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15)
卷之八 (15)
1. 惡瘡
(附:人面瘡、翻花瘡)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心主血,脾主肉。血熱肉濕,濕熱相搏,潰散肌膚,浸淫不休,不可定名,故曰惡瘡。然亦有辯焉。如氣血鬱於皮膚腠理,可以表而散者,如疥、癬、瘍、疹之類是也。汗之,瘡即已。若氣血鬱於肌肉之分,外連皮膚,作寒發熱而生膿;或七情所招,或膏粱所致,皆宜內托,不宜發汗,汗之則發痓證。故瘡成於皮膚之間,則因其輕而揚之,故汗之,用殺蟲潤燥藥敷之。
若瘡成於肌肉之內,當因其重而減之,瀉經絡之熱,清涼氣血,外以化膿生肌膏熁之。瘡在頭巔,則升而取之,用酒製寒涼藥,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明此三者,其於治瘍,思過半矣。
白話文:
經典提到:各種疼痛、瘙癢和膿包,都與心火有關;各種濕氣、腫脹和滿脹,則與脾土相關。心主管血液,脾主管肌肉。如果血液熱盛,肌肉濕潤,濕熱交纏,就會破壞皮膚,流溢不止,無法確定其名,所以稱為惡性膿包。然而,這也有辨別的方法。像是氣血阻滯於皮膚和毛孔,可以通過外部治療來散開的疾病,例如疥、癬、瘍、疹等類型,用發汗的方法就可以使膿包痊癒。但如果氣血阻滯於肌肉層,外連皮膚,表現為寒熱發燒並生成膿液;或者由情緒波動、或是食用肥甘厚味引起,這種情況應該內部調理,不應使用發汗法,否則會導致抽搐症狀。因此,膿包形成於皮膚表面,就應該輕微地使其散發,因此可以用發汗法,並配合殺蟲潤燥的藥物敷用。
如果膿包形成於肌肉內部,應該根據其重度進行治療,排出經絡中的熱氣,清涼氣血,外部則用化膿生肌膏敷用。膿包位於頭頂,則應向上治療,使用酒製的寒涼藥物,並加上風藥以助其上升,外部則使用殺蟲解熱的藥物敷用。明白了這三種處理方法,對於治療膿包,思考已經過半了。
主方,連翹,當歸,栝蔞根,生地,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牛蒡子,瞿麥,木通,梔子,防風,川芎,甘草(各等分)為粗末,每四錢,水煎服。
敷方(一切惡瘡),白礬(一錢),乳香(七分),輕粉(三分),沒藥(三分),上研勻敷。
白話文:
主方:連翹、當歸、栝蔞根、生地、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牛蒡子、瞿麥、木通、梔子、防風、川芎、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粗末,每次取四錢用沸水煎煮後服用。
敷方(用於所有惡性潰瘍):白礬(一錢)、乳香(七分)、輕粉(三分)、沒藥(三分)。將上述材料研磨均勻後敷於患處。
洗方(一切惡瘡),貫眾,川芎,茵陳,地骨皮,荊芥,獨活,防風,萹蓄,當歸,甘草上水煎洗。
地丁散(惡瘡腫痛)
地丁,當歸,大黃,赤芍,金銀花,甘草(減半)上用水煎服。
白話文:
針對所有惡性傷口,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清潔:
- 補骨脂 (貫眾)
- 川芎
- 茵陳
- 地骨皮 (地骨皮)
- 荊芥
- 獨活 (獨活)
- 防風
- 豆葉 (萹蓄)
- 當歸
- 甘草 (上水煎煮後清洗)
對於惡性傷口發炎疼痛,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 地丁 (地丁)
- 當歸
- 大黃 (大黃)
- 赤芍 (赤芍)
- 金銀花 (金銀花)
- 甘草 (甘草減半) (用水煎煮後服用)
2. 人面瘡
多生於膝上或臂間,狀如人面,眼、鼻、口俱全,此為冤業所致。內服十六味流氣飲、苦參丸,外用貝母末敷之,次用生肌散。
白話文:
這些病症通常出現在膝部或手臂間,形狀類似人臉,擁有眼睛、鼻子和嘴巴,這是因冤屈所導致的。請內服「十六味流氣飲」和「苦參丸」,並使用貝母粉外敷,接著再使用「生肌散」。
3. 翻花瘡
瘡潰從中翻出胬肉如蛇頭狀,大小不一,證由肝經血燥所致。宜內服清肝養血之藥,次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之類。
白話文:
膿包破後,會長出形狀像蛇頭一樣的肉芽組織,大小各異。此症狀是由肝經血液乾燥所引起。應內服清肝養血的藥物,例如八珍湯和十全大補湯,再加入麥冬和五味等類似的藥材。
4. 丹毒
人身忽然變赤如丹,乃血熱肌虛。風邪所搏而成。宜防風通聖散之類治之。
主方(一切丹毒)薄荷,連翹,鬱金,黃芩,黃連,梔子,大黃,甘草,糯米(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蜜湯調服。
敷方(丹毒痛甚),車前草,益母草,地膽草,共搗爛,塗患處。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身體突然變成了紅色,就像丹砂一樣,這表示他們的血液過熱,皮膚變得虛弱。這是風邪侵入所造成的結果。適合使用「防風通聖散」這類藥物來治療。
主要方程式(針對所有丹毒情況):薄荷、連翹、鬱金、黃芩、黃連、梔子、大黃、甘草、糯米(以上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蜂蜜水調和服用。
敷用方程式(當丹毒痛感嚴重時):車前草、益母草、地膽草,一起搗碎,塗抹在患處。
又方,赤小豆(研末),羊角(燒灰)上研勻,雞子清調敷。
又方,治丹毒。大蒜搗如泥,厚塗患處,干即易。
又單方,水苔,慎火草,浮萍,豆葉,生地黃,隨取一味,搗敷患處。
灶心土,靛青,大黃,蚯蚓泥,隨取一味研末,雞子清調塗。
白話文:
又一方法,使用赤小豆研磨成粉狀,加上羊角燒成的灰燼,一同混合均勻,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
再一方法,用於治療丹毒。將大蒜搗成泥狀,厚厚地塗抹在患處,乾了就換新的。
單一方法,選用水苔、慎火草、浮萍、豆葉、生地黃中的一種,搗碎後敷在患處。
使用竈心土、靛青、大黃、蚯蚓泥中的一種,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5. 楊梅瘡
此瘡乃濕熱邪毒所成。或共處者患此傳染;或同飲食、坑廁、圊桶;或於淫室熏惹穢氣;或患下疳、便毒而起。治當察其表裡虛實,先鬚髮散表邪,如防風通聖散、加減敗毒散。濕熱,羌活蒼朮湯;次清裡熱,內疏黃連湯之類,隨證連服數帖。大勢略緩,次服主方解毒,次調和氣血。
最不宜妄求速效,誤服輕粉、粉霜之藥,反收熱毒,沉凝骨髓,日久毒發,頭面周身潰爛不已,痛苦萬狀,悔之不及,致成終身痼疾。初患者,後有羊酒方可用。
白話文:
此病由濕熱邪毒引起。可能因共處一室的人患病傳染;或是共飲食、使用同一廁所、坐便器;或者在不潔的房間中吸入污濁之氣;或者患有性病、肛門疾病導致此病。治療時應辨別病人的表裏虛實,首先需要發散外邪,可使用「防風通聖散」、「加減敗毒散」等藥方。如果是濕熱引起的,則需用「羌活蒼朮湯」來清除濕熱;其次要清裡熱,可以使用「內疏黃連湯」等類型的藥方,根據症狀連續服用幾帖。病情稍有緩解後,再服用主方來解毒,並調和氣血。
最不適合追求速效,誤服輕粉、「粉霜」等藥物,反而會加重熱毒,深入骨髓,長時間下去,毒素發作,頭面部及全身皮膚潰爛不止,痛楚難耐,到時追悔莫及,最終可能形成終身難治的疾病。初期患病的人,之後可用「羊酒方」來治療。
主方,當歸尾,川芎,赤芍,生地,升麻,葛根,黃芩(各一錢),黃連,金銀花,黃柏,連翹(各八分),防風(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蟬蛻(二個),大黃(二錢)上劑煎成,入芒硝一錢服。大便已通,減去硝、黃。
白話文:
此方為清熱解毒之劑,主要藥物有當歸尾、川芎、赤芍、生地、升麻、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黃柏、連翹、防風、羌活、甘草、蟬蛻、大黃等。其中,當歸尾、川芎、赤芍、生地、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黃柏、連翹、防風、甘草、蟬蛻等為清熱解毒的藥物,而羌活則為散寒止痛的藥物,大黃則具有通便的功效。
使用方法是將上述藥物各取一錢、八分、五分、二個、二錢煎煮成湯,然後加入芒硝一錢服用。當大便開始通暢後,可減去芒硝和大黃的用量。此方適用於熱毒內盛、腸胃積熱或寒熱交錯引起的病症。
又方,防風,荊芥,連翹,白芷梢,地骨皮,當歸尾,川芎(上部倍用)木通(下部倍用),黃陣,赤芍藥,五加皮,黃芩,梔子,白蘚皮,金銀花,木瓜,薏苡(下身多用),苦參,皂角刺,蟬蛻,殭蠶,黃柏,白蒺藜,甘草(各四兩),土茯苓(三斤),痛加羌活、獨活。虛加人參、茯苓,去梔子。
白話文:
以下是一組中藥配方,其主要成分包括:
- 防風
- 荊芥
- 連翹
- 白芷梢
- 地骨皮
- 當歸尾
- 川芎(上部用量加倍)
- 木通(下部用量加倍)
- 黃芪
- 赤芍藥
- 五加皮
- 黃芩
- 梔子
- 白蘚皮
- 金銀花
- 木瓜
- 薏苡(下身使用較多)
- 苦參
- 皁角刺
- 蟬蛻
- 僵蠆
- 黃柏
- 白蒺藜
- 甘草(每種各四兩)
- 土茯苓(三斤)
- 痛症時可添加羌活、獨活
- 氣虛時可添加人參、茯苓,並去除梔子。
上銼,作五十帖,每日二帖,水煎服。忌牛肉、燒酒,鹽,煎炒,食之生癬。
又方(治一切楊梅瘡,不俱始終虛實),金銀花,黃連,連翹(各一錢),當歸,生地,防風,木通,薏苡(各八分),白蘚皮,白朮,皂角刺(各七分),甘草(四分)
上劑加燈心二十枚,用仙遺糧(二兩,即土茯苓),石桕捶碎,煎汁二碗,入眾藥煎服。土茯苓二汁,再煎眾藥渣服。
茯苓餅(遠近頑癬,搔爛不痊,並治)
防風,人參,五加皮,白蘚皮,當歸,丁皮(久無真者,丁香代之),木瓜,皂角刺,海桐皮,川芎,金銀花,甘草,乳香(出汗,研),沒藥(出汗,研。各一錢)
白話文:
上銼製成50帖,每天服用2帖,用水煎煮後飲用。禁忌食用牛肉、燒酒、鹽以及煎炒的食物,以防長癬。
另一個配方(用於治療所有楊梅病,無論其初期或終期的虛實情況),包含金銀花、黃連、連翹(各取一錢)、當歸、生地、防風、木通、薏苡(各取八分)、白蘚皮、白朮(取九六三)、皁角刺(各取七分)、甘草(取四分)。
在這個配方中,加上燈心二十枚,使用仙遺糧(即土茯苓,取二兩)、石桕捶碎後煎出的汁液兩碗,與眾藥一起煎煮後服用。土茯苓的汁液再煎煮一次,與眾藥渣一起服用。
茯苓餅(適用於遠近的頑癬,搔抓後未癒合,並能治療)
配方包括防風、人參、五加皮、白蘚皮、當歸、丁皮(若無真正品種,可用丁香替代)、木瓜、皁角刺、海桐皮、川芎、金銀花、甘草、乳香(出汗後研磨)、沒藥(出汗後研磨,各取一錢)。
上為末,對和麵作餅,蒸熟拌乳香、沒藥末,嚼食,白湯送下。
西聖復煎丸,治瘡後腫塊,經年破爛,諸藥不愈。
乳香,孩兒茶,沒藥,丁香(各一兩),阿魏,白花蛇,血竭(各四錢,各為末),白麵(一斤,炒熟),蜂蜜(六兩,煉熟),香油(四兩,煎熟),棗(水煮乾,去皮核)
上為一處,搗千餘下,丸如彈大。每服二丸,土茯苓煎汁化服,一日三次。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與麵粉混合做成餅狀,蒸熟後加入乳香和沒藥的粉末,咀嚼著吃,並搭配白開水一起飲用。
【西聖復煎丸】,此藥方用於治療傷口癒合後留下的腫塊,經過一年仍舊破爛,且各種藥物治療無效的狀況。
所需草藥包括:乳香、孩兒茶、沒藥、丁香(各一兩)、阿魏、白花蛇、血竭(各四錢,分別研磨成粉末),麵粉(一斤,炒熟),蜂蜜(六兩,煉製熟透),香油(四兩,煎熟),紅棗(用水煮至乾燥,去除果肉及核)。
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搗碎超過一千次,形成如彈丸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粒,使用茯苓煎熬的汁液來溶解服下,一天分三次服用。
拔毒糕,土茯苓(去皮為末,一斤),白蜜(一斤),糯米粉(一升)
上和勻,蒸糕,食土茯苓汁送下,忌飲茶湯。
羊酒方,治楊梅瘡,初覺即宜服此。
大黃,麻黃(天熱減半),蟬蛻(各一兩),羊肉(斤許,煮汁,三飯碗聽用。)
同好酒三碗,煎藥至三碗,先以羊肉同飯吃完,次服藥汁完,厚蓋臥,頭至足出大汗,欲瀉至空地,連解連移,勿令氣復入肛門,內外毒盡出,無後患。
白話文:
【拔毒糕】,使用土茯苓(去除皮後研磨成粉末,共一斤),白蜜(一斤),糯米粉(一升)。
以上材料混合均勻,蒸製成糕狀,食用時可服用土茯苓汁,並忌飲茶水。
【羊酒方】,治療楊梅病,初期發現就應服用此方。
大黃,麻黃(天熱時減少一半份量),蟬蛻(各一兩),羊肉(約一斤,煮出的汁,可供三飯碗使用)。
與三碗好酒一同煎煮,直至剩下三碗藥汁,首先食用羊肉和飯,接著服下藥汁,覆蓋身體休息,讓頭到腳出大汗,直到瀉到空地,連續解瀉和移動,切勿讓氣體再次進入肛門,以確保體內毒素全部排出,避免後遺症。
玉脂膏,治楊梅瘡。愈後發鵝掌風,手上白皮層起。
牛油,香油,桕油,黃蠟(各五錢,同熬化,待冷),銀珠(五錢),官粉(一錢),麝香(二分,同研),油藥和勻,火拷掌熱擦,再烘頻擦。
又方,治楊梅瘡,不論久近,及癰毒、鵝掌風,亦須內服解毒方。
灶心土(二錢),水銀(一錢),枯礬(三分),百草霜(一分),白蘚皮末(七分),香油(少許)
上四味研至不見星,入蘚,油和勻,無風處擦手足心。藥完吃蔥湯二碗,厚蓋臥出汗,三日一擦,三次愈。
白話文:
【玉脂膏】,用於治療楊梅瘡。若痊癒後出現鵝掌風,手部會出現白色鱗片狀皮膚。
取牛油、香油、桕油各五錢,黃蠟五錢(熔化後混合並待涼卻),銀珠五錢,官粉一錢,麝香二分(與其他材料一同研磨),將油藥混合均勻,用火烤熱後塗抹在患處,然後再次烘烤並頻繁塗抹。
另一個療法,用於治療楊梅瘡,無論是新舊病,以及癰毒、鵝掌風,都需要內服解毒方。
取竈心土二錢,水銀一錢,枯礬三分,百草霜一分,白蘚皮粉末七分,香油少量
以上四種材料研磨至看不到顆粒,加入蘚,與油混合均勻,在無風的地方塗抹於手腳心。用完藥後喝兩碗蔥湯,覆蓋身體讓汗出,三天後再次塗抹,共三次即可痊癒。
點藥,銀硃,輕粉,杏仁,雄黃(各等分)
上研細末,豬膽調搽,或摻膏藥上貼,加冰片尤妙。
導水丸,治便毒、下疳,、楊梅毒、大小便閉、濕熱為甚。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黑醜(炒),滑石(研,各四兩)上為末,水丸或糊丸,每服二錢,臨臥湯下。
簡便方,官粉(二錢),豆腐(八兩),以官粉摻入腐,重湯煮食。
白話文:
配方一:
- 銀硃、輕粉、杏仁(各等份)。
- 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用豬膽調和後敷於患處,或可與膏藥混合使用,加入冰片效果更佳。
治療項目:此配方適用於便毒、下疳、楊梅病、大小便不通、以及因濕熱引起的病症。
配方二:
-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黑醜(炒)、滑石(研,各四兩)。
- 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製成水丸或糊丸,每次服用二錢,於睡前用湯送下。
簡便方法:
- 官粉(二錢)、豆腐(八兩)。
- 將官粉加入豆腐中,用重湯煮食。
又方,土茯苓(新鮮白者佳),石桕捶碎煎湯,代茶湯任意飲之。
灸法,楊梅瘡初發數個,逐個灸三、五壯,愈。隔蒜灸亦可。
白話文:
又一方法,使用新鮮白色土茯苓,將其打碎後加水煎湯,代替茶飲用,可任意飲用。
灸療方法,對於剛開始出現數個楊梅疹的患者,可以針對每個疹子施灸三到五次,這樣可以痊癒。使用蒜頭隔開後再施灸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