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1. 卷二
2. 表證條
傷寒病不全表證。然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凡病從太陽始者,皆名傷寒,其病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若初起有汗,用桂枝湯,無汗用麻黃湯,治之得法,一解表則無餘事矣。
然太陽主表中之表,而陽明主肌亦表也,其證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時法用升麻葛根湯,少陽主胸脅,亦表也,其證胸脅痛,目眩,口苦而耳聾,《傷寒論》用小柴胡湯加減。是三陽皆屬於表,故列於表證。
(經義)《素問·熱病論》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此主六氣之相傳而言也,始終皆為熱病。仲景宗六氣之說,從對面,旁面參出大旨,取三陽三陰無形之氣,驗於有形之皮膚,肌絡,形骸,以及五臟六腑之虛實寒熱,合經權常變而立言,集隘不能登之。余著有《傷寒論淺注》,最宜熟玩。
白話文:
傷寒病不一定完全呈現表證的症狀。然而,太陽經是管理身體對抗寒水的通道,負責整個身體的表面防禦,所有從太陽經開始的疾病,都被稱為傷寒。這種疾病的特徵是頭痛、頸部僵硬、發燒和畏寒。如果剛開始就出現汗,可以使用桂枝湯,若是沒有汗,則應該使用麻黃湯。只要治療得當,一經解表,其他問題通常就不會再出現了。
然而,太陽經主管的是表層中的表層,陽明經則主管肌肉,同樣也是表層的一部分,其特徵是身體發熱、眼睛疼痛且鼻腔乾燥,無法安睡,一般會使用升麻葛根湯。少陽經主管胸部與側腹部,同樣是表層的一部分,其特徵是胸部和側腹部疼痛、視線模糊、口苦和聽力下降,《傷寒論》推薦使用小柴胡湯,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這三個陽經都屬於表層,因此被歸類在表證之下。
根據《素問·熱病論》所述:“人體受到寒氣侵襲,就會發燒。”這是基於六氣互相影響的概念,無論初期還是後期,都會表現為熱病。張仲景遵循六氣理論,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核心觀點,將無形的三陽三陰之氣,通過有形的皮膚、肌肉、骨骼,以及五臟六腑的虛實寒熱,進行實踐驗證,綜合傳統理論和實際變化來進行論述,其深度和廣度令人難以企及。我寫過一本《傷寒論淺注》,非常適合深入研究。
3. 太陽表證詩
脈浮頭痛項兼強,發熱憎寒病太陽,自汗桂枝湯對證,周(身)疼無汗主麻黃(湯。)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動,有頭痛且脖子僵硬的症狀,同時還伴有發燒怕冷,這就是太陽經的病症。如果病人會自己出汗,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而如果是全身疼痛,又沒有出汗的現象,則應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4. 陽明表證詩
二陽燥氣屬陽明經,腑(熱在經,白虎湯;在腑,承氣湯)分歧另細詳(不在表證之內。)即此鼻乾不得臥,目疼身熱葛根清。
白話文:
燥熱的氣候影響到人體,這屬於陽明經的範疇。對於陽明經的處理,若熱邪還在經絡階段,會使用白虎湯來治療;若是熱邪已經深入到腑臟,則會用承氣湯來治療,兩者區別需仔細分辨,但這些都不屬於表證的範疇。
如果出現鼻子乾燥、無法安睡,眼睛疼痛和身體發熱等症狀,這時候會使用葛根湯來清熱解毒。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葛根清」應為「葛根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藥方,主要成分有葛根、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能解肌清熱,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頸項僵硬等症狀。但具體使用時,還是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辨證施治。
5. 少陽表證詩
少陽相火主柴胡,口苦耳聾舌痛俱,人說能和半表裡,誰知功在轉其樞(《內經》云:「少陽為樞」。)
四時感冒,其症與傷寒表症同,但輕而不重耳,以加味香蘇飲之類,取微汗而解,宜列於表證。
白話文:
[對於少陽表證的理解]
在治療少陽表證上,主要使用柴胡這種藥材,適用於有口苦、耳鳴、舌頭疼痛等症狀的患者。傳統上認為它能調和身體的半表半裏狀態,但實際上,它的功效在於調整身體的運作機制,就像《內經》所說的「少陽為樞」,指的是少陽經具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一年四季中,我們常見的感冒症狀和傷寒的表面症狀相似,只是程度較輕。一般來說,我們會用加味香蘇飲這類的方劑,使其微微發汗來達到療效,這應該歸類在表證的治療範疇中。
6. 感冒詩
四時感冒客邪侵,寒熱頭疼嗽不禁,解散香蘇飲微取汗,須知病淺勿求深。
瘧疾症寒熱往來有定候,其邪主於少陽之經。少陽居陰陽之界,屬半表半裡。陰勝於陽則發寒,陽勝於陰則發熱。即寒多熱少為寒瘧,單寒無熱為牝瘧,熱多寒少為熱瘧,先熱後寒,單熱無寒為癉瘧,無非陰陽之造其偏也。日發者輕,間日者重,三、四、五日為尤重,以邪之漸深,而舍漸遠也。
治法初宜二陳湯、平胃散,倍加柴胡、生薑以散之,中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青皮以和之。若欲急於取效,加生常山三錢以猛驅之,末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半夏倍柴胡以補之。凡病窮必及腎,必須間服桂附八味丸以補其腎,是為王道治法,或用冬白朮一兩,生薑五錢,水煎服,六日服六劑,必愈。虛甚者再加附子二、三錢,熱多者加當歸四、五錢。
以其邪自外來,用上諸法,正氣亦復,邪氣亦從汗解,故列於表證。
(經義)《素問·瘧論》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按:黃帝此問,岐伯所答,凡二千餘言,不能逐一解釋,且難與中人以下告語。余即於此一問,得其大綱,所謂一言盡蓋其義也。蓋痎者皆也,瘧者殘瘧也,瘧症種種不一,皆謂之瘧。讀「痎瘧皆生於風」一句,味一「皆」字,便知此一句為諸瘧之總綱矣。
夫六淫之邪,皆能成瘧,而風為諸病之長,言風可以概其餘也。蓄者,邪蓄於經,有時而伏也,作者病見於外,不期而發也。又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生氣通天論》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陰陽應象大論》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靈樞·論疾診尺》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合此數論,是瘧為暑邪無疑矣。但「暑」字不可認為陽暑,陽暑傷氣而多汗,感而即發,邪不能留。其伏留而不去者,惟陰暑之無汗也。故凡患瘧者,必因於盛暑之時,貪涼取快,不避風寒,或浴以涼水,或澡於河流,或過食生冷。壯者邪不能居,未能致病,怯者伏於營衛之舍,新邪觸之,則瘧疾發矣。
何以謂之「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如行人之有傳舍也。本論謂:此榮氣之所舍是也。大旨曰風,曰暑者,以瘧皆從外邪而起也。曰「舍」者,以邪有深有淺,舍有遠有近,故或有一、二日作及四、五日作之異也。仲景以此旨奧妙難言,故以「瘧脈自弦」一句,取少陽為捷法。
余宗其說,又為天分之高者引其端,欲其熟讀《內經》而有得也。
白話文:
一年四季感冒都是被外來病邪侵犯,表現出怕冷、發燒、頭痛、咳嗽等症狀,治療上可用香蘇飲讓病人微微出汗,但要記得病情淺顯時不要過度治療。
瘧疾病症表現為發冷與發燒交替出現,且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病症主要影響的是少陽經脈。少陽位於陰陽交界處,屬於半表半裡的位置。當陰氣超過陽氣時會感到寒冷,反之則會感到發熱。如果發冷比發熱更嚴重,就是寒瘧;只有發冷沒有發熱則是牝瘧;發熱比發冷更嚴重則是熱瘧;先發熱後發冷,只有發熱沒有發冷則是癉瘧,這些情況都是由於陰陽失調造成的。每天發作的病情較輕,每兩天發作一次的病情較重,每三、四、五天才發作一次的病情尤其嚴重,因為邪氣越深,病竈越遠。
治療上,初期可使用二陳湯和平胃散,加倍使用柴胡和薑片來疏散邪氣,中期可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入青皮來調和身體。如果希望快速見效,可以加入三錢生常山來強烈驅邪。最後階段可使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加倍使用半夏和柴胡來補充身體。所有疾病到最後一定會影響到腎臟,所以必須定期服用桂附八味丸來滋補腎臟,這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或者使用一兩冬白朮和五錢薑片,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六天每天服用一劑,一定能痊癒。如果身體非常虛弱,可以再加入二至三錢附子;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加入四至五錢當歸。
因為瘧疾是由外來病邪引起的,以上各種療法都能恢復正氣,同時也能通過出汗排出邪氣,所以這些療法都被歸類在表證治療中。
根據《黃帝內經》中的記載,瘧疾是由風邪引起,且有固定發作時間的特性。黃帝問岐伯這個問題,岐伯的回答長達二千多字,無法一一解釋,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很難理解。但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大綱,也就是「一言以蔽之」的意思。其中「痎」的意思是「全部」,「瘧」的意思是「殘留的瘧疾」,意思是說瘧疾的症狀多種多樣,但都可以統稱為瘧疾。「痎瘧皆生於風」這句話中,品味「皆」這個字,就可以知道這是對所有瘧疾症狀的總結。
六淫邪氣都能導致瘧疾,但風邪是所有病邪的領導者,談到風邪就可以涵蓋其他所有病邪。蓄積指的是邪氣在經絡中停留,有時會潛伏起來;發作指的是病態在外部表現出來,不按照預期發作。另外,夏天受暑氣傷害,秋天一定會患上瘧疾。根據《黃帝內經》中的多個篇章記載,夏天受暑氣傷害,秋天就會患上瘧疾。
綜合以上記載,可以確定瘧疾是由暑邪引起的。但「暑」這個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陽暑,陽暑會傷害氣血並導致大量出汗,一旦感染就會立即發作,邪氣無法留存。只有陰暑才會讓邪氣潛伏下來,不會馬上發作。因此,所有患上瘧疾的人,都是在炎熱的夏季貪圖涼爽,不注意防風防寒,或者泡在涼水中,或者在河裡洗澡,或者吃太多生冷食物。對於體質健壯的人來說,邪氣無法存留,不會導致疾病;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邪氣會潛伏在營衛之間,一旦新的邪氣觸發,就會發作成瘧疾。
為什麼要用「舍」這個詞呢?它指的是經絡所經歷的部位,就像行人途中的旅店一樣。在這裡提到的「舍」,指的是營氣所在的地方。總的來說,提到風和暑的原因是因為瘧疾都是由外來邪氣引起的。提到「舍」的原因是因為邪氣的深度和位置會影響發作的頻率,因此有些人可能一天或兩天發作一次,有些人可能四、五天發作一次。張仲景認為這個道理很微妙,難以言表,所以他用「瘧脈自弦」這句話,以少陽經脈為快捷方式來表達。
我遵循他的理論,並且為那些智慧高超的人提供了一個啟示,希望他們能夠深入閱讀《黃帝內經》,從中獲得更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