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二 (2)
卷二 (2)
1. 瘧疾詩
寒熱循環有定時,瘧成權在少陽司,熱多陽亢邪歸胃(少陽兼陽明,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寒盛陰生病屬脾(少陽兼太陰,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開手二陳平胃屬,收功六(君)子補中(益氣湯)規。更聞腎氣丸多效(三陰瘧三日一發,五更時以薑湯送下腎氣丸三錢,三月可效,)薑朮同煎效更奇。
瘟疫症來路兩條:一條自經絡而入,辨症治法,與感冒無異,宜服人參敗毒散,溫覆以取微汗,俾其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也。一條從口鼻而入,一人之病,傳染一家以及一鄉一邑。其症發熱頭痛,口渴胸滿,時吐黃涎,宜藿香正氣散,大旨在辛香解穢四字,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過此不愈,則傳入於裡。
白話文:
瘧疾發作有規律,由少陽經主導。熱盛則陽氣亢盛,邪氣侵犯胃經(少陽兼陽明,熱多寒少,或只熱不寒);寒盛則陰氣盛,病屬於脾經(少陽兼太陰,寒多熱少,或只寒不熱)。治療方法,發病初期可用二陳湯和平胃散,後期則以六君子湯(益氣湯)調補。另外,腎氣丸效果顯著,尤其適合三陰瘧,三日發作一次,五更時用薑湯送服三錢,連服三月可見效。薑和朮一起煎服,效果更佳。
瘟疫傳播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經由經絡入侵,症狀與感冒相似,可服用人參敗毒散,溫覆取微汗,讓病邪循經絡排出。另一種是經由口鼻入侵,一人得病,可傳染全家乃至鄉里。症狀為發熱頭痛、口渴胸悶、偶爾吐黃痰,宜服用藿香正氣散,主要功效在於辛香解穢,讓病邪從口鼻排出。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則會深入內臟。
大熱、大渴,自汗者,宜白虎湯以清之。譫語,大便閉者,宜三一承氣湯以下之。若表裡之邪俱實,不汗不便者,宜用防風通聖散,汗下之法,一劑並行而不悖。若過七日,為一經已盡,病仍不愈,及病人素稟不足者,宜間用六味地黃湯,四物加人參,元參之類以補之,與傷寒治法略同,但此症七日,得大汗戰汗則生,無汗則死。如汗出不至足,俟七日再汗之,生死以汗為主,故列於表證。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高燒、口渴、自汗的症狀,應該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暑。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便秘的症狀,應該用三一承氣湯來瀉熱通便。如果病人是表裡俱實,既不發汗也不通便的狀態,應該用防風通聖散,同時發汗通便。這三種方法可以同時使用,互不衝突。
如果病程超過七天,說明表證已解,但病症仍然沒有痊癒,或者病人本身體質虛弱,應該間隔使用六味地黃湯、四物湯加上人參、元參等補益藥物,治療方法類似傷寒。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病症在七天之內,如果能夠大量出汗,並且伴隨有戰慄的現象,就預示着病情將會好轉;如果沒有汗出,就預示着病情危重。即使出汗,但汗量不足,也需要等待七天後再次出汗,才能確定病情發展方向。因此,汗出與否是判斷生死的重要指標,所以將此病症歸類於表證。
(經義)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靈樞論診尺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熱病論先夏至日為溫此皆言傷寒之發為病非瘟病之感異氣而病也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素問補遺治法論曰五疫之至皆傷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同此言水大金木土五行之疫俗亦謂為五瘟大抵互相傳染醫者宜用雄黃研末塗鼻孔內行從客位邊入又男子病穢氣出於口女於病穢氣出於陰坐立對語之間自宜識得向背。
白話文:
出自《內經·生氣通天論》:冬季受寒,春季必會患病為溫熱。《靈樞·診尺》中提到:冬季受寒,春季則會出現風熱或熱病。這都是在講述受寒引起的疾病,而非瘟疫因不同氣候而產生的病症。
《金匱真言》中說:精氣是身體的根本,所以保存精氣的人,在春季不會生病為溫熱。《素問·補遺治法論》中提到:各種瘟疫的來臨,都使人們容易被感染,無論大小,病狀都相同。這是講述水、火、土、金、木五行之疫,俗稱為五瘟。這些疾病大多相互傳染,醫者應當使用雄黃研磨後塗抹在鼻孔附近,或者在客人座位旁進入。對於男性來說,病氣可能從口中排出;對於女性來說,病氣可能從私處排出。在坐立和交談之間,自己應該能夠辨別方向。
2. 瘟疫詩
瘟疫於今重達泉(檳榔二錢,草果、甘草各五分,厚朴、芍藥、黃芩、知母各一錢,名達泉飲,)休徇吳氏(吳又可達泉飲若燥灼陰,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劇)一偏言。鼻傳穢氣黃涎吐,經受時邪壯熱煩(謂但熱而煩悶也。)敗毒(散)藿香(正氣散)分兩道,散邪(人參敗毒散,散邪方也,令邪從經絡解)解穢藿香正氣散,解穢方也,今邪從口鼻解)各專門。
白話文:
瘟疫流行,現在用達泉飲來治療(配方:檳榔二錢,草果、甘草各五分,厚朴、芍藥、黃芩、知母各一錢,名為達泉飲)。不要完全遵循吳氏(吳又可)的說法(吳又可認為達泉飲容易燥灼陰液,服用前先耗盡汗源,不能發汗反而加重病情)。
鼻腔傳入穢氣,吐出黃色涎液,經受時邪而發熱煩躁(指只發熱卻煩悶)。敗毒(散邪)用藿香(正氣散),分為兩道,散邪(人參敗毒散,是散邪的方子,使邪氣從經絡中解除)解穢(藿香正氣散,是解穢的方子,現在邪氣從口鼻中解除),各有所專。
防風通聖(散)神方外(表證發解,里證又急,必用此散以兩解之,)白虎三承虛實論(熱渴自汗,表裡不實者白虎湯,大便不通者三承氣湯。)
陰虛盜汗為素稟不足。夜間發熱,睡時汗出,醒即漸收,故曰盜汗,宜當歸六黃湯。若時常畏寒,一動則汗出,或不動而汗亦自出,名曰陽虛自汗,宜耆附湯、參附湯、朮附湯,然陰陽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熟讀《內經》,自得其治。景岳謂不治有六:一、汗出而喘甚;二、汗出而脈脫;三、汗出而身痛甚;四、汗出發潤至巔;五、汗出如油;六、汗出如珠。醫者不得妄為用藥。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方外
防風通聖散適用於表證發解,裡證又急的情況,需要用此散劑來同時解決表裡兩方面的症狀。
白虎湯、承氣湯
白虎湯適用於發熱口渴、自汗,表裡不實的患者。承氣湯適用於大便不通的患者,三承氣湯指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陰虛盜汗、陽虛自汗
陰虛盜汗是指因先天不足導致的盜汗,表現為夜間發熱,睡時汗出,醒後汗漸漸收斂。此類患者宜服用當歸六黃湯。
陽虛自汗是指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汗出,表現為經常畏寒,一動就汗出,甚至不動也汗出。此類患者宜服用耆附湯、參附湯、朮附湯。
然而,陰陽互根,不可一味固守。需熟讀《內經》,才能掌握治療之道。
景岳六不治
景岳先生認為,汗出有六種情況不可輕易用藥:
一、汗出而喘息嚴重; 二、汗出而脈搏微弱; 三、汗出而全身疼痛劇烈; 四、汗出濕潤至頭頂; 五、汗出如油脂般; 六、汗出如珠子般。
醫者不可輕易用藥,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此症因汗從皮毛而出,故列於表證。
(經義)《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藏氣發時論》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腎病者,寢汗出憎風。
」《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因為汗液從皮膚毛髮中排出,所以歸類為表證。
根據經書的解釋,《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氣的汗液,以天地雨水來命名。」《宣明五氣篇》中說:「心主汗。」《評熱病論》中說:「陰虛的人,陽氣必定會聚集,所以氣虛的時候會發熱出汗。」《決氣篇》中說:「津液虧損,就會導致腠理開張,汗液大量流失。」《藏氣發時論》中說:「肺部有病的人,肩膀背部疼痛,而且會出汗;腎臟有病的人,睡覺時會出汗,而且怕風。」
《脈要精微論》中說:「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不出汗,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身體冰冷,陰陽都過盛,則不會出汗並且感到寒冷。」
3. 盜汗自汗詩
古云盜汗屬陰虛,自汗陽羸衛外疏(陽氣衛外而為固。陰(虛)則六黃湯陽(虛)參附(等湯),互根(陰陽互根,其旨甚妙)當究五車書。
中風證,余於《金匱淺注》論之甚詳,然難為初學道也。尤在涇著有《金匱心典》,卓然大家,續出《金匱翼》,全失本來面目。但中風總論雖於《金匱》有出入處,而採集時說,堪為行道者開一覓食之路。今就原論而韻之,以便初學之記誦。
《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之風也,)經有五風(經,經脈也,五風,五臟之風也,)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仲景《金匱》專宗此說,皆指外邪而言。尤氏《金匱翼》則合內外虛實以統論之,恐《金匱翼》為後人之託名而刻者。
白話文:
古人說盜汗屬於陰虛,自汗則陽氣虛弱,衛氣外疏(陽氣護衛體表,起到固守的作用。陰虛可以用六黃湯治療,陽虛可以用參附湯等治療,陰陽互根,這句話的含義非常微妙)應該深入研究《五車書》。
中風證,我在《金匱淺注》中論述得非常詳盡,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很難理解。尤其是在泾著有《金匱心典》,卓然大家,又續出了《金匱翼》,卻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面貌。不過中風總論雖然在《金匱》中有些出入,但採集當時的說法,可以為行醫者開闢一條探索的道路。現在根據原論加以韻文,方便初學者記憶。
《金匱真言論》說:天上有八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之風),經脈上有五風(經,指經脈,五風,指五臟之風),八風發動邪氣,導致經風,觸犯五臟邪氣就會發病。仲景在《金匱》中專門闡述這種觀點,都是指外邪而言。尤氏的《金匱翼》則將內外虛實結合起來統籌論述,恐怕《金匱翼》是後人假托名義而刻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