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四 (3)
卷四 (3)
1. 久服地黃暴脫詩
補水(熟地、阿膠、淡菜肉、海參膠、龜板膠、女貞子、枸杞之類)釀成水巨災(陰氣彌布,不見天日,)命痰(水泛於上,漉漉有聲為命痰)命汗(水越於外,大汗不止為命汗)勢難回(陽主生而陰主死,人當將死之頃,全是陰陽用事,故現上二證,)茯苓泄去群陰氣(泄水抑陰,即是扶陽,)姜附迎陽春又來。
室女經閉,發熱食少,肌削多汗,用歸脾湯加生鹿茸治之。治之不效,或反劇;宜從多汗一證而審其病源。蓋經血內閉,止從皮毛間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宜用極苦之藥,斂血內入,而下通於衝脈,先令汗止,自然熱退經行。蘆薈丸日進三服,一月後日進一服,甚效。此證因服補劑反劇,故列於實證(節錄《寓意草》。)
白話文:
【長期服用地黃導致身體嚴重衰弱的詩】
服用滋補腎水的藥物,如熟地、阿膠、淡菜肉、海參膠、龜板膠、女貞子、枸杞等,過度補充反而造成身體水液過盛的災難,就像陰雲密佈,遮蔽了太陽,使陽光無法穿透。
這種情況會導致「命痰」和「命汗」。命痰指的是水液上泛,喉嚨中會聽到漉漉的聲音;命汗則是水液外溢,出現大量汗水不止的情況。這兩種症狀非常危險,因為陽氣代表生命力,陰氣卻與死亡相關,在人臨終前,身體全由陰陽兩者操控,因此會出現上述的症狀。
使用茯苓可以幫助排除過剩的陰氣,抑制陰氣就是扶持陽氣,加上生薑和附子的使用,便能迎來春天般的生機。
對於未產婦女,如果月經停閉,伴隨發熱、食慾減退、體重下降及大量出汗,可以使用歸脾湯加上生鹿茸來治療。然而,如果治療無效,甚至病情加重,應從多汗這一症狀來探討病因。
事實上,月經在體內受阻,只得通過皮膚表面排汗的方式釋放,因為汗液也是血液的一種。這時,應該使用極苦的藥物,讓血液向內收斂,並向下通達至衝脈,先讓汗停止,自然就能退燒,月經也會恢復正常。可每日服用三次蘆薈丸,一個月後減少至每日一次,效果非常好。
此種情況由於服用補品反而加重病情,所以被歸類為實證。以上內容摘錄自《寓意草》。
2. 室女經閉詩
經閉熱羸食少時,須從多汗破其疑,血由汗泄沖源(血海)涸,苦斂方推蘆薈奇。
男女祟病,食減肌削,精神恍惚,睡時口流白沫,或戰慄,絕而復甦。喻嘉言卻邪湯,用犀角、羚羊角、龍齒、虎威骨、牡蠣、鹿角霜、人參、黃耆等藥合末,另以羊肉半斤,煎取濃汁三盞,盡調其末,一次服立愈。蓋以祟附於身,與人身之神氣交持,亦逼處不安無隙可出。
故用諸多靈物之遣形,引以羊肉之膻,俾邪氣轉附骨肉,移從大便而出。仿上古移精變氣,「祝由」遺事,而充其義耳。此論主邪而言,故列於實證(節錄《寓意草》。)
白話文:
【室女經閉詩】
當少女出現月經停止,身體瘦弱且食慾不振時,我們應當考慮到可能是由於過多的汗液排放所導致的疑慮。這是因爲血液與汗液同源,過度出汗會使得血海乾涸。在治療上,應該採用能夠收斂止汗的藥物,蘆薈因其獨特的功效在此類情況下顯得尤爲神奇。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他們患有疾病,導致食慾減退、肌肉消瘦,精神狀態恍惚,並且在睡眠中口吐白沫,有時會出現戰慄現象,甚至有生命垂危但又突然甦醒的情況。對此,喻嘉言提出了卻邪湯的配方,其中包括犀角、羚羊角、龍齒、虎威骨、牡蠣、鹿角霜、人參、黃芪等藥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再用半斤羊肉熬煮出三盞濃汁,全部用來調和藥粉,一次服用即可立即見效。這是因爲邪氣附身,與人體內的正氣相互抗衡,使邪氣處於不安的狀態,找不到出口。
因此,通過使用各種具有靈性的物質,加上羊肉的腥羶味,使得邪氣轉移到骨肉之中,最終隨大便排出體外。這種治療方法模仿了上古時代的移精變氣法,即所謂的“祝由”療法,只是進一步充實了其理論基礎。上述討論主要針對邪氣侵擾而言,因此歸類於實證類別。(摘自《寓意草》)
3. 祟病詩
脈無定準(兩手如出兩人)面無常(面色如赤如黃,)夜睡流涎鬼祟傷,喻氏卻邪湯入妙,鑿開荒徑指津梁。
砂證者,病起於驟然,或氣逆面青,肢冷,目暗,俗稱迷砂是也。或腹中絞痛,俗稱絞腸砂是也。張隱菴曰:身上有斑點如砂,或用麻刮之,則累累如硃砂,故名曰砂。此乃風寒濕邪或山嵐瘴氣,襲於肌表之間。皮者,肺之合;肌者,脾之合。肺主氣而脾主腹。邪內干於肺,則氣逆而面青肢冷;干於脾,則腹中絞痛。
故淺者刮之,深者刺之,使邪氣外泄,而痛可止。若甚而失於救刺,則邪干臟而氣機不轉,即不能救矣。近時名曰斑砂,宜刺百會出血,名為開喑門。喑門即斑疹,故以治喑之法治之。若非熱甚於斑,又不必刺百會也。
(孫男心典)按:刺法以針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刮法用手掌著熱湯,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紅紫,大有斑如痘大(俗本「砂」作「痧」。)
白話文:
脈搏沒有固定的節奏,就像兩隻手由不同的人在掌控。臉色不定,時而泛紅,時而泛黃。夜晚睡眠時會流口水,這是被鬼怪所傷害的徵兆。喻氏的卻邪湯具有奇效,它猶如在荒蕪的小徑上,指引著我們找到渡河的橋樑。
所謂的砂證,是指疾病突然發生,患者可能會出現氣逆、臉色蒼白、四肢冰冷、視力模糊等症狀,民間常稱為「迷砂」。或者患者腹部劇烈疼痛,這通常被稱為「絞腸砂」。根據張隱菴的說法,如果身體上有像砂粒一樣的紅斑,或者使用麻繩刮拭後,會發現皮膚下呈現出如硃砂般的紅點,因此被命名為「砂」。這種情況通常是風寒濕氣或山中的瘴氣侵襲了肌膚和表層組織。皮膚與肺相聯,肌肉與脾相聯。肺負責氣息運行,脾負責消化吸收。當邪氣侵犯到肺部,就會導致氣息逆亂,臉色蒼白,四肢冰冷;當邪氣影響到脾臟,就會造成腹部劇烈疼痛。
對於淺層的砂證,可以進行刮痧處理;對於深入肌膚的砂證,可以進行針刺治療,讓邪氣得以排出,疼痛就可以得到緩解。但如果病情嚴重,且未及時進行針刺治療,邪氣就會深入臟腑,使得氣機無法正常運轉,這時候可能就難以救治了。現在通常將這種情況稱為「斑砂」,應在頭頂的百會穴進行針刺放血,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開喑門」。「喑門」就是指斑疹,所以用治療喑瘖的方法來治療斑疹。但除非熱毒非常嚴重,否則不必在百會穴進行針刺。
孫男心典補充說明:針刺治療時,應在手腕中間、腳踝後方以及手指尖進行針刺放血。刮痧治療時,先用手掌沾熱水,然後用力拍打手腕、腳踝後方,直到皮膚呈現紅紫色,並出現像痘痘大小的紅斑。在民間版本中,「砂」通常被寫作「痧」。
4. 砂證詩
風寒濕與瘴邪干,斑點如砂仔細看,淺則括摩深刺血,救危慎勿等癇觀。
白話文:
「當風寒濕氣以及瘴氣邪氣侵擾身體,皮膚上會出現像砂子一樣的斑點,需仔細觀察。對於較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括摩(一種按摩手法)來治療;若情況嚴重,則應進行刺血療法。在處理這種危急情況時,務必慎重,不要等到病情惡化才處理。」
5. 虛證八條
正氣奪則虛。所謂五虛者,虛在心則脈細,虛在肺則皮寒,虛在肝則氣少,虛在腎則泄利前後,虛在脾則飲食不入。
皮聚毛落則肺虧損,肉脫則皮虧損,脈萎則心虧損,筋骨憊則肝腎虧損,治之奈何。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心者,和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腎者,益其精;防其邪念,節嗜欲,溫之以氣,養之以味,皆所以救虧損也(以《難經》為主,而參以各家要言,「溫之以氣」一句是總結上文之義,治虛勞症當以此為主。)
傷寒用理中丸,所以補脾,調和陰陽之方也;附子湯所以補腎,扶坎中之陽也;炙甘草湯所以補經中之陰也。詳「傷寒門」不贅。
白話文:
[虛證八條]
身體的正氣如果耗損就會產生虛弱的情況。所謂的五臟虛弱,指的是心臟虛弱時脈搏會變得細微,肺臟虛弱時皮膚會感到寒冷,肝臟虛弱時會感覺到氣力不足,腎臟虛弱時會出現前後泄瀉的情況,脾臟虛弱時則會有飲食不佳、消化不良的問題。
皮膚乾燥、毛髮脫落是肺臟受損的表現,肌肉消瘦則是皮膚受損的象徵,脈搏虛弱代表心臟受損,筋骨疲憊則表示肝臟和腎臟有損失。對於這些情況,該如何治療呢?如果肝臟受損,應緩解其壓力;心臟受損,需調和營衛;脾臟受損,應調整飲食並適應冷暖;肺臟受損,需增加氣力;腎臟受損,應滋養精氣;避免邪惡的念頭,節制慾望,用溫和的方式調整氣息,用食物來滋養身體,這些都是用來補償身體損失的方法。(主要參考《難經》,同時參照其他專家的關鍵論述,「用溫和的方式調整氣息」這句話是對上述內容的總結,治療虛弱病狀應該以此為核心。)
治療傷寒時使用理中丸,這是為了補充脾臟,調和陰陽的一種方法;使用附子湯則是為了補充腎臟,扶助體內的陽氣;炙甘草湯則是為了補充體內陰性能量。詳細內容請參考「傷寒門」,這裡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