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附錄高士宗部位說

(先生諱世栻注《靈樞》,《素問》二種行世。)

部位者,頭、面、胸、背、脅、腹、手、足,各有所屬之部,所主之位也。頭為三陽之首,三陽者,太陽也。自印堂至額顱,上顛頂,從腦下項皆足太陽經脈之部,故曰頭為三陽之首也。兩顴屬腎,《刺熱論》云:「色榮顴骨,其熱內連腎也。」兩目為肝之竅,而五臟精華皆注於目,故瞳神屬腎,黑目屬肝,白眼屬肺,內外眥肉屬心,眼包屬脾。兩鼻為肺竅,而位居中央,又屬乎脾,鼻內口鼻交通之處,則為頏顙,又為畜門。

乃肝肺相交之部也。口為脾竅,內外唇肉,脾所主也。舌為心苗,齒為骨余,而齒齦則為牙床,又屬乎胃。舌之下腮之內,為廉泉、玉英,乃水液之上源也。耳為腎竅,又心亦開竅於耳。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循鼻外,入齒中,挾口環唇。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循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此頭面之部位,各有所屬也。頭面以下,前有咽喉,後有頸項,喉居右,咽居左,喉為氣管而硬,咽為食管而軟。

咽喉之中,則為吭嗓,吭嗓之上,則為舌本,舌本居下齶之盡,而上齶之盡,則為小舌,所謂會厭也。太陰脾脈絡舌本,少陰腎脈絡舌本,陽明胃脈絡舌本。咽喉之外,則有動脈,居乎兩旁,所謂人迎之脈,乃胃足陽明之脈也。人迎之下,鎖骨空處,則為缺盆,肺所主也。又陽明經脈行身之前,自面部而至胸膈,皆陽明經脈所主也。

缺盆之下,兩乳之上,謂之膺中,膺中之中,謂之上膈,即上焦也。《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也。」上膈而下,謂之膈中,即胸膈也。胸膈之間,謂之膻中,膻中即心包絡也。心包主血,主脈橫通四布,包絡之下,即有胃絡,兩絡而相通,橫布於經絡之間。

胸乃心主之宮城,而包絡包乎心之外。肺為五臟之長,而蓋乎心之上。心窩之下,謂之中焦,胃有三焦,上焦之旁,即上脘也,中焦之旁,即中脘也,下焦之旁,即下脘也。頭面之下,後有頸項,項之中央,名為風府,項之兩旁,名為風池,項下高聳大椎,乃脊骨之骨一椎,第自脊而下,至七節之兩旁,名為鬲俞。《經》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以明鬲俞之穴,乃心氣之遊行出入,而太陽經脈行身之背,此胸背之部位,各有所屬也。胸膈之下,腹也,胸膈下側,脅也。前胸後背,而脅則居胸背之間,行身之側,脅之上為腋,脅之下為季脅。太陽行身之背而主開,陽明行身之前而主闔,少陽行身之側而主樞。舍開則不能闔,舍闔則不能開,舍樞則不能為開闔,是樞者,乃開闔之關鍵也。

大腹名為坤土,坤土,太陰之脾土也。大腹之上,下脘之間,名為中土,中土,陽明之胃土也。大腸名迴腸,盤旋於腹之左右,小腸居大腸之前,臍乃小腸之結總,而貼臍左右,乃衝脈所出。《經》云:「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是也。」臍之下則為小腹,小腹兩旁,名為少腹。

白話文:

人體部位,指的是頭部、面部、胸部、背部、脅部、腹部、手部和足部,每個部位都有其所屬的區域和主要的功能。頭部是三陽經脈的起始,所謂三陽,指的是太陽經。從印堂到額頭,再到頭頂,然後從後腦勺到脖子,都屬於足太陽經脈的範圍,所以說頭部是三陽經脈的起始。兩顴骨屬於腎臟,《刺熱論》說:「顴骨的顏色紅潤,代表熱邪內連腎臟。」兩眼是肝臟的孔竅,而且五臟的精華都會上注於眼睛,所以瞳孔屬於腎臟,黑眼球屬於肝臟,白眼球屬於肺臟,內外眼角肉屬於心臟,眼皮屬於脾臟。兩鼻孔是肺的孔竅,而且位置在中央,又屬於脾臟;鼻孔內,口腔與鼻腔相通的地方,稱為頏顙,也稱為畜門,是肝和肺交會的部位。口是脾的孔竅,內外嘴唇的肌肉,是脾所主管的。舌頭是心臟的苗,牙齒是骨頭的餘剩,而牙齦是牙床,又屬於胃。舌頭下方、下巴內側,是廉泉穴、玉英穴,是水液上升的源頭。耳朵是腎的孔竅,心臟的孔竅也通往耳朵。胃的足陽明經脈,從鼻部開始,與鼻樑交會,沿著鼻翼外側,進入牙齒中,環繞嘴唇。膽的足少陽經脈,從眼外角開始,向上到頭角,沿著耳後,進入耳內,再從耳前出來,這些是頭面部的部位,各有其所屬。頭面部以下,前面有咽喉,後面有頸項;喉在右邊,咽在左邊,喉是氣管而堅硬,咽是食管而柔軟。咽喉之中,是吭嗓;吭嗓之上是舌根,舌根在下顎的盡頭,而上顎的盡頭則是小舌頭,就是會厭。太陰脾經絡於舌根,少陰腎經絡於舌根,陽明胃經絡於舌根。咽喉之外,有動脈,位於兩旁,稱為人迎脈,是胃足陽明經脈循行之處。人迎脈之下,鎖骨凹陷處,稱為缺盆,是肺所主管的。另外,陽明經脈循行於身體的前面,從面部到胸膈,都是陽明經脈所主管的。缺盆之下,兩乳之上,稱為膺中;膺中的中間,稱為上膈,也就是上焦。《經》說:「上焦的功能是開展,宣發水谷的精華,熏蒸肌膚,充養身體,潤澤毛髮,就像霧露的滋潤。」上膈之下,稱為膈中,也就是胸膈。胸膈之間,稱為膻中,膻中就是心包絡。心包絡主管血液,主管脈搏橫向流通,分佈於全身,心包絡之下,有胃絡,兩者互相連通,橫向分佈在經絡之間。胸部是心臟的主宮殿,而心包絡包裹在心臟的外面。肺是五臟之首,覆蓋在心臟之上。心窩之下,稱為中焦;胃有三焦,上焦旁邊是上脘,中焦旁邊是中脘,下焦旁邊是下脘。頭面部之下,後面有頸項,頸項中央,稱為風府;頸項兩旁,稱為風池;頸項下突起的大椎,是脊椎的第一節。從脊椎向下,到第七節的兩旁,稱為鬲俞。《經》說:「第七節的兩旁,內有小心。」說明鬲俞穴是心氣遊行出入的地方,而太陽經脈循行於身體的背部,這是胸背部的部位,各有其所屬。胸膈之下,是腹部;胸膈的兩側,是脅部。前面是胸,後面是背,而脅部則位於胸背之間,循行於身體的兩側;脅部的上面是腋窩,脅部的下面是季脅。太陽經脈循行於身體的背部而主開,陽明經脈循行於身體的前面而主闔,少陽經脈循行於身體的側面而主樞。沒有開就不能闔,沒有闔就不能開,沒有樞就不能開闔,所以樞是開闔的關鍵。大腹被稱為坤土,坤土就是太陰脾土。大腹的上面,下脘之間,稱為中土,中土就是陽明胃土。大腸稱為迴腸,盤旋於腹部的左右;小腸位於大腸的前面;肚臍是小腸的總結,而貼近肚臍左右兩側,是衝脈所出。《經》說:「衝脈在肚臍左右跳動的動脈。」肚臍的下面是小腹,小腹的兩側,稱為少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