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 (1)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 (1)
1.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
一、醫學肇自軒岐,《素問》垂訓千古,天地陰陽之造化,人身疾病之安危,闡發殆盡,雖歷代名醫高論疊出,總無能出其範圍矣。但卷數繁多,難以統讀,謹將至要,纂列首篇,使學者開卷便得聖賢至理,不難一貫以通及諸書也。
一、天有生長收藏之候,人有少壯老弱之常,然其間修短不同,盛衰迥別者,由乎陰陽失調,水火為害,或根於先天,或因於後天也,故次詳水火立命之基,陰陽強弱之用,先天后天之分,使開卷即得《內經》之至理,復明保命之真元,俾賢愚共可卻病以長生,老少並堪養生於勿藥,此張之鄙願也。
一、次論陰陽失調而為病也。天有六淫之太過,人有百病之變常,自初誕諸胎症,及頭、目、耳、鼻、口唇、胸脅、肩背、腰腹腿足諸疾,乃及風、寒、暑、濕、燥、火,驚疳、吐瀉、傷寒、瘧疾、風癆、鼓膈各門諸症,後附外科、女科及四言脈訣,自天及人,自少及老,自上及下,自內及外,自男及女,啟形及脈,悉挨次序,不敢紊亂。
白話文:
醫學起源於軒轅黃帝和岐伯,而《素問》的教誨流傳千年,將天地陰陽的造化和人體疾病的安危都闡述得淋漓盡致。儘管歷代名醫不斷提出高論,但始終無法超越《素問》的範圍。然而,卷數眾多,難以全部閱讀,因此我將最重要的內容編列成首篇,讓學習者一打開書本就能接觸到聖賢的至理,更容易理解貫通所有醫書。
天地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也有少壯老弱的常態,但人生命長短不同,盛衰迥異的原因,在於陰陽失調,水火失衡,或是先天不足,或是後天失養。因此接下來詳細探討水火立命之基、陰陽強弱之用、先天后天之分,讓讀者一開卷就能理解《內經》的精髓,並明白養生保命的真諦,使賢愚之人皆可預防疾病,延年益壽,讓老少都能做到無藥而治,養生保健。這是我的願望。
接下來論述陰陽失調而導致疾病。天地有六淫過度,人體則有百病的變化。從初生嬰兒的胎症,到頭、目、耳、鼻、口唇、胸脅、肩背、腰腹腿足等部位的疾病,以及風、寒、暑、濕、燥、火、驚癇、吐瀉、傷寒、瘧疾、風癆、鼓膈等各類疾病,後續還包括外科、婦科以及四言脈訣。從天到人,從少年到老年,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從男性到女性,從外形到脈象,都按照順序排列,不敢混亂。
一、天人陰陽一理,故諸疾病,每與運氣相符。至於嬰兒,離先天不遠,神氣未固,感觸尤易,故出痘者,必多於子午卯酉年,而病症多應於天符歲值所屬,是以內集五運六氣於中,幸毋迂視。
一、考古哲幼科證論,僅講先天,即所論吐瀉驚疳諸症,理淺言略,及至年大而涉後天,虛實盛衰之變,並未講及。其方脈症論,僅講後天得失,而先天稟賦厚薄,並不究其由來,竟將一人分為兩截,況孩子每多因後天致病,大人亦有因先天受疴,可兩不推詳,以究其原耶。故是書每症以幼科證治講完,隨將方脈證治繼後,先後之情並明,淺深之理悉見。
一、治小兒疾病,較之男子婦人,其難尤甚。但小兒易怒傷肝,恣食傷脾;大人窮欲傷腎,多思傷心,郁思傷脾,惱怒傷肝,悲哀傷肺。故書治小兒之法,猶浣衣之去垢者居多,以其所犯,多屬標症也。治大人之法,猶植樹之培根者居多,以其所犯,多屬本症也。然小兒亦有因先天怯弱致疾;大人亦有因倍食傷胃抱疴。
白話文:
人體和天地自然運作遵循相同的陰陽法則,因此各種疾病往往與天時運氣相呼應。嬰兒出生不久,先天之氣尚未穩固,更容易受到外邪影響,所以出痘疹的嬰兒大多出生於子午卯酉年,而且病症也多與當年天運氣候相符合。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五運六氣的理論,不可輕視。
過去研究兒童疾病的著作,僅注重先天因素,只談論吐瀉、驚癇、疳積等疾病,論述淺顯,言辭簡略,對於孩子長大後,後天因素造成的虛實盛衰變化,並未提及。而那些藥方、脈象、症狀的論述,僅注重後天得失,卻忽略了先天稟賦的優劣,將人體割裂成兩個獨立的部分。然而,孩子多半因後天因素生病,成年人也有因先天體質虛弱而生病的,應該全面探討病因,而不是將二者分開研究。因此,這本書將每種疾病的兒童證治方法講解完畢後,再接續講述藥方、脈象、症狀的證治方法,將先後關係和淺深道理都交代清楚。
治療兒童疾病比治療成年男女更困難。兒童容易因發怒而傷肝,因貪吃而傷脾;成年人則多因慾望過度而傷腎,因多思而傷心,因鬱悶而傷脾,因惱怒而傷肝,因悲哀而傷肺。這本書治療兒童的方法,如同洗衣服去除污垢一樣,主要是針對疾病的表面症狀;而治療成年人的方法,則如同種樹培育根基一樣,主要是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當然,也有兒童因先天體質虛弱而生病,也有成年人因過度飲食而傷胃而生病。
小兒而犯不足,大人而犯有餘,於此並可互參。況氣血有偏而成病,病則怪變百端。大人而犯小兒之病,小兒而犯大人之病,病即雷同,治何可執?故張先以小兒多犯標症者,列之於前;次以大人之多犯本症者合之於後。且得天地生長之義,順而不逆,類治法瀉補之方,循而有常,按門獨論,已得虛實之妙,合參共究,尤深變化之機。
一、考古哲幼科證論,理甚淺而言多略,則何以明病源?故業幼科者,凡治傷食、傷風,易能湊效。如遇年大,而一干七情六郁,及先天陰陽不足,變化難明之症,暨女人年當二七,有經行、經閉、太過、不及之愆,略涉疑難,便爾束手。
白話文:
孩子容易出現不足的情況,大人則容易出現過剩的情況,這兩者可以相互參照。況且氣血偏頗而導致疾病,疾病就會出現各種怪異變化。大人患上孩子的疾病,孩子患上大人的疾病,病症就會相同,治療怎麼能執著於固定的方法呢?所以張先將孩子多發的表症列在前面,接著將大人多發的本症放在後面。而且要掌握天地生長之理,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逆其法則,就像治療方法中的瀉法和補法,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不同的門類進行論述,已經掌握了虛實的奧妙,如果再相互參照共同研究,就會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變化的機理。
古代醫書《幼科證論》中,關於小兒疾病的論述非常淺顯,言簡意賅,但如何能從中明白病源呢?所以學習小兒科的人,對於治療傷食、傷風等病症,很容易就能奏效。但遇到年紀較大的人,患上七情六鬱導致的病症,或先天陰陽不足導致的難以明辨的病症,以及女人在二十七歲左右,出現經行、經閉、過度或不足等問題,稍涉疑難,就束手無策。
況今非太古,氣稟即已澆漓,性成復難淳樸,男子不及二八,女子不及二七,便多情欲致疾者乎,焉可以純陽例論,執一為治!且至痘疹時行,每多男子、女人、孕婦患痘,此尤宜熟諸方脈,始能調治。蓋元神固泄有殊,而臟腑陰陽氣血則一,況理由深而得淺易,由淺而究深難。
故凡誠心活幼者,必先既行細究幼科諸書,還須以男子方論參看,則遇疑難症候,一目瞭然,故張彙纂是雜症,以幼科各症本論、本方,列之於前,隨以方書同症異論、異方者,繼之於後,以便參看,以廣識見。況用藥如用兵,紀律稍乖,吉凶立判。古今方藥,各有所長,謹將眾腋,用集一裘。
白話文:
現在的時代不同於古代,人們的體質已經不如過去強健,性情也較難保持純樸。男子未滿二十八歲,女子未滿二十七歲,就容易因情欲而生病,不能用古代純陽的理論來治療。尤其在痘疹流行的時期,很多男子、女子和孕婦都容易患病,更需要熟練運用各種藥方和脈象才能治療。因為元神固泄有別,但臟腑陰陽氣血卻是相同的,況且由深奧的道理去理解淺顯的理論容易,但由淺顯的理論去探究深奧的道理就難了。
因此,真心想救治小孩的人,必須仔細研究小兒科的書籍,還要參考男性的治療方法,這樣遇到疑難雜症時就能一目了然。張彙纂這本雜症集,把小兒科各個疾病的本論和本方放在前面,接著列出其他醫書中關於相同疾病的不同論述和藥方,方便參考,以擴大見識。用藥就像用兵,紀律稍微不嚴謹,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古今醫方各有所長,這本書將各種方法匯集在一起,如同用不同的布料縫製成一件大衣。
《經》所謂: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一、張才疏學淺,詞句不工,然亦求達而已矣。不敢過尚虛文,以害實理。
一、凡有方論,皆出之於古哲。但內有相傳既久,不無魯魚之訛。今張考訂,缺者全之,略者充之,舛者革之,隱者明之,必取發明,不敢因襲。
一、立論必取王道中平,故飲食萬類,獨重五穀,以其得天地之正氣也。因人治病而立論,亦必取中正和平,切於病症,切於治法為要。凡內有純以五行相生相剋,窮義吐詞,詞雖近理,實系虛浮,於病症、於治法,茫然不合者,又焉可宗之?謹將附之於本論之末,勿敢纂列於前,以訛識見,亦勿敢盡行刪去,以寡我聞。
白話文:
古書中說:「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意思是說,精簡的道理可以推知各種疾病的危害,而廣泛的知識可以從一件事推知百事。
我學識淺薄,文字也不精煉,但只是想要把道理說清楚而已。不敢過分追求華麗的文字,以免掩蓋了真實的道理。
所有的醫方論述,都是從古代賢人那里傳承下來的。但因為年代久遠,難免會出現錯誤。我仔细考證,对于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对于簡略的內容進行充實,对于錯誤的內容進行修改,对于隱晦的內容進行闡明,一定要力求清晰明瞭,不敢一味沿襲。
建立理論必須以中正平和的王道為原則,所以飲食方面,我特別重視五穀,因為五穀蘊藏天地正氣。根据病人情况治疗疾病,建立理论也必須以中正平和為原则,紧扣病症,紧扣治疗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医书中纯粹用五行相生相剋來解釋,雖然言辞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卻空洞虛浮,與病症和治療方法毫不相干,我不敢完全相信。我把這些內容放在論述的末尾,不敢放在前面,以免誤導讀者。同時,也不敢完全刪除,因為這也是我所了解的一部分。
一、是書自胎中至初生,以及長成,俱曲論殆盡,庶使百凡疑難,皆可考訂,臨症不致束手。
一、治症須分明經絡,故張細為疏詳臟腑、陰陽、生克、形色善惡,庶治者易得其原,猶鎖之得鑰,不致妄揣,以悖生生之道。是以醫家之識經絡,猶舟子之識道途,否則,何以行之。
一、大人百病雖殊,要不出乎六氣所因;小兒雜症雖繁,驚疳吐瀉尤重。故張於六氣諸論,及驚疳吐瀉數門,集論大方既畢,便以本門虛實寒熱之病候,分為數條,贅以補瀉溫平之藥味,列為數類,使後人一覽可知,隨病採藥,不泥於成方之拘執矣。蓋古人之立方,為仿法也。
白話文:
這本書從胎兒在母體中到出生,以及成長過程,都詳細論述殆盡,希望能夠讓各種疑難雜症都能夠找到依據,在面對病人時,不會束手無策。
治療疾病必須清楚了解經絡,因此張仲景詳細闡述了臟腑、陰陽、生克、形色善惡,希望醫者能夠輕易掌握疾病的根源,就好比找到鑰匙開啟鎖頭,避免胡亂推測,違反生生之道。所以醫者了解經絡,就如同船夫了解航線一樣,否則,如何才能行駛呢?
成人各種疾病雖然不同,但都脫離不了六氣所導致;小兒雜症雖然繁多,但驚癇、疳積、吐瀉尤為嚴重。因此張仲景在六氣論述以及驚癇、疳積、吐瀉等幾個門類中,已經將大方向的論述完成,接著就以本門虛實寒熱的病候,分成數條,並附上補瀉溫平的藥味,列為數類,讓後人一看就能明白,依照疾病選用藥物,不拘泥於固定的方劑。因為古人制定方劑,是為了效仿法則。
羅氏謂之以今病而仿古方,猶拆舊料而改新房。今張既列古方於前,以為成法,復具活法於後,以為變通,則所向皆宜,何必更為之拆舊料哉!但昔人勤儉淡薄,故衣食得克,慎行守已,故心安神靜,是以中氣不傷。偶有疾病,多從外來,故用調治,宜散、宜宣。今人懶惰奢華,故衣食難克,越理妄作,故心勞神耗,是以中氣有傷。
凡有疾病,多從內起,故用調治,宜滋、宜補。此古今時候有殊,而用藥因異之大意也。
白話文:
羅氏認為,用現代的病症去仿效古代的藥方,就像拆掉舊材料來改建新房子一樣。現在張仲景已經將古方列在前面,作為成法,又提供了活法在後面,作為變通,所以無論什麼情況都能適用,何必再去拆掉舊材料呢?
但是古代人勤儉淡泊,所以衣食能節制,行為謹慎,心志安寧,因此中氣不傷。偶爾有病,大多是外來的,所以治療時宜用散、宣之法。
現代人懶惰奢華,所以衣食難以節制,違背道理胡作妄為,因此心勞神耗,中氣受損。
凡是有病,大多是內因引起的,所以治療時宜用滋、補之法。這是古今時代不同,而用藥方法也要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