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4)

1. 腳氣瘡

因腎虛風濕所搏,氣血壅滯,毒在膚腠,不得宣通,腳上生瘡。若風毒不散,遷延日久,黃水淋漓,氣血虧傷,難治。

主方(風濕腫潰),漏蘆五加皮槐皮白蘞甘草(各七錢半),蒺藜子(二兩),水煎,無風處淋洗。

敷腳瘡,氈灰,紅棗(燒灰),竹蛀屑,黃丹,枯礬,韶粉,上各等分,研勻摻之。

2. 甲疽

指甲內潰爛。因於濕熱,或剪傷,或履窄。勿涼藥敷。

敷方綠礬(鐵器內炭火封煅溶化,令汁干,取赤者研,五錢),蘆薈(一錢五分),麝香(三分)

上研細和勻,制一絹袋盛藥,套指上,線扎定,日摻自愈。

腳指四邊腫爛,以前礬末一錢,入乳香末三分,敷愈。

又方,牡蠣頭生研極細,每服二錢,靛花研酒調下,仍敷患處。

又方,烏梅白梅,取肉蒸爛裹,或燒灰調敷。

3. 代指

指頭腫爛,爪甲結膿,用烏梅核中仁為末,米醋調膏,另以朴硝泡湯洗,漬指於前膏內,或以豬油調蚯蚓糞塗。

4. 足發背

足面生疽,屬足厥陰、陽明二經之會。由濕熱乘虛下注。活命飲木瓜肉桂、牛膝。先蒜灸,次托裡,再用十全之類。用羊糞瓦上炙乾,煙盡羅末,麻油調敷。癢加輕粉,痛加麝少許,敷。外以山茶葉,或冬青葉裹之,絹條才定。

5. 足跟疽

屬太陽經,乃陰、陽二蹺發源之所。由臟腑積熱所致。忌毒藥敷,外宜蒜灸,內服活命飲加牛膝、肉桂,或紫金錠之類。陰虛服補陰諸丸,煎服。

婦人足跟、足趾腫痛,足心發熱,腫處潰膿,皆宜八珍湯、六味丸;內熱,逍遙散之類。

敷方白朮為細末,先以鹽湯洗淨,乾摻上,一日一換,效。

治腿肚上瘡,水出作癢,用貫眾煎湯洗,後用百藥煎末,唾調敷。

6. 手足裂

乃手足皴澀,皮膚裂開,疼痛不能見風。

膏方,瀝青(四兩),白色黃蠟(八錢),乳香(二錢,另研末)

上用鐵器先熬麻油(一兩),煎熟,次下瀝青,即下黃蠟,以麻布濾入水中,扯拽黃色(揉入乳末)。瓷器收貯。每用以藥火上烘軟塗之,外貼紙,其縫自合。

又方,手足裂痛,用清油(五錢),慢火煎沸,入黃蠟一塊,再煎溶,入水粉、五倍末各少許,熬紫色為度,以熱水洗手足軟,用藥敷,以紙貼痛止。

又,腳縫濕爛,用枯礬三錢,黃丹五分為末,糝。

又,指縫搔癢成瘡,血出不止,用多年糞桶箍燒灰敷之。

又,腳裂爛,以蒸熟藕研成膏,敷之。

又,腳裂縫,以五倍子為末,同牛骨髓填縫內即愈。

冬月腳跟裂,大開出血,用白芨(要明亮堅,勿枯燥者)研細末,水調如糊,先以裂熱湯洗淨,抿藥,外用紙蓋,裹腳,過夜愈。冬月施人,大有利益。

通論以上諸毒:

凡諸般腫毒初見,焮赤腫痛,高大速起,屬陽證易治。惡寒發熱表證,宜加減敗毒散,發汗消解。煩躁口渴,里證,宜黃連內疏湯攻下大便。無表裡證,惟作大痛,邪在經絡,先宜真人活命飲解毒定痛,次托裡養榮湯調和臟腑。若微赤腫痛,平塌不起,屬陰經,難治。急宜十宣散托裡散之類溫補助陽。

外治可灸、可圍、可洗,惟不可針。或攻散,或穿潰、托裡、排膿、生肌、收口諸方諸法,悉於總論採用。其諸癰疽瘡瘍治法,亦大同小異。但宜各證加引經藥,如患在上,入升上之品;在下,兼降下之味。潰後溫補氣血,寒熱虛實,隨證參酌,可獲十全之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