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9)

1. 論疹

(即麻,痧,瘄,斑)

麻疹之發,必在天行厲氣。傳染之時,沿門遍戶,輕重不等。其始也,身體發熱,面腫腮赤,眼泡

浮腫,淚出汪汪,鼻流清涕,嘔吐噁心,大便泄瀉,即是疹候。便宜發表散邪,行氣解毒,必兼泄火清肺之藥,次清胃火,次宜滋陰養血。蓋疹乃陽毒,火邪熾盛,肺金受克,所以疹證必有咳嗽痰涎、胸滿喘急之患,皆肺家之證也。若見口乾作渴,乃胃火也,即宜白虎湯之類,隨輕重用。

失治則陽明火盛,後有走馬牙疳、齒齦臭爛之證,傷人最多。滋陰者,疹毒熱甚,則陰血受其煎熬而虛耗也。表發既出,必子後出而午後收,午後出而子後收,以六小時為度,此陽生陰成,陰生陽成之妙也。如吐瀉不食、鼻衄、滯下之證,皆不必用藥。諺云:吐不殺,瀉不殺,餓不殺。

誠哉斯言也。吐瀉則毒火得泄,不食則內虛易出。鼻衄、滯下,肺與大腸之火由此疏通,惟宜表發。疹出之後,諸證可安,飲食自進,最宜避風寒,忌腥酒厚味、鹹酸生冷、糟物海味,守禁忌服藥。所謂疹有六閉:觸冒風寒,毒火熾盛,飲食填塞,皮膚粗厚,出而覆沒,藥誤辛熱是也。

但宜古方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通治有效。世傳痘重而疹輕,殊不知死生繫於反掌,豈可忽諸!

白話文:

【討論疹子】

疹子的發生,必定是在天氣轉換、環境惡劣,或有強烈病毒傳播的情況下。當傳染病來臨,整條街巷的居民都可能受到影響,病情輕重程度各不相同。最初,患者會出現發燒、面部腫脹、臉頰泛紅、眼睛浮腫、淚水不斷、鼻水流淌、嘔吐噁心、腹瀉等症狀,這些都是疹子的徵兆。此時,應採取措施讓病毒排出體外,散去邪氣,並進行解毒治療,通常需要配合清熱解毒、清肺的藥物。然後,再進一步清熱胃火,最後需滋陰養血。

因為疹子是因體內火熱毒氣過盛所致,肺部受損,因此疹子患者常伴有咳嗽、多痰、胸悶、呼吸困難等肺部問題。如果患者感到口乾舌燥、極度口渴,這可能是胃火旺盛,需使用如白虎湯等清熱藥物,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劑量。

若未能及時治療,陽明經的火氣會更旺盛,後續可能出現嚴重的口腔潰瘍、牙齦腐爛等併發症,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滋陰養血的目的是因為疹毒熱度高,導致陰血被消耗,需要補充和滋養。

疹子一旦發出,通常在夜間出現,白天消退,或者白天出現,夜間消退,每六小時一輪迴,這是因為陽氣生長,陰氣生成的自然規律。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腹瀉、食慾不振、鼻血、便祕等症狀,通常不需要特別用藥。俗話說:「嘔吐不會致死,腹瀉不會致死,飢餓也不會致死」,這句話確實有道理。嘔吐和腹瀉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不吃東西可以讓體內虛弱,有助於疹子的排出。鼻血和便祕,則是肺部和大腸的火氣得到疏導,此時應專注於讓疹子發出。

疹子發出後,各種症狀可以得到緩解,飲食也會逐漸恢復,但此時最應避免接觸風寒,忌吃辛辣、酒精、重口味、鹹酸、生冷、醃製、海鮮等食物,遵守禁忌,慎用藥物。疹子有六種情況會導致閉塞不出:受風寒影響、體內火氣過旺、飲食過飽、皮膚過於粗糙、疹子發出後又隱藏、誤用辛熱藥物。

應使用古方「防風通聖散」(詳見中風章節),此方能有效治療各種疹子。有人認為麻疹比水痘輕微,然而實際上,疹子的生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間,絕不能掉以輕心。

2. 發熱五朝證治

發熱之初,憎寒壯熱,鼻流清涕,嘔吐泄瀉,咳嗽氣急,腮紅眼倦,即當解表。得微汗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麻疹易出。寧有閉悶、腹脹、喘急之患哉?初起全似傷寒,但面赤、中指冷為異。

主方(次劑依後加減),升麻,葛根,防風,荊芥,桔梗,枳殼,前胡,桑皮,杏仁(等分),甘草(減半),加連須、蔥頭,水煎服。

暄熱加黃芩、黃連、梔子、玄參、木通、石膏、知母,減升麻、葛根,入淡竹葉、燈心煎。

和暖加石膏、知母、牛蒡、薄荷、連翹、木通,減升麻、葛根、燈心十枝,水煎。

時暖時寒加羌活、牛蒡、連翹、赤芍,減枳殼。水煎服。

大寒加麻黃(酒炒、),羌活、川芎(少加桂枝,),去升麻、葛根。水煎服。

四方加桑皮、杏仁。

凡吐瀉不食,不必治。惟發散表,疹出透,諸證自安。如大便秘加大黃五、七分,以通為度。

白話文:

[發燒五天的治療方式]

在發燒初期,患者會感到非常寒冷,高燒不退,鼻水清流,伴有嘔吐、腹瀉、咳嗽、呼吸急促,臉頰泛紅,眼睛疲倦,這時候應該進行解表治療。如果能微微出汗,則皮膚和身體會感到舒暢,毛孔打開,有助於麻疹的發出。這樣就不會出現悶熱、腹部脹痛、呼吸困難的情況。發病初期與感冒很相似,但臉色紅潤和手指冰冷是其特徵。

主要處方(後續藥物可根據病情增減),使用升麻,葛根,防風,荊芥,桔梗,枳殼,前胡,桑皮,杏仁(等量),甘草(用量減半),加上連須、蔥頭,用水煎煮服用。

若天氣溫暖,則加入黃芩、黃連、梔子、玄參、木通、石膏、知母,減少升麻、葛根的用量,並加入淡竹葉、燈心草煎煮。

在溫和的天氣下,加入石膏、知母、牛蒡、薄荷、連翹、木通,減少升麻、葛根、燈心草的用量,用水煎煮。

天氣時暖時寒時,加入羌活、牛蒡、連翹、赤芍,減少枳殼的用量,用水煎煮服用。

在嚴寒的天氣下,加入麻黃(需用酒炒過)、羌活、川芎(少量加入桂枝),去掉升麻、葛根,用水煎煮服用。

以上四種配方都可以加入桑皮、杏仁。

對於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的患者,不需要特別治療。只要發汗解表,讓疹子透出,各種症狀自然就會好轉。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五到七分的大黃,直到排便順暢為止。

3. 見疹三朝證治

疹之初出,多於耳後,項上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既出之時,色宜淡紅、疏朗,如深紅紫色,兼火化也。若紫紅乾燥,昏暗無光,乃火盛毒熾也。服表藥後,紙捻照之,紅影出於肌膚,成片而將起。切戒風寒、生冷及諸禁忌。一有觸犯即反收沒,多致不救。

遇此急宜表出,如不出,猛加發藥,外用擦法。若毒內攻,則致癢塌,難救。或皮膚閉塞,毒氣壅滯,遂變為渾身青紫,煩躁腹痛,喘急悶亂而死。若自利不止,或小便頻數,雖為惡候,如疹稠密,深紅紫色,則又無妨。但至三日後,熱不退、疹不收者,毒火太盛,餘邪未盡也。

宜服清火解毒之藥,自收。依後方:

輕:或熱或退,五、六日後出疹,色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依時發透,三日漸收。

重:頭面不出,紅紫黯燥,咽喉腫痛,不能食,冒風寒沒早,移熱變痢。

主方,防風,前胡,川芎,枳殼,桔梗,桑皮,杏仁,陳皮(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服。

發未透加升麻、麻黃,夏少用。出透加連翹、牛蒡。毒火、渴甚加石膏、知母、玄參、黃連、黃芩、梔子。喘嗽加蘇子、栝蔞仁、蘿蔔子。火閉加大黃。色白加紅花(酒炒)、赤芍藥(酒炒)。

疹色深紅而渴:石膏(二錢),知母(一錢),牛蒡,連翹,升麻,地骨皮,淡竹葉,甘草(各七分),上加糯米(百粒,)水煎服。

天熱、大渴引飲不止加梔子、麥冬、天粉,與綠豆燈心湯飲。

風寒閉塞,疹出不透:麻黃(酒洗,一錢或二錢。發為度),升麻(酒洗,一錢),人中黃(如無,用童便拌甘草),蟬蛻,牛蒡子(各一錢)

薑、蔥煎服。外用胡荽同酒糟蒸熱,於無風暖處,周身頭至足擦,令熱汗出為度。

紫赤乾燥:川芎,生地,紅花(酒洗),乾葛,黃芩,連翹,牛蒡子,上水煎成,調六一散服。

將出覆沒:麻黃(酒洗,二錢),升麻,葛根,羌活,防風,荊芥,牛蒡子,前胡,桔梗,甘草,水煎服。

孕婦出疹:主方加川芎、生地、條芩、艾葉,安胎為主,兼解毒藥,宜多服。如胎氣上衝,急用苧根、艾葉煎湯,磨生檳榔服。

熱毒蒸胎:胎多受傷,內服藥,外用護胎法保全。倘失治胎墜,母可無恙。蓋痘宜內實,胎落母亡;疹宜內虛,故母可安(必宜母子俱生。)

護胎法:靛青,灶心土,井底泥研勻,塗臍腹寸厚,頻敷。

不治證:黑黯焦枯,忽見紫點,一出即沒,鼻扇口張,目直無神,鼻青糞黑,氣喘前心吸,疹後牙疳臭爛。

白話文:

【疹子初期處理與治療】

疹子剛開始出現時,多會先在耳後、頸部以及腰腿等部位出現。如果疹子的頂端尖銳且不擴大,形狀細小且分佈均勻,這是較好的情況。當疹子出現時,顏色應該是淺紅色且分散開來,若是呈現深紅色或紫色,這表示有火熱的症狀。倘若疹子呈現紫紅色且乾燥,顏色晦暗無光澤,這代表火氣旺盛且毒素嚴重。服用發汗藥後,可以用紙條檢查,應見到紅色疹子從肌膚下顯現,形成一片並逐漸浮起。此時要嚴格避免風寒、生冷食物以及所有禁忌事項,一旦違反,疹子可能立刻消退,往往導致無法救治。

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讓疹子發出來,如果疹子無法發出,需大量使用發汗藥物,並配合外用擦拭的方法。如果毒素向內攻擊,會造成疹子癢痛且塌陷,非常難以救治。有些情況皮膚會堵塞,毒素無法順利排出,全身轉為青紫色,伴隨煩躁、腹痛、呼吸困難和混亂,最後導致死亡。然而,即使有持續腹瀉或頻尿的情況,儘管是不好的徵兆,但只要疹子密集且顏色深紅紫色,則通常不會有問題。然而,若三天後仍持續高燒,疹子仍未消退,表示毒素火氣過旺,餘留的邪氣尚未清除。

應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讓疹子自然消退。接下來提供治療方式:

輕微狀況:發燒或退燒,在五到六天後疹子出現,顏色為淡紅色且滋潤,頭面部均勻且多,按時完全發出,三天後逐漸消退。

嚴重狀況:頭面部無疹子出現,顏色為紅紫色且晦暗乾燥,咽喉腫痛,無法進食,受到風寒侵襲,熱毒轉移導致痢疾。

主要藥方包括:防風、前胡、川芎、枳殼、桔梗、桑皮、杏仁、陳皮(等量),甘草(減半),用水煎煮服用。

疹子未完全發出時,可加入升麻和麻黃,夏天則減少使用。疹子完全發出後,可以加入連翹和牛蒡。若毒素火氣旺盛且口渴嚴重,則加入石膏、知母、玄參、黃連、黃芩、梔子。呼吸困難咳嗽時,加入蘇子、栝蔞仁、蘿蔔子。若火氣閉塞,加入大黃。若疹子顏色偏白,加入紅花(酒炒)、赤芍藥(酒炒)。

若疹子顏色深紅且口渴:石膏(二錢)、知母(一錢)、牛蒡、連翬、升麻、地骨皮、淡竹葉、甘草(各七分),再加入糯米(一百粒),用水煎煮服用。

天氣熱、口渴且不停喝水時,加入梔子、麥冬、天粉,與綠豆燈心湯一同飲用。

風寒導致皮膚堵塞,疹子無法完全發出:麻黃(酒洗,一錢或二錢。以發汗為度),升麻(酒洗,一錢),人中黃(如無,可用童便拌甘草),蟬蛻,牛蒡子(各一錢)。薑、蔥煎煮服用。外用胡荽和酒糟蒸熱,於無風暖和的地方,從頭至腳全身擦拭,直至熱汗流出為止。

疹子顏色紫紅且乾燥:川芎、生地、紅花(酒洗)、乾葛、黃芩、連翹、牛蒡子,用水煎煮,搭配六一散服用。

疹子即將出現卻消失:麻黃(酒洗,二錢)、升麻、葛根、羌活、防風、荊芥、牛蒡子、前胡、桔梗、甘草,用水煎煮服用。

孕婦出現疹子:主要藥方加入川芎、生地、條芩、艾葉,以安胎為主,同時解毒藥物,應多服用。如胎氣上衝,應立即使用薴根、艾葉煎湯,磨碎生檳榔服用。

熱毒蒸胎:胎兒易受損傷,除了內服藥物,還需使用保護胎兒的方法確保安全。若未能及時治療導致流產,母親仍可安然無恙。因為痘疹應內實,胎兒掉落母親會死亡;疹子應內虛,因此母親仍能平安(必須確保母子都能健康出生。)

保護胎兒方法:靛青、竈心土、井底泥研勻,塗抹於肚臍和腹部一寸厚度,頻繁塗抹。

無法治療的情況:疹子顏色黑暗枯萎,突然出現紫點,一出現就消失,鼻翼煽動,口張目直,無神,鼻子青色,排泄物黑色,呼吸困難,前胸凹陷,疹子後期牙齦潰爛發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