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頭痛

(頭風。附:眉稜痛)

難經曰: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不去,則厥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沖其頭,故作痛。如痛引腦、齒,陷於泥丸宮者,名真頭痛。手足厥冷至節,旦發夕死,非藥可治。夫頭痛之證,內成者因氣血痰飲,七情抑鬱;外感者因風寒暑濕,諸邪致傷,然屬風火居多。以人之頂,惟風火二氣易升故也。

矧面為五臟精華,頭為六陽會首。宜疏風散邪,兼清火養血,此其大略也。尤當分別六經及氣血寒熱、濕痰新久為要。凡太陽巔頂痛連額項,惡風;陽明頭目痛連齒頰,身熱;少陽頭角偏痛連耳,寒熱往來;太陰體重有痰,腹滿;少陰足寒氣逆為厥頭痛;厥陰頂痛厥冷,或吐痰沫。

有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氣虛也;眼目昏花,晝寧夜劇,血虛也;痛而多痰,頭目眩運,痰厥也;痛而心煩,體麻足熱,濕熱也。有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為痛,寒也;目頰浮腫,躁熱大痛,熱也。新發為實,經年為虛。如頭痛惡寒身熱屬傷寒,從本門治。又頭風之證,偏正皆屬風熱伏留,男子迎風露宿,婦人頭不包裹者多患此。

日久不愈,邪乘空竅,乃致喪明。偏左屬風及血虛;偏右屬痰與氣虛。治療方法,頭痛同類。經曰:寸口脈中手短者,頭痛。《脈經》曰:陽弦頭痛。凡寸口緊急,或短或浮或弦,皆為頭痛。脈浮滑,風痰易治,短澀難痊。

主方,川芎(一錢五分),羌活,白芷,防風,藁本(各一錢),升麻,細辛,甘草(各三分)

加細茶一撮,蔥頭三個,水二鍾,煎時以覆被覆頭,通連藥罐口,令熱氣熏頭痛處汗出,煎至八分熱服。再煎再熏,服完厚包頭臥,汗出痛止。巔頂痛倍藁本,加酒炒升麻、柴胡。火加酒芩;痰加橘、半。冬加麻黃;夏加石膏。太陽,倍羌活,加蒼朮;惡風寒,麻黃、獨活。

陽明,倍白芷、升麻;自汗、發熱惡寒,葛根、石膏。少陽加柴胡、酒芩。太陰加半夏、蒼朮、南星;脈沉,理中湯(寒門)。少陰,倍細辛;厥冷,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見傷寒。)厥陰,連項痛,欲入太陰,亦倍羌、蒼;厥冷,脈沉緩,吳萸湯主之。氣虛,人參、黃耆;血虛,當歸、川芎;兩虛,調中益氣湯(方見虛損)加川芎、蔓荊、細辛神效。痰厥,半夏白朮天麻湯。

因濕,可吐濕熱,空清膏。有宿痰,先以川芎茶調散吐之,再服川芎、薄荷辛涼之藥。犯大寒厥頭痛,羌活附子湯。火極大痛,便閉,大承氣下(大黃酒煮,方見傷寒)。肥人,二陳加蒼白朮;瘦人四物,酒芩、防風。勞苦及下虛痛甚,此相火自下衝上,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加芎、歸,甚者知、柏、蔓荊、細辛。頭面壅腫有熱,涼膈散(火門)去硝、黃,加桔梗、荊芥、薄荷。

白話文:

頭痛

《難經》說:手三陽經脈,受到風寒侵襲,寒氣潛伏不去,就會導致頭痛。所謂「厥」,就是逆行的意思。氣逆壅塞而衝向頭部,所以引起疼痛。如果痛到牽引腦部、牙齒,深入到腦髓深處的,稱為真頭痛。這種頭痛會伴隨手腳冰冷到關節處,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是藥物無法治療的。頭痛這種病症,內因是氣血不足、痰飲內停、情緒抑鬱;外感是受到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但多數屬於風火上炎。因為人的頭頂,最容易受到風火二氣的影響。

而且面部是五臟精華所匯聚的地方,頭部是六陽經脈會合之處。所以應該疏散風邪、清泄火氣、滋養血液,這是治療的大方向。尤其要分辨是哪條經脈的問題,以及氣血寒熱、濕痰新久的狀況。一般來說,太陽經的頭痛是頭頂連到前額、後頸痛,怕風;陽明經的頭痛是頭部、眼睛痛,牽連到牙齒和臉頰,身體發熱;少陽經的頭痛是頭側偏痛,牽連到耳朵,忽冷忽熱;太陰經的頭痛是身體沉重,有痰,腹脹;少陰經的頭痛是腳冷,氣逆,屬於厥頭痛;厥陰經的頭痛是頭頂痛,手腳冰冷,或吐痰沫。

有頭痛伴隨耳鳴,九竅(指眼、耳、鼻、口、二陰)不通暢的,是氣虛;眼睛昏花,白天還好,晚上加劇的,是血虛;頭痛且多痰,頭暈目眩的,是痰厥;頭痛且心煩,身體麻木、腳發熱的,是濕熱。有的是因為感受極寒,寒氣深入到骨髓,而髓以腦為主,腦氣逆亂就會頭痛,這屬於寒症;也有眼睛和臉頰浮腫,煩躁發熱,頭痛劇烈的,屬於熱症。新發的頭痛多為實證,時間長的則為虛證。如果頭痛怕冷,身體發熱,屬於傷寒,要按照傷寒的方法治療。另外,頭風這種病症,不論偏頭痛或正頭痛,都屬於風熱潛伏不去,男子迎風露宿,婦女頭部不包裹好的,多患此病。

如果病久不愈,邪氣侵入空竅,會導致失明。偏左邊的頭痛,多是風和血虛;偏右邊的頭痛,多是痰和氣虛。治療方法,各種頭痛大致相同。《經脈》說,寸口脈短的人容易頭痛。《脈經》說:陽脈弦硬的,會引起頭痛。凡是寸口脈搏緊急、短促、浮或弦,都是頭痛的脈象。脈象浮滑的,屬於風痰,比較容易治療;脈象短澀的,則比較難痊癒。

主要方劑,川芎(一錢五分)、羌活、白芷、防風、藁本(各一錢)、升麻、細辛、甘草(各三分)。

加入少許細茶,蔥頭三個,用水兩碗,煎藥時用被子罩住頭部,讓藥罐口的熱氣熏到頭痛的地方,使之出汗。煎至八分熱時服用。再煎再熏,服完後用厚布包住頭部躺下,汗出痛止。頭頂痛的,藁本加倍,再加入酒炒升麻、柴胡。火氣大的,加酒炒黃芩;痰多的,加橘皮、半夏。冬天加麻黃;夏天加石膏。太陽經的頭痛,羌活加倍,加蒼朮;怕風寒的,加麻黃、獨活。

陽明經的頭痛,白芷、升麻加倍;自汗、發熱怕冷的,加葛根、石膏。少陽經的,加柴胡、酒炒黃芩。太陰經的,加半夏、蒼朮、南星;脈沉的,用理中湯(屬於寒症)。少陰經的,細辛加倍;手腳冰冷的,脈沉細,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劑見傷寒篇)。厥陰經的,連到後頸痛,將要轉為太陰病的,羌活、蒼朮加倍;手腳冰冷的,脈沉緩,用吳茱萸湯治療。氣虛的,用人參、黃耆;血虛的,用當歸、川芎;氣血兩虛的,用調中益氣湯(方劑見虛損篇),加川芎、蔓荊、細辛,效果很好。痰厥的,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因為濕氣引起的,可以用吐法排出濕熱,用空清膏。有舊痰的,先用川芎茶調散吐出,再服用川芎、薄荷等辛涼的藥。因為感受極寒引起的厥頭痛,用羌活附子湯。火氣極盛,引起劇烈疼痛,大便不通的,用大承氣湯瀉下(大黃用酒煮,方劑見傷寒篇)。肥胖的人,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瘦弱的人,用四物湯,加酒炒黃芩、防風。勞累過度及下焦虛弱而引起的劇烈疼痛,這是腎火從下往上衝,用補中益氣湯(方劑見虛損篇),加川芎、當歸,嚴重時再加知母、黃柏、蔓荊、細辛。頭面部腫脹有熱的,用涼膈散(屬於火症),去掉芒硝、大黃,加入桔梗、荊芥、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