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咳嗽

(附:哮吼)

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又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咳之久,乃移六腑,故諸咳皆由邪正相搏。蓋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氣上逆於咽嗌,不得宣通,而為咳嗽,甚至煩悶欲絕,皆邪氣使然也。感病之始,必宜散邪為要。

如變諸咳,則有十種,曰:風、寒、支、肝、心、脾、肺、腎、膽、厥陰咳是也。又六咳者,風、熱、火、燥、寒、濕是也。咳者,無痰有聲,肺氣傷而不清;嗽者,無聲有痰,脾濕動而所致;咳嗽者,有聲有痰,因傷肺而動於濕,因咳而嗽也。又咳有三因之別,如風寒暑濕燥火而致,為外因;喜怒憂思悲恐驚而致,為內因。

如咳而寒熱,引腰背痛,中滿搶心,痛不欲食,乃飢飽傷脾,或勞役傷肝,房幃傷腎,叫呼傷肺之類,屬不內外因。又幹咳嗽者,嗽多聲而無痰,乃陰虛火盛,火鬱而成。漸至午後寒熱,盜汗血痰,多成弱證。或嗽久津亡,或濁唾涎沫,膿血腥穢,胸中隱痛,而成肺痿、肺癰。

如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浮緊虛寒、沉數實熱、弦澀不足、洪滑多痰。治法,初感疏散肺經風寒;內有肺火,宜清降之,必兼消痰順氣、止嗽寬中。

主方,前胡,葛根(各錢半),茯苓,枳殼,桔梗,陳皮,半夏,桑皮,杏仁,紫蘇(各一錢),甘草(五分)上加生薑三片,黑棗一枚。首貼蔥頭二個。春是上升之氣,加知母、黃芩;夏是火炎於上,加黃芩、石膏、薄荷;秋是濕熱傷肺,加防風、梔子、枇杷葉;冬是風寒外束,麻黃(一錢),桂枝(三分)、金沸草。早晨嗽,黃連、枳殼;午前嗽,知母、石膏;晚嗽加四物、黃柏、知母。黃昏,五味子。

胸滿,栝蔞。喘,貝母、蘿蔔子、蘇子。嗽有血,犀角地黃湯、紫菀、阿膠。虛嗽,天、麥冬,知、貝母。風寒啞,細辛(三分),薑、蔥。痰多,合痰方。嗽久,人參、五味、冬花、麥冬、阿膠、白芨、百部、百合、知、貝母、烏梅。如諸邪已清,惟是嗽久,肺脹不能止,兜鈴、粟殼去穰、五倍之類暫用。(一劑,亦可,初感切忌。)

三拗湯,治風寒冷嗽。遇風冷則嗽喘痰涎,胸滿氣塞。

麻黃(不去節),杏仁(連皮研。各二錢),甘草(生用,一錢),加荊芥、桔梗名五拗,姜煎。

祛邪止嗽丸,因感風寒雨濕成嗽,患久不已,冬月風冷嗽甚。

紫蘇葉,冬花蕊,紫菀茸,杏仁(研,紙壓油,另搗如泥),烏梅肉(洗、,蒸、搗),粟殼(潤去穰。各四兩),麻黃(去根),陳皮,桑皮(蜜炒),知母,甘草(各二兩),官桂(一兩)

為末,入梅拌,重曬磨,和杏蜜丸龍眼大,每一丸臨睡,薑、蔥湯化下。

白話文:

(附:哮吼)

古書說:「秋天受濕邪侵擾,冬天一定會咳嗽。」又說:「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咳嗽,不單單只是肺而已。」皮膚毛孔是肺所主,邪氣會先侵入皮膚毛孔,因為它們和肺相連。五臟的咳嗽久了,就會傳到六腑,所以各種咳嗽都是因為邪氣和正氣互相搏鬥。當邪氣潛伏時,氣息平靜;當邪氣活動時,氣息就會亂竄。氣往上逆到咽喉,無法順暢通行,就會產生咳嗽,嚴重時甚至會感到煩悶欲絕,這都是邪氣造成的。剛開始生病時,最重要的是要驅散邪氣。

咳嗽如果產生變化,會有十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風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厥陰咳。另外也有六種咳嗽的分類,分別是:風咳、熱咳、火咳、燥咳、寒咳、濕咳。咳嗽是指沒有痰只有聲音,是肺氣受損而無法清暢;嗽是指沒有聲音只有痰,是脾濕所引起的;咳嗽是指既有聲音又有痰,是因為肺受損而使濕氣產生,是因為先咳後才嗽。咳嗽的原因有三種不同的區分,因為風、寒、暑、濕、燥、火而引起的,屬於外因;因為喜、怒、憂、思、悲、恐、驚而引起的,屬於內因。

如果咳嗽又伴隨寒熱,並且牽引到腰背疼痛、胸腹脹滿、心悸,痛到不想吃東西,可能是因為吃太飽或太餓傷了脾胃,或是勞累過度傷了肝,房事過度傷了腎,大聲喊叫傷了肺等等,這類屬於不內不外的因素。另外,乾咳是指咳嗽時聲音很多卻沒有痰,這是因為陰虛火旺,火氣鬱積而造成的。如果逐漸發展到午後出現寒熱、盜汗、咳血痰,大多會變成虛弱的病症。或者咳嗽很久導致津液耗竭,或是吐出渾濁的口水、膿血,帶有腥臭味,胸口隱隱作痛,就會變成肺痿、肺癰。

如果出現脈象浮的,多是風邪;脈象緊的,多是寒邪;脈象數的,多是熱邪;脈象細的,多是濕邪;脈象浮緊的,多是虛寒;脈象沉數的,多是實熱;脈象弦澀的,多是氣血不足;脈象洪滑的,多是痰濕。治療方法是,剛開始感冒時,應該疏散肺經的風寒;如果體內有肺火,應該清熱降火,並要同時化痰順氣、止咳寬胸。

主要方劑:前胡、葛根(各六克),茯苓、枳殼、桔梗、陳皮、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蘇(各三克),甘草(二克),再加上生薑三片,黑棗一顆。先用蔥頭兩個敷貼。春天是上升的季節,要加知母、黃芩;夏天火氣旺盛,要加黃芩、石膏、薄荷;秋天是濕熱傷肺的季節,要加防風、梔子、枇杷葉;冬天是風寒束縛體表,要加麻黃(三克),桂枝(一克)、金沸草。早上咳嗽,要加黃連、枳殼;中午咳嗽,要加知母、石膏;晚上咳嗽,要加四物湯、黃柏、知母。黃昏咳嗽,要加五味子。

胸悶,要加瓜蔞;氣喘,要加貝母、萊菔子、蘇子;咳嗽帶血,要用犀角地黃湯、紫菀、阿膠;虛弱引起的咳嗽,要用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風寒引起的聲音沙啞,要用細辛(一克),薑、蔥;痰多,要用化痰的方劑。咳嗽很久,要用人參、五味子、款冬花、麥門冬、阿膠、白芨、百部、百合、知母、貝母、烏梅。如果各種邪氣已經清除,只是咳嗽很久,肺氣壅滯無法停止,可以用兜鈴、去瓤的罌粟殼、五倍子之類的藥暫時使用(一劑即可,剛開始感冒時切忌使用)。

三拗湯:治療風寒引起的冷咳,遇到風冷就會咳嗽、氣喘、痰涎多,胸悶氣塞。

麻黃(不去節)、杏仁(連皮研磨,各六克),甘草(生用,三克),再加上荊芥、桔梗,稱為五拗湯,用薑煎煮。

祛邪止嗽丸:治療因為感受風寒雨濕而引起的咳嗽,久治不癒,冬天風冷時咳嗽加劇。

紫蘇葉、款冬花蕊、紫菀茸、杏仁(研磨,用紙吸油,另外搗成泥狀)、烏梅肉(洗淨、蒸熟、搗成泥)、罌粟殼(潤過、去瓤,各十二克),麻黃(去根)、陳皮、桑白皮(蜜炒)、知母、甘草(各六克),官桂(三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烏梅泥拌勻,再次曬乾磨細,和蜂蜜做成如龍眼大小的藥丸,每次睡前服用一丸,用薑蔥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