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15)
卷之八 (15)
1. 惡瘡
(附:人面瘡、翻花瘡)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心主血,脾主肉。血熱肉濕,濕熱相搏,潰散肌膚,浸淫不休,不可定名,故曰惡瘡。然亦有辯焉。如氣血鬱於皮膚腠理,可以表而散者,如疥、癬、瘍、疹之類是也。汗之,瘡即已。若氣血鬱於肌肉之分,外連皮膚,作寒發熱而生膿;或七情所招,或膏粱所致,皆宜內托,不宜發汗,汗之則發痓證。故瘡成於皮膚之間,則因其輕而揚之,故汗之,用殺蟲潤燥藥敷之。
若瘡成於肌肉之內,當因其重而減之,瀉經絡之熱,清涼氣血,外以化膿生肌膏熁之。瘡在頭巔,則升而取之,用酒製寒涼藥,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明此三者,其於治瘍,思過半矣。
主方,連翹,當歸,栝蔞根,生地,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牛蒡子,瞿麥,木通,梔子,防風,川芎,甘草(各等分)為粗末,每四錢,水煎服。
敷方(一切惡瘡),白礬(一錢),乳香(七分),輕粉(三分),沒藥(三分),上研勻敷。
洗方(一切惡瘡),貫眾,川芎,茵陳,地骨皮,荊芥,獨活,防風,萹蓄,當歸,甘草上水煎洗。
地丁散(惡瘡腫痛)
地丁,當歸,大黃,赤芍,金銀花,甘草(減半)上用水煎服。
白話文:
【惡性瘡】
古籍記載:所有的疼痛、瘙癢、瘡瘍,都歸咎於心火旺盛;所有因溼氣導致的腫脹和滿悶感,都與脾土功能失調有關。心臟主管血液運行,脾臟則主管肌肉的健康。當血液過熱,肌肉溼度過高,溼熱兩股力量相互作用,使皮膚潰爛,持續浸漬,無法明確命名,所以被稱爲惡性瘡。然而,對於這種情況還是有辨識方法的。
比如,氣血在皮膚表層受阻,可以通過發汗來散去,就像疥、癬、瘡、疹這一類病症,只要通過發汗,瘡就會痊癒。但如果氣血在肌肉深層受阻,外部影響到皮膚,引發寒熱交替併產生膿液;或者由情緒波動引起,或者因飲食過於油膩導致,這時應該從內部調理,而不是發汗,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引發痙攣。因此,瘡如果出現在皮膚表面,我們可以根據它較輕的情況,通過發汗將病邪排出體外,然後使用殺蟲潤燥的藥物進行局部塗抹。
如果瘡發生在肌肉深層,我們應該根據它較重的情況,減少它的影響,清熱瀉火,涼血清氣,然後使用化膿生肌的藥膏進行局部處理。如果瘡在頭部,我們應使用酒制的寒涼藥物,再配合風藥提升藥效,局部使用殺蟲解熱的藥物進行塗抹。理解了這三種情況,治療瘡瘍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主要處方】連翹、當歸、栝樓根、生地、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牛蒡子、瞿麥、木通、梔子、防風、川芎、甘草(各等量)研磨成粗末,每次取四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敷藥配方】(針對各種惡性瘡)白礬(一錢)、乳香(七分)、輕粉(三分)、沒藥(三分),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後局部塗抹。
【清洗配方】(針對各種惡性瘡)貫衆、川芎、茵陳、地骨皮、荊芥、獨活、防風、萹蓄、當歸、甘草,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清洗患處。
【地丁散】(針對惡性瘡的腫痛)
地丁、當歸、大黃、赤芍、金銀花、甘草(減半),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2. 人面瘡
多生於膝上或臂間,狀如人面,眼、鼻、口俱全,此為冤業所致。內服十六味流氣飲、苦參丸,外用貝母末敷之,次用生肌散。
白話文:
這類病徵通常出現在膝蓋上方或是手臂之間,形狀宛如人的臉龐,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的輪廓,這種情況被認為是由過去的冤孽所導致。治療方式上,內部調理可以服用十六味流氣飲以及苦參丸,外部則使用貝母粉來敷患處,接著再用生肌散來促進傷口癒合。
3. 翻花瘡
瘡潰從中翻出胬肉如蛇頭狀,大小不一,證由肝經血燥所致。宜內服清肝養血之藥,次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之類。
白話文:
【翻花瘡】
瘡口潰爛後,從中翻出形狀如蛇頭的胬肉,大小各異,這種情況是由肝經血液乾燥所導致。應當內服有清肝養血功效的藥物,比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再加麥冬、五味子等藥材。
以上翻譯已將古文中醫學術語轉換爲現代漢語。
4. 丹毒
人身忽然變赤如丹,乃血熱肌虛。風邪所搏而成。宜防風通聖散之類治之。
主方(一切丹毒)薄荷,連翹,鬱金,黃芩,黃連,梔子,大黃,甘草,糯米(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蜜湯調服。
敷方(丹毒痛甚),車前草,益母草,地膽草,共搗爛,塗患處。
又方,赤小豆(研末),羊角(燒灰)上研勻,雞子清調敷。
又方,治丹毒。大蒜搗如泥,厚塗患處,干即易。
又單方,水苔,慎火草,浮萍,豆葉,生地黃,隨取一味,搗敷患處。
灶心土,靛青,大黃,蚯蚓泥,隨取一味研末,雞子清調塗。
白話文:
如果身體突然出現紅色斑塊,像染了丹砂一樣,這是因為血液過熱且肌肉虛弱,被風邪侵襲而導致的。應使用防風通聖散一類的藥物來治療。
主方:對於所有類型的丹毒,可以使用薄荷、連習、鬱金、黃芩、黃連、梔子、大黃、甘草和糯米(比例相同)。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蜂蜜水調服。
敷方:若丹毒疼痛嚴重,可以將車前草、益母草、地膽草混合搗爛,塗在患處。
另一個方法,可以將赤小豆研成末,加上燒成灰的羊角,一起研磨均勻,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
還有一個方法,用大蒜搗成泥,厚厚地塗在患處,乾了就換新的。
還有單方,如水苔、慎火草、浮萍、豆葉、生地黃,任選一種,搗碎後敷在患處。
竈心土、靛青、大黃、蚯蚓泥,任選一種研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
5. 楊梅瘡
此瘡乃濕熱邪毒所成。或共處者患此傳染;或同飲食、坑廁、圊桶;或於淫室熏惹穢氣;或患下疳、便毒而起。治當察其表裡虛實,先鬚髮散表邪,如防風通聖散、加減敗毒散。濕熱,羌活蒼朮湯;次清裡熱,內疏黃連湯之類,隨證連服數帖。大勢略緩,次服主方解毒,次調和氣血。
最不宜妄求速效,誤服輕粉、粉霜之藥,反收熱毒,沉凝骨髓,日久毒發,頭面周身潰爛不已,痛苦萬狀,悔之不及,致成終身痼疾。初患者,後有羊酒方可用。
主方,當歸尾,川芎,赤芍,生地,升麻,葛根,黃芩(各一錢),黃連,金銀花,黃柏,連翹(各八分),防風(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蟬蛻(二個),大黃(二錢)上劑煎成,入芒硝一錢服。大便已通,減去硝、黃。
又方,防風,荊芥,連翹,白芷梢,地骨皮,當歸尾,川芎(上部倍用)木通(下部倍用),黃陣,赤芍藥,五加皮,黃芩,梔子,白蘚皮,金銀花,木瓜,薏苡(下身多用),苦參,皂角刺,蟬蛻,殭蠶,黃柏,白蒺藜,甘草(各四兩),土茯苓(三斤),痛加羌活、獨活。虛加人參、茯苓,去梔子。
上銼,作五十帖,每日二帖,水煎服。忌牛肉、燒酒,鹽,煎炒,食之生癬。
又方(治一切楊梅瘡,不俱始終虛實),金銀花,黃連,連翹(各一錢),當歸,生地,防風,木通,薏苡(各八分),白蘚皮,白朮,皂角刺(各七分),甘草(四分)
上劑加燈心二十枚,用仙遺糧(二兩,即土茯苓),石桕捶碎,煎汁二碗,入眾藥煎服。土茯苓二汁,再煎眾藥渣服。
茯苓餅(遠近頑癬,搔爛不痊,並治)
防風,人參,五加皮,白蘚皮,當歸,丁皮(久無真者,丁香代之),木瓜,皂角刺,海桐皮,川芎,金銀花,甘草,乳香(出汗,研),沒藥(出汗,研。各一錢)
上為末,對和麵作餅,蒸熟拌乳香、沒藥末,嚼食,白湯送下。
西聖復煎丸,治瘡後腫塊,經年破爛,諸藥不愈。
乳香,孩兒茶,沒藥,丁香(各一兩),阿魏,白花蛇,血竭(各四錢,各為末),白麵(一斤,炒熟),蜂蜜(六兩,煉熟),香油(四兩,煎熟),棗(水煮乾,去皮核)
上為一處,搗千餘下,丸如彈大。每服二丸,土茯苓煎汁化服,一日三次。
拔毒糕,土茯苓(去皮為末,一斤),白蜜(一斤),糯米粉(一升)
上和勻,蒸糕,食土茯苓汁送下,忌飲茶湯。
羊酒方,治楊梅瘡,初覺即宜服此。
大黃,麻黃(天熱減半),蟬蛻(各一兩),羊肉(斤許,煮汁,三飯碗聽用。)
同好酒三碗,煎藥至三碗,先以羊肉同飯吃完,次服藥汁完,厚蓋臥,頭至足出大汗,欲瀉至空地,連解連移,勿令氣復入肛門,內外毒盡出,無後患。
玉脂膏,治楊梅瘡。愈後發鵝掌風,手上白皮層起。
牛油,香油,桕油,黃蠟(各五錢,同熬化,待冷),銀珠(五錢),官粉(一錢),麝香(二分,同研),油藥和勻,火拷掌熱擦,再烘頻擦。
又方,治楊梅瘡,不論久近,及癰毒、鵝掌風,亦須內服解毒方。
灶心土(二錢),水銀(一錢),枯礬(三分),百草霜(一分),白蘚皮末(七分),香油(少許)
上四味研至不見星,入蘚,油和勻,無風處擦手足心。藥完吃蔥湯二碗,厚蓋臥出汗,三日一擦,三次愈。
點藥,銀硃,輕粉,杏仁,雄黃(各等分)
上研細末,豬膽調搽,或摻膏藥上貼,加冰片尤妙。
導水丸,治便毒、下疳,、楊梅毒、大小便閉、濕熱為甚。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黑醜(炒),滑石(研,各四兩)上為末,水丸或糊丸,每服二錢,臨臥湯下。
簡便方,官粉(二錢),豆腐(八兩),以官粉摻入腐,重湯煮食。
又方,土茯苓(新鮮白者佳),石桕捶碎煎湯,代茶湯任意飲之。
灸法,楊梅瘡初發數個,逐個灸三、五壯,愈。隔蒜灸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