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六 (3)
卷六 (3)
1. 肝火脅痛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氣實則怒,其脈當弦急數實,其口當酸,其痛必甚,或煩渴二便不通。」
龍薈丸方
龍膽草,當歸(並酒洗),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酒洗,八錢),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
蜜丸小豆大,薑湯下二、三十丸。
栝蔞湯,治左脅痛。
大栝蔞一隻,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粉甘草二錢,紅花五分,水煎服。
蓋柴胡、龍薈、青黛、龍膽之類,苦寒益資其燥,而栝蔞柔而滑潤,於郁不逆,甘緩潤下,故奏效捷也。
白話文:
【肝火脅痛】
《經》說:「患肝病的人,兩脅下會疼痛,牽扯到小腹,容易發怒。」又說:「肝氣實則易怒,脈象應爲弦急數實,口中會有酸味,疼痛會很嚴重,可能會煩渴,大小便不通暢。」
【龍薈丸方】
龍膽草,當歸(並酒洗),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酒洗,八錢),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
將這些藥材製成蜜丸,大小如小豆,用薑湯送服二、三十丸。
【栝蔞湯】,用於治療左脅痛。
大栝蔞一個,重量在一二兩左右,連皮搗爛,粉甘草二錢,紅花五分,用水煎服。
像柴胡、龍薈、青黛、龍膽等藥物,苦寒性質可能會增加體內的燥熱,而栝蔞性質柔和滑潤,在鬱結時不會產生反效果,它甘緩潤下的特性,所以能快速見效。
2. 息積
《內經》云:「病脅下滿氣息,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夫消息者,陰陽之更事也。今氣聚於脅下,息而不消,則積而不散,故滿逆而為病。然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特害於氣而已,治宜導引服藥,藥不可獨治,蓋導引能行積氣,藥力亦藉導引而行故也」。
推氣散,治右脅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枳殼,桂心(各三錢),炙草(三錢)
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食遠服。
赤茯苓湯,治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赤茯苓,桂心,陳皮(半兩,炒),高良薑(一兩),大腹皮(五錢),甘草(一分),吳茱萸(三分)
每服三錢,水煎,日二服。
白朮丸
白朮(陳土炒),枳實(麩炒),桂心(各一兩半),人參,陳皮,炙草,桔梗(各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脅痛,左屬肝主血,右屬肺主氣,多痰積,然悲哀惱怒,郁傷肝氣,兩脅骨疼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是也。
枳殼煮散
枳殼(四兩先煮),細辛,桔梗,防風,川芎(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
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棗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涇云:悲哀煩惱,肝氣致郁,枳殼能通三焦之氣,故以為君。肝欲散,故用細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緩之。其用防、葛者,悲則氣斂,借風藥以張之也。
白話文:
【息積】
《內經》提到:「有病人在脅下感到悶脹,呼吸困難,持續了兩三年都未見好轉,這種病症被稱為息積。」
所謂息積,就是身體裡的氣息無法正常運行,氣息在脅下聚集,無法消散,形成積聚,導致脹滿不適。但這種情況並不會影響到胃口,主要是對呼吸造成困擾。治療時,除了服用藥物,還應該配合導引運動,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因為導引運動可以幫助促進氣息的流通,藥物的效果也能藉由運動得到更好的發揮。
推氣散,適用於右側脅下疼痛,腹部脹滿,食慾不佳的情況。
成分包括薑黃、枳殼、桂心和炙草,各取三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錢,用薑棗湯送服,飯後服用。
赤茯苓湯,用來治療息積在脅下,呼吸困難,胸悶的症狀。
成分有赤茯苓、桂心、陳皮、高良薑、大腹皮、甘草、吳茱萸,按比例配製,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每天服用兩次。
白朮丸
成分有白朮、枳實、桂心、人參、陳皮、炙草、桔梗,各取一定份量,研磨成粉,再加入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空腹時用酒吞服三十粒,每天兩次。脅痛,左邊與肝臟有關,主血液循環;右邊與肺部有關,主氣息。若痰多,多是由於肝氣鬱結,情緒波動如悲傷或憤怒,造成兩脅骨疼痛,筋脈收縮緊繃,腰部和腿部感到沉重,行動不便。
枳殼煮散
成分有枳殼、細辛、桔梗、防風、川芎、葛根、甘草,按比例配製,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加上薑棗一同煎煮至剩七分,空腹或飯前服用。
尤在涇提到:悲傷和煩惱會使肝氣鬱結,而枳殼能夠疏通三焦的氣息,因此作為主要成分。肝臟喜歡散發,所以使用細辛、川芎、桔梗等辛味藥材來幫助散發。肝臟容易緊張,所以使用甘草的甘味來緩解。防風和葛根的使用,是因為悲傷會使氣息收斂,藉助風藥來幫助擴張。
3. 痰飲
二陳湯,治痰飲及諸般咳嗽之通劑。
茯苓(四錢),半夏(二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四片,棗三枚,水煎服(錢數新定。)
滾痰丸,治老痰頑痰變生諸種怪病。
青礞石(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兩,以鹽泥封固煆紅,取出研飛淨三兩),大棗(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各八兩),沉香(一兩)
水泛為丸,每服一錢五分,仰臥而勿行動,二時許方行動飲食,服後喉間稠黏塞,乃藥與病相拒,少頃自愈。
桂苓甘術湯,治痰飲頭暈,欲嘔,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
茯苓(四錢),白朮,桂枝(各三錢),炙草(一錢五分)
水煎服(錢數新定。)
桂附八味丸(即腎氣丸),治腎虛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黃(四兩),山茱肉,懷山藥(各二兩),茯苓,丹皮,澤瀉(各一兩半),附子(泡),肉桂(各五錢)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以美膳壓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於命門,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無所附,故厥而上行。」桂附與火同氣,而其氣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從腎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併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則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劑歟。
神仙墜痰丸
黑牽牛(取頭末,三兩),皂角(酥炙),白朮(生各一兩)
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
十棗湯(見《傷寒論》)
礞石滾痰(見上)
青礞石丸(攻),治食積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棗子大,以焰硝二兩,同入瓦罐,煆黃色),茯苓,天南星(慢火煨制),黃芩(各五錢),風化硝(三錢,盆洗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
上為細末,神麯糊入薑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一方有枳實,倍礞石。
竹瀝丸
半夏,陳皮,白朮,茯苓,大黃,黃芩,人參,炙草,青礞石(製法同前方,各一兩),沉香(五錢)
末之,以竹瀝一大碗半,薑汁三匙,拌勻曬乾,如此五、六度,仍以竹瀝、薑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臨臥薑湯下。
按:沉香似宜於臨制時入之,久曬恐泄香味。
半夏丸(消),治膈痰結實,滿悶喘逆。
半夏(薑汁製,五兩),皂莢(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生薑(五兩,同半夏搗作餅,炙乾)
為末,蜜為丸如梧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導痰丸(消),二陳湯,六君子湯(和),此條宜香炒六君子湯,濟生腎氣丸(補),桂苓甘術湯,六君子湯
白話文:
痰飲
- 二陳湯:這個方子是治療痰飲和各種咳嗽的常用藥。
- 藥材包含:茯苓(15克),半夏(9克),陳皮(6克),甘草(3克)。
- 再加生薑四片,紅棗三顆,用水煎煮後服用。(劑量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 滾痰丸:這個方子是治療長期頑固的痰,以及痰引起的各種奇怪疾病。
- 藥材包含:青礞石(打碎後,放入瓷瓶,加入硝石60克,用鹽泥封固後燒紅,取出研磨成細粉,約90克),大棗(用酒蒸,約240克),黃芩(用酒洗,約240克),沉香(30克)。
-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4.5克,服藥後躺下不要動,大約兩小時後才可以活動和進食。服藥後喉嚨可能會感覺黏稠堵塞,這是藥物和疾病在相互抵抗的反應,過一會兒就會自行緩解。
- 桂苓甘術湯: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痰飲引起的頭暈、想吐、心悸、小便不利等症狀。
- 藥材包含:茯苓(15克),白朮(9克),桂枝(9克),甘草(6克)。
- 用水煎煮後服用。(劑量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 桂附八味丸(也就是腎氣丸):這個方子是治療腎虛引起的各種疾病,特別適合小便不通暢的人。
- 藥材包含:熟地黃(120克),山茱萸(60克),懷山藥(60克),茯苓(45克),牡丹皮(45克),澤瀉(45克),附子(泡製後,15克),肉桂(15克)。
- 將藥材搗碎後加入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50丸,用米湯送服,再吃點食物壓一壓。
- 王肯堂認為:「相火寄居在命門,命門對於男子來說是儲藏精氣的地方,對於女子來說是繫著胞胎的地方。如果因為慾望過度而導致精氣耗竭,相火沒有地方可以依附,就會虛火上炎。」桂枝和附子與火的性質相同,而且它們的氣味辛溫,能夠打開身體的毛孔,使津液流通,疏通氣道,引導相火回到它本來應該在的地方。同氣相求,相火自然會下降。而且從腎臟出來的火是陰水中的火,這種火不能用水來剋制。就像四川一帶的火,遇水反而燒得更旺,遇火反而會熄滅。因此,桂枝和附子是治療浮游相火的正藥。
- 神仙墜痰丸
- 藥材包含:黑牽牛(取頭部磨成的粉末,90克),皂角(用酥油炙烤,30克),白朮(生的,30克)。
-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和製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用酒送服,每次服用30-50丸。
- 控涎丹
- 藥材包含: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
-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調和製成藥丸。臨睡前用生薑湯送服,每次5-10丸,如果痰很多可以增加藥丸數量。
- 十棗湯(這個方子記載在《傷寒論》中)
- 礞石滾痰(同上方的滾痰丸)
- 青礞石丸(攻下藥):這個方子是治療因食物積滯而產生的痰。
- 藥材包含:青礞石(敲碎,像棗子大小,與硝石60克一同放入瓦罐中燒到黃色),茯苓(15克),天南星(用慢火煨製,15克),黃芩(15克),風化硝(9克,用水盆洗過,冬天用絹袋裝著掛在通風處使其融化)。
- 將藥材磨成細粉,加入神曲做成的糊,再加入薑汁調和製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30-50丸,用薑湯送服。也有一個方子加入了枳實,並且將青礞石的用量加倍。
- 竹瀝丸
- 藥材包含:半夏、陳皮、白朮、茯苓、大黃、黃芩、人參、甘草、青礞石(製法與前面的滾痰丸相同,各30克),沉香(15克)。
-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約一大碗半的竹瀝和三匙薑汁,攪拌均勻後曬乾,如此重複五六次。最後再用竹瀝和薑汁調和製成藥丸,像小豆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100丸,臨睡前用薑湯送服。
- 按:沉香似乎適合在製藥時最後加入,長時間曬太陽可能會散失香味。
- 半夏丸(消痰藥):這個方子是治療胸膈有痰、感覺結實、胸悶喘不過氣。
- 藥材包含:半夏(用薑汁炮製,150克),皂莢(五根,去皮後在煮半夏的水中揉搓),生薑(150克,與半夏一同搗成餅狀,烘乾)。
-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用薑湯送服,每次20丸。
- 導痰丸(消痰藥)
- 二陳湯(同上)
- 六君子湯(和解藥):這個方子適合將六君子湯中的藥材炒過後服用。
- 濟生腎氣丸(補益藥)
- 桂苓甘術湯(同上)
- 六君子湯(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