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哮症詩

寒伏腧中哮證根,射干丸料是專門,再將天突膏肓灸,陳飲新邪絕黨援。

五淋者,小便短數,淋瀝不斷,莖中痛是也。癃閉者,小便點滴不通,脹悶欲死是也。二證皆膀胱之氣不化,三焦之決瀆不行所致,宜五苓湯主之。尿出如膏為膏淋,加萆薢;溺血莖中割痛為血淋,加桃仁、鬱金、牛膝,調麝香一、二釐;因勞而得為勞淋,加人參、黃耆;因動氣而得臍下脹痛為氣淋,加紫蘇、生麥芽、沉香;下如沙石為沙淋,調下黃瓜魚腦中之石、發灰、滑石各等分為末三、四錢。

癃閉服利水藥不效者,即用補中益氣湯,服二時許,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此開上竅以通下竅故也。或用麻黃三、四錢,杏仁十四粒,加於五淋湯中,此通陽氣以達陰氣法也。或用天門冬、麥門冬、桑白皮各五錢,人參、杏仁、紫菀各三錢,水煎服,此從高原以導水法也。或以白菊花根搗汁調白酒服。

或以海蜇皮四兩,浸去礬味,加荸薺去皮十四個水煎服。或陰虛不能配陽以化水者,宜滋腎丸。或元氣自虛不能化水者,宜桂附八味丸。尤氏謂:「重陰冱寒,地道閉塞,惟與白通湯多加蔥白,陽氣一至,二便立通矣,再加人尿一盞尤效。」又:有色欲過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數,莖中痛甚,宜肉蓯蓉、淫羊藿、生杜仲為主,佐以白蜜、羊脂之類方效,與淋閉之治不同。此證多系熱結膀胱,故列於熱證。

經義《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生氣通天論》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利。」《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玉機真臟論》:「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氣厥論》曰:「胞絡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經脈篇》曰:「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足少陰實則閉癃。

」《痹論》曰:「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以小便,上為清涕。」《六元正紀大論》曰:「陽明司天之政,民病癃閉。」

白話文:

哮症的根本原因在於寒氣深藏於腧穴中,治療可用射干丸,再配合對天突和膏肓穴位的灸療,這樣就能有效去除舊有的痰飲和新的邪氣。

所謂的五淋,指的是小便頻繁但量少,排尿時會有持續不斷的滴瀝感,以及尿道中的疼痛感。而癃閉則是指小便完全無法排出,只有一點一滴的尿液,伴隨極大的脹悶感,甚至可能讓人感覺快要窒息。這兩種症狀都是由於膀胱功能失調,三焦系統的水分調節功能失常導致的,可使用五苓湯來治療。如果尿液像膏一樣濃稠,可以添加萆薢;若是尿血且尿道疼痛,則應加入桃仁、鬱金和牛膝,並調入微量的麝香;如果是因勞累引發的,則應加入人參和黃耆;若是因氣滯引發的,伴有下腹部脹痛,則應加入紫蘇、生麥芽和沉香;若是尿中有沙石,則可調入黃瓜魚腦中的石頭、發灰和滑石粉。

對於服用利尿藥無效的癃閉患者,可以嘗試使用補中益氣湯,服用後約兩個小時,再喝第二劑,然後用手刺激喉嚨使其嘔吐,這是因為通過開啟上部竅穴可以幫助下部竅穴的通暢。或者在五淋湯中加入三到四錢的麻黃和十四粒杏仁,這是通過提升陽氣來促進陰氣流動的方法。或者使用天門冬、麥門冬和桑白皮各五錢,加上人參、杏仁和紫菀各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這是通過從高處引導水流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使用白菊花根搗汁,調入白酒服用。

或者使用四兩的海蜇皮,先浸泡去除鹼味,再加入十四個削皮的荸薺,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是因為陰虛無法配合陽氣來轉化水分,應該使用滋腎丸。如果是因為元氣虛弱無法轉化水分,則應該使用桂附八味丸。尤氏指出:「在嚴重的陰寒情況下,身體的運作會受到阻塞,此時應該使用白通湯,並加入大量蔥白,當陽氣恢復,大小便就會立刻通暢,再加上一杯人尿效果更佳。」另外,如果是因為性行為過度,出現類似淋病的症狀,尿量短少但頻繁,且尿道疼痛,應該以肉蓯蓉、淫羊藿和生杜仲為主要成分,輔以白蜜和羊脂之類的藥材,這樣的配方纔能有效,與治療淋病和閉塞的方法不同。這種症狀大多是由於熱毒在膀胱中聚集,因此被歸類在熱性疾病中。

根據《靈蘭祕典論》的描述:「小腸是負責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在此被分解吸收。三焦是負責水分調節的器官,確保水分能夠正常排泄。膀胱是負責儲存水分的器官,當氣血調和,水分就能正常排出。」《宣明五氣篇》提到:「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癃閉,無法控制排尿則會導致遺尿。」《生氣通天論》表示:「如果陽氣不足以抑制陰氣,五臟的氣血就會產生衝突,九竅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口問篇》指出:「如果中氣不足,排尿和排便就會發生變化。」

在《玉機真臟論》中,黃帝詢問岐伯:「你說脾臟是一個孤獨的器官,位於身體中央,負責滋養四周的器官,那麼如果脾臟功能過度或不足,會有什麼樣的病症?」岐伯回答:「如果脾臟功能過度,會導致四肢無力。如果脾臟功能不足,會導致九竅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情況稱為重強。」在《氣厥論》中提到:「如果胞絡移熱至膀胱,會導致癃閉和尿血。如果膀胱移熱至小腸,會導致膈腸不順,口舌糜爛。」在《經脈篇》中提到:「肝臟的疾病會導致遺尿和癃閉。」在《痹論》中描述:「腸痹的症狀包括頻繁飲水但無法排尿,中氣喘息,偶爾會有餐後腹瀉。胞痹的症狀包括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會感到疼痛,就像被熱水燙傷一樣,小便困難,上半身會有清水鼻涕。」在《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到:「如果陽明系統失調,人們可能會經歷癃閉。」