話文:

【炅氣止痛】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人體的經脈循行不停,環繞全身不斷,當寒氣侵入經脈導致滯留,血液運行不暢。如果寒氣在脈外,會造成血液減少;若在脈內,則會阻礙氣血流通,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

黃帝進一步詢問各種不同疼痛的原因。岐伯解釋:當寒氣進入脈外,脈道就會變得寒冷,脈管收縮,進而導致脈道緊繃,緊繃的脈道牽拉到微細的血管,因而產生突然的劇痛。一旦得到溫暖,疼痛立刻停止,所以各類疼痛得到暖氣都能緩解。

對於嚴重的疼痛,可以用火烤、炒鹽熱敷、炒薑、蔥、麩糠、灰砂熱敷等方法。如果是肚臍周圍疼痛,可以使用麵粉或布條做成圈狀放在肚臍上,再放入炒鹽,然後用大艾炷進行灸療。如果是陰經受到寒氣影響,應灸氣海和關元穴。若感受風、寒、濕氣,導致四肢筋骨疼痛,可用絮包裹熱源進行熱敷。因勞累受傷引起的疼痛,同樣適用此法。初期的癰毒,用大蒜灸療即可散去。若是腿腳因寒濕引起腫痛,夏天時可以使用河邊的熱沙堆在腿腳上,有助於痊癒。

但如果是腹部疼痛,即使得到暖氣仍然不減輕,這表示寒氣與腹部的暖氣相互衝突導致脹滿,熱氣停留在小腸,造成腸道疼痛,並伴隨高熱和口渴,大便乾結無法排出,所以疼痛並且排便困難,這時需用涼性藥物來治療。面部黃色或紅色表示有熱,白色表示寒,青色或黑色表示疼痛或是有寄生蟲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