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10)
卷之八 (10)
1. 懸癰
經曰:氣傷痛,形傷腫。患於肛門之前、陰囊之後者,懸癰也。因於七情鬱怒,氣滯血凝,有強忍敗精,有情欲不遂,皆能致此。治之不早,鮮不傷生。凡覺腫痛,急用大赤皮甘草連節數兩,取長流水煎汁,空心飲。更制入藥。先服敗毒散,如寒熱焮痛,清肝解熱,小柴胡湯;如痛腫之甚,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
諸方皆制甘草為君,外用隔蒜灸法,膿成不穿,針之。
主方,甘草(五錢),龍膽草,當歸尾,金銀花,生地黃,柴胡(各三錢),澤瀉,車前子,木通(各五分)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經書上說,氣息受損會導致疼痛,身體受損會引起腫脹。在肛門前後出現的問題,就是懸癰。這是因為情緒波動,氣機阻塞,血液凝結,或是強忍住不當的性行為,或是情慾無法滿足,這些都會導致懸癰。如果不盡早治療,很少有人能夠保全生命。一旦發現腫脹和疼痛,應立即使用大紅皮甘草數兩,取長流水煎煮,空腹飲用。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如果伴有發熱和腫脹疼痛,可以服用敗毒散,如果是肝經濕熱引起的嚴重疼痛和腫脹,則可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是肝經的濕熱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則可服用龍膽瀉肝湯。
所有方劑都以甘草作為主要成分,外用隔蒜灸療法,如果腫脹不破,則可用針刺治療。
主方為:甘草(五錢),龍膽草(一兩),當歸尾(一兩),銀花(一兩),生地黃(一兩),柴胡(一兩),澤瀉(半兩),車前子(半兩),木通(半兩)。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小便澀,倍車前子、木通、澤瀉,加茯苓、黃柏、知母。發熱加黃連、青皮。陰虛加四物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次服此方,以制甘草為主。不潰,用八珍湯加制甘草。無力,清心蓮子飲(方見便濁。)以上諸方,悉制甘草為君。久不收,服大補藥,外用豆豉餅灸。
白話文:
小便頻頻且有阻塞感,請使用加倍份量的車前子、木通、澤瀉,並加入茯苓、黃柏、知母。若出現發熱現象,可進一步添加黃連、青皮。若體質偏向陰虛,則需配合四物湯。對於小柴胡湯(詳見傷寒方書),初次服用時,應以控制甘草的用量為主。若病情未改善,則使用八珍湯(加入控制甘草的用量)。如果感到乏力,可使用清心蓮子飲(詳見便濁方書)。以上各個方程式,都需以控制甘草為主。若長時間未見改善,請服用強力滋補藥物,同時外用豆豉餅灸治療。
制甘草法,治懸癰腫痛,發熱,不問腫潰,俱效。
甘草(赤皮,大者用四兩,切十段),用澗流水一大盞浸透,慢火炙乾,又浸又炙,水盡為度。每服一兩,無灰好酒一碗,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白話文:
【製甘草法】,用於治療懸癢、腫脹、疼痛和發熱症狀,無論腫塊是否已經破潰,都有效果。
材料:甘草(選用帶紅皮的較大的,四兩,切成十段)。
步驟:
- 將甘草放入山間清流的水裡浸泡一大盞,慢火炙乾,然後再浸泡再炙乾,直到水完全蒸發為止。
- 每次服用一兩的量,使用無灰的好酒一碗,加水一起煮沸後,留下七分湯汁,去掉渣滓。在空腹時服用。
2. 囊癰
證屬厥陰肝經。陰道虧虛,濕熱不利,濁氣下注,流入滲道而然;有腹腫漸流入囊,水液不分而致。甚有膿潰皮脫,睪丸懸掛,囊裂水流。惟在治理得宜,亦可平復。先疏肝除濕,次滋陰補養氣血。有醉後飲水入房,乃汗出遇風寒濕毒,乘聚於囊,先以導水丸二服,水去小便如常,以胃苓湯倍白朮、茯苓。
主方,歸尾,龍膽草,生地(各三錢),柴胡,澤瀉,木通,車前子,茯苓(各一錢)上加燈心,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病症屬厥陰肝經,陰道虛弱,濕熱不順暢,使混濁之氣下流,進入排泄管道導致問題。可能出現腹部脹大,漸漸影響到睪丸,造成水分與其他物質無法正常分離。嚴重時,會有膿液破皮、皮膚脫落、睪丸垂掛、睪丸囊破裂流水等現象。但若能適當地進行治療,還是有可能恢復正常的。
首先,應疏肝除濕,接著滋陰補養氣血。若是因為酒後飲水進行性行為,導致出汗遇風寒濕毒聚集在睪丸囊中,可先服用「導水丸」兩劑,待水分排除後,小便能像平常一樣正常排出,再使用「胃苓湯」,其中白朮和茯苓的份量要加倍。
主要藥方包括:當歸尾、龍膽草、生地(各三錢)、柴胡、澤瀉、木通、車前子、茯苓(各一錢),再加入燈心,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未效加黃柏、金銀花、皂角刺、白芷。膿成不破,針之。次服參、耆、歸、朮、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外用紫蘇末敷。或杉炭末敷,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久不收斂,服大補藥,外以附子餅灸。
白話文:
如果治療無效,可以添加黃柏、金銀花、皁角刺和白芷。如果腫塊內有膿液但沒有自行破裂,可以進行針灸治療。其次,服用參、耆、歸、朮和四物湯(一種調理血氣的藥方),在其中加入知母和黃柏。外用紫蘇粉敷於患處,或者使用杉木炭粉,再用紫蘇葉包裹,讓患者平躺休息。如果長時間不能癒合,需要服用大補藥,外用附子餅進行灸療。
3. 腦疽
腦後焮腫,屬太陽膀胱經積熱,或濕毒上壅,或腎虛陰涸。初腫痛甚,煩渴,脈洪數。腫硬未作膿者,宜除濕解毒。痛甚屬濕熱,宜黃連消毒飲之類。大痛或不痛,隔蒜灸,服真人活命飲(方見前)。如便秘,邪在內,宜瀉之。不甚痛,不作膿,宜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補托。
膿成而痛,針之兼托裡。膿多不斂,大補氣血。喜飲冷,宜瀉火。毒盛便秘者,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此證亦用騎竹馬灸法。
白話文:
頭頂腫脹,這通常與太陽膀胱經的積熱有關,或是因為濕毒上行,或者可能是腎虛導致陰液不足。初期腫脹且疼痛,伴有口渴,脈搏強而快。如果腫脹堅硬但尚未形成膿包,應該使用藥物來除濕和解毒。如果疼痛主要由濕熱引起,可以使用「黃連消毒飲」類的藥方。對於劇烈的疼痛或者無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隔蒜灸療法,並服用「真人活命飲」(詳情請參閱前文)。如果出現便祕,表示邪氣在體內,應進行清熱瀉下。如果疼痛程度不大,又未形成膿包,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黃耆」來補益身體。
當膿包形成且有疼痛時,除了使用針灸治療外,還需輔以「補託」的療法。如果膿包分泌物多且不易癒合,則需要大補氣血。如果患者喜愛冷飲,可能需要清熱。對於濕毒嚴重且便祕的情況,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詳情請參閱風門)進行治療。這種情況也可以使用「騎竹馬灸法」進行治療。
主方,黃連(酒製),羌活,生地,當歸身,連翹,黃耆,黃柏,獨活,防風,藁本,防己,蘇木,陳桔梗(各一錢),澤瀉(七分),知母(酒炒,四分),人參,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成,入酒少許,服。
白話文:
此方為清熱解毒、舒筋活血之藥方,包含以下中草藥:
- 黃連(酒製):清熱燥濕,解毒止痛。
- 羌活:散寒止痛,疏風解表。
- 生地: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當歸身:補血調經,養血安神。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黃耆:補中益氣,固表止汗。
- 黃柏:清熱燥濕,利尿止瀉。
- 獨活:散寒止痛,祛風除濕。
- 防風:散風解表,緩急止痛。
- 藁本:疏散風邪,止痛。
- 防己:利水消腫,解毒止痛。
- 蘇木:活血化瘀,消癥散結。
- 陳桔梗:宣肺止咳,利咽排痰。
- 澤瀉:利水滌腎,降火清熱。
- 知母(酒炒):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 人參:大補元氣,益智強心。
- 甘草:調和諸藥,解毒止痛。
以上各藥均用一錢(約3克),澤瀉用七分(約2.1克),知母用酒炒後四分(約1.2克)。所有藥材加水煎煮後,加入少量酒,飲用。
4. 鬢疽
是證多因怒氣而成,或肝、膽、三焦風熱,血虛所致。焮腫大痛,寒熱拘急,先服加減敗毒散,發散表邪。因於怒動肝火,小柴胡湯加連翹、桔梗、金銀花,次服活命飲之類。不作膿不潰,宜托裡。如作膿大痛,托裡解毒。膿成不破,針之。膿潰不斂,大補氣血。
主方(清肝),柴胡,山梔(炒。各錢半),黃芩,川芎,人參(各一錢),連翹,桔梗(各八分),甘草(五分)上水煎,食後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怒氣、肝膽三焦風熱、血虛等症狀導致的病症的治療方法。其內容如下:
「這種病症多半是因為情緒怒氣引起,或者與肝、膽、三焦的風熱以及血虛有關。病徵包括紅腫、疼痛、畏寒發熱、肌肉緊繃。初期可服用「加減敗毒散」,以疏散體表的異常邪氣。如果是由於怒氣引動肝火,則可以將「小柴胡湯」加上「連翹」、「桔梗」和「金銀花」,接著再服用「活命飲」等類似的藥物。如果病情沒有形成膿包,應使用調理內臟的藥物來幫助病情的好轉。如果已經形成膿包且疼痛嚴重,則需要使用能調理內臟並解毒的藥物。如果膿包形成但沒有破裂,可以進行針灸治療。如果膿包破裂但仍無法痊癒,則需大量補充體內的氣血。」
在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藥物有:柴胡、山梔(炒)、黃芩、川芎、人參、連翹、桔梗、甘草。這些藥物的使用方法是用水煎煮後,在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