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二 (3)
卷二 (3)
1. 中風證歌
中風各論雜而繁,大要惟分真與類,賊風邪氣中為真,痰火食氣類中隧。其人先有此肝風(《內經》云:「風氣通於肝」。又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真類二端由此致(設無肝風,亦只為他病,安有卒倒、偏枯、歪斜、牽引等症哉。)臟腑經絡各不同,病淺病深分難易。
絡病口眼俱喎斜,在絡病輕尚易治。手足不治病在經,語言錯亂從腑議,經腑皆有倒僕形,倒僕之後明所自。在精神清尚識人,在腑神昏如失智,臟病最重中最深,唇緩失音耳聾備,目瞀遺尿鼻聲鼾,六證見半死期至。經腑臟病或兼連,臨證細認惟會意。更察虛實得大綱,閉證脫證因之異(二證詳於八法歌,)脫應固兮閉應開,吉凶關頭非姑試。八法之說本在涇,平易近人休棄置。
白話文:
中風各論雜而繁,大要惟分真與類,賊風邪氣中為真,痰火食氣類中隧。
中風的論述很多,雜亂繁複,但最重要的是將其分為「真」與「類」兩種。 所謂「真」指由外邪風氣侵入體內所致,而「類」則指因痰火食氣等因素導致。
其人先有此肝風(《內經》云:「風氣通於肝」。又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真類二端由此致(設無肝風,亦只為他病,安有卒倒、偏枯、歪斜、牽引等症哉。)
中風患者往往先有肝風,正如《內經》所言:「風氣通於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因此,中風的「真」與「類」兩種情況都是由肝風引發。 如果沒有肝風,只是一般的疾病,怎會有突然倒地、半身不遂、歪斜、肢體牽引等症狀呢?
臟腑經絡各不同,病淺病深分難易。
中風的病因與病症與臟腑經絡的關係密切,而病情的深淺也會影響治療的難度。
絡病口眼俱喎斜,在絡病輕尚易治。手足不治病在經,語言錯亂從腑議,經腑皆有倒僕形,倒僕之後明所自。
絡病是指病症主要表現在經絡上的,例如口眼歪斜,這類病症較輕,也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手足不遂,則屬於經病,而語言錯亂則屬於腑病。 經絡和臟腑都可能導致中風倒地,而倒地後,應根據症狀判斷病因。
在精神清尚識人,在腑神昏如失智,臟病最重中最深,唇緩失音耳聾備,目瞀遺尿鼻聲鼾,六證見半死期至。
如果患者神志清醒,還能認人,則可能是經病或絡病。 但如果神志昏迷,如同失智,則屬於腑病。 而臟病是最嚴重的,也是最深的,會出現唇舌緩慢、失音、耳聾、視力模糊、遺尿、鼻鼾等六種症狀,這些症狀出現就代表患者生命垂危。
經腑臟病或兼連,臨證細認惟會意。更察虛實得大綱,閉證脫證因之異(二證詳於八法歌,)脫應固兮閉應開,吉凶關頭非姑試。八法之說本在涇,平易近人休棄置。
中風的病因可能是經病、腑病或臟病,甚至三者兼而有之。 因此,醫生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並根據病情判斷病因。 此外,還要辨別患者的虛實,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中風可以分為閉證和脫證,這兩種證型的治療原則有所不同,詳情請參閱八法歌。 脫證需要固護元氣,而閉證則需要開通氣血。 治療中風,生死攸關,切不可掉以輕心。 八法是治療中風的基本法則,簡單易懂,不可輕易捨棄。
2. 治中風八法歌
口噤目張痰涎著,氣塞手握難下藥,閉症宜開主白礬(散),稀涎散亦得要略(一曰開關。)若見目合口又開,遺尿自汗脫症作,無論有邪與無邪,脫則宜固參附湯嚼二曰固脫。六經形證應汗條,加減續命(湯)法亦約。內有便溺阻隔之,三化(湯)攻下非克削,此旨專重泄大邪,內外峻攻兩不錯(三曰泄大邪。)若還大氣不轉旋,順氣勻氣二散托(四曰轉大氣。
)中風必見痰陣陣,清心(散)滌痰湯可進(五曰滌痰涎。)且風多從熱化生,風火相煽無餘燼,惟有前人竹瀝湯,熄風妙在柔而潤(六曰除風熱。)風與痰氣互相搏,神昏目絕一轉瞬,通其竅隧蘇合香丸,至寶丹之功亦奮迅(七曰通經隧。)又恐湯丸效太遲,急灸俞穴倍雄峻。
白話文:
嘴巴緊閉、眼睛睜開,痰涎黏稠,呼吸不通暢,手握緊,難以服藥。這是閉症,應該要以白礬散開,稀涎散也可以。如果看到眼睛閉合、嘴巴又張開,並且出現遺尿、自汗等脫症,無論是有邪氣還是沒有邪氣,脫症都需要用參附湯來固護。
六經的形證需要根據情況出汗,加減續命湯的用法也要有所依據。如果內有便溺阻隔,三化湯攻下並不適合。此處重點在於瀉除大邪,內外峻攻都需要。
如果仍然大氣不通暢,可以用順氣、勻氣的散藥來疏通。中風必定會出現痰液陣陣,可以用清心散、滌痰湯來清除痰涎。
風多半由熱化生,風火互相煽動,無處不在。只有前人的竹瀝湯可以熄滅風火,其妙處在於柔潤。
風與痰氣互相搏鬥,神志昏迷、眼睛閉合,轉瞬即逝。需要通暢其竅隧,蘇合香丸、至寶丹的功效也非常迅速。
又擔心湯丸效果太慢,可以急灸俞穴,更加迅猛有力。
陰陽二氣不相維,此次陰陽頃刻順(八曰灸俞穴。)
按:尤在涇自定八法,余既存其說,而又不能盡絢其意者,諒在涇有知,當亦許余為直友也。一曰開關,尤氏以搐鼻探吐為開,而余則以華佗愈風散追以駟馬而為開,祛風至寶丹徹其上下表里而為開也。二曰固脫,尤氏以參附湯加竹瀝而為固,而余則以侯氏黑散遵《內經》填竅息風而為固也。
三曰泄大邪,尤氏遵劉河間法以續命湯泄其外邪,以三化湯泄其內邪而為泄,而余則用防風通聖散一方,併力以兩泄之也。四曰轉大氣,尤氏以八味順氣湯、勻氣散以滌之,調之未必能轉,而余則用生耆一、二兩,陳皮、人參、防風各三錢,助其大氣,再加天門冬五錢,附子三錢,俾水火之氣循環不息以為轉也。
白話文:
陰陽失衡,這次陰陽氣機瞬間恢復順暢,此時應灸俞穴。
五曰逐痰涎,尤氏以滌痰湯開壅塞而平水飲之逆行,余則以三因白散治橫流,而為北門之坐鎮也。六曰除風熱,尤氏以竹瀝湯滋液以除熱,而余則以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黃連阿膠湯直探陽明少陰之本源以除大熱也。七曰通經隧,尤氏以蘇合香丸,至寶丹集諸香之氣以通神,而余則用風引湯煉五色之石以補天也。
八曰灸俞穴,以中風卒倒,邪風暴加,真氣反陷,表裡之氣不相通,則陰陽之氣不相系,艾灸速於湯藥,但尤氏之取穴太多,而余則取穴較少耳。
白話文:
第五,治痰涎,尤氏用滌痰湯開通阻塞,平息水飲逆流,我則用三因白散治療痰涎橫流,鎮守北門。第六,除風熱,尤氏用竹瀝湯滋潤液體以退熱,我則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黃連阿膠湯直達陽明少陰的根本以除大熱。第七,通經絡,尤氏用蘇合香丸,至寶丹集各種香氣以通神,我則用風引湯煉製五色石以補天。第八,灸俞穴,以中風猝倒、邪風暴發、真氣倒退、表裡之氣不通導致陰陽之氣失衡,灸艾速度快於湯藥,但尤氏取穴太多,我取穴較少。
3. 附中風應灸俞穴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會一穴(在項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
曲池一穴(在肘外輔屈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
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外臁兩筋間。)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灸風中臟,氣寒涎潮,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百勞,在項後第一椎上陷中。)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曲池二穴。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白話文:
治療風寒入侵導致手足麻痺、肢體不靈等症狀,可採用艾灸以下穴位: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旋毛處的凹陷處,可容納一粒豆子。
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屈肘時,橫紋頭部的凹陷處。
肩髃穴位於肩部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臂時可找到。
風市穴位於膝蓋外側兩筋之間,平立舒展手臂,手指尖觸碰腿部的正中間,凹陷處即為風市穴。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胻筋和臁筋之間。
絕骨穴位於腳踝外側上三寸,動脈處。
治療風寒入侵導致內臟虛寒、痰涎增多、不語昏迷等症狀,可採用艾灸以下穴位,效果顯著:
百會穴。
大椎穴位於頸部後方第一節椎骨的凹陷處,又稱百勞穴。
風池穴位於耳後髮際的凹陷處。
曲池穴。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三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
足三里二穴。
灸風中脈,口眼歪斜:
聽會二穴(在耳後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入八分。)
地倉二穴(在俠口旁吻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向中二七壯;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灸中風卒厥,危急等證:
(神闕)用淨鹽炒乾,納臍中令滿,上加厚姜一片蓋之,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
灸丹田(臍下三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二穴俱連命門,為生氣之海,經脈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白話文:
足三里穴有兩個。
針灸風中脈,可以治口眼歪斜:
聽會穴兩個,位於耳後凹陷處,張開嘴巴就可以找到,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
頰車穴兩個,位於耳下方八分處。
地倉穴兩個,位於嘴角旁四分處,靠近下方,有微弱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
凡是嘴巴歪向右側的,是左側經脈中風導致的,應該灸左側歪斜處二七壯;嘴巴歪向左側的,是右側經脈中風導致的,應該灸右側歪斜處二七壯。艾炷的大小像麥粒一樣,要頻繁地灸,直到風氣盡除,口眼恢復正常為止。
針灸中風突然昏厥、危急等症狀:
在神闕穴用乾淨的鹽炒乾,放進肚臍中填滿,上面蓋上一片厚姜,灸一百壯到五百壯,灸得越多越好。姜焦了就換掉。
針灸丹田(肚臍下方三寸)和氣海(肚臍下方一寸五分)兩個穴位,它們都連著命門,是生氣的海洋,也是經脈的根本,針灸它們都有很大效果。
凡灸法,炷如蒼耳大,必須大實,其艾又須大熱,初得風之時,當依此次第灸之,火下即愈。《千金翼》云:「愈風之法,火灸特有奇妙,針石湯藥皆所不及也。」
灸法,頭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若失音者,語言如故,而聲音如不出,臟氣虛也。虛在脾,用資壽解語湯。以脾之脈,挾喉連舌本也。虛在心,用黃連阿膠湯,以心之別脈,系舌本也。六君子湯倍加麥門冬,入竹瀝,再加丹參、遠志、石菖蒲之類,兼補諸臟。
白話文:
灸法需要使用如蒼耳般大小的艾炷,必須飽滿紮實,艾草也要夠熱,剛開始受風寒時,就要依此順序進行灸法,火氣下去就能痊癒。《千金翼》說:「治風的方法,火灸獨具奇效,針灸、藥石都比不上。」灸頭面時,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腳部位則可以粗一些。還要從上往下灸,不可先灸下再灸上。如果失音,說話還算正常,但聲音發不出來,就是臟氣虛弱。虛在脾,就用資壽解語湯,因為脾經連接喉嚨和舌根。虛在心,就用黃連阿膠湯,因為心經的別脈連著舌根。六君子湯加倍麥門冬,加入竹瀝,再加入丹參、遠志、石菖蒲等,補益各臟。
舌強不能語,雖語而謇澀不清,風痰之塞閉也。不語者,絕無言語,有神昏而致者,有腎虛氣厥不至舌下者,虛熱用接命丹,虛寒用地黃飲子。
口眼歪斜,為足陽明之脈循頰車,手太陽之脈循頸上頰,二經受風,牽引不正,以《外臺》獨活、竹瀝、地黃汁飲之。
偏風,半身不遂是也。和利陰陽,疏瀹經絡,治內傷之道也。大藥攻邪,針熨取汗,治外感之道也。熨法用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絹袋二個,盛藥蒸熱,熨患處,汗出則愈。
白話文:
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即使說出來也含糊不清,這是風痰阻礙所致。完全不說話,可能是神志昏迷導致,也可能是腎虛氣虛導致氣血無法到達舌頭,虛熱要用接命丹,虛寒要用地黃飲子。
口眼歪斜,是因為足陽明經脈循行頰車,手太陽經脈循行頸上頰,這兩條經脈受風邪侵襲,牽引導致不正,可以用外台方中的獨活、竹瀝、地黃汁飲用。
偏風,也就是半身不遂。調節陰陽,疏通經絡,是治療內傷的方法。猛藥攻邪,針灸取汗,是治療外感的方法。熨法是用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用兩個布袋盛藥蒸熱,熨患處,出汗則病癒。
歷節痛風,下有專條,用黑豆炒用半升,威靈仙二兩,桑白皮一兩,用醉酒一升半,煎八合頓服之。又用白頭草一握,搗,以醇酒投之頓服。
風緩即癱瘓,近日以左癱右瘓分之,非是。蓋脾主肌肉四肢,胃為水穀之海,所以流布水穀之氣,周養一身。今風邪襲脾胃之虛,而四肢安得不為之緩廢乎?又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傷,而手足亦為緩弱。
風瘙癢者,表虛衛弱,風邪乘之而變熱,熱即瘙癢,搔之則成瘡也。宜用洗方,紫背浮萍半碗,豨薟草一握,蛇床子、防風各五錢,蒼耳子一兩,煎湯洗數次即愈。
白話文:
患上關節疼痛的風濕病,有專門的治療方法。可用黑豆半升炒熟,威靈仙二兩,桑白皮一兩,用酒一升半煎煮,濃縮至八合,一次喝完。另外也可以用白頭草一把搗碎,用醇酒浸泡後一次喝完。
風濕病導致癱瘓,最近有人分為左癱和右癱,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因為脾臟主宰肌肉和四肢,胃是水穀的海洋,負責輸送水穀之氣,滋養全身。現在風寒襲擊脾胃虛弱,四肢自然就會變得無力。另外,肝臟主宰筋,腎臟主宰骨,肝腎受損,手足也會變得虛弱。
風濕病引起的瘙癢,是因為表虛衛弱,風寒乘虛而入,轉化為熱,熱則引起瘙癢,抓撓後就會變成瘡。可以採用以下洗劑:紫背浮萍半碗,豨薟草一把,蛇床子、防風各五錢,蒼耳子一兩,煎湯洗數次即可痊癒。
歷節風,一身之關節疼痛也。新病宜五積散以散邪,久痛宜補養氣血以勝邪,與中血脈之治同。
《內經》無此病名,仲景《金匱》有之,其桂枝、芍藥、知母、生薑湯尤效。閩醫名「燎火風」,用犀角、羚羊角、獨活、牛蒡根、元參、梔子、大黃、升麻之類。
白話文:
歷節風就是指全身關節疼痛。新發生的疼痛,應該用五積散來散除邪氣,久病疼痛則要補益氣血來抵抗邪氣,治療方法和治療血脈病症相似。《內經》中沒有這個病名,但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所記載,其中桂枝、芍藥、知母、生薑湯尤其有效。閩南醫家將這種病稱為「燎火風」,治療時常用犀角、羚羊角、獨活、牛蒡根、元參、梔子、大黃、升麻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