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七怪脈四言詩

雀啄連連,止而又作(肝絕。)屋漏水流,半時一落(胃絕。)彈石沉弦,按之指搏(腎絕。)乍密乍疏,亂如解索(脾絕。)本息(息,不動也)末搖,魚翔相若(心絕。)蝦游冉冉,忽然一躍(大腸絕。)釜沸空浮,絕無根腳肺絕。七怪一形,醫休下藥(此言五臟絕脈也,六腑中獨言大腸與胃者,以其屬於陽明,為一身之最重者也。)

白話文:

鳥兒不停地啄食,卻又突然停止,接著又開始啄(肝臟氣絕)。屋頂漏水,水流時斷時續,半個時辰滴落一次(胃氣絕)。彈石沉入琴弦,按壓琴弦,指尖感覺不到跳動(腎氣絕)。呼吸時忽密忽疏,如同解開的繩索般混亂(脾氣絕)。呼吸微弱,幾乎停止,如同魚兒在水中緩慢游動(心氣絕)。蝦子緩慢游動,突然間快速跳躍(大腸氣絕)。鍋裡的水沸騰,泡沫浮起,卻沒有根基(肺氣絕)。這七種怪異的症狀,醫生不必再開藥了(這指的是五臟氣絕的徵兆,六腑中只提到大腸和胃,是因為它們屬於陽明經,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位)。

2. 婦人科診脈四言詩

婦人之脈,尺大於寸,尺脈澀微,經愆定論。三部如常,經停莫恨。尺或有神,得胎如願(左尺大為男,右尺大為女。)婦人有胎,亦取左寸(手少陰盛為有子,)不如神門(神門穴為心脈所過,左大為男,右大為女,)占之不遁。

月斷病多,六脈不病,體弱未形,有胎可慶。婦人經停,脈來滑疾,按有散形,三月可必,按之不散,五月是實,和滑而代,二月為率。

婦人有孕,尺內數弦。內崩血下,革脈亦然,將產之脈,名曰離經(離時常脈,)內動胎氣,外變脈形。新產傷陰,出血不止,尺不上關,十有九死,盡弱而澀,腸(小腸也)冷惡寒,年少得之,受孕艮難,年大得之,絕產血乾。

白話文:

女人的脈象,尺脈比寸脈強,尺脈澀微,經期不準,可以確定懷孕。三部脈象正常,即使經期延遲也不必擔心。尺脈如果有力,就能如願懷孕(左尺脈強生男孩,右尺脈強生女孩)。女人懷孕,也要看左手寸脈(手少陰經盛則有子),如果不如神門脈(神門穴為心脈所過,左脈強生男孩,右脈強生女孩),就不可靠。

月經期間容易生病,六脈正常則不病,身體虛弱尚未顯露,懷孕是喜事。女人經期延遲,脈象滑疾,按壓有散形,三個月後可以確定懷孕,按壓不散,五個月後就是真的懷孕,脈象滑和交替出現,懷孕的機率較高。

女人懷孕,尺脈數而弦。內崩血下,革脈也會出現,將要生產的脈象,稱為離經(離經之時脈象常規),內動胎氣,外變脈形。新產傷陰,出血不止,尺脈上不到關脈,十有九死,脈象虛弱而澀,小腸寒冷,年輕時得這種病,懷孕很難,年紀大得這種病,絕經後出血不止。

3. 小兒驗紋按額診脈四言詩

五歲以下,脈無由驗,食指三關(第一節寅位為風關,第二節卯位為氣關,第三節辰位為命關,以男左女右為則,)脈絡可見,熱占紫紋,傷寒紅像,青驚白疳,直同影響。隱隱淡黃,無病可想。黑色曰危,心為怏怏。若再風關,病輕弗忌。若在氣關,病重留意。若在命關,危急須記。

脈紋入掌,內鉤之始,彎里風寒,彎外積致(食積致病。)五歲以上,可診脈位(以一指按其寸、關、尺,)指下推求,大率七至,加則火門,減則寒類,余照《脈經》,求之以意,更有變蒸,脈亂汗熱,不食汗多,或吐或瀉,原有定期,與病分別。疹痘之初,四末寒徹,面赤氣粗,涕淚弗輟。

白話文:

五歲以下脈象觀察

五歲以下孩童,脈象不易察覺。可以觀察食指三關(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男左女右),脈絡若可見,則:

  • 紫紋代表熱症
  • 紅像代表傷寒
  • 青色代表驚風
  • 白色代表疳積(營養不良)
  • 直同影響則代表病情嚴重

若脈象隱隱淡黃,則孩童身體無恙。黑色脈象則代表危險,心神不寧。

  • 若脈象在風關,病情較輕,不必過於擔心。
  • 若脈象在氣關,病情較重,需多加注意。
  • 若脈象在命關,則十分危險,要格外留心。

脈紋延伸至手掌,內側彎曲代表風寒,外側彎曲代表積食致病。

五歲以上脈象診斷

五歲以上孩童,可以用一指按其寸、關、尺三部位,推算脈象。一般而言,脈搏跳動七下為正常,跳動次數多於七下代表熱症,少於七下代表寒症。其他脈象則需參照《脈經》推斷,並根據實際情況分析。

出現以下症狀,需格外注意:

  • 脈象紊亂,汗多發熱
  • 食慾不振,汗出不止
  • 嘔吐或腹瀉
  • 有規律性的發病

這些症狀可能與疾病有關,需及時區別診斷。

麻疹初期,四肢冰冷,臉色發紅,呼吸急促,流鼻涕和眼淚不止。

半歲小兒,外候最切,按其額中(以名、中、食三指候於額前,眉端,髮際之間,食指近發為上,名指近眉為下,中指為中,)病情可晰,外感於風,三指俱熱,內外俱寒,三指冷冽,上熱下寒,食中(二)指熱。設若夾驚,名中(二)指熱,設若食停,食指獨熱。

白話文:

六個月大的孩子,觀察病情最要緊。摸摸他的額頭,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放在額頭上,靠近髮際的是食指,靠近眉頭的是無名指,中間的是中指。透過這三根手指,就可以清楚地判斷病情。如果孩子是外感風寒,三根手指都會發熱;如果孩子內外俱寒,三根手指都會冰冷;如果孩子上熱下寒,食指和中指會發熱;如果孩子受驚嚇,無名指和中指會發熱;如果孩子積食,食指會發熱。

4. 診脈別解一

輕下手於皮膚之上曰「舉」,以診心肺之氣也(心肺為陽,浮而為上。)略重按於肌肉之間曰「按」,以診脾胃之氣也(脾胃居中,故其氣應乎中。)重手推於骨肉之下曰「尋」,以診肝腎之氣也(肝腎為陰,沉而在下。)

白話文:

在皮膚表面輕輕按壓稱為"舉",用來診斷心肺之氣(心肺屬陽,氣息浮現且位於上部)。稍微用力按在肌肉層間稱為"按",用來診斷脾胃之氣(脾胃處於中央,因此其氣息應和中間)。以較重的手法推按在骨肉之下稱為"尋",用來診斷肝腎之氣(肝腎屬陰,氣息深沈且位於下部)。

5. 診脈別解二

兩手六部皆為肺脈,肺為臟腑之華蓋,凡一切臟腑病,其氣必上熏於肺,而應之於脈。如心病六脈必洪,肝病六脈必弦,腎病六脈必沉,肺病六脈必澀,脾病六脈必緩。(是怠緩,不是和緩。)按之指下濁者為邪甚,清者為正復。有神者吉,無神者凶,有力者為熱為實,無力者為虛為寒,此為最驗。

李瀕湖云:「脈者臟腑之氣,非臟腑所居之地也。」余每見時醫於兩手六部中,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此又如彼。儼若臟腑居於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醜態,實則自欺之甚也。

白話文:

兩手上的六個部位都屬於肺經,肺是五臟六腑的表皮,所有臟腑的病症,其氣都會向上熏蒸肺部,並反映在脈象上。例如心病脈象會洪大,肝病脈象會弦急,腎病脈象會沉伏,肺病脈象會澀滯,脾病脈象會遲緩。按脈時,手指下感覺沉滯濁濁的,表示邪氣很重,感覺清涼的,表示正氣正在恢復。脈象有神氣的預兆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兆凶險;脈象有力的是熱證實證,脈象無力的是虛證寒證,這些都是很可靠的判斷依據。

李瀕湖說:「脈象反映的是臟腑的氣息,而不是臟腑所在的部位。」我經常看到一些醫生在病人兩手六個部位按來按去,說:「這個臟腑是這樣,那個臟腑又是那樣」,好像臟腑就住在兩手之間,可以摸得到似的,這種欺騙人的醜態,其實是自己欺騙自己最厲害。

6. 《內經》診法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內,尺中也,兩旁,兩尺部之外旁也,季脅,兩脅之下秒也。何以謂之季,言脅之盡處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兩腎附於季脅,是季脅之內乃是兩腎,兩腎之內乃是腹中,故以尺內候腹中,尺外以候腎,尺之四旁以候季脅,是兩旁更出於外也。楊元如曰:『所謂外者,乃六脈之本位。

脈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為外,而偏於里者為內也。』高士宗云:『脈氣自下而上,故先論之尺部左右外內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關脈也。肝居脅內,故以關候肝,膈氣在中,故以內候膈。膈謂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廓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內側兩旁,指的是季脅。(尺內,指的是尺脈的中間部位;兩旁,指的是兩尺脈部位的外側;季脅,指的是兩脅骨下方。)為什麼稱之為季脅呢?因為是指脅骨最末端的位置。

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腎臟,尺脈內側用來診斷腹部。(兩腎臟位於季脅部位,因此季脅內側是兩腎臟,兩腎臟內側就是腹中,所以用尺脈內側來診斷腹部,用尺脈外側來診斷腎臟,尺脈的四旁用來診斷季脅,因為季脅的位置更偏向外側。楊元如說:『所謂外側,指的是六脈的根源位置。

脈象位於歧骨外側,因此以根源位置為外側,偏向內側的部分則為內側。』高士宗說:『脈氣從下往上走,因此先討論尺脈部位左右外內。』)

尺脈中間偏上位置,左手外側用來診斷肝臟,內側用來診斷膈肌。(尺脈中間偏上位置,指的是靠近左手尺脈的關脈位置。肝臟位於脅骨內側,因此用關脈來診斷肝臟,膈肌氣息位於身體中間,因此用內側來診斷膈肌。膈肌指的是膈肉下方,肝脾所在的位置。)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右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關脈也。脾主中土,故以關內候脾,陰內而陽外,故以關外候胃。問曰:六腑獨言候胃何義。曰:五臟之氣血皆胃腑之所生,故臟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是以《本經》凡論五臟必及於胃,而余腑不與焉,然而臟腑雌雄各有併合,言心而小腸在其中矣,言肺而大腸在其中矣,餘臟准此。高士宗云:『脈氣自下而中,故次論關部之左右外內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者,從右關而上右寸口也。胸中者,宗氣之所居也。《經》曰:宗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行呼吸,)前以候前,後以候後,膻中(左者,左寸口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君主之相位也。高士宗云:『脈氣自中而上,故終論寸部之左右外內也。

白話文:

右邊外側觀察胃部,內側觀察脾臟。右邊指的是右手關脈上方的脈絡。脾臟主宰中土,所以用關脈內側觀察脾臟;陰氣在內,陽氣在外,因此用關脈外側觀察胃部。有人問:為什麼六腑只談論觀察胃部呢?因為五臟的氣血都由胃腑生成,所以臟氣無法直接到達手太陰經,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因此,《本經》中論述五臟時必定會提到胃,其他腑臟則沒有。然而,臟腑之間互相聯繫,如同雌雄相配,提到心臟時就會包含小腸,提到肺臟時就會包含大腸,其他臟腑也是如此。高士宗說:「脈氣由下而上,所以接下來論述關部左右外側。」

從右關脈向上到右寸口脈,外側觀察肺部,內側觀察胸部。胸部是宗氣所在。經書記載:宗氣積聚在胸部,稱為氣海,向上到達肺部,循著喉嚨進行呼吸。

左寸口脈觀察心臟,心臟是君主之官,膻中是臣使之官,是君主的相位。高士宗說:「脈氣由中而上,所以最後論述寸部左右外側。」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脈有外內,復有前後,前以候前,尺前,關前,寸前,以候形身之前也。後以候後,寸後,關後,尺後,以候形身之後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脈有內外前後,復有上下,是脈體之六合也。上竟上者,自寸上而竟上於魚際也。

喉主天氣,位居胸上,故為胸喉中事,乃上以候上也。下竟下者,自尺下而竟下於肘中也。足履乎地,股、膝、脛、足居腰與少腹之下,故為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乃下以候下也。)

參各家注,此審別形聲,臟腑,外內之法也。首言兩旁,次言前後,次言上下。蓋以左右三部之脈,正候之外,推而及於三部之兩旁,三部之前後,且上而極於魚際之上,下而極於尺澤之下,無所不到,可謂候法無餘蘊矣。今即以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引一語而比例之。既以尺部之兩旁候形身之季脅,便知關部之兩旁可以候形身之兩脅,寸部之兩旁可以候形身之兩腋。書不盡言,學者當得其意而引伸也。

白話文:

診脈時,先看脈象的前後,再看脈象的上下。脈象有外內之分,也有前後之分。前以候前,指的是尺前、關前、寸前,用來診斷身體前部的狀況。後以候後,指的是寸後、關後、尺後,用來診斷身體後部的狀況。脈象也有上下之分,上竟上者,指的是從寸脈往上一直到魚際,用來診斷胸喉的狀況。下竟下者,指的是從尺脈往下一直到肘中,用來診斷少腹、腰、股、膝、脛、足的狀況。這些都是診脈時需要考慮的六個方面。此外,還可以根據脈象的左右兩側來判斷身體的左右兩側,例如尺脈的兩側可以診斷季脅的狀況,以此類推,關脈的兩側可以診斷兩脇的狀況,寸脈的兩側可以診斷兩腋的狀況。這些診脈的方法雖然沒有全部寫出來,但學者應該能從中領悟到診脈的精髓,並能舉一反三。

其曰前後者,以寸、關、尺各部,前一分為前,後一分為後,乃各部之交界處也。其曰上下者,言上而更上於寸,下而更下於尺也。總而言之,首言外內,次言前後,蓋以兩手之脈,平以分之,有如文王之卦,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以候形身之四旁。上竟上,,下竟下者,有如伏羲之卦,豎以觀之,而天地定位也。

此章以人身配六合,三部九候法,以人身配三才,所謂人身小天地者此也。

問曰:《經》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臟氣之出於左右,抑臟體之偏與。曰:天為陽,地為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聖人南面而立,左為陽,右為陰。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於陰陽水火,分而上生,非臟體之謂也。

白話文:

「前後」指的是寸、關、尺三部中的交界處,前一分為前,後一分為後。「上下」則指的是比寸更上,比尺更下的位置。總之,先說內外,再說前後,就好像文王八卦一樣,離卦在南,坎卦在北,震卦在東,兌卦在西,以此來觀察身體的四面八方。而上下分別是指更上、更下的位置,如同伏羲八卦一樣,以垂直方向來看,就像天地定位一樣。

這章節以人身對應六合,三部九候法,將人身對應三才,這就是所謂的「人身小天地」的道理。

有人問,《經》上說心肝在左,脾肺在右,是指臟氣出現在左右,還是臟體本身偏向左右?答案是,天為陽,地為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聖人南面而立,左為陽,右為陰。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所以心肝在左;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以脾肺在右。這是先天的五行,本於陰陽水火,分而上生,並非指臟體本身偏向左右。

又心主脈,肝主血,血脈生於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氣,脾主元真之氣,氣生於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氣,此皆陰陽互換之妙,善診者不可不知。愚按:診候之法,各家不同,善診者便宜熟記於心,隨機應變,則指下了然矣。余視此著時行諸書,雖高一格,而究竟為唐宋後各家之小技也。

今欲為初學啟蒙,遽以《靈》、《素》授之,恐學者畏其難而中阻,然又恐示之以「易」則爭趨於「易」,終無以造乎精微之域,反為斯道害。惟《內經·脈要精微論》一章,各家脈書,不過繪其部位,而所言診法,大不相符,相沿已久,必不能一時變更其說。但《聖經》炳如日星,錄此一節,以俟後之學者,起而明之。

白話文:

心臟主管脈絡,肝臟主管血液,血液和脈絡都源於水精,所以左手的三部經脈都與血液有關。肺臟主管周身之氣,脾臟主管元氣,氣源於火,所以右手的三部經脈都與氣有關。這些都是陰陽互換的奧妙,善於診斷的人不可不知。我認為診斷的方法,各家都有不同,善於診斷的人應該熟記於心,隨機應變,就能夠掌握診脈的精髓。我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它雖然比其他醫書高明一籌,但終究還是唐宋以後各家醫書的小技巧而已。

現在想要為初學者啟蒙,直接用《靈樞》、《素問》來教導他們,恐怕學者會畏懼其難度而中途放棄。但如果用簡單的方法教導他們,又怕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追求簡單,最終無法達到精微的境界,反而會危害醫學之道。只有《內經·脈要精微論》這一章,各家的脈書,只不過繪製了經脈的部位,而所說診斷方法,卻大不相同,沿襲已久,不可能一時改變其說法。但《內經》如同太陽般明亮,我把這一節內容記錄下來,希望能讓後來的學者能夠理解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