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8)
卷之八 (8)
1. 流注
經曰: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流注之證,因於怒氣鬱結;或濕痰流積,或飲食勞倦,脾胃傷損;或房室陰虛,陽氣湊襲;或腠理不密,外邪客之;或閃肭折挫,跌撲血滯;或脾虛氣弱,風濕相搏;或傷寒失汗,邪留經絡;或榮氣不從,逆於肉理;或產後敗血,流入關節,皆能致此。或發胸背腰臀,或生四肢臂膝,或結塊、或漫腫、或作痛、或潰膿。
若氣凝滯者,散之攻之;腠疏脾虛者,驅之補之。最宜先散外邪,次調氣血,又次生肌收口。有風濕筋攣骨痛,宜溫經絡。有膿管或瘀血者,用去惡肉方法治。如久而瘡口寒不收者,更宜附子餅灸。慎起居,節飲食,除七情,戒房事,可安。初起用蔥熨法,隨服主方,驅逐寒邪,接補陽氣,更宜參酌加減。
白話文:
經書上說:當人體失去精氣支持時,會感到虛弱;邪氣過盛時,身體會出現實證的症狀。流注之證的病因,往往與怒氣鬱結有關,或是由於濕痰積聚、飲食過量、勞累、脾胃功能受損,或者房事過度導致陰虛、陽氣入侵;也可能因腠理疏鬆、外邪侵入,或是因閃跌、碰撞導致血液滯留;或者脾虛氣弱、風濕交加;也可能因傷寒失汗、邪氣留於經絡;或者榮氣不順、逆亂於皮膚,以及產後敗血流入關節等,這些都是導致流注之證的原因。症狀表現為可能在胸部、背部、腰部、臀部或四肢、臂、膝等處出現,可能是結塊、漫腫、疼痛、潰膿等。
對於氣凝滯的情況,應當使用疏散和攻伐的方法來處理;如果腠理疏鬆、脾虛,則應當使用驅邪和補益的方法。首先應當清除外邪,接著調理氣血,再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如果有風濕引起的筋骨疼痛,則應當溫暖經絡。對於有膿管或瘀血的情況,可以使用去除惡肉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傷口長期不癒合且寒冷難以收口,則可以使用附子餅灸療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控制情緒,避免房事,這樣可以保持健康。
初期可以用蔥熨法進行治療,隨後服用主方,以驅除寒邪、補充陽氣,並且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增減。
未成者令散,已成者令潰。如抑鬱所致而不痛者,宜散郁行經絡;腫硬作痛者,通氣和血為主;潰而不斂者,益氣養血為主;傷寒餘邪未盡者,和解為主;暴怒所致,胸膈不寬者,調氣為主;脾虛濕熱,凝滯肉理而然,健脾除濕為主;閃肭瘀血,活血調氣為主;寒邪筋攣骨痛,宜溫經絡、養氣血為主。
主方,何首烏,烏藥,羌活,白芷,防風,川芎,枳殼,當歸,紫蘇(各一錢),檳榔(七分)水煎服。漫腫、木悶,加官桂、木香。氣鬱加香附、陳皮、厚朴。濕加蒼朮、秦艽。痰加二陳湯(方見痰門)。傷寒餘邪,加減敗毒散加小柴胡湯。寒加五積散(方見寒門)。氣血虛,加人參、黃耆、白朮、芍藥。腫在下部加牛膝、杜仲。
白話文:
對於未成形的病症,應採取散治的方式;對於已經形成且有症狀的,則需促使其潰散。若因鬱結導致但沒有疼痛的,應當散除鬱氣並流通經絡;腫塊硬實伴有疼痛的,主要治療方式為通氣和血;潰瘍不癒合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補益氣血;傷寒病後餘邪未盡的,應以調和表裡為主;因突然發怒導致胸膈不暢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調理氣機;脾虛濕熱,導致肌肉組織凝滯的,主要治療方式為健脾除濕;閃到或受挫後瘀血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活血調氣;寒邪引起筋骨疼痛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溫經絡、養氣血。
針對此種情況,主方是:何首烏、烏藥、羌活、白芷、防風、川芎、枳殼、當歸、紫蘇(各一錢),檳榔(七分),用水煎煮後服用。對於漫腫、木悶的症狀,可以加用官桂、木香。若氣機鬱塞,則可以加用香附、陳皮、厚朴。若體內濕氣較重,則可以加用蒼朮、秦艽。若有痰症,可以加用二陳湯(詳細內容見痰門)。對於傷寒病後餘邪未盡的情況,可以使用加減敗毒散加上小柴胡湯。若病情寒冷,可以使用五積散(詳細內容見寒門)。若出現氣血虛弱的情況,可以加入人參、黃耆、白朮、芍藥。若腫塊位置在下部,可以加入牛膝、杜仲。
一人因怒,脅下作痛,以小柴胡對四物湯加青皮、枳殼、桔梗,愈。
一人腿腫,肉色不變、不痛,以補中益氣湯加生薑、茯苓、枳殼、木香,煎。以附子餅熨之。後服流氣飲,愈。虛,始用六君子湯加當歸,愈。
白話文:
有個病人因為情緒激動,導致肋骨下方疼痛,我們使用了小柴胡方和四物湯,並加入青皮、枳殼、桔梗,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得到了改善。
另一個病人腳部浮腫,皮膚顏色沒有改變,並且不感到疼痛,我們使用了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生薑、茯苓、枳殼、木香進行煎煮。接著,我們用附子餅來熱敷他的腳部。在這之後,他開始服用流氣飲,症狀也得到了痊癒。若病人的體質虛弱,我們會先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進行治療,這樣他也能得到痊癒。
2. 胃癰
證由寒氣隔陽,熱聚胃腕,寒熱不調,血肉腐壞,氣逆於胃,令人寒熱如瘧,咳嗽嘔膿、吐血。脈洪數,膿已成,急宜排膿之劑;脈遲緊,屬瘀血,可下之。否則毒氣內攻,為害非細。
主方,射干,山梔,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一錢五分),白朮,連翹(各五分)
上水煎服。
薏苡仁湯,治風熱唇口潤動,或結核,或浮腫。
白話文:
病症是由於寒氣阻隔了陽氣,導致熱氣聚集在胃部,使得寒熱失調,血液和肌肉腐敗,胃氣上逆,使人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咳嗽、吐出膿液、以及咳血。脈象洪數,表示膿已經形成,應立即使用排膿的藥物;如果脈象遲緊,則屬於瘀血,可以使用下法。否則,毒素會進一步侵入身體,危害不小。
主方是:
- 射乾 (1錢)
- 山梔 (1錢)
- 赤茯苓 (2784) (1錢5分)
- 升麻 (1175) (1錢)
- 赤芍 (988) (1錢5分)
- 白朮 (963) (1錢)
- 連翹 (1099) (5分)
以上藥物用水煎煮後服用。
薏苡仁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嘴脣濕潤、顫抖,或者有結核,或是浮腫的情況。
防風,薏苡仁,赤小豆,甘草(炙。各等分)上水煎服。
白話文:
防風、薏苡仁、赤小豆、甘草(炙制後,各份量相同):以上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
3. 肺癰
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經,其氣結聚所成也。肺主氣,候皮毛,勞傷氣血,則腠理開豁,而寒邪乘虛入之,寒搏於血,蘊結成癰。積熱不散,敗血為膿。其人喘咳,則胸內滿,隱隱痛,兼右脅痛而戰動,咽乾,口內辟辟燥而不渴,時時出濁吐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難治。上寸脈緊數而實為肺癰。治法:
初起宜先服小青龍湯(方見寒門),只一劑,以散風邪;次服
主方,黃耆,桔梗,貝母,薏苡仁,百合(各一錢),當歸,枳殼,栝蔞,桑皮,防己,杏仁(去皮尖),甘草節(各七分)上加姜五片,水二鍾,煎服。大便秘加大黃(五分)。
白話文:
肺癰是由風寒侵襲肺經,導致氣體聚集而成。肺主管呼吸,負責調節皮膚和毛髮的機能。如果勞累傷害了氣血,使得皮膚的孔隙開放,寒邪就有可能趁虛而入。寒邪與血液結合,積聚在某處形成癰腫。如果積熱不散,血液敗壞就可能形成膿液。這種病症會讓人出現喘息和咳嗽,胸內有滿悶感,並伴有右側肋骨疼痛,以及咽喉乾燥,口腔乾燥但不感到口渴,時常吐出混濁帶有腥臭的物質,長時間後會吐出類似米粥狀的膿液,治療起來比較困難。在寸脈上,會表現為緊、數且實的脈象,這就是肺癰的特徵。
初期治療應首先服用「小青龍湯」(詳見寒門方),只需一次,用以疏散風邪;接著服用以下方子:黃耆(1錢)、桔梗(1錢)、貝母、薏苡仁(各1錢)、百合(1錢)、當歸(7分)、枳殼(7分)、栝蔞、桑皮、防己(各7分)、杏仁(去皮尖,1錢)、甘草節(7分)。上方加入五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大便乾結,可以加入大黃(5分)來通便。
又方,知母,貝母,生地,阿膠,桑皮,射干,桔梗,天門冬,杏仁,薄荷,白芨(各七分),甘草(五分),烏梅(一個)
姜三,棗二,水煎,食後服。痰盛加南星、半夏。風寒加防風、白芷、紫蘇。
排膿補肺:黃耆(一兩)水煎服。或甘草、桔梗多煎服。
白話文:
以下是一些中藥配方及其用途:
-
這是一種藥方,包含以下成分:知母、貝母、生地、阿膠、桑皮、射乾、桔梗、天門冬、杏仁、薄荷、白芨(每種各7分)、甘草(5分)、烏梅(一個)。所有成分用水煎煮,於飯後服用。
-
如果痰多,可添加南星和半夏。若出現風寒症狀,則需添加防風、白芷和紫蘇。
-
用於排出痰液並補充肺部功能的藥方,主要成分爲黃耆(一兩),使用水煎煮後服用。亦可選擇多煎甘草和桔梗來服用。
請注意,這些中藥配方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並遵循適當的劑量。某些中藥可能會與您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相互作用,或者對某些人有不良反應。因此,在開始任何新的藥物治療之前,請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又,葶藶棗湯宜服(方見喘門。)
簡便方,槿樹皮水煎服。或烏農樹皮煎服。或薏苡仁煮粥食。
又,白芨為末,每二錢白湯下。或槿皮、白蘞煎服。或葦葉煎湯作飲。
白話文:
關於葶藶棗湯,適合服用(具體方法請參考喘症部分)。
以下是簡單的方法:
- 將槿樹皮用水煎煮後服用。或者使用烏農樹皮煎煮後服用。
- 也可以將薏苡仁煮成粥食用。
另外,使用白芨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送下。或者可以使用槿皮和白蘞煎煮後服用。又或者使用葦葉煎煮成湯來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