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四 (4)
卷四 (4)
1. 理中丸湯詩
陰陽平補理中湯,參(柔潤多液,味苦甘)草(吐勝平氣)滋陰薑朮陽,統主五虛(五臟之虛)中(中,脾胃也)布達,循環血氣效難量(五臟六腑循環以受中氣之益。)
白話文:
「理中湯,又名理中丸,是一帖陰陽平衡的補養方劑。其中人參質地柔潤多汁,帶有苦甘之味,與甘草一起用於滋補陰分,而甘草又有調和氣機的作用。薑和白朮則是用來補助陽氣。此方主要針對五臟的虛弱狀態,特別是脾胃功能不佳的情況,能全面發揮作用。它能有效促進血液與氣的循環,其對五臟六腑的益處,因能不斷接收來自脾胃的營養,效果難以估量。」
2. 附子湯詩
坎卦先天始一陽,陽虛(一晝之陽虛)漸致五虛殃,長沙附子湯須記,造化生機貯錦囊。
白話文:
在「坎」卦中,先天開始出現第一線的陽氣,當陽氣虛弱(就像一天之中陽氣最弱的時候)逐漸導致身體五臟功能的衰弱,我們應該牢記張仲景(長沙太守)的附子湯方劑,它就像是藏有生命活力和治療機會的寶貴錦囊。
這首詩主要講述了中醫理論中陽氣的重要性,並強調了附子湯在補充陽氣、恢復身體機能方面的作用。
3. 炙甘草湯詩
東方之氣在於肝,肝木敷榮五氣安,仲景遺來炙甘草,滋陰真諦已開端。
虛癆症,癆字從火,未有癆症而不發熱者也。醫以苦寒為戒,謂滋陰一法,最為妥當,而不知此證多是陰盛為病,滋陰是增其病也。人皆曰陰虛則火動,吾則曰陰盛則火動。何以言之,心肺在上,陽之位也;胸中之陽宣布,如日月一出,燔火無光,何有發熱之病,惟下焦陰盛,無不上干陽位。足太陰脾之濕氣,動而為水飲,即上干於手太陰肺,而為咳嗽不已。
足少陰腎之寒氣,動而為陰血,即上干手少陰心,而為吐血不休。虛癆以咳嗽、吐血二證為提綱,非陰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陰氣上衝,陰霾散布,白晝亦如長夜,不獨燈燭之火有光,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非諸經之火所可比。
然必陰雲四合,而龍雷方得遂其升騰之勢,而烈日當空,龍雷潛伏矣。大法以小建中湯加黃耆為主,熱甚汗多,心悸者,二加龍骨湯;吐血不已者,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氣短小水少者,桂附八味丸、桂苓甘術湯;發熱咳嗽者,小柴胡湯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咳嗽惡寒者,小青龍湯加紫菀、茯苓、阿膠。宜溯其源而治之,總以溫脾為上乘之法,非筆楮所可盡也。
虛癆以小建中湯為第一方,時醫未解,而多詆之。茲得張心在之論甚妙。心在云:「肺損之病,多由五志生火,銷灼金臟,咳嗽發熱,漸至氣喘側眠,消瘦羸瘠,虛證交集,咽痛失音而不起矣。」「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王冰成法,於理則通,而多不效,其故何哉。竊嘗觀於爐中之火而得之。
炊飯者,始用武火,將熟則掩之以灰,飯徐透而不焦黑。則知以灰養火,得火之用,而無火之害,斷斷如也。五志之火內燃,溫脾之土以養之,而焰自息,方用小建中湯,虛甚加黃耆,火得所養而不燃,金自清肅,又況飴糖為君,治嗽妙品,且能補土以生金。肺損雖難著手,不患其不可治也。
然不獨治肺,五癆、七傷皆可以通治。
(經義)《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漏,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本神篇》曰:「五臟主臟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經脈別論》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口問篇》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白話文:
標題:[炙甘草湯詩]
東方之氣在於肝,肝木敷榮五氣安,仲景遺來炙甘草,滋陰真理已開端。 古代中醫認爲東方之氣對應肝臟,肝氣舒暢則五臟六腑皆安,張仲景留下的炙甘草湯,開啓了滋養陰氣的真理。
虛勞症,癆字從火,未有癆症而不發熱者也。醫以苦寒爲戒,謂滋陰一法,最爲妥當,而不知此證多是陰盛爲病,滋陰是增其病也。 虛勞病症名中含“火”,通常伴隨發熱症狀。醫學上認爲使用苦寒藥物需謹慎,滋陰療法較爲妥當,但往往忽視了虛勞多因陰氣過盛所致,滋陰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人皆曰陰虛則火動,吾則曰陰盛則火動。何以言之,心肺在上,陽之位也;胸中之陽宣佈,如日月一出,燔火無光,何有發熱之病,惟下焦陰盛,無不上幹陽位。 人們常說陰虛導致火旺,但我認爲陰盛纔是火旺的原因。心肺位於人體上部,屬於陽位;當胸中陽氣充沛,猶如日月當空,火焰無法顯現,哪會有發熱的病症?只有下焦陰氣過盛,纔會干擾到上部的陽位。
足太陰脾之溼氣,動而爲水飲,即上幹於手太陰肺,而爲咳嗽不已。 足太陰脾的溼氣活動時轉化爲水飲,進而影響手太陰肺,導致持續不斷的咳嗽。
足少陰腎之寒氣,動而爲陰血,即上幹手少陰心,而爲吐血不休。 足少陰腎的寒氣活動時轉化爲陰血,進而干擾手少陰心,引起連續不斷的吐血。
虛癆以咳嗽、吐血二證爲提綱,非陰盛所致而何。 虛勞以咳嗽和吐血爲主要症狀,如果不是陰盛所致,那還能是什麼原因呢?
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陰氣上衝,陰霾散佈,白晝亦如長夜,不獨燈燭之火有光,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 心肺位置如同天空,下焦的陰氣上衝,陰霾瀰漫,即使白天也如同黑夜,不只是燈火能夠發光,連腐草和螢火蟲都能發出光芒,這難道不是陰盛導致火旺的證據嗎?
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非諸經之火所可比。 況且人體內有如龍雷般的強大之火,這不是普通經絡之火所能比擬的。
然必陰雲四合,而龍雷方得遂其升騰之勢,而烈日當空,龍雷潛伏矣。 然而必須有陰雲匯聚,龍雷之火才能得以升騰,而在烈日當空之時,龍雷之火則會潛伏。
大法以小建中湯加黃芪爲主,熱甚汗多,心悸者,二加龍骨湯;吐血不已者,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氣短小水少者,桂附八味丸、桂苓甘術湯;發熱咳嗽者,小柴胡湯去人參、生薑加乾薑、五味;咳嗽惡寒者,小青龍湯加紫菀、茯苓、阿膠。宜溯其源而治之,總以溫脾爲上乘之法,非筆楮所可盡也。 治療上主要採用小建中湯加黃芪,若熱重汗多並伴有心悸,則用二加龍骨湯;吐血不止者,使用理中湯或甘草乾薑湯;氣短且尿量減少者,可選用桂附八味丸或桂苓甘術湯;發熱咳嗽者,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和生薑,加入乾薑和五味子;咳嗽且畏寒者,小青龍湯加紫菀、茯苓和阿膠。治療應追溯病因,總體而言,溫補脾胃是最上乘的方法,這些內容非筆墨所能完全表達。
虛癆以小建中湯爲第一方,時醫未解,而多詆之。茲得張心在之論甚妙。心在雲:“肺損之病,多由五志生火,銷灼金髒,咳嗽發熱,漸至氣喘側眠,消瘦贏瘠,虛證交集,咽痛失音而不起矣。“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王冰成法,於理則通,而多不效,其故何哉。竊嘗觀於爐中之火而得之。 虛勞以小建中湯作爲首選方劑,現代醫生大多不解,甚至貶低它。現在我引用張心在的觀點,他認爲:“肺部損傷疾病,多因五種情緒生髮的內火,消耗肺臟,引起咳嗽發熱,逐漸發展到氣喘、側臥,身體消瘦無力,多種虛弱症狀交織,咽喉疼痛、聲音嘶啞而難以恢復健康。”“增強陰氣的主宰作用,以制約陽氣。”王冰的治療方法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效果不佳,這是爲什麼呢?我私下觀察爐火而有所領悟。
炊飯者,始用武火,將熟則掩之以灰,飯徐透而不焦黑。則知以灰養火,得火之用,而無火之害,斷斷如也。五志之火內燃,溫脾之土以養之,而焰自息,方用小建中湯,虛甚加黃芪,火得所養而不燃,金自清肅,又況麥芽糖爲君,治嗽妙品,且能補土以生金。肺損雖難着手,不患其不可治也。 煮飯開始時用大火,待飯快熟時覆蓋一層灰燼,這樣米飯可以均勻受熱而不會焦黑。這就說明了用灰燼養火,既能發揮火的作用,又能避免火的傷害,非常恰當。體內因五種情緒引發的內火燃燒,通過溫補脾胃來調養,火焰自然熄滅。方劑選擇小建中湯,如果虛損嚴重,可以加用黃芪,使內火得到滋養而不致燃燒過度,肺部自然清明肅靜。此外,麥芽糖作爲方劑中的主要成分,是治療咳嗽的妙藥,而且能夠補益脾胃以滋養肺臟。雖然肺部損傷難以處理,但不用擔心不能治癒。
然不獨治肺,五癆、七傷皆可以通治。 然而,治療不僅限於肺部,五癆、七傷等病症都可以得到全面治療。
(經典義)《上古天真論》說:“如今的人們,把酒當作飲料,把放縱當作常態,醉酒後進入房間,用慾望耗盡精氣,用過度勞累消耗真元,不懂得控制慾望,不懂得調養精神,只追求眼前的快樂,違背了生命的樂趣,生活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陰陽應象大論》說:“到了四十歲,體內的陰氣已經減半,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宣明五氣篇》說:“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長時間躺臥會損耗氣力,長時間坐着會傷害肌肉,長時間站立會損害骨骼,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骨。”《評熱病論》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正氣不足的表現。陰虛的人,陽氣必定趁虛而入。”《本神篇》說:“五臟主管臟腑精華,不能受到傷害,一旦受損,就會失去守護功能,導致陰虛。陰虛之後,氣血不充盈,最終會導致死亡。”《經脈別論》說:“勇敢的人氣血運行順暢,而膽小的人氣血停滯,容易生病。”《口問篇》說:“邪氣所在之處,都是正氣不足的表現。因此,上部氣不足,大腦會出現缺氧,耳朵會聽到響聲,頭部會感到沉重,眼睛會視力模糊。中部氣不足,排泄物會變得異常,腸道會發出響聲。下部氣不足,會導致四肢無力,心跳加快。”《逆調論》說:“營氣虛弱會導致肢體麻木,衛氣虛弱會影響運動功能,營衛二氣都虛弱會導致麻木和運動障礙,但肌肉形態仍然保持不變。當人的生命與死亡無關時,就意味着死亡來臨。”《海論》說:“氣海充盈時,胸部會感到滿脹,呼吸急促,面色紅潤;氣海血不足時,說話氣力不足。當氣海充盈時,人會感覺身體膨脹,心情煩躁,不知道自己生病了;血海不足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覺得身體縮小,同樣不知道自己生病了。”《衛氣篇》說:“下部氣虛會導致四肢冰冷,上部氣虛會引起眩暈。”《脈解篇》說:“內部消耗過度導致厥逆,表現爲聲音嘶啞和麻痹,這是腎虛的表現。”《決氣篇》說:“精氣流失會導致聽力下降,氣力流失會使視力模糊。津液流失會導致皮膚乾燥,大量出汗。液體流失會使得關節活動受限,面色蒼白,腦部缺氧,腿部痠痛,耳鳴。血液流失會使臉色蒼白,沒有光澤,脈搏虛弱無力,這些都是症狀表現。” 這段話引述了《黃帝內經》中的經典篇章,描述了人體在不同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強調了生活習慣、情緒管理以及人體各部位之間的相互關聯對健康的影響。通過調節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均衡的飲食習慣,可以預防和改善多種健康問題。同時也指出,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應當從整體出發,尋找根本原因,而不是僅僅關注症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