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臨病須知
臨病時,古有望、聞、問、切四法。切脈固為重,望、聞、問尤居先。當細察受病之源,辯其所現之象。望其色之榮枯,聞其聲之勇怯,問其飲食進否,喜冷喜熱。探其胸腹有無痛處,便溺秘利。驗其目睛、鼻、舌、氣息、蜷臥挺身、向內向外。次診脈理,明表裡虛實,寒熱陰陽,有餘不足,與外證相參合不合。
酌見病之淺深正變,明辯病之同異真似。追溯病前日如何,又預料病後日如何。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當正治,或當從治。病劇者,再候兩足太谿、太衝、衝陽之脈。更驗服過某方某藥,著意詳審,盡得病情,始擬方立案。在患病者,尤當以自己平日嗜好性情及受病原由,詳細說與醫者。
倘諱疾忌醫,則是助庸醫之謬,掣明醫之肘,而自貽其禍也。又醫者固當熟透古方,當神契物性。蓋藥品有陰陽升降、氣勝、味勝等之不同,須令洞徹詳明,則取用時能不泥古而不悖古。所謂藥不執方,合宜則用。古人方藥,但陳大略,原俟後人潤色。
蓋天時有寒燠之不同;民居有燥濕之不同;人身有老少、強弱、肥瘦、黑白、飲啖多寡之不同;病情有內外虛實,似虛而實,似實而虛,似寒而熱,似熱而寒等之不同;其間情態百變,相機時措。古所稱神聖工巧,豈異人任哉?又凡治法用藥,有奇險駭俗者,只要見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顧忌。即如病有臨危,原屬有餘,失於攻下所致,雖至幾微欲絕,猶當攻下取效。
若久瀉久痢,至於滑脫不禁,則宜劫止而後調之。如國家以刑治奸盜,以兵卻虜寇,不得已而用權,權不離經,非霸術也,王道也。乃有醫謬稱王道,一味平補調停,此可施與不足,不可施於有餘。施於有餘,則邪氣得補而愈盛,是速其斃也。又有遇危難證,如大黃、附子,迥若霄壤,恐致殺人,而惟用中和之方,無大熱大寒,救療而死,其殺人一也。病家無識,喜其平穩,卒受害而不覺。
悲夫!雖然臨病妙用,全系平日之識見,學力明透精熟,豈能徼倖襲取於朝夕哉!
白話文:
[面對疾病應知的事項]
面對疾病時,古代有四種診斷方法:觀察、聽聞、詢問、觸脈。脈搏診斷固然重要,但觀察、聽聞和詢問應優先進行。需細心辨別疾病的來源,並判斷其表現的症狀。觀察病人臉色的健康狀況,聽其聲音的強弱,詢問其飲食情況,偏好冷或熱。進一步探查胸部或腹部是否有疼痛,大小便是否正常。檢查眼睛、鼻子、舌頭、呼吸、蜷縮或伸展的姿勢,以及病人面向內或外的情況。接著診斷脈象,理解表面和內部的虛實,冷熱陰陽的平衡,過剩或不足,並將這些信息與外顯的病症結合起來看是否一致。
評估病情的輕重及其變化,明確區分病徵的相同與不同,真實與類似。回溯發病前的狀況,並預測未來可能的發展。緊急情況下先治標,非緊急則治本。有些情況適用直接治療,有些則需反向治療。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再檢查腳部的太谿、太衝、衝陽等脈搏。進一步瞭解病人已服用的藥物,仔細分析,全面掌握病情,才能制定治療方案。對患者而言,應該詳細告訴醫生自己的生活習慣、性格特徵以及發病的原因。
如果患者隱瞞病情,避免就醫,這是在幫助庸醫犯錯,阻礙良醫的治療,最終害的是自己。此外,醫生應熟悉古方,深入理解藥物的性質。藥物有陰陽、升降、氣味等差異,必須深入瞭解,使用時才能既不墨守成規,也不違背古訓。所謂的藥方不是固定不變的,適合纔是關鍵。古人開出的藥方只提供大致方向,後人需加以完善。
因為天氣有冷暖之分;居住環境有乾濕之別;人體有老幼、強弱、胖瘦、膚色、飲食量的不同;病情有內外虛實,虛實交錯,冷熱交替等差異;其中變化多端,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古人所說的神聖工巧,並非只有超人才能做到。有些治療方法和藥物看似極端,只要確定了病情,就可以使用,不必有所顧慮。例如,病情危急,原是因過剩未被清除導致,即使病情已接近絕望,仍應採取清除過剩的方法以求效果。
若是長期拉肚子或腸炎,到達無法控制的地步,則應先強制止住,再進行調理。如同國家以刑罰懲治犯罪,用軍隊擊退敵寇,是迫不得已的手段,這種手段不違背原則,不是霸道,而是王道。然而有些醫生誤解王道,一味地使用溫和的補品,這種方法只能用於體弱者,不能用於過剩者。用於過剩者,則會讓病氣因補而更旺盛,加速死亡。另外,遇到危急病情,如需使用大黃、附子等強烈藥物,但因擔心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只採用溫和的藥方,結果雖未造成大熱或大寒,但病人仍因此死亡,這也是殺人。患者往往喜歡這種溫和的治療,最終不知不覺受到傷害。
可悲啊!然而,臨牀妙用完全取決於醫生平時的知識與經驗,學識高深且熟練,豈能在短時間內僥倖獲得!
2. 制方定規
醫有成法、有活法,成法師古不可悖,活法因時不可拘。古方切中人病,自有定見。品味及分兩,皆按君臣佐使,不可漫為增減,其制丸散,用服時候,悉有肯綮。蓋心肺居上屬陽,治心肺,藥必大丸調化,或湯散,或噙咽,皆使易化,必飯後臨睡服之,欲其藥氣戀於心肺也。
腎肝居下屬陰,治腎肝,藥必細丸吞服,以煉蜜、酒糊、黃蠟等為丸,皆使遲化,必早空心服,更以乾物壓之,欲藥氣令直達於腎肝也。脾為中州,藥須細丸,或水疊、或蒸餅糊、或棗肉、或飯丸,服於半飢半飽巳時之分,使藥氣正歸中州也。如風、火、寒、暑急證,欲取功速者,及走表四達者,皆以湯散為主。
湯者蕩也,取其盪滌;散者散也,欲其疏散。如虛損淹延之病,不能一時奏效者,主以丸,丸者緩也。令其從容培植,各有定格。常見時俗,心肺丸方減數味,加肝腎病之藥;腎肝丸方減數味,入心肺病之餌。上下混淆,皆不奏功。虛費藥本為輕,遷延病深為重,若此者,須分二方早晚各服為是。
白話文:
[制定藥方的原則]
醫學中有既定的法則,也有靈活的運用方法。既定的法則是向古人學習,我們不能違背它;而靈活的方法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調整,不能過於拘泥。古人的藥方能精準地對應人的病症,他們有自己確切的見解。藥材的選擇和劑量的分配,都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我們不能隨意地增減。製造藥丸或是藥粉的時候,以及服用的時間,都有其道理。
心肺在身體的上部,屬於陽性,治療心肺疾病,藥物必須做成大丸,或者湯藥、散藥,或含服,目的是讓藥物容易消化吸收,通常在飯後或睡前服用,讓藥物的功效能在心肺部位停留。
腎肝在身體的下部,屬於陰性,治療腎肝疾病,藥物必須做成小丸吞服,以煉蜜、酒糊、黃蠟等作為黏合劑,目的是讓藥物慢慢消化吸收,通常在早晨空腹時服用,再吃些乾糧,讓藥物能直接作用到腎肝部位。
脾臟位在身體中部,治療脾臟疾病的藥物,必須做成小丸,或者用水煮、蒸餅糊、棗肉、飯丸等方式製作,通常在半餓半飽的巳時服用,讓藥物功效能集中在脾臟。
對於風、火、寒、暑等緊急病情,希望藥效快速的,以及需全身發散的,都以湯藥或散藥為主。湯藥的作用是清掃,散藥的作用是分散。
對於長期虛弱的病情,無法立即顯現療效的,主要使用丸藥。丸藥的作用是緩慢,讓療效慢慢積累。
但常見的是,人們會把心肺的藥方減少幾味藥,加入治療肝腎的藥材;或是把肝腎的藥方減少幾味藥,加入治療心肺的藥材。這樣上下混亂,效果都不好。浪費藥材是小事,病情加重纔是大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將藥方分開,早上晚上各服用一種,纔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