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二 (2)
卷二 (2)
1. 瘧疾詩
寒熱循環有定時,瘧成權在少陽司,熱多陽亢邪歸胃(少陽兼陽明,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寒盛陰生病屬脾(少陽兼太陰,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開手二陳平胃屬,收功六(君)子補中(益氣湯)規。更聞腎氣丸多效(三陰瘧三日一發,五更時以薑湯送下腎氣丸三錢,三月可效,)薑朮同煎效更奇。
瘟疫症來路兩條:一條自經絡而入,辨症治法,與感冒無異,宜服人參敗毒散,溫覆以取微汗,俾其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也。一條從口鼻而入,一人之病,傳染一家以及一鄉一邑。其症發熱頭痛,口渴胸滿,時吐黃涎,宜藿香正氣散,大旨在辛香解穢四字,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過此不愈,則傳入於裡。
大熱、大渴,自汗者,宜白虎湯以清之。譫語,大便閉者,宜三一承氣湯以下之。若表裡之邪俱實,不汗不便者,宜用防風通聖散,汗下之法,一劑並行而不悖。若過七日,為一經已盡,病仍不愈,及病人素稟不足者,宜間用六味地黃湯,四物加人參,元參之類以補之,與傷寒治法略同,但此症七日,得大汗戰汗則生,無汗則死。如汗出不至足,俟七日再汗之,生死以汗為主,故列於表證。
(經義)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靈樞論診尺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熱病論先夏至日為溫此皆言傷寒之發為病非瘟病之感異氣而病也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素問補遺治法論曰五疫之至皆傷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同此言水大金木土五行之疫俗亦謂為五瘟大抵互相傳染醫者宜用雄黃研末塗鼻孔內行從客位邊入又男子病穢氣出於口女於病穢氣出於陰坐立對語之間自宜識得向背。
白話文:
瘧疾的發作有固定的時間模式,是由少陽經脈所掌控。如果病情偏重於熱,表示邪氣侵入了胃部(同時影響少陽和陽明經脈,表現為熱多寒少,甚至只熱不寒)。如果病情偏重於寒,則表示脾臟受損(同時影響少陽和太陰經脈,表現為寒多熱少,甚至只寒不熱)。治療初期可以使用二陳湯和平胃散,療程後期則轉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另外,腎氣丸對於三陰瘧(每三天發作一次)有顯著療效,可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用薑湯吞服三錢腎氣丸,持續三個月。薑和白朮一同煎煮服用,效果更佳。
瘟疫有兩種感染途徑:一種是通過皮膚的經絡進入,其症狀和治療方法與普通感冒相似,建議服用人參敗毒散,保持身體溫暖以促進輕微出汗,讓病毒能從原路(經絡)排出。另一種是通過口鼻進入,一個人患病可能導致全家甚至整個社區感染。這種情況下,患者會發燒、頭痛、口渴、胸部飽脹、偶爾吐黃色痰液,建議服用藿香正氣散,其主要作用是利用辛香成分清除體內污濁,使病毒從口鼻排出。如果病情持續不見好轉,病毒可能會進入體內深處。
若出現高燒、極度口渴和自發性出汗,應使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出現胡言亂語且便祕,應使用三一承氣湯來通便。若病毒同時在表裡都強烈,既不出汗也無便意,建議使用防風通聖散,該藥方同時具有出汗和通便的作用,可以一次解決兩個問題。如果病程超過七天,表示一輪病毒週期已經結束,但疾病仍然沒有痊癒,或者患者原本身體就比較虛弱,這時應使用六味地黃湯、四物湯加人參和元參等補血補氣的藥材。這些治療方法和治療流感的原則類似,但不同的是,瘧疾患者在第七天必須大量出汗或戰汗(指患者在發熱的高峯期突然大汗淋漓),否則病情可能致命。如果汗出不夠,需等到下一個週期再次努力出汗,因此治療過程中的出汗狀況至關重要。
根據古籍《靈樞》的記載,冬天受到寒氣侵襲的人,在春天可能發作溫病。然而,這些都是因為受寒而引發的疾病,而不是因為接觸異常病毒而引起的瘟疫。《金匱要略》指出,精氣是人體的根本,如果保養得當,春天就不會發作溫病。《素問補遺治法論》則描述,當瘟疫來臨,無論男女老幼,所有人的症狀都相同,說明瘟疫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醫生在治療時,應使用雄黃粉塗抹在鼻孔內,以防止病毒入侵。另外,男性患者口中有污濁之氣,女性患者則從私密部位散發污濁之氣,在對話和日常接觸中,應注意保持適當距離,以免交叉感染。
2. 瘟疫詩
瘟疫於今重達泉(檳榔二錢,草果、甘草各五分,厚朴、芍藥、黃芩、知母各一錢,名達泉飲,)休徇吳氏(吳又可達泉飲若燥灼陰,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劇)一偏言。鼻傳穢氣黃涎吐,經受時邪壯熱煩(謂但熱而煩悶也。)敗毒(散)藿香(正氣散)分兩道,散邪(人參敗毒散,散邪方也,令邪從經絡解)解穢藿香正氣散,解穢方也,今邪從口鼻解)各專門。
防風通聖(散)神方外(表證發解,里證又急,必用此散以兩解之,)白虎三承虛實論(熱渴自汗,表裡不實者白虎湯,大便不通者三承氣湯。)
陰虛盜汗為素稟不足。夜間發熱,睡時汗出,醒即漸收,故曰盜汗,宜當歸六黃湯。若時常畏寒,一動則汗出,或不動而汗亦自出,名曰陽虛自汗,宜耆附湯、參附湯、朮附湯,然陰陽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熟讀《內經》,自得其治。景岳謂不治有六:一、汗出而喘甚;二、汗出而脈脫;三、汗出而身痛甚;四、汗出發潤至巔;五、汗出如油;六、汗出如珠。醫者不得妄為用藥。
此症因汗從皮毛而出,故列於表證。
(經義)《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藏氣發時論》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腎病者,寢汗出憎風。
」《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白話文:
瘟疫如今嚴重,需使用達泉飲(成分:檳榔二錢,草果、甘草各五分,厚朴、芍藥、黃芩、知母各一錢)。不必完全遵循吳又可的觀點,他的達泉飲對於燥灼陰的狀況,會先使汗水減少,無法出汗反而病情加重。如果鼻腔傳入污濁空氣導致吐黃痰,或者因為受到季節性的邪氣而感到高熱煩躁,可以使用敗毒散和藿香正氣散來散除邪氣。兩種藥物各有專長,一種能從經絡解邪,另一種能從口鼻解穢。
防風通聖散是神奇的方子,能同時治療表證和裏證。對於熱渴自汗,表裡不實的情況使用白虎湯,大便不通的情況使用三承氣湯。
陰虛導致的盜汗是體質本來就不足的表現。在夜間發熱,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汗漸漸停止,所以稱為盜汗,應該服用當歸六黃湯。如果經常怕冷,稍微一動就出汗,或者不動也會自汗,這被稱為陽虛自汗,應該服用耆附湯、參附湯、朮附湯。然而陰陽互補,治療上也有例外情況,深入理解《內經》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景嶽認為有六種情況不需要治療:一、汗出且喘息困難;二、汗出且脈搏衰弱;三、汗出且身體疼痛嚴重;四、汗出且頭部濕潤;五、汗出且像油一樣;六、汗出且像珍珠一樣。醫生不能隨意開藥。
這種病症由於汗液從皮膚表面排出,因此歸類為表證。
根據《陰陽應象大論》:「陽的汗液如同天地的雨水。」《宣明五氣篇》:「心主汗液。」《評熱病論》:「陰虛的人,陽氣會湧向表層,所以會出現少氣、時熱和汗出的現象。」《決氣篇》:「津液流失會導致腠理開放,汗液大量流失。」《藏氣發時論》:「肺病患者會出現肩背痛和汗出;腎病患者會在睡覺時出汗且怕風。」《脈要精微論》:「陽氣過剩會導致身體發熱且無汗,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且身體寒冷,陰陽都過剩,就會無汗且寒冷。」
3. 盜汗自汗詩
古云盜汗屬陰虛,自汗陽羸衛外疏(陽氣衛外而為固。陰(虛)則六黃湯陽(虛)參附(等湯),互根(陰陽互根,其旨甚妙)當究五車書。
中風證,余於《金匱淺注》論之甚詳,然難為初學道也。尤在涇著有《金匱心典》,卓然大家,續出《金匱翼》,全失本來面目。但中風總論雖於《金匱》有出入處,而採集時說,堪為行道者開一覓食之路。今就原論而韻之,以便初學之記誦。
《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之風也,)經有五風(經,經脈也,五風,五臟之風也,)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仲景《金匱》專宗此說,皆指外邪而言。尤氏《金匱翼》則合內外虛實以統論之,恐《金匱翼》為後人之託名而刻者。
白話文:
古人說盜汗是因為陰虛所致,自汗則是因為陽氣不足,防禦機制鬆弛。對於陰虛導致的盜汗,可用六黃湯調理;對於陽虛導致的自汗,可用參附湯等湯藥治療。陰陽互根,道理深奧,要深入理解,需讀遍浩瀚的醫書。
關於中風的症狀,我在《金匱淺注》中已有詳細討論,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較難理解。尤在涇撰寫了《金匱心典》,他是一位卓越的醫學大家,後續又出版了《金匱翼》,然而這本書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風格。儘管他在《金匱》中的總論有些地方與原著有出入,但他採集了當時的醫學觀點,為從事醫道的人提供了一條尋找知識的道路。現在我將原有的理論以韻文的形式呈現,方便初學者記憶和背誦。
《金匱真言論》提到:自然界中有八風(分別來自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人體經脈中則有五風(即五臟的風)。外在的八風引發疾病,影響人體經脈,觸動五臟,進而發病。張仲景在《金匱》中主要強調的是外在邪氣對身體的影響。而尤在涇在《金匱翼》中則將內外虛實結合起來全面討論,但我懷疑《金匱翼》可能是後人假借尤在涇之名所刻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