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附錄徐靈胎診脈決死生論

(時醫開口輒云脈象,便知其慣習欺人小技,而學術必陋。凡醫書論脈愈詳,讀者愈難體會,大抵不肯說實話耳。今讀此論,句句是實話,喜而錄之,並擬韻以便記誦。)

生死於人大矣,而能於兩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動,即能決其生死,何其近於誣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則以胃氣為本。蓋人之所以生,本乎飲食,《靈樞》云:「谷入於胃,乃傳之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寸口屬肺金,為百脈之所會,故其來也,有生氣以行乎其間,融和調暢,得中土之精英,此為有胃氣,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較也。其次則推天運之順逆。

人氣與天氣相應,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又其氣則審臟氣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剋土也,肺病畏洪,火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又其次則辨病脈之從違。病之與脈,各有宜與不宜,如脫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

寒熱之證,脈宜洪數,而反細弱,則真元將陷矣。至於真臟之脈,乃因胃氣已絕,不營五臟。所以何臟有病,則何臟之脈獨現。凡此皆《內經》、《難經》等書,言之明白詳盡,學者苟潛心觀玩,洞然易曉,此其可決者也。至云診脈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無不能先知,則又非也。

蓋脈之變遷無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於經絡,而脈一時未變者。或病輕而不能現於脈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與氣血相併,一時難辨其輕重者。或有依經傳變,流動無常,不可執一時之脈,而定其是非者。況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

若夫真臟之脈,臨死而終不現者,則何以決之,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合而參觀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脈為可憑,而脈亦有時不足憑。以脈為不可憑,而又鑿鑿乎其可憑,總在醫者熟讀經學,更深思自得,則無所不驗矣。若世俗無稽之說,皆不足聽。

白話文:

對於人的生死大事,能在雙手寸許之地,通過脈搏微細的跳動,就能判斷生死,這聽起來近乎荒謬。然而,古時的醫者往往能準確無誤,這是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將胃氣作為根本。人的生命,本源於飲食,《靈樞》曾說:「食物進入胃中,然後傳送到肺部,五臟六腑都由此接受養分。」寸口部位屬於肺金,是百脈交匯之處,因此,脈搏跳動時,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溫和協調,吸收了大地的精華,這就是所謂的有胃氣。有胃氣的人活著,失去胃氣的人則將死亡,這是基本的原則。

其次,他們會推測天氣的順逆。人的脈象與天氣相應,例如春季的脈象應該是弦脈,夏季的脈象應該是洪脈,如果不符合這些規律,則表示身體的狀況與天氣不符。再進一步,他們會分析臟腑之間的生剋關係,例如脾胃病怕遇到弦脈,因為肝木剋脾土;肺病怕遇到洪脈,因為心火剋肺金。相反,如果脈象符合臟腑的生剋關係,則對臟腑無害。

此外,他們還會辨別脈象是否符合病情。疾病與脈象各有適合與不合適的情況,例如大量出血後,脈象應該是靜細,如果反而出現洪大的脈象,那就表示氣血也在外泄。

然而,認為診脈就可以知道具體的病症,或者說能夠預知人的生死,這就過於絕對了。脈象的變化無常,有些急性的疾病可能尚未影響到經絡,脈象可能還沒有變化。有些輕微的疾病可能不會在脈象上表現出來。有些長期的疾病,時間久了,與氣血混在一起,一時難以分辨病情的輕重。有些疾病根據經絡的傳導變化,流動無常,不能僅憑一時的脈象來判定病情的對錯。而且,疾病的名字有成千上萬種,但脈象的類型不過幾十種,一種疾病可能會出現幾十種不同的脈象,怎麼可能診脈就能立刻知道是什麼病,這些都是猜測偶然命中,用來欺騙人的。

至於真臟脈,有些人臨死前卻始終不顯現,該如何判斷呢?這就需要結合望、聞、問三個方面,綜合判斷,這樣也能達到極高的準確度。因此,脈象是可以信賴的,但也有時候不足以信賴。脈象不可信賴,但又有時確鑿無疑地可以信賴。總的來說,醫生需要深入學習經典,深思熟慮,才能做到無所不驗。那些民間無稽之談,都不足為信。

2. 擬補徐靈胎診脈論詩

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舊訣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字,李士材新增共二十七字,愈多則愈亂也。試觀治絲者必得其頭緒,而始有條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謂寸、關、尺三部,)八綱易見是良規(浮、沉、遲、數、大、細、長、短八字顯而易見。起四句總提切脈之大綱。

)胃資水穀人根本(三部俱屬於肺,而肺受氣於胃,)土具沖和脈委蛇(不堅直而和緩也。脈得中和之生氣如此,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臟氣全憑生克驗(審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剋土也,肺病畏洪,火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天時且向逆從窺(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要。

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陽浮動滑大兼數(仲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凡脈之有力者俱是,)陰澀沉弦弱且遲(仲景以沉、澀、弱、弦、遲為陰,凡脈之無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脈病之宜忌,為第四要。

)外感陰來非吉兆(外感之證,脈宜浮洪,而反細弱則正不勝邪矣,)內虛陽現實堪悲(脫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須知偏勝皆成病(偏陽而洪大,偏陰而細弱,皆病脈也,)忽變非常即弗醫(舊訣有雀啄、屋漏、魚翔、蝦游、彈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說,總因陰陽離失,忽現出反常之象。

)要語不煩君請記,脈書鋪敘總支離(病之名有萬,而脈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知為何病耶,脈書欺人之語,最不可聽。)

白話文:

在手指下的脈象微妙難知,就像理絲一樣,必須找到頭緒,纔能有條不紊。古訣中七表、八里、九道共有二十四個字,李士材新增了三個字,但越多反而越混亂。如同治理亂絲,必須先找出線頭,才能開始整理。

將寸、關、尺三部分別掌握,成了固定的法則,而浮、沉、遲、數、大、細、長、短八個綱領,顯而易見,這是切脈的基本概念。

胃爲人體的根本,它滋養了來自食物的能量,而三部都與肺有關,肺則從胃接收氣。脈象像蛇一樣蜿蜒,說明體內有中和的生氣,這說明觀察胃氣是最重要的。

臟器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生克關係來驗證,例如,脾病時怕脈象弦,因爲木克土;肺病時怕脈象洪,因爲火克金。反之,對臟器無害。天氣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脈象的順逆來窺探。

陽脈的特點是浮、動、滑、大、數,所有有力的脈象都是陽脈;陰脈則是澀、沉、弦、弱、遲,所有無力的脈象都是陰脈。這是再次強調陰陽的概念,以引起下面四句關於脈象和疾病的宜忌。

外感疾病時,如果出現陰脈,則不是好兆頭;內虛疾病時,如果出現陽脈,則讓人感到悲傷。要知道,陽脈過盛或陰脈過盛,都會導致疾病;突然出現異常的脈象,可能就是無法醫治的病症。

重要的脈學知識,請你記住,脈書中的描述往往過於複雜,病名雖多,但脈象不過數十種,而且一種病可能出現多種脈象,如何能僅憑脈象就判斷出疾病呢?脈書中的誤導性話語,最不可信。

希望這些翻譯能幫到你!

3. 運氣易知

4. 司天在泉圖

5. 司天在泉圖說

司天在泉,四間氣者,客氣之六步也。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每歲客氣,始於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至二氣三氣,而終於在泉之六氣。每氣各主一部。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後,地氣主之也。

白話文:

【司天在泉圖解】

司天與在泉,以及四個間氣,這些都是客氣運行的六個階段。每年的主導氣候力量稱為司天,其位置在第三個氣候階段。而與司天相對應的位置則被稱為在泉,位於一年氣候的最後一個階段。司天的左邊,被稱為天的左間,而其右邊則為天的右間。

每年的客氣運行,從司天之前的兩個位置開始,即地的左間,這被視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氣候階段。從此開始,直到第二、第三個氣候階段,最後到達在泉的第六個氣候階段。每個氣候階段各自主宰一個特定的區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司天整體主宰上半年的氣候,而在泉則統領下半年的氣候。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一年的前半段,是由天氣(司天)來主導;而在後半段,則由地氣(在泉)來主導。

6. 司天在泉詩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旺,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主木。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白話文:

[司天在泉詩]

子年與午年的少陰君火當令, 丑年與未年的太陰掌管濕土, 寅年與申年的少陽相火旺盛, 卯年與酉年的陽明則屬燥金, 辰年與戌年的太陽處於寒水邊緣, 巳年與亥年的厥陰風主宰著木氣。

一年的初氣從大地的左側開始, 司天和在泉的氣候特徵正好相對應。

7. 張飛疇運氣不足憑說

諺云:不讀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所以稍涉醫理者,動以「司運」為務。曷知「天元紀」等篇,本非《素問》原文,王氏取陰陽大論補入經中,後世以為古聖格言,孰敢非之,其實無關於醫道也。況論中明明,時有常位,而氣無必然,猶諄諄詳論者,不過窮究其理而已。

縱使勝復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執非常之變耶。若熟之以資顧問則可,苟奉為治病之法,則執一不通矣。

白話文:

俗語說:如果不瞭解五運六氣,就算你翻遍所有的藥方書籍,又有什麼用呢?因此,稍微涉及醫學理論的人,往往會專注於研究「司運」。但事實上,「天元紀」等篇章,並非是《黃帝內經.素問》的原始文本,而是由王冰從「陰陽大論」中摘錄補充進去的,後世認為這是古代聖賢的格言,誰敢否定它,實際上,這些內容與醫學理論並無太大關聯。

而且在討論中明確指出,時間有固定的定位,但氣候卻不一定遵循固定規律,即便詳細地討論,也只是為了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

即使勝負有固定的循環,但政權分南北,四方有高低的差別,四季有不合時節的變化,甚至在同一片區域內,晴雨也可能不同,在千里之外,冷暖可能截然相反。怎麼能用固定的方法來應對這種不確定的變化呢?如果用來作為參考和諮詢,那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把它當作治病的法則,那就太過死板,無法靈活運用。

以上就是張飛疇對於運氣理論的一些看法,他認為過度依賴運氣理論可能會限制醫生的判斷力和臨牀治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