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一 (7)
卷之一 (7)
1. 脾胃為主
雖有美饌靈藥,必賴脾胃運化。蓋脾胃一臟一腑屬土。《易》曰:至哉坤元,土為萬物之母。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蓋五臟各得受此精華,為精為血,分布脈絡,灌溉周身,皆仰賴脾胃司納穀味而成。
所以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胃主納受,脾司運化。胃不和則食不思,脾不和則食不化。故氣血、津液、百骸、臟腑各失榮養,百病滋起矣。雖然胃常有餘,脾常不足,脾尤重焉。故先哲云:治諸病以健脾為先,調一身以理脾為主。從來補虛皆重腎經,獨東垣云:補腎不如補脾。
苟或飲食失節,寒溫失調,思慮過度,四肢勞極,皆傷脾之由也。夫脾居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健則能食而形體壯盛,傷則少食而肌肉消瘦。故節食、節勞以養脾也,悅心平怒,惜氣寡欲以養四臟也。養四臟,亦以助脾也。母子剋制,環相資養之功,知此則養生之道,思過半矣。
白話文:
[以脾胃為中心]
就算有再美味的食物或是靈丹妙藥,都必須依賴脾胃的運作與轉化。脾胃,一個是臟器一個是腑器,它們都屬於五行中的土。根據《易經》所言:坤元至高無上,土是萬物的母親。醫經上說:飲食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氣,這些精氣會向上輸送到脾,脾將其分散為更精純的養分,再送至肺部,肺部調節水分的通道,將水分向下輸送至膀胱。水份和精華在全身四處散佈,五條經脈同時運作,與四季、五臟、陰陽相互配合,形成日常運作的規律。五臟都能接受到這些精華,轉化為精氣與血液,透過脈絡分佈全身,這一切都仰賴脾胃消化食物的功能。
因此,脾被稱為倉廩之官,胃則被稱為水穀之海。胃負責接受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如果胃部功能失調,人就會不想吃東西;脾部功能失調,食物就無法被消化。因此,氣血、津液、百骸、臟腑都可能失去養分,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雖然胃部通常食物過剩,但脾部卻常常缺乏營養,所以脾的重要性更甚。因此前賢曾說:治療各種疾病,首先應該強化脾胃,調整身體,應以調理脾胃為主。過去補虛的方法多著重在腎經,但李東垣卻認為:補腎不如補脾。
如果飲食不節制,冷熱調節失當,過度思考,四肢過度勞累,這些都是傷害脾胃的原因。脾臟具有坤的靜態美德,同時也有乾的健壯運作能力,健壯的脾能讓我們進食且身形壯碩,若脾受損,則會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因此,節制飲食,減少勞累,可以養護脾臟。保持心情愉快,控制怒氣,節制慾望,可以養護其它四臟。養護其它四臟,也可以輔助脾臟。母子相剋,互相資養,瞭解這些就能掌握養生的道理,這道理已明瞭一大半了。
2. 大黃芒硝
謹按《神農本草經》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推陳致新,安和五臟。又按芒硝,味辛苦寒。主五臟積聚久熱,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二便。古今通治傷寒有餘熱證。東垣賦云:大黃定禍亂而致太平,故名將軍。如傷寒熱邪傳陽明之本,陽邪傳入陰經,陽毒火極等證,用之則頃刻回生,舍之則死不逾日。如不能以脈理明辯者,可以舌色驗之。
如舌乾燥苔,唇焦口渴者,先宜白虎湯,重用錢塘硬石膏(研末)。如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大熱大渴,不怕寒,反怕熱,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大便下利,蒼黑穢水,名協熱自利,臍內梗硬作痛,乃腸中有燥屎,則大黃可用矣。渴極睛紅,苔黃煩躁,芒硝可用矣。如舌苔黑色如芒刺,芒硝、大黃可倍用矣。
如舌燥,雖有白苔,大便下利清水,身無大熱,手足厥冷,脈沉細,名協寒自利,硝、黃不可用也。如舌苔黑色而濕滑,名臟結,有陽證變陰者,皆不可用也。如痢疾初起,或日數多猶有積滯不清,後重窘迫,非大黃不能通快。如頭大痛,目赤腫等證,非酒煮大黃不除。
凡實證涼藥不效者,可用數分,專在用之中病,誤則傷人,失用尤殺人,豈可畏如鴆毒,一例不用乎?今醫者逢迎病家,不用大黃,恐傷胃氣為談柄,病家敬其謹慎王道,屢有熱邪熾極,寧袖手坐視其斃,嗚呼痛哉!余曾見小兒患痘,大渴,失用石膏,胃爛潰穿胸背而死。見痢疾大熱,失用大黃,腰後腎俞枯涸成窟而死。
失用硝、黃所致,如此甚多。如明醫視病的確,用之無不起死回生。歷代名師治法方中多用。今以硝、黃奏奇功者,豈勝枚舉,姑舉一案例之。
附紀:如鹽官沈觀察弟天谷公,應試南都,與選貢劉芑源公同日患痢。沈憶宏曾語,初感即用大黃等,一劑獲瘳。劉延醫不肯用,沈亟往告,醫用熟大黃丸一錢,藥中仍加白朮、山藥,失於通導,竟至不起。又石膏者,傷寒等證神藥,醫有絕不用者,惜哉!
白話文:
根據《神農本草經》,大黃性味苦寒,無毒性。主要功能是調節中焦,幫助消化,破除積食,清除痰液,促進水穀運行,解除腸胃熱結,促進新陳代謝,使五臟平穩和諧。芒硝同樣具有苦辛寒的特性。它主要用於治療五臟中的長期熱結,能破除瘀血,消除腹部痰實結塊,疏通經脈,促進大小便順暢。從古至今,常被用於治療傷寒後的餘熱症狀。
大黃有如平定亂世的將軍,能迅速控制危急病情。比如,當熱邪侵襲陽明經絡,或是熱邪由陽經轉入陰經,或是出現陽毒火旺等情況,使用大黃就能立即挽救生命,若不使用,病人往往會在一兩天內死亡。如果無法通過脈象判斷病情,可以觀察舌色。
比如舌頭乾燥且舌苔厚,嘴脣乾裂,口渴嚴重,這時應該先服用白虎湯,並大量使用硬石膏粉。如果小便呈現深紅色,大便祕結,體溫高,口渴嚴重,不畏寒反而畏熱,手腳亂動,掀開衣物,且大便呈黑色稀水狀,這被稱為協熱自利,肚臍周圍會感到疼痛,這表示腸道有乾燥的大便,大黃這時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如果眼睛發紅,舌苔黃色,心情煩躁,口渴嚴重,這時就可以使用芒硝。如果舌苔呈現黑色,且舌面上有如芒刺般的突起,芒硝和大黃的用量可以加倍。
然而,如果舌頭乾燥,即使舌苔白色,大便呈現清水狀,體溫不高,手腳冰冷,脈象微弱,這被稱為協寒自利,這種情況下,硝和黃就不適合使用。如果舌苔黑色且濕滑,這被稱為臟結,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是陽證還是陰證,都不能使用硝和黃。如果痢疾初起,或是持續時間較長但仍有食物殘渣未清除,感到肛門重壓,非大黃不能有效通便。如果頭痛劇烈,眼睛紅腫,非酒煮大黃不能緩解。
對於實證,如果涼藥無效,可以嘗試使用大黃,但必須精準判斷病情,否則可能造成傷害,甚至致命。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其毒性而一律拒用。現在有些醫生為了迎合患者,避免使用大黃,擔心損傷胃氣,導致病情惡化,令人惋惜。我曾經見過一個小孩出疹子,非常口渴,因為未能及時使用石膏,最終胃部腐爛,胸背穿孔而死。也曾見過一個人患有熱性痢疾,因為未能及時使用大黃,最終腰部腎俞部位形成空洞而死。
未能正確使用硝和黃,導致的悲劇不勝枚舉。但如果醫生診斷準確,使用硝和黃往往能起死回生。歷代名醫在治療方案中多有使用硝和黃。如今,成功利用硝和黃救人一命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裡僅舉一例。
附錄:比如鹽官縣的沈觀察的弟弟天谷公,參加考試期間,和另一考生劉芑源公同時患上痢疾。沈天谷想起之前沈宏的話,一發現病症就立即使用大黃等藥物,結果只用了一劑就痊癒了。而劉芑源請來的醫生卻拒絕使用大黃,沈天谷急忙告知醫生,但醫生只使用了一錢的熟大黃丸,而且藥物中還加入了白朮、山藥,未能達到通便效果,最終劉芑源不幸去世。此外,石膏是治療傷寒等症的神藥,但有些醫生卻完全不使用,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