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手心主說(即心包絡)

心乃五臟六腑之大主,其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蓋以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手三陽之脈散給心包,是手與心主合,故心包絡稱「手心主」,五臟加此一臟實六臟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內五臟六腑的大主宰,而心包絡則是保護這位君主的外圍防禦,相火代替君主處理日常事務,因此心包絡也被稱為「主」。那麼為什麼會跟手有關聯呢?因為手厥陰的脈絡直接連接到心包,而手部的三條陽脈也供應到心包,這顯示出手和心包是有關聯的,因此心包絡被稱為「手心主」。如果我們將心包視為一個獨立的臟器,那麼原本的五臟就變成了六臟。

2. 膀胱說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其能得氣化而津液外出滋潤於皮毛也。若水道之專司,則在三焦之腑,故《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熱氣布護,使水道下出而為溺也。《內經》兩「出」字,一為外出,一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茲特辨之。

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血氣之元氣足,則津液旁達不窮,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澤也。

白話文:

膀胱是屬於水系統的器官,它是腎臟的附屬結構。根據古籍記載:「膀胱就像城市的管理者,負責儲存體內的津液,當氣血運行正常,就能將津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進行滋潤。」這說明膀胱能通過氣血運行,讓津液向外輸送,滋養皮膚和毛髮。

至於專門管理水分代謝的器官,則是三焦。所以古籍又說:「三焦就像是疏通河道的管理者,負責水分的排泄。」這表示三焦利用熱能來保護和調節,讓體內的水分向下排泄,形成尿液。

在《內經》中,兩個「出」字的含義不同,一個是指津液向體外輸送,另一個則是水分向下排泄,這種差異千年來少有人能清楚理解,現在我特別解釋一下。

再者,「膀」的意思是旁邊,「胱」則有光澤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體內的元氣充足,津液就能順利地在全身各處流通,使得肌肉、皮膚和毛髮都能呈現出健康光澤。

3. 命門說

人之強弱壽夭,全繫命門。命門不是右腎,亦非兩腎中間,更非督脈十四椎下命門之俞穴。考之《內經》,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結根篇」、「衛氣篇」、《素問·陰陽離合論》三說俱同。後讀《黃庭經》云:「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門前命門。

」方悟其處。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氣,聚於臍下,當關元、氣海之間。其在女者,可以手捫而得,俗名產門,其在男者,於泄精之時,自有關闌知覺,此北門鎖龠之司,人之生命處也。又考越人「七衝門」之說,謂飛門,唇也;戶門,齒也;吸門,會厭也;賁門,胃之上口也;幽門,太倉下口也;闌門,小腸下口也;魄門,肛門也。便溺由氣化而出,又增溺竅為氣門。

凡稱之曰門,蓋指出入之處而言也。況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受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由此門而生,故於八門之外,重之曰命門也。古人標此名目,欲養生家知所專重,醫者若遇元氣虛脫之證,或速灸關元,氣海,或速投肉桂、附子、以為起死回生之計,非以命門乎列臟腑之中也。

白話文:

人的身體強壯與否,以及壽命長短,完全取決於命門的狀態。但命門並非右側的腎臟,也不是兩腎中間的位置,更不是位於督脈十四椎下的命門俞穴。根據《黃帝內經》,太陽的能量起源於至陰,匯聚於命門,而這裡的命門指的是眼睛。在《靈樞》的「結根篇」和「衛氣篇」,以及《素問·陰陽離合論》中,這三個部分的說法都是一致的。後來閱讀《黃庭經》中的描述:「上部有黃庭,下部有關元,背部有幽門,前部有命門。」才真正理解了命門的位置。

人出生之初,先天的精氣會聚集在肚臍下方,位於關元和氣海之間。在女性身上,可以用手摸到這個位置,俗稱產門;而在男性身上,在射精的時候,能感受到這個部位的關閉感,這是人體生命的關鍵所在,可比作北方門鎖的作用。再來看扁鵲關於「七衝門」的說法,他認為飛門是嘴脣;戶門是牙齒;吸門是會厭;賁門是胃的上口;幽門是胃的下口;闌門是小腸的下口;魄門是肛門。排尿和排泄是由氣化作用產生,因此將排尿孔定義為氣門。

所有被稱為「門」的部位,都是指能量或物質的出入之地。在人尚未形成形體之前,父母結合時,男性通過這個「門」施放精液,女性則通過這個「門」接受,等到胎兒成長到足夠成熟,也會再次通過這個「門」誕生,所以除了上述的八個門,特別強調命門的重要性。古人提出這個概念,是希望修煉養生的人能明白其重要性。醫生如果遇到元氣虛脫的病人,可能迅速採用灸療關元、氣海,或者快速使用肉桂、附子等藥材,作為挽救生命的方法,這正是因為命門在臟腑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