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附錄徐靈胎診脈決死生論

(時醫開口輒云脈象,便知其慣習欺人小技,而學術必陋。凡醫書論脈愈詳,讀者愈難體會,大抵不肯說實話耳。今讀此論,句句是實話,喜而錄之,並擬韻以便記誦。)

生死於人大矣,而能於兩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動,即能決其生死,何其近於誣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則以胃氣為本。蓋人之所以生,本乎飲食,《靈樞》云:「谷入於胃,乃傳之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寸口屬肺金,為百脈之所會,故其來也,有生氣以行乎其間,融和調暢,得中土之精英,此為有胃氣,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較也。其次則推天運之順逆。

人氣與天氣相應,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又其氣則審臟氣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剋土也,肺病畏洪,火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又其次則辨病脈之從違。病之與脈,各有宜與不宜,如脫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

白話文:

醫生們總愛開口閉口就說脈象,好像只要看一眼脈象,就能知道病人所有的習慣和欺騙手段,而他們的醫術一定很差勁。所有醫書講解脈象都非常詳細,讀者卻很難理解,其實是因為醫生們不願意說實話。我讀到這篇文章,每一句話都是實話,我很高興,就記了下來,並且用韻文的形式來幫助記憶。

人的生死大事,竟然能從雙手方寸之間的微小動靜,就能決定生死,這簡直荒謬,但古人卻能百試百靈,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胃氣。人之所以能活著,根本在於飲食,《靈樞經》說:「食物進入胃,就會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是靠吸收氣來維持運作。」寸口脈屬於肺金,是所有脈絡匯聚的地方,所以脈象中含有生氣在流動,氣血融洽、通暢無阻,得到脾土的精華,這就是有胃氣。有胃氣就能活,沒有胃氣就死亡,這就是最大的道理。

其次,要推測天運的順逆。人體的氣與天氣相應,例如春天屬木,脈象應該弦,夏天屬火,脈象應該洪,如果相反,就代表與天氣不協調。此外,還要觀察臟氣的生克,例如脾病畏弦,因為木剋土,肺病畏洪,因為火剋金。如果相反,就代表與臟氣沒有衝突。

最後,還要辨別病脈的順逆。疾病和脈象之間,都有適合和不適合的地方,例如失血之後,脈象應該靜細,如果脈象反而洪大,就代表氣也外脫了。

寒熱之證,脈宜洪數,而反細弱,則真元將陷矣。至於真臟之脈,乃因胃氣已絕,不營五臟。所以何臟有病,則何臟之脈獨現。凡此皆《內經》、《難經》等書,言之明白詳盡,學者苟潛心觀玩,洞然易曉,此其可決者也。至云診脈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無不能先知,則又非也。

蓋脈之變遷無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於經絡,而脈一時未變者。或病輕而不能現於脈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與氣血相併,一時難辨其輕重者。或有依經傳變,流動無常,不可執一時之脈,而定其是非者。況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寒熱症狀,脈象應該要洪數,但反而出現細弱的脈象,就代表身體的精氣快要耗竭了。至於臟腑的脈象,是因為胃氣已經衰竭,無法滋養五臟,所以哪個臟腑有病,就只有哪個臟腑的脈象顯現。這些道理在《內經》、《難經》等典籍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只要用心研讀,就能輕易明白。

不過,認為單憑脈象就能診斷疾病,甚至能預測生死,這是不對的。因為脈象變化多端,例如中風的邪氣還沒有侵入經絡,脈象可能還沒有變化;輕微的疾病可能不會表現在脈象上;長期積累的疾病,可能與氣血交織在一起,一時難以分辨其輕重;疾病的傳變變化無常,不能只憑一時的脈象就斷定病情。況且,疾病的名稱有上萬種,而脈象不過幾十種,而且一種疾病可能出現多種脈象,怎麼可能單憑脈象就能診斷出疾病呢?這些都是憑空推測,用來欺騙人的。

若夫真臟之脈,臨死而終不現者,則何以決之,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合而參觀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脈為可憑,而脈亦有時不足憑。以脈為不可憑,而又鑿鑿乎其可憑,總在醫者熟讀經學,更深思自得,則無所不驗矣。若世俗無稽之說,皆不足聽。

白話文:

若要判斷真臟之脈在臨死前,為何始終沒有出現,就必須依靠望、聞、問三者,將其綜合觀察,才能百發百中。因此,脈象可以作為憑藉,但有時亦不可完全依賴。認為脈象不可靠,卻又執著於其可靠性,關鍵在於医者需熟讀經學,並深入思考,才能獲得真知灼見,無所不驗。至於世俗一些無稽之談,皆不足採信。

2. 擬補徐靈胎診脈論詩

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舊訣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字,李士材新增共二十七字,愈多則愈亂也。試觀治絲者必得其頭緒,而始有條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謂寸、關、尺三部,)八綱易見是良規(浮、沉、遲、數、大、細、長、短八字顯而易見。起四句總提切脈之大綱。

)胃資水穀人根本(三部俱屬於肺,而肺受氣於胃,)土具沖和脈委蛇(不堅直而和緩也。脈得中和之生氣如此,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臟氣全憑生克驗(審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剋土也,肺病畏洪,火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天時且向逆從窺(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要。

白話文:

在手指下最難辨別的是脈象的微細變化,只有找到脈象的條理,才能領悟治病的關鍵。古代的診脈訣竅有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個字,李士材又增加了三個字,總共二十七個字。然而,過多的診脈訣竅反而會讓人更加迷惑。就如同整理絲線,必須找到線頭,才能井井有條。

診脈應該分為寸、關、尺三部,這是一種固定的方法。八綱(浮、沉、遲、數、大、細、長、短)則很容易理解,是診脈的重要依據。這四句概括了診脈的大綱。

胃氣是人體的根本,因為胃負責消化水谷,而三部脈象都屬於肺,而肺又接受胃的氣息。脾胃就像土壤,具有中和的作用,脈象也應該和緩,不應該僵硬直挺。脈象能夠反映出這種中和之氣,所以觀察胃氣是診脈的第一要務。

診脈的第二要務是審察臟氣的生克關係。例如脾臟有病,就害怕弦脈,因為木剋土;肺臟有病,就害怕洪脈,因為火剋金。反之,如果脈象與臟氣沒有生克關係,則無害。

診脈的第三要務是推測天運的順逆。

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陽浮動滑大兼數(仲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凡脈之有力者俱是,)陰澀沉弦弱且遲(仲景以沉、澀、弱、弦、遲為陰,凡脈之無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脈病之宜忌,為第四要。

)外感陰來非吉兆(外感之證,脈宜浮洪,而反細弱則正不勝邪矣,)內虛陽現實堪悲(脫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須知偏勝皆成病(偏陽而洪大,偏陰而細弱,皆病脈也,)忽變非常即弗醫(舊訣有雀啄、屋漏、魚翔、蝦游、彈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說,總因陰陽離失,忽現出反常之象。

白話文:

就如同春天屬木,脈象宜弦,夏天屬火,脈象宜洪一樣,如果相反,則與天氣不符。陽氣浮動、滑利、脈搏強勁且快,仲景認為浮、大、動、滑、數屬陽,凡脈象有力者皆屬此類。陰氣沉滯、澀滞、脈搏微弱且遲緩,仲景認為沉、澀、弱、弦、遲屬陰,凡脈象無力者皆屬此類。這裡又提出陰陽二字,引出下四句。辨別脈象以診斷疾病的宜忌,是第四個要點。

外感陰邪入侵,脈象不應當是細弱,如果出現細弱的脈象,則正氣不敵邪氣了,這是凶兆。內虛陽氣外泄,脈象不應當是洪大,如果出現洪大的脈象,則氣血也外泄了,這是悲哀的徵兆。必須知道偏勝都會導致疾病,陽氣偏盛則脈象洪大,陰氣偏盛則脈象細弱,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如果脈象突然出現反常變化,就不可醫治了。古訣中記載著雀啄、屋漏、魚翔、蝦游、彈石、解索、釜沸七種怪異的脈象,這些都源於陰陽失衡,突然出現反常的徵兆。

)要語不煩君請記,脈書鋪敘總支離(病之名有萬,而脈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知為何病耶,脈書欺人之語,最不可聽。)

白話文:

要提醒您,請務必牢記,脈象的書籍中所描述的脈象雖然繁多,但實際上總共有幾十種。然而,一種疾病可能會出現數十種不同的脈象,這些脈象都可能在臨牀上出現。因此,僅憑脈象診斷疾病是無法確定病患到底患有哪種疾病的。脈象書中的誤導性言論,是最不可信的。

3. 司天在泉圖說

司天在泉,四間氣者,客氣之六步也。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每歲客氣,始於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至二氣三氣,而終於在泉之六氣。每氣各主一部。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後,地氣主之也。

白話文:

一年之中,司天之氣主導上半年,在泉之氣主導下半年。司天之氣位居三之氣,在泉之氣位居終之氣,兩者相對。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每年的客氣從司天前兩位開始,也就是地之左間,稱為初氣,一直到二氣、三氣,最後止於在泉之六氣。每種氣都主導一個部位。所以說,上半年天氣主導,下半年地氣主導。

4. 司天在泉詩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旺,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主木。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白話文:

子午時分,代表了君火的運行;醜未時分,則是太陰臨濕土的表現;寅申時分,少陽相火旺盛;卯酉時分,陽明燥金佔據主要地位;辰戌時分,太陽寒水在邊緣活動;巳亥時分,厥陰風主導木的生長。

初氣從地的左側開始,司天與在泉分別代表天空和大地的氣候運行,對應著不同的時辰和節氣。

5. 張飛疇運氣不足憑說

諺云:不讀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所以稍涉醫理者,動以「司運」為務。曷知「天元紀」等篇,本非《素問》原文,王氏取陰陽大論補入經中,後世以為古聖格言,孰敢非之,其實無關於醫道也。況論中明明,時有常位,而氣無必然,猶諄諄詳論者,不過窮究其理而已。

縱使勝復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執非常之變耶。若熟之以資顧問則可,苟奉為治病之法,則執一不通矣。

白話文:

古人有言:若不研讀五行運氣理論,僅僅翻閱醫書是無法有所助益的。因此,稍微懂得醫學原理的人,都開始專注於「五行運氣」的學習。但實際上,「天元紀」等相關篇章並非出自《黃帝內經》原作,而是王冰在《內經》中加入了一部分陰陽大論的內容。後人將這些視為古聖賢的教誨,誰敢質疑?然而,這些內容實際上與醫學之道無關。

再者,書中明確指出,時令有固定的節奏,而氣候變化卻並無確定的規律,作者詳細論述這些只是為了探討其原理而已。即使五行運氣理論有其固定性,但實際上南北地區的氣候條件有所不同,四季的變化也可能出現反常情況。同一片地區的幾公里內,天氣就可能大相逕庭;千里之外,冷暖更是千差萬別。我們怎麼能用固定的法則去應對不斷變化的天氣呢?

所以,熟悉五行運氣理論當然有助於臨牀診斷和治療,但若把它當作唯一的治療方法,則可能會陷入死板不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