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0)

1. 論疹

(即麻,痧,瘄,斑)

麻疹之發,必在天行厲氣。傳染之時,沿門遍戶,輕重不等。其始也,身體發熱,面腫腮赤,眼泡

浮腫,淚出汪汪,鼻流清涕,嘔吐噁心,大便泄瀉,即是疹候。便宜發表散邪,行氣解毒,必兼泄火清肺之藥,次清胃火,次宜滋陰養血。蓋疹乃陽毒,火邪熾盛,肺金受克,所以疹證必有咳嗽痰涎、胸滿喘急之患,皆肺家之證也。若見口乾作渴,乃胃火也,即宜白虎湯之類,隨輕重用。

失治則陽明火盛,後有走馬牙疳、齒齦臭爛之證,傷人最多。滋陰者,疹毒熱甚,則陰血受其煎熬而虛耗也。表發既出,必子後出而午後收,午後出而子後收,以六小時為度,此陽生陰成,陰生陽成之妙也。如吐瀉不食、鼻衄、滯下之證,皆不必用藥。諺云:吐不殺,瀉不殺,餓不殺。

誠哉斯言也。吐瀉則毒火得泄,不食則內虛易出。鼻衄、滯下,肺與大腸之火由此疏通,惟宜表發。疹出之後,諸證可安,飲食自進,最宜避風寒,忌腥酒厚味、鹹酸生冷、糟物海味,守禁忌服藥。所謂疹有六閉:觸冒風寒,毒火熾盛,飲食填塞,皮膚粗厚,出而覆沒,藥誤辛熱是也。

但宜古方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通治有效。世傳痘重而疹輕,殊不知死生繫於反掌,豈可忽諸!

2. 發熱五朝證治

發熱之初,憎寒壯熱,鼻流清涕,嘔吐泄瀉,咳嗽氣急,腮紅眼倦,即當解表。得微汗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麻疹易出。寧有閉悶、腹脹、喘急之患哉?初起全似傷寒,但面赤、中指冷為異。

主方(次劑依後加減),升麻葛根防風荊芥桔梗枳殼前胡,桑皮,杏仁(等分),甘草(減半),加連須、蔥頭,水煎服。

暄熱加黃芩黃連梔子玄參木通石膏知母,減升麻、葛根,入淡竹葉、燈心煎。

和暖加石膏、知母、牛蒡薄荷連翹、木通,減升麻、葛根、燈心十枝,水煎。

時暖時寒加羌活、牛蒡、連翹、赤芍,減枳殼。水煎服。

大寒加麻黃(酒炒、),羌活、川芎(少加桂枝,),去升麻、葛根。水煎服。

四方加桑皮、杏仁。

凡吐瀉不食,不必治。惟發散表,疹出透,諸證自安。如大便秘加大黃五、七分,以通為度。

3. 見疹三朝證治

疹之初出,多於耳後,項上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既出之時,色宜淡紅、疏朗,如深紅紫色,兼火化也。若紫紅乾燥,昏暗無光,乃火盛毒熾也。服表藥後,紙捻照之,紅影出於肌膚,成片而將起。切戒風寒、生冷及諸禁忌。一有觸犯即反收沒,多致不救。

遇此急宜表出,如不出,猛加發藥,外用擦法。若毒內攻,則致癢塌,難救。或皮膚閉塞,毒氣壅滯,遂變為渾身青紫,煩躁腹痛,喘急悶亂而死。若自利不止,或小便頻數,雖為惡候,如疹稠密,深紅紫色,則又無妨。但至三日後,熱不退、疹不收者,毒火太盛,餘邪未盡也。

宜服清火解毒之藥,自收。依後方:

輕:或熱或退,五、六日後出疹,色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依時發透,三日漸收。

重:頭面不出,紅紫黯燥,咽喉腫痛,不能食,冒風寒沒早,移熱變痢。

主方防風前胡川芎枳殼桔梗,桑皮,杏仁陳皮(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服。

發未透加升麻麻黃,夏少用。出透加連翹牛蒡。毒火、渴甚加石膏知母玄參黃連黃芩梔子。喘嗽加蘇子、栝蔞仁、蘿蔔子。火閉加大黃。色白加紅花(酒炒)、赤芍藥(酒炒)。

疹色深紅而渴:石膏(二錢),知母(一錢),牛蒡,連翹,升麻,地骨皮淡竹葉,甘草(各七分),上加糯米(百粒,)水煎服。

天熱、大渴引飲不止加梔子、麥冬、天粉,與綠豆燈心湯飲。

風寒閉塞,疹出不透:麻黃(酒洗,一錢或二錢。發為度),升麻(酒洗,一錢),人中黃(如無,用童便拌甘草),蟬蛻牛蒡子(各一錢)

薑、蔥煎服。外用胡荽酒糟蒸熱,於無風暖處,周身頭至足擦,令熱汗出為度。

紫赤乾燥:川芎,生地,紅花(酒洗),乾葛,黃芩,連翹,牛蒡子,上水煎成,調六一散服。

將出覆沒:麻黃(酒洗,二錢),升麻,葛根羌活,防風,荊芥,牛蒡子,前胡,桔梗,甘草,水煎服。

孕婦出疹:主方加川芎、生地、條芩、艾葉,安胎為主,兼解毒藥,宜多服。如胎氣上衝,急用苧根、艾葉煎湯,磨生檳榔服。

熱毒蒸胎:胎多受傷,內服藥,外用護胎法保全。倘失治胎墜,母可無恙。蓋痘宜內實,胎落母亡;疹宜內虛,故母可安(必宜母子俱生。)

護胎法:靛青,灶心土,井底泥研勻,塗臍腹寸厚,頻敷。

不治證:黑黯焦枯,忽見紫點,一出即沒,鼻扇口張,目直無神,鼻青糞黑,氣喘前心吸,疹後牙疳臭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